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總合三教為一三乘教以此下釋所以何以三教總為二乘以此三教皆為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因獲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經典雖有權實皆是通說三法通益三機也如上所引者即三乘中大品等經共集三乘眾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益獲益即所得也若云終頓三人共得一果皆得成佛或引近異遠同者皆是臆說且始教得三果終頓得一果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分之為二也今合為一耳。
【科】二或分為二所謂漸頓。
於上三乘開出漸頓謂孔目問答與今教章分判諸教所依之經皆就法華之前以判如正法念經舉正解行別邪解行通三乘教涅槃經等及大品經三乘終教維摩思益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等則當頓教金剛般若三乘始教是以今文於三乘開出頓漸復開始終也。
【科】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
以始終等者終教雖云假設地位亦在言說並不同頓教也是故二教共為漸也。
【科】故楞伽云漸者如掩摩勒果漸熟非頓此之謂也。
【科】頓教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言說頓絕如直默等理性頓顯者法性無多少長短故解行頓成者淨名云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歎曰是真入不二法門祖曰若無維摩嘿不二理則一切法不成一念不生等者一念妄心不生云何不得名佛清涼云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現前豈不名佛又真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其佛又一念所謂無念也小乘無一念成佛。
【科】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此之謂也以一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不待觀智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又寶積經論中亦有說名頓教修多羅故依此立名。
即四頓之一也菴羅果四漸之一也以一切下略示所以言說頓絕者以自正也一切解行皆不可說故不待觀智也嘿顯即真不二理也寶積下重引得名。
【科】三或開為三謂於漸中開出始終二教即如上深密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
約大乘初淺後深故開為二會深密者以三時收漸教也五時則於後開出法華涅槃常住妙典為四五時今合五作三第三時中收經甚寬又持法輪義亦通也深密經亦說真如妙有但弉師所宗宗於不變湛然有耳今約通義略分教耳。
【科】依是義故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以不空門為終故彼經云迦葉白佛言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說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食餓鬼孤獨貪乞次施沙門及婆羅門甘饍眾味隨其所欲諸佛世尊亦後如是隨諸眾生種種欲樂而為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懃隨順捨如來藏常住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乃至廣說。
依是義者則依二教始終不同也以空為始不空為終是然此五教草創於帝心因循於至相脩飾於賢首也如是則開判於奘師未歸之前且竺汰之時三論新翻空性並行各符宗旨遂於大乘有性空二教聖賢繼踵權實遂分今家五教囊括諸宗故以空為大乘之初門不空為終也始者初始也終者終極也空不空乃二教所顯之理也非立名之因也然此始終且顯一理空有相望如圭峯略辨十對淺深不同雲華曰始教門者復有二種言始門者如百法明門論六種無為屬一切法攝人法二空方入空攝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二空為上言終門者維摩弟子品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金剛微塵即非微塵等又云今初教門中真如但是空義不同終教如終二門並具空有二門問弉師還自天竺執定性闡提並不成佛故以深密第二第三時合為始教有不成佛故復名分亦是大乘初門所顯之如義同百法是始之初門答以示義復次下引喻諸佛下合顯在文可見。
【科】解云此則約空理有餘名為始教約如來藏常住無上名為終教。
有餘者尚有未盡也常住妙典方盡談故。
【科】又如起信論中約頓教門顯絕言真如約漸教門說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約始終二教說空不空二真如也。
所顯真如既有其三故教成三也有疑用論者當知經論多含隨用異耳雖開為三然皆三乘也。
【科】此約法以分教若就法義如下別辨。
如下別辨者指下所詮差別中辨能詮教法之下辨所詮之義也義則理行果三也。
【科】二以理標宗宗乃有十。
【科】一我法俱有宗此有二。
【科】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犢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為聚二無為聚三非二聚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
小乘犢子二十部於六宗所計同異攝部少多備釋如演義不復更列。
【科】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三世及無為或五謂一心二心所有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科】三法無去來宗謂大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以過未體用無故。
【科】四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彼說無去來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
四唯小乘。
【科】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虗妄故出世法實非虗妄故。
【科】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無體故此通初教之始准之。
演義云五六通大小五少似中論一半向前此通初教之始者真如義者漸教門中有三門一終教門二始教門三世間所知門第三復有三門始門通人天及愚法二乘言終門者論釋謂一切法但有名謂分別名思惟名等為是大乘近方便故故云初教之始。
【科】七一切皆空宗謂大乘始教說一切法皆悉真空然出情外無分別故如般若等。
始教等者義如分教中辨然此教通分別無分別教義無分別教義者謂證真如故分別教義者謂教義即空故今就深指故云無分別也般若者指所宗經也護身衍師智光竺汰等皆此判也。
【科】八真德不空宗謂終教諸經說一切法唯是真如如來藏實德故有自體故具性德故。
謂終教等即前常住妙典說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德一一有體也。
【科】九相想俱絕宗如頓教中絕言之教顯絕言之理等如淨名嘿理等准之。
如頓教等者孔目云此如絕於教義相想俱不及故。
【科】十圓明具德宗謂如別教一乘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法門是也。
如是等如前分教中此章同探玄依五教次第亦順其義以列諸宗次第及釋義也而清涼國師七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絕相宗九名空有無礙宗此蓋以性揀相迴大乘法師第七為八以符法性在法性相之後為深故也少與五教不次又以性空通始終頓遂以真空絕相収於頓教又亦空有無礙徹於同教故云前淺後深若空有雙絕亦収頓教又復七八九三諸師各立欲判淺深定其權實。故清涼序之與今章探玄不同也。彼文云又上三宗諸師各立故今敘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競故不言耳。
【科】第五乘教開合者於中有三。
乘教開合者。良以諸家判立各有聖教以為依據。不可全棄。又聖教開合本由機異。設云平道亦為化生。合雖多過開亦未能全無於失。是故今家開合全収無過不離。故有此門。
【科】初約教開合。二以教攝乘。三諸教相収初約教者然此五教相攝融通。有其五義。
此即諸文判教之後總相會通也。但立文小異義旨大同與探玄全同。但彼開四有二說。此少一門耳。既云五教相攝。終頓在其中矣。
【科】一。或總為一。謂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
本末二相譬若五金大冶烹而為一。故云本末融鎔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圭峯言。圓教攝於前四。一一同圓海中。百川無非海也。或名一圓音教。或名滿藏。或名無盡圓通自在宗。略如同教策出。
【科】二。或開為二。一本教。謂別教一乘為諸教本故。二末教。謂小乘三乘從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為方便故。
是前一中約本末開成二也。一本教等者。初說華嚴為諸教本。清涼云。將欲逐機漸施末教。先示本法頓演此經。二末教等者即前四也。既從所流故稱為末。又名究竟等者。此約有果無果以分二。亦名稱法本教逐機末教。亦名正乘方便乘。探玄云或開為二謂一乘三乘教。前諸教中雖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亦名共教不共教。如上引智論。或約同別。或約大小。或約權實。或約曲直。或約漸頓等也。
【科】三。或開為三。謂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開出愚法二乘故。
謂一乘等者。探玄云或開為三。謂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論既將此經不與二乘共。名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為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即是小乘。清涼曰。或後一是不共。此三亦順四乘。此上二門三乘皆備収終頓。皆是方便為三人所得非究竟也。若清涼圭峯分三教中於五教內。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與今不同。
【科】四。或分為四。謂小漸頓圓。以始終二教俱在言等故。
謂小等者。此是探玄第二義。以彼分四有二義。一於上共教中約存三泯二。開兩教故為四。一別教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存三也。三同教一乘如法華等泯二也。四別教一乘如華嚴等。深密既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等俱不成佛。許其入寂不起。是始教存三也。若終頓二教共談一性無有五性。入寂二乘非真滅度。是泯二也。由此義故開入一乘宗中為同教一乘。清涼曰。終頓二教雖說一性一相。無二無三。是泯二也。又云實教頓教並皆不融為同教一乘。演義云。不辨圓融具德故非別教。貞元大疏其理一也。若爾者前二門則以皆為三人故終頓總入三乘教攝。第四門則取泯二故終頓入一乘攝。文理甚明。又皆指法華為同教一乘。文亦甚多。
【科】五。或散為五。謂如上說。
【科】二。以教攝乘者有二。
教是能詮。乘約所詮。乘教非一。故辨此門。
【科】先一乘隨教有五。一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絕想一乘如楞伽。此約頓教。四約佛性平等為一乘等。此約終教。五密義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約始教云云。
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云云者。建立一乘中廣顯同別。不復更書三絕想一乘。孔目云會彼五乘成無分別離相一乘。出楞伽經。第四可見五密義意者。要問有八意。故說一乘。彼一乘是隱密相引二乘說非顯了說也。
【科】二。明三乘亦有五。一小乘中三始別終同以俱羅漢故。二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故。三終教中三始終俱同並成佛故。四頓教三始終俱離云云。五圓教中三始終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云云。
小中三始別終同者。探玄云謂始約因修四諦緣生六度等別。終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故云俱羅漢等也。二始教等者。探玄有二義句。彼云若據聖諦緣生六度行異。亦得名為始終各別。此是第二第三時教說也。即是今義。彼又云。二始同終別三。謂同聞般若同觀無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說。彼前所引者亦即大品等共教三乘。若如是者。始教既皆共教三乘。則亦有同觀無性各得自果始同終別之句也。三終等者。始同者同聞般若同觀性空故。終同者並成佛故。探玄又有近異遠同三。謂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若力士經大般若等諸大乘經。於中雖有權實不同皆具三乘。以約始終一類此世定故。如是說者則終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終別。三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皆為三人所得故終別也。以終教亦収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終俱別三。以大品等通說三乘法通益三人。則諦緣度別是三法始別也。通三人得益是終別。雖有權實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過八萬劫等未迴心故三始別終同。三約此世根性異。未至無餘位不發心。須說二乘。引令入道諦緣度不同始別。又以八六四二萬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別。酒消然後覺終同也。四始終俱同三。始同同聞同觀也。終同者以許迴心作佛也。四頓教始終俱離者皆不可說故。五圓教中三。汝等所行釋始同皆得授記終同也。
【科】三。諸教相收者有二門。一以本收末門。二以末歸本門。
所以辨相收者。欲顯方便正乘上下相望權實不同。令知末有所歸耳。然有二門並約一乘辨也。本即一乘。末即諸教。以諸教雖有相收為本之義。而本義不成。以畢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科】初中於圓內。或唯一圓教以餘相皆盡故。或具五教以攝方便故。頓教中或唯一頓教亦以餘相盡故。或具四教以攝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圓內餘相盡者本來是一乘故。或具五攝前四為方便故有五也。此通即不即二義。如下七八二門辨。頓教中亦餘相盡者一切不可說不知一故。或四攝前為方便者從漸入頓故。熟教亦名實教或名終教。或一亦以餘相盡故。或三前二為方便故。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等。故初教或名始或名分以空有二宗皆未盡大乘法理總名初教。或一約自宗。或二攝小為方便。小根不定堪入初教。即便定等。故小乘唯一。
【科】二以末歸本小乘內。或一以據自宗故。或五謂於後四教皆有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謂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頓教中或一或二。圓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前四皆有趣歸之法。則知自宗非是究竟故名方便。隨宜巧便假施設者也。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為方便故。初教或一約自宗或三於後二教皆有為方便故。頓教中或一約自宗或二於後一皆有作方便故。當知此章終頓二教但屬三乘。皆須入一方名究竟。望後圓教皆名方便。若約泯二顯一屬於一乘則不名方便。以後三教皆名囗乘。今非此義。圓教唯一以究竟故。
【科】是諸教下所明義理交絡分齊。准此思之。
交絡者如五教互望分齊也。
【科】是則諸教本末句數結成教網。大聖善巧長養機緣。無不周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