恐有問言。儒道二宗。亦說大道元氣等生成萬物。則是大道元氣。即是身本。那言不究原由耶。故今釋云。元氣天命父母等。但是生身之具。而非即是身本。譬如孩穉見母籠甑取餅啖之。便知是餅籠甑所成。後來索餅。即指籠甑。豈知籠甑但是成餅之具。豈是餅之所本哉。今元氣天地等。籠甑之謂也。執為身本。孩穉之見而已。而不備明云云者。正顯二宗所迷也。順逆起滅者。謂內教所說十二因緣。迷則從無明起行。輾轉乃至有生老死。即順生死起動。而成流轉也。悟則從老死逆觀。乃至無明。遂起智斷無明。由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老死滅。即登聖果。此明逆生死而還滅也。此十二支通大小乘。義門繁廣。非略可盡。言染淨因緣者。有二。一約小乘。其說又二。一者。如前十二有支。由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染因緣。由無明滅行滅。乃至老死滅。是淨因緣。二者。約苦集滅道四諦。謂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由造集諦因。感苦諦果。名染因緣。由厭苦故。起道諦智。斷彼集因。苦果不生。證滅諦理。名淨因緣。故淨名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眾生病愈。我病亦愈。二約大乘。亦二。一約法相宗。謂藏識法爾包攝三乘及三性名言種子。而一切眾生有無不同。若有三乘種子者。遇緣熏習。脩行斷障。當得三乘聖果。名淨因緣。(此且三乘總說應別明之)若無三乘種子。但有有漏三性等種。即造三種業(福非福。不動)三界流轉。名染因緣。二約法性宗。真妄和合。成黎耶識。若迷之時。染法(即前妄也)有力。淨法(即前真也)無力。向緣下轉。沉輪三界。名染因緣。悟時淨法有力。染法無力。背緣上轉。成四聖位。(佛。菩薩。緣覺。聲聞)名淨因緣。廣如下引。此等法義。外教豈知。況能備明。
故習者不如是權。執之為了。
孔老所說。但是權宜。不執則為入道之緣。固執則為障道之損。圭峰云。儒資戒律。道助禪那。此其緣也。八難之中。世智辯聰。反成為難。此其損也。
今略舉而詰之。
就二宗詰難。下文有四。一難道生。道教所執。二難自然。道教所執。儒宗亦執。三難元氣。此儒道皆執。四難天命。儒者所執。
所言萬物。皆從大道而生者。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凶禍福之基。
此按定外宗道生以立難也。
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
道既是常。物亦應常。如世子孫還類父母。則禍亂應常。非人力可以翦除。福慶應常。非積善可能增益。故李思慎云。老謂生與死命也。悉是道之所為。聖與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與。天與不可逃。道為不可悍。知天道之不可逃悍者。則能安處長生。
何用老莊之教耶。
聖人見善有益。可以致福。故教令為善。見惡有損。可以致禍。故教令遠惡。既云吉凶禍福。於我無預。道使之然。不可增損。則孔老設教。勸善禁惡。何所圖耶。
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尊乎。
若云萬物皆是道之所為者。虎狼害人之獸。道畜之而使害也。桀紂虐民之君。道孕之而使虐也。顏冉之賢而不享年。道夭之也。夷齊之賢而致禍死。道禍之也。道經云。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使道之所為誠如是。何名尊乎。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
此又按定外宗自然以立難也。內教說一切萬法從因緣生。謂親能發起為因。疎能助起為緣。如草木等。從種子生。名曰親因。水土人時。名曰踈緣。人畜等。從業惑生。名曰親因。父母。二氣。名曰疎緣。彼儒道既執自然。則不推因緣。故莊子云。不知所以然。名曰自然。又云。鶴不浴而白。烏不黔而黑。言皆自然也。儒宗如司馬君實無為贊云。進退有道。得失有命。守道在己。功成則天。天復何為。莫非自然。
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應生人。人生畜等。
既不待因緣。則石非草等因緣。應能生草。草生人。人生畜等。以皆非緣故。所言等者。等一切非緣之事。如火應生草木。木生魚鳥。凡是一切不應生處。皆能生也。正取人不待父母緣。忽自生人等。如西方無因外道。亦作此計。瑜伽第七云。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謂見世間無有因緣。或時歘爾大風卒起。於一時間。寂然止息。或時忽爾暴河瀰漫。於一時間。頓即枯竭。或時鬱爾花木敷榮。於一時間。颯然衰顇。由如是故。起無因見。立無因論。清涼云與此方儒老所計頗同。又涅槃經中。衲衣梵志。求佛論議。佛問云。汝宗何故知非因緣。彼云。我見牛生便能[口*束]乳。龜生便能入水。知非因緣。佛言。若言[口*束]乳非因緣者。俱非因緣。何不[口*束]角。若言入水非因緣者。俱非因緣。何不入火。梵志辭屈。投佛出家。
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
既云自然。不應緣習。然前後早晚約時。時乃疎緣中一事。如春蘭秋菊。社燕賓鴻等。各因其時。人須十月。方乃誕生非自然也。神仙已下。別約有情。神仙要須宿稟寡欲之資。鍊藥服氣為緣。方能長生不老。天下太平。必藉忠臣良士。武以定亂。文以經世。君臣相濟。然後民安國泰。時和俗淳。人有才德之美。皆資訓誨之力。習與性成。未有不學而自成者。執自然者。不亦乖乎。
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
既賢者自然而賢。不由教習。愚者自然而愚。教亦無益。聖人立教。便成無用矣。然老氏上土下士之說。孔聖上智下愚之論。在吾教中。葢宿習力故。謂多生熏習純熟。今得為人。諸識聰利。聞道勤行。孔老於此。謂之生知上士。故白樂天生而識字。世呼為三生人。若宿世從異類中來。未曾熏習。或因秘悋不肯教人。今得人身。諸情暗鈍。倥侗顓蒙。困而不學。孔老於此。呼為下愚下士。其中人者。昔雖曾熏。然未純熟。故於今世。學之則成。不學則殆。由此觀之。雖愚鈍之資。苟能自勉于學。縱未偕於上達。亦自勝於不學者矣。況中人乎。聖人知學問有益。可以革愚成智。故垂典誥以為軌則。斯則因緣之理明矣。而曰自然。豈為通理。
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
此按定外宗元氣以立難也。
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
初生之子。八識雖具。創與境遇。未知染著。若漸長大。慣習力故。愛惡滋彰。所謂習與性成。非由元氣使之然也。歘。暴起也。言欻然而生也。
若言欻有。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
設云孩子初生。便能飡乳。不得則啼。豈待習慮。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然則五德六藝。亦應自解。不待習慮。何不爾耶。然人生便知飲乳啼號者。無始以來。慣習力故。與心俱生。如前云牛不[口*束]角。龜不入火。皆因緣也。豈是元氣使之然也。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也。
又若生是稟氣而歘有。死是氣散而欻無。則誰為鬼神乎。
儒者皆執氣聚為生。氣散為死。夫氣散則已斷滅。又誰為鬼神乎。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謂百駭四體。男女搆精之所成。故曰精氣為物。彼云遊魂為變者。即如佛教所說心識。由無質礙。任運能往。故曰遊魂。意謂遊魂與精氣合而為人。精氣有滅。而遊魂不滅。故為鬼神。則鬼神之說。儒宗許有明矣。而氣散則誰為耶。
且世有鑑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歘有。
達生前。憶往事者。知宿命也。如羊[袖-由+古]之識金鐶。(晉羊祜。字叔子。幼年嘗牽乳母至李宅門外枯樹穴中。得金鐶一枚。謂乳母曰。此吾先世。為李家子戲所藏也。吾年七歲。墮井而死。事出本傳)崔咸之徵墨誌。(唐崔咸。父銳為澤潞。節度使李抱真從事。有客盧老者。每徃來澤潞銳嘗善待之終謂銳曰。吾當與君家作子。以口傍墨誌為驗。及生咸。果如其言。出本傳)房琯剖松下之書。(唐房琯。字次律。開元中。宰桐廬。嘗與道士邢和璞過夏口。入一廢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鑿地。得瓮中所藏婁師德與永禪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否。因帳然。悟前世之為永禪師也。出明皇雜錄。東坡詩云。殷勤古松下。為剖瓮中書)唐紹刺燈前之犬。(唐紹者。開元中為給事中。嘗與對門中郎李貌善。每厚待之。妻嘗諫曰。勿友非類。紹曰。非爾所知。後因驪山講武。紹攝禮部尚書。玄宗援桴擊鼓。時未三合。張說遽令紹奏畢。神武赫怒。拽兵部尚書郭元振坐于纛下。欲斬之。張說跪奏。元振有社稷之功。免死。乃斬紹。先一日。紹謂妻曰。吾前生為杜氏女。適[壩-雨+襾]陵王氏子。十七歲。嘗燈下運針昏睡。犬入房。觸油污衣。心怒。遂以翦刀刺犬。翦一股折。而犬猶活。復換一股。犬方斃吾十九而亡。犬者。今貌是也。明日行刑。必貌翌日果如所言。初一刀。頭未落。再換一刀。頭方落。出李吉甫記)圓觀峽中之舊約。(唐李澄之。字子原。與道人圓觀友善。相約自峽入蜀。路逢女子浣紗。觀謂原曰。此吾寄託之所也。葢業緣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蜀還。可相臨。以一笑為信。又云。吾已三生作比丘云云。已而觀果死。明年原如期至女子家。則兒生三日矣。原使抱臨明簷。兒果一笑。却後十三年。原至孤山月下。聞叩牛角而歌者。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東坡作傳)東坡陝右之夢遊。(蘇子由。謫南安。與雲菴及聰禪師交遊。一夕雲菴夢同子由聰公出城迓五祖戒禪師。明日以語子由。語未卒。聰公至。具言所夢。與雲菴同。山人方談笑間。忽東坡書至。曰。已抵奉新。旦夕可相見。三人大喜。共出城二十里。至建安寺而東坡亦至。因舉夢語坡。坡曰。軾年七八歲時。嘗夢身為僧。往來陝右。又先妣方孕時。夢一僧託宿。頎然。眇一目。雲菴驚曰。戒公陝右人。後失一目。暮年棄五祖來遊南安。終于大庾。逆數五十年。而坡時四十九矣。出冷齋夜話)盧女憶販羊之宿冤。(長安城南盧叔倫家女子。桑間逢僧乞食。問得食處。女曰。村東二里王家飯僧。遂徃。果得齋。王氏問僧所從。僧以實告。既而王氏翁媼俱至女家。女閉戶不出。問女母曰。我家設齋。人無知者。女何知耶。女自房中出呼曰。某年月日。販羊胡父子何在。翁媼驚趨出。母問女曰。汝適何故。女曰。我前世為夏州販羊客。姓胡。宿其家。彼殺我父子。羊盡為所有。我後於其家作子。十五得病。二十而終。醫藥之資。已過所刦。猶每歲與我作齋。雖然。命債尚須償也。出逸史)西山決弒親之疑獄。(宋理宗初。真西山帥長沙日。市民程二者。有子年二十。謀弒厥父。密語其友。友恐事發相累。遂首于官。即呼其子問之。子不諱。及問其父。并鄰人。皆不知所以。問其子殺父之故。亦無可言者真察其事暗味。乃齋沐叩神。一夕夢神報曰。但問其父二十年前曾作何事。即知之矣。翌日真私問其父曰此事我已知。汝但勿諱。汝二十年前曾作何事。父曰。二十年前。有溈山行者。將錢一千緡。欲買度牒。中夜殺行者。瘞于廚下。以其錢營產業焉。真復私問其子。吾欲釋汝。欲以錢一千緡惠汝。從汝所之。汝若得錢。當何所作。子曰。誠如所言。當買度牒入溈山出家。真知行者之怨。遂籍其父產業。計一千緡以付其子。將其父配五百里外。出江湖紀聞)若此之類。今古實多。以此驗知。捨身受身。自類相續。非稟氣也。
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歘無。
鬼神有知。證非斷滅。若謂死而氣散。則其神者為誰耶。
故祭祀求禱。典籍有文。
典籍有文者。如尚書金縢篇。謂武王有疾。周公作冊書。禱於太王王季文王。請以身代。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翌日乃瘳。又如禮記。祭法。祭義。祭統。禮運。皆言祭禱之事。又月令云命有司合秩蒭以養犧牲。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祭宗廟社稷之靈。為民祈福等。皆其文也。
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讐報恩怨。今古皆有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