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梵王者。語略故也。西域云[口*梵]囕摩。此翻離欲。或云清淨。或云極淨。楞嚴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闕。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自他化天之上即有四禪。凡十八天。於初禪中有乎三天。所謂梵眾.梵輔及大梵也。雖上有三禪一十五天。內無雜想。外無語言。唯味禪悅。皆梵天統。故楞嚴云。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法華文句云。梵王號令總上冠下。荊谿云。梵即色界主。亦三界主。餘皆臣屬。良由此天內有覺觀。外有語言故也。華嚴稱梵王。主小千界。由居小千之中。法華稱娑婆界主。主大千界。乃居大千之中。故統餘界。是知橫則統小千大千。竪則總上冠下。總稱王號。其別名者。梵語尸棄。此云頂髻。亦翻螺髻。由肉髻似螺。法華文句云。外國稱火為樹提尸棄。由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俱舍論云。大梵天王無別處所。但於梵輔天中高樓閣者名大梵王。身量長一踰繕那半。身白銀色。宮殿衣服皆黃金色。壽命一劫半。阿含經云。諸梵來下。並同人形。經律異相云。梵王顏如童子。法苑云。色界諸天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似如天冠。無男女形。相唯一種。華嚴經中以十地對十王。則梵王乃八地菩薩。智論校量梵福云。滿閻浮地人福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滿西瞿耶尼人福不如東弗喻逮一人福。滿東弗喻逮人福不如北鬱單越一人福。乃至第六天眾福不如梵天一人福。加修四量心。報為天王。求法傳云。佛下忉利天時。梵王在佛右邊手執白拂而下。佛成道已。以宮殿奉佛。請轉法輪。七佛呪經。白佛。若有人王欲護其國。有災疫時。持我此呪。一心禪思念。諸疫鬼速出其國。諸經護法之類。其文非一。婆沙論云。馬勝不知四大種當於何處盡滅無餘。問至梵王。王遂執馬勝手引出眾外云。何不問佛。華嚴經云。梵王語音清妙。一切梵眾各謂梵王獨與己言。遠近同等。涅槃云。婆藪仙與梵王論義。於其面門作三目示之。劫章頌云。獨住時經一增減。後念民輔有情生。即成劫之初梵王先生。梵輔梵眾後生。故彼計為我能生也。維摩經。梵王曰。我見釋迦牟尼佛土。如自在天宮似。寶莊嚴佛土。今之佛會所以列之居首者。其意有五。一是三界號令之主。二是從佛下生之者。三是請轉法輪之者。四乃諸經弘護推先。五以百錄標請在初。舊傳引擎雞持鈴。六帖錄問眼鑿眸既非顯要。今不附錄。餘文例此。然探玄記引俱舍論。得梵福有七種。一未造支提於中而作。二立僧伽藍。三僧已散能和。四修四無量。五代父母佛命。六自出家教人出家。七建立法幢。若人於上七業中隨作一業。得生梵天。是知生其初禪梵天。由此七業而受梵福。況其王乎。故樂福者得不勉力而修。又其梵福之量。俱舍又云。用諸眾生惡業感一三千大千世界業。為一梵福之量則又勝。智論校量六天之量。且一梵天福。量之尚爾。況梵王乎。是宜興供以崇佛會矣。讚曰。
我佛天上下生時 大梵天王前引之 手執白拂或居右 宮殿奉献吉祥師 請轉法輪真世主 大千萬億統邊夷 十八梵中遵號令 故應上下總依歸 身量修長六千里 一劫半壽數希奇 色若白銀頂有髻 別名尸棄破邪思 欲界六天難並福 禁戒明淨具威儀 護法護國護修行 別召眾典每高推 雖則計為眾生父 天宮佛土動相隨 欲生其中七種福 造立佛寺建支提 和合眾生代父命 法幢高樹度群機 自他出家超欲海 喜捨無量廣慈悲 聞茲聖力難思議 首當崇奉仰靈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