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坐落在云缠雾绕的群山中的小镇——云溪镇。
这个小小镇子和南方乡间众多的寻常小镇一模一样,并无二致。站在村口,放眼四望,目光所及,山峦起伏,绿荫匝地,江水潺潺,炊烟寥寥。
此地距离前线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有的说顶多只有百来里,有的说至少也有两三百里,天差地别,相去甚远。也难怪,战事本身千变万化,没有一定之规,更何况穷乡僻壤与世隔绝,消息极其闭塞,就连起码的报纸也难得一见,全凭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来传递信息,难免见风就是雨,甚至捕风捉影,说得好听这叫添油加醋,说得难听就叫妄加揣测。总之,各说各的,信不信由你,细究不得,反正就那么回事!不过,有一点无需怀疑,那就是:这里不再有枪声,不再有炮声,若不是日日有大批从北边潮水般涌来的八方难民打破寥落小村一潭止水般的宁静,谁也不会想起“战争”这两个充满恐怖与仇恨的字眼。
古镇有几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街。小街两旁全是一座紧挨一座的杉木结构的店铺,从门上斑驳脱落的油漆上,从屋檐和梁柱雕龙画凤的气派上,不难窥见小镇当初鼎盛时期的繁荣、热闹与风光。而今,怎奈狼烟四起,战事频仍,因此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小镇的旧时风光荡然无存,小店多半关门。仅存的乡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杂日用品店铺,也是为数不多,寥寥可数。即便如此,生意依然冷清。清闲无聊的店主,唉声叹气之余,怀抱一只竹编的火笼,双手抄在袖筒里,嘴里噙着长长的旱烟管,没精打采地站在店门口。遇上冬日艳阳高照的日子,三三两两懒洋洋地枯坐在门前矮凳上晒太阳,从来自四面八方的过路难民口中,打听一些五花八门的充满悲情的新闻,在叹息与苦恼中打发那些揪心的日子。此时,满天阴霾,大地冰封。他们只好紧锁眉头,站在门前,看着一拨拨远方逃难来的外乡人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小店善良淳朴的女主人,像影子一样跟在男人屁股后头,双手同样挽着小小的火笼。她忧伤的目光注视着来了又去的难民们,心里说不出是何滋味。最令她深感恐惧的是:也许,不不,不是也许,而是不可避免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同样的命运,同样的灾难,也会降落到小镇居民的头上。那时,小镇几百号人马,无一例外地将沦为远走他乡、漂泊无依的难民。
掐指算来,立春已经过去,天气将会一天天转暖。只是,眼下,乍暖还寒,带着些许寒意的风裹着霏霏细雨,飘飘洒洒,从早下到晚,又从晚下到早,没完没了。小店门旁褪色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被无情的风雨刮得飘呀飘的,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阵大风刮得渺无踪影。
一个衣衫褴褛、面带菜色,浑身邋遢透顶的难民牵着骨瘦如柴、双眼失神的孩子,伸出干瘦颤抖的手,用沙哑的哭腔,向店主乞讨:“老板,行行好吧,可怜可怜这个孩子吧,他已经几天没有粒米下肚,铁打的身子也熬不过去啊!老板,行行好,救救孩子一条命吧。”
女主人心地善良,听得好心酸好难受,二话不说,返身端出一碗糙米饭,含着闪光的泪水,把那糙米饭一股脑儿全倒在难民的竹篮里。
周围饿慌了的难民惊讶之余,一哄而上。
这一下,弄得小店女主人骑虎难下,脱身不了。加之她心太软,经不住软磨硬缠,无奈之下,只好狠一狠心,进屋端出剩下的一大海碗糙米饭,慷慨大方地分给大家。但是,令她始料不及的是,闻风而来的难民越聚越多,眨眼工夫,足足来了好几十号人,把小店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不断涌来的难民,粥少僧多,她实在招架不住,苦笑着摊开双手,耐心解释说:“各位,实在对不起,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小店是小本经营,家底太薄,米缸已经掏空,全分给大家了。”
谁能相信她的话!饿怕了的难民只把它当做耳边风,仍在不断增加,个个哭丧着脸,颤声哀求,死活不肯离去。
小店主人蹙起眉头,急得直挠头。他灵机一动,手指小街尽头黑压压的人群,大声说道:“乡亲们,实在对不起,力不从心,能力有限,杯水车薪,难以救急,实属无奈啊。不过,不要紧,大家往前看,小街那头的关帝庙,有个抗敌救亡协会的临时救济站,正在给难民施粥,大家不妨到那里去试试,碰碰运气。”
果真,这一招灵验,闹哄哄的难民发现曙光在前,于是乎,你叫我,我叫他,互相招呼着,一窝蜂地往关帝庙方向涌去。
刘满嫂牵着小妹走在人流的前头,刘阿林背着包袱紧随其后,三人随大流地往关帝庙快步走去。
百余年来,香火一贯旺盛的关帝庙,只缘战乱频仍,乡民手头拮据,生活窘迫,如今顺理成章地断了香火,昔日的辉煌景象不复再现。这天,外地突然来了一支抗敌救亡协会的宣传队,还有他们临时设立的救济站,一夜之间关帝庙内人气飙升,庙前庙后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大庙前面的戏台上高悬着一条纸糊的横幅,写着鲜亮的一行醒目大字:“四万万同胞动员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舞台周围张贴着五颜六色、极具鼓动性的标语,诸如:“打倒日本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中华民族万岁!”“全国人民武装起来,保卫家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等,等等。所有大小标语上,大凡与“鬼子”有关的字眼,全部倒写,而且加上一道道红色的叉叉:“××”。
戏台旁边,数以百计的难民秩序井然地排着长队,由几个学生和工人模样的抗敌救亡协会的工作人员挨个给大家施粥。
工作人员中,特别吸引眼球的,也是显得格外活跃的,是个中等个子、剪着短发、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子。此人名叫宋抗日,是名声在外的《抗敌报》的战地记者,也是救亡协会做实际工作的秘书长。此刻,宋抗日双手捧着空空的饭碗登上戏台,快步走到台前。她刚一出现,叽叽喳喳的人群便热烈地议论起来。宋抗日满腔悲愤地举起手中的饭碗,情绪异常激动,声音响亮地对大家说:“父老乡亲们,请大家静一静!静一静!”
庙内庙外一片寂静。
宋抗日扫视一周,一叠声地往下说,“请大家想想,请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捧着饭碗没有饭吃?为什么我们离乡背井、妻离子散流落到江南?为什么我们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为什么我们的爹娘儿女活活饿死在逃亡路上?大家想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
“打倒日本鬼子!”话音刚落,刘阿林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
“打倒日本鬼子!”群情激奋.口号声此起彼伏。
她继续说下去:“大家说得对!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鬼子妄图灭亡我们中国,想把我们变成亡国奴!同胞们,大家说,我们能答应吗?这样的日子能过得下去吗?”
她极具鼓动性的演说,激起台下成百上千的难民对鬼子的深仇大恨,大家不约而同地高呼:“不能!不能!打回老家去!”
停一下,她接着说:“对,不能!一千个一万个不能!同胞们,生死已到最后关头,要想不当亡国奴,要想拯救中国,就要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全民抗战!坚决打回老家去!”
刘阿林带头高呼,喉咙都喊哑了:“全民抗战!打回老家去!”
“全民抗战!打回老家去!”震天的口号声回荡不息。
小妹捧着半碗粥看得发呆,她开天辟地头一遭目睹如此悲壮、如此震撼人心的壮观场面,不禁想起逃亡路上活活饿死的亲娘,想起荒郊野地的新坟,想起悲惨坎坷的遭遇,忍不住悲从中来,“咣啷”一声,丢下破碗,双手捂着脸孔,扑在刘满嫂怀中,放声痛哭。
恍惚中,宋抗日听见女孩凄凉的哭声,她寻声望去,见台下有个小女孩呜呜咽硇哭得死去活来好伤心,便提高嗓门,喊道:“父老乡亲们,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一部苦难史,都有一部家破人亡的血泪史。现在,请大家回头看看,看看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小姑娘吧,她哭得很伤心,眼睛哭肿了,心哭碎了,我相信她的悲惨遭遇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小小年纪就泡在泪水里,就在苦难中挣扎煎熬,她就是我们四万万同胞的缩影。现在,我想请她上台来,让可怜的孩子吐吐苦水,倾诉自己不幸的遭遇,大家说好吗?”
“好!”众人异口同声,同情的目光纷纷投向哭成泪人般的小妹。
刘阿林浑身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用臂肘轻轻捅一下小妹,低声催促道:“小妹,听见了吗?大胆些,快上去,原原本本讲给大家听,让大家记住我们中国人民的苦难,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奇耻大辱,告诉大家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一定会站起来,一定会打败日本鬼子!我们会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小妹,去吧,你哥说得对!胆子大些,妈在这里给你壮胆撑腰打气,上去给大家说说心里话,吐吐苦水,说完了心里才舒坦!”刘满嫂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推了推身边的小妹。
“小朋友,快上来吧,快上来吧!”宋抗日动作麻利地跳下戏台,拉着小妹往台上走,热情鼓励道:“别怕!你听听,大家都给你鼓掌呢。”
台下,先是一片难耐的沉寂。突然,掌声雷动,无数同情与期盼的耳光聚焦在小妹身上。
刘阿林跟在小妹身后,费劲地推着有些尴尬、有些难为情的小妹往前走。
小妹被宋抗日和刘阿林一个拉一个推,硬逼着走上戏台。
戏台下面陷入令人窒息的沉寂中。人们的注意力被眼前这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苦命女孩深深吸引住了。
“说吧!说吧!”宋抗日充满同情地说,“把你受过的苦难说给大家听。”
小妹一阵激动,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双手捧出她亲妈留下的那把干野菜,嘴唇颤抖半天,未曾开口便呜呜咽咽哭起来。
“小妹,不哭,挺住!要挺住!”刘阿林站在一旁干着急,连声催促她。
“对,不要哭,说吧,说吧!”人们不约而同地大声给她打气。
一时间,那些家破人亡的伤心往事一一重现在眼前,小妹再也无法承受,索性抱头大哭,等到她哭够了,泪水哭干了,才慢慢缓过气,在大家不断催促和鼓励下,断断续续地诉说着:“各位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我小妹命好苦呀,真的,实在命太苦啦!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婶婶们,我的命好苦好苦,好苦好苦啊,叫我怎么说呢……”说着说着,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久久说不出话。
刘阿林站在一旁急坏了,抓耳挠腮,不断催促:“小妹,挺住,不要哭,说下去,说下去!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所有苦水全倒出来!”
小妹越哭越伤心,越哭越说不出话。
看样子,这出戏实在没法唱下去了。情急之下,刘阿林一个箭步跨上前去,拉住小妹的手,带着歉意地对大家说:“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我家小妹心里太难受了,她的苦三天三夜说不完,她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可是说不出来啊。没办法,我来替她说,我来替她说吧!”
“好,你说吧。”大家七嘴八舌,一致认可。
戏台下面好静好静,一点声音没有。
刘阿林清了清嗓子,大大方方地说,“我们一家三口,我姓刘,小妹姓陈,我妈也姓刘,我们原本不是一家人,喝的不是一江水,踩的不是一方土。但是,相同的遭遇让我们走到一起,彼此相依为命,成了一家人。日本鬼子毁了我们三个家,亲人炸死的炸死,打死的打死,饿死的饿死,二三十口人只剩下我们三个。小妹家住长江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捕鱼也种地的亲爹被飞机炸死,亲哥被炮弹炸死,最惨的是她的亲娘,为了省下一个窝窝头给小妹吃,自己几天没有吃点东西,饿慌了就在田头路边挖野菜,逃难的人实在太多,连地上的草皮也啃光了,哪来那么多野菜?没了野菜就啃野草。一个四十岁的农家妇女,就这样活活饿死在逃亡的路上,死后连身上盖的破草席也没有啊……”
台下一片欷歔。
刘阿林将小妹抓在手里的那把干野菜高高举起,声泪俱下地说:“爷爷奶奶、大伯大叔,你们看看,这就是小妹亲妈天天嚼的野草!她就是靠吃这种野草从江北逃亡到江南!请大家想想,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啊!后来,也就是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她饿倒在荒村路边,再也没有站起来……”
人们心头腾起万丈怒火,纷纷举起拳头,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血债要用血来还!”
“武装起来,打回老家去!”
刘阿林停顿一下,接着说:“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我顺便说说我妈吧。她老家也在江北,祖辈几代都是做田人,租了人家几亩地,起早摸黑,累死累活,日子虽然过得很艰难,半饥半饱,还能有口饭吃。没想到,一夜间,平地响起枪炮声,世道说变就变了。早上起床,开门一看,鬼子的坦克已经进了村,这帮穷凶极恶的家伙像群疯狗,见人开枪,见房子放火,全村一千多口人,死的死,伤的伤,最后逃出来的只剩三五十号人。鬼子一发炮弹把我妈的家夷为平地,一家人压在瓦砾堆里。我妈和她的亲生儿子虽然逃过劫难,可是,祸不单行,逃到江边又遇上鬼子飞机,又是轰炸又是扫射,她可怜的小儿子……”刘阿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台上台下死一般寂静,唯有凛冽的寒风吹动横幅“噼叭噼叭”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