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第四修行時分者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根者謂諸聲聞中極疾三生得阿羅漢果謂於一生種解脫分第二生隨順決擇分第三生漏盡得果極遲逕六十劫中根者謂獨覺人極疾四生得果極遲逕百劫上根者謂佛定滿三僧祇劫。
若依下正示一生種解脫分者謂第一生修聲聞資粮作五停心觀別相念觀總相念觀等名隨順解脫分善第二生修聲聞加行作四諦一十六心拋緣減行等名順決擇分善第三生起智斷惑入於見道極遲則鈍根六十劫初二十劫修資粮次二十劫修加行後二十劫入見道正理論云初位下種次位留成後位結實中根獨覺亦名緣覺四生者第一生修聲聞資粮第二生修聲聞加行第三生別修緣覺資粮加行第四生入見道便證無學百劫者二十劫修聲聞資粮二十劫修聲聞加行二十劫修緣覺資粮二十劫修聲聞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見道證無學果上根定三僧祇第一無數劫修大乘資粮加行第二無數劫入見道乃至七地滿心第三無數劫從八地初心乃至十地滿心生色究竟天上他受用土中更百劫於頂寂定中學諸相好千劫於金剛定中學諸威儀萬劫於大寂定中學諸化行然昇大寶華王座上放十道光明成得正覺拆玄云遇一化佛出世名為一生如舍利弗等於過去拘那含牟尼佛時修聲聞資粮於迦葉佛時修聲聞加行於釋迦佛時方入見道乃至極果也。
【科】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為一數十箇合一為第二數如是展轉至第六十為一阿僧祇依此以數三阿僧祇也。
水火等一劫者要問云依小乘教世界成壞大劫滿三僧祇則將一成壞劫為一數劫數此十劫為第二如是數至第六十為一阿僧祇所以說六十者孔目云小乘以六十劫為大劫阿僧祗小乘經三僧祇得作佛。
【科】問何故下根返經時少而上根等乃多時耶答能於多時修練根行等以為難故是故多也。
於文可知。
【科】又依婆娑等菩薩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謂戒定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時一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時二於百劫修相好業時三出家苦行修禪定時四菩提樹下成正覺時。
法身者即以丈六五分功德法為體三僧祇者婆娑云一切諸佛盡於三僧祇劫修諸方便四波羅蜜即前四度也三祇修有漏者未入見道故尚在四加行位入見道發真無漏三十四心斷結成佛。
【科】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業於冣後身伽耶城淨飯王家受生報身於摩訶陀國而成覺道餘如彼說。
父母所生身三祇行滿百劫修因然後菩提樹下而登正覺。
【科】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逕三僧祇。
定劫章云大乘小乘二乘不同三乘大乘佛准一方化儀經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若依頓教則不可說彼則正約終教以揀小乘今章開於始教故二處小異。
【科】但此劫數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數至百千數此復至百千為一俱胝名第一數數此俱胝復至俱胝為第二數如是次第以所數等能數至第一百名一阿僧祇此即十大數中第一數也依此數滿三阿僧祇。
不同小乘下鎮國云黃帝筭法但有二十三數始從一二終至正載鈔云從一至十為十次有十三數謂十十為百十百為千次萬億兆京垓[禾*石]壤溝澗正載言載者天地不能容載也小乘六十已至無數亦約從一至十為十十十為百乃至跋羅攙方第五十二阿僧企耶彼論失於後八六十之後別無數法僧祇品中有百二十四數倍倍變之故非凡小所知也小乘中但以水火劫之一劫為第一數却從一二數至十便為第二數大乘以水火劫數至百千百千則當於億數此復至百千則百千億為一俱胝方為第一數則相去甚遠數此復至者謂一俱胝二俱胝數至俱胝方為第二數良以數法有三種謂上中下下等數法十十變之中等數法百百變之上等數法倍倍變之故有不同也又俱胝若唐三藏譯百億為俱胝若測法師深密記第六云俱胝相傳釋有三種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千萬是故諸說或有不同也如是次第下舊本云以所數等能數至一百者如約俱胝以數物則俱胝為能數也復數至俱胝是等能數也經中從百洛叉為一俱胝中間越劫阿庾多乃至趣趣為一至一至為一阿僧祇故言次第至一百也阿之言無僧祇曰數謂三無數劫也十大數者即心王所問十大數也謂僧祗至不可說不可說耳。
【科】仍此教中就釋迦身以分此義如優婆塞戒經云我於往昔寶頂佛所滿足第一阿僧祇劫燃燈佛所滿足第二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足第三阿僧祇劫我於往昔釋迦佛所始發阿耨菩提心。
文中可知。
【科】又依本業經又有百劫修相好業但是變化非實修也又以一偈歎弗沙佛已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
為引二乘故示修此業又以下智論歎弗沙如來超彌勒九劫先成正覺偈即天上天下無如佛等。
【科】問三無數劫修諸實行應成報身何故乃就化身說耶答由此始教就下機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見故是權教故作是說也。
以釋迦身為化身故下機者即前機麤淺故有二乘者即引一乘故又是三乘共教二乘唯見化身故是權教者謂三乘中就法華前以分權實如云金剛般若三乘始教大品般若是三乘終教清凉所以不取光宅者以法華之前不分權實玉石俱焚也。
【科】若依終教說有二義一定三阿僧祇約一方化儀故。
劫章中文與此同如上已引念劫成佛中又云若據一三千界定三僧祇成佛此依華嚴一百二十數說僧祇義就此一類世界也。
【科】又此教中修實行故成實報身不約化說故法華經云我實成佛以來經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又經云我於燃燈佛所得受記等皆以方便分別故也。
修實行者從真流故如起信性無慳貪隨順檀等然燈授記即金剛經文諸經所以異說者方便分別引彼器也。
【科】又亦無百劫修相好業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臨成佛時更於百劫別修彼業始教中引彼亦同彼說仍是化也此終教中論其實行從初發意即福慧雙修故成佛時無別修也。
小乘唯求出離不肯化生故有羅漢飡沙是無福也今此勝無別修也。
【科】二不定三阿僧祇此有二義一通餘雜類世界故如勝天王經說。
要問云若通餘世界亦不定三僧祇亦指彼經以諸類世界時劫不同故。
【科】二據佛功德無限量故如寶雲經云善男子菩薩不能思議如來境界如來境界不可思量但為淺近眾生說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實發心以來不可計數。
先示意次引經證起信亦云為懈慢眾生說無量阿僧祗修為怯弱眾生故說一念成佛是知普機之外皆淺近之器也。
【科】解云此中不可計數者是不可計數阿僧祇劫非但三也。
【科】問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教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漸漸勸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此說也。
機有生熟是故說不同麤細二教雖異總勸三機向後一乘也。
【科】若依頓教一切時分皆不可說但一念不生即是佛故一念者即無念也時者即無時也餘可准思。
皆不可說者地章云頓教者唯有一門所謂無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說有諸異相門一切俱離是名佛也。
【科】若依圓教一切時分悉皆不定何以故為諸劫相入故相即故該通一切因陀羅等諸世界故仍各隨處或一念或無量劫等不違時法也餘義准之。
謂諸劫既乃即入不可得而分其定量又乃該通同異類剎事非一准要問云依一乘義成佛時節並皆不定為十方世界時節不同因陀羅世界等並據當分報位說有為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無定時仍不違時法者所謂或無量劫等也。
【科】第五修行所依身者。
所依身有二種一者分段分謂分限段者形段即三界苦果身之與命有定齊限無所改易故名分段唯識論云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即以惑業苦三為體如演義釋二者變易謂改麤為細易短為長改轉不定故名變易故論云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諸乘修行不離二身故就此以明諸教不同分段即煩惱為緣變易以所知為緣。
【科】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實非化。
但有下以此教唯斷煩惱究竟位方盡故是實下佛德章云若依小乘實佛報身生在王宮臨菩提樹成佛攝生化用及德皆在其中。
【科】若依始教中為迴心聲聞亦說分段至究竟位佛身亦爾然此是化非實也。
引彼就下而說義與小乘同但佛身是化耳。
【科】若依真進中有二說一為寄顯十地之中功用無功用麤細二位差別相故即說七地以還有分段八地以上有變易。
然諸教皆有直進迴心凡夫直入菩薩乘謂之直進先入二乘或至無漏然後發心皆曰迴心小乘中亦有直進故要問云仍直進有二種一大乘中直進二小乘中直進菩薩寄於二身顯二位差別非實受二身也以七地已還修隨相有功用行八地已去修無相無功用行欲顯二行麤細異故故說有二身也。
【科】二就實報即說分段至金剛以還以十地中煩惱障種未永斷故留至金剛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住經云第十地已還有中陰者是此義也。
實報即業惑等所感身如分段身以惑業苦三為體言惑者謂分別俱生煩惱障發業潤生能為緣故言業者即總別報業正感助感能為因故言苦者即三界九地四蘊五蘊能為果故唯識論云一分段生死謂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麤異熟果等言變易者即以無漏業所知障欲色二界異熟五蘊為體謂諸聖者由以悲智上求下化念斯分段短促不能長時遠征大劫修行遂以所知障為緣無漏業為因冥資故業故業被資便能熏感識等五支五支種子既被感已生現功能而復殊勝改麤為細易短為長名變易身唯識論云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名變易生死今說行者所依之身故云實報此教既留煩惱至金剛位受分段身以煩惱發業受分段故故十地下引證既有中陰知是分段也亦名中有身。
【科】問八地以去一切菩薩於煩惱障永伏不行以無漏智果恒相續故如阿羅漢既無現行惑何得更受分段之身耶。
八地下以於俱生中六七識惑七地已來寄有現行八地已去永伏不起又如未那煩惱寄至七地八地以去唯有所知等故引為問前說分段至金剛位故須問釋。
【科】答若是凡夫即以現惑潤業受生聖人不爾但留惑種用以受生。
可知。
【科】故雜集論云一切聖人皆以隨眠力故結生相續又梁攝論云異凡夫故永伏上心異二乘故留彼種子。
隨眠即是種子故九煩惱中一隨眠貪二隨眠瞋三隨眠癡第四貪瞋癡等分極重上心惑方是現行也又稠林中十三有二煩惱謂隨眠煩惱上心煩惱故指隨眠為種子也。
【科】解云聖人受生非現潤彼復留種子如何不受分段身耶若言八地已上以智障為緣受變易者所留惑種即便無用何不於此第八地初永害一切煩惱種耶彼既不爾此云何然。
聖人下釋成當受分段若言下奪其惑種無用而不斷也彼既下反質而結成本義。
【科】若約迴向菩提聲聞已斷煩惱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變易身通諸位也。
已斷煩惱者既無惑障許受變易也三乘中迴心即入十信故通諸位也。
【科】問若爾何故聖教說八地以上唯所知障為依止故受變易身。
即下第四仁王中義也。
【科】答此等為欲寄對二乘顯其優劣故經作此說。
經作此說為寄對顯優劣耳非實受此身也。
【科】然此寄對依諸聖教約位不同略辨十門。
【科】一說羅漢即同於佛更不分位如律中說佛度五人已即云通佛有六羅漢出於世間文同座等當知此約小乘教說。
出於世間者位當出世間也。
【科】二亦於佛地分出羅漢如對法論說得菩提時頓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羅漢及如來故此中雖約煩惱盡邊名阿羅漢而亦為生諸聲聞中心勝欲樂故寄於佛果以分大小也。
寄斷二障已分大小也而言雖者亦止言斷惑障成阿羅漢而不說彼亦斷智障是亦為生彼心中勝欲樂也。
【科】三第十地名阿羅漢佛地超過故非彼也如涅槃中說四依云阿羅漢者住第十地此寄因異果以分大小此上二門約始教中迴二乘教說。
文亦可見此上等者對二乘說故知是迴心教也。
【科】四七地以還寄同羅漢八地以去寄菩薩位如仁王經云遠行菩薩伏三界習因果業滅住後身中住第七地阿羅漢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以分大小也此約始教直進中說此中既寄聲聞至七地故煩惱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八地以去寄此菩薩行位勝前是故唯有彼所知及變易身。
遠行即七地伏三界習等以此地已還寄滅三界色心煩惱及彼果報又七地已去寄菩薩位細於二乘寄滅色心習氣又俱生第七識惑七地已來寄有現行又末那煩惱寄至七地八地寄滅色心二習無明又八地俱生內六七識惑永伏不起又以六識煩惱寄至四地末那煩惱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二障二身以顯二位不同故在直進中也。
【科】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間以得世間四禪等故四地寄是須陀洹等以得道品故此初出世故五地寄此聲聞羅漢以得四諦法故六地寄辟支佛以得十二緣生法故七地以去寄是菩薩以得無生法忍故此如本業經說上來唯約三乘教說以未分出一乘法故。
前三地修四禪八定寄同世間即人天也四地寄須般洹等三果即出世間也五地已下寄出出世間五地修四諦六地修十二緣生觀七地已去寄菩薩以同得無生忍故通以十地寄三乘說前六寄同凡小後四通寄大乘未分出一乘者融一同大故也。
【科】六世間二乘同前至六地第七地寄三乘菩薩以未自在故八地以去寄一乘法以得自在故如梁攝論等說此約一乘三乘等分相而說。
於菩薩位中為顯自在及未自在二位別故。
【科】七於初地之中已過世間及二乘故如地論等說此約三乘中比證分齊說。
此約地前比觀登地現證分齊不同故初地過凡小也。
【科】八地前三賢位已過二乘地如起信論說又如仁王經說習種性中有十種心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此約終教退不退說。
起信論信成就發心十解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故知超過仁王經行位中已引。
【科】九信滿心後即過一切小乘三乘等如賢首品說此約一乘說。
信滿發心即得成佛等。
【科】十初在凡夫地創發心時即過二乘如智論說羅漢比丘知沙彌發心推在前等此通一乘及三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