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原来喜欢在浅山丘陵的涧溪河流,甚至平川大坝的堰塘沟渠,江畔稻田一带生活。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异,更由于受到人的威胁,朱鹮不得不躲进深山,苟且偷生。对于一个物种来说,要它们在短期内改变遗传下来的生态习性,那怕微乎其微的改变,在充满变数的大自然面前亦是难上加难。从低山丘陵一带食物丰富区,退缩到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食物资源相对匮乏,这对于擅长高飞的朱鹮来说并非小事。3、400米的高度虽然轻而易举,偶而光顾也毫无影响,但长期居留生存,并且要繁衍下去,保持家族兴旺,就有些免为其难了。朱鹮以小鱼小虾,某些昆虫为食,完全是靠天吃饭。在山区,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秦岭南坡属亚热带温湿地区,海拔高度增长后,其温度的降低更为明显。姚家沟和平川丘陵的气温相比,大约低5°左右,日照时间也缩短了3个多小时,低水温限制了水生动物的繁衍生长,食物数量的不足,导致朱鹮在这里生活困难,因而幼鸟的成活率自然大为降低。
尽管知道了朱鹮幼鸟极为缺乏食物,可刘荫增他们干着急,却没有任何办法。他们每天只能在心里祈求上苍开恩,让朱鹮家族惟一存活的3只幼鸟健康茁壮地成长。
路宝忠和3位伙伴,第一次跟北京来的全国知名鸟类专家参与朱鹮的监护保护工作,感到是那么的神圣和骄傲,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使他们热情高涨,干劲倍增。
为了和当地住户有所区别,路宝忠制作了一块木牌,用红漆很认真地在上面写上“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这个自封的名号,挂在门口。
4个小伙子每天忙个不停,他们给村里的每棵大树编号钉牌,把巢地附近的20多亩山林划为保护地,禁止伐木、烧炭、开荒等农事活动;制做宣传牌,绘画朱鹮像,撰写朱鹮保护须知,然后把这些牌牌悬挂在村里所有行走路口;对于朱鹮觅食的水稻田,劝说耕作农民禁止投放化肥,喷洒农药。
姚家沟发现的3只幼鸟,在刘荫增他们的精心呵护下,两只勉强地长大成活了,6月下旬它们跟随父母离巢起飞了。而最小的1只,因为食物短缺,身体发育缓慢,瘦小羸弱。有一天深夜11点,刘荫增还在巢树下录音,忽听到有什么东西从树上掉了下来。他担心是幼鸟不小心摔了下来,打着手电找了半天,也没有找着。第二天清早再去,还是没有找着。后来有个村里的小孩子跑来报告,在他家房后有一只小鸟。刘荫增赶去一看,正是长得最为瘦弱的那只小朱鹮。原来父母为了照顾好另外两个子女,只得忍痛将它遗弃了。刘荫增心痛不已,他决定拯救这只奄奄一息的可怜小朱鹮。他给它取名“华华”,捉田螺逮虫子抓小鱼,并用剪子把它们剪碎后喂给它吃。过了几天,华华慢慢缓过劲来了,他就搭上梯子,把它送回巢里。可能是华华身上沾染了人的气味,父母再次把它当作异物不予理睬,一会儿华华又被两个同胞挤得掉了下来。
刘荫增只好自己先养着,他和路宝忠几个人天天守着华华,像伺候一个病孩子似的无微不止。经过大家精心抚育,心血总算没有白费,它逐渐健壮起来。经请示林业部和动物研究所,6月23日,华华被送到北京动物园安家落户。1985年10月22日,华华漂洋过海,被临时借用给日本,转送到日本的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与“阿金”(雌)配对;借期3年。
在姚家沟,刘荫增每天都在观察朱鹮,查看记录,希望能从朱鹮的片断生活中,找到它生态习性方面的规律。尽管他研究过许多鸟类,但对于朱鹮,他还是第一次面对。自从他们命名了秦岭朱鹮一号群体后,就再也没有找到第二个群体。姚家沟的这7只朱鹮,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毕竟7只朱鹮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太过于脆弱,万一忽然发生灾难,很有可能一下子就灭绝了,——而这个责任谁也承担不起!
秦岭的秋天,空气中散发着奇花异草的香味儿,重重的大山保留着姚家沟的宁静和澹远。在这里,路宝忠他们终日与鸟为伴,艰苦的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最重要的是能否守住山区的这份寂寞和冷清。在上个世纪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1981年,山外的沸腾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
刘荫增察觉到了年轻人的动摇心理,每天晚上在油灯下,他慷慨激昂地宣讲要坚守理想敬业爱国,他勾画出了一个蓝图,他说虽然我们现在条件很艰苦,但是国家一定会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譬如保护站保护局什么的,当然还会成立保护区;我们会有高大的房子气派的汽车,到时候还会有外国人来我们这里参观访问,你们应该有信心有责任把朱鹮保护事业义无反顾地干下去!
听了刘荫增鼓舞人心的话语,路宝忠等4个小伙子对朱鹮保护的未来前景充满了憧憬,他们决定远离尘嚣,驻守青山,与鸟为邻,甚至用毕生的心血去呵护一个极度濒危的物种——朱鹮,做一个痴心痴爱的护鸟人!
燃起希望之火
发现朱鹮,可喜可贺;保护朱鹮,任重道远。
作为一个地球物种,朱鹮从远古飞翔而来,自有它生存和发展的理由,然而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在西方工业革命后,却以所谓的“征服自然”为自豪,私欲膨胀,恣意掠夺,造成了无数难以弥补的环境灾难,许许多多的生物走上了种群数量锐减,甚至灭绝的不归之路,朱鹮就是这些珍稀动植物中的一个特例。全世界的野生朱鹮仅有7只,要靠它们承担起添丁加口、延续家族的重任,谈何容易;多一只或少一只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一个如履薄冰的保护事业,不容许犹豫徘徊,不允许丝毫闪失!
保护朱鹮,是一项极为艰巨复杂的重大任务。要对朱鹮的分布、数量、环境本底、生态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作大量的调查;要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长期观察、定向投放食物、扩大冬水田面积;要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要禁止开荒种地、燃放鞭炮、烧纸点香;要通过多种形式长期性地进行保护朱鹮的宣传,奖励有功人员和提供线索的普通群众,认真处理猎杀朱鹮的案件,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保护……
对于濒危生物的保护,世界上大体采取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自然保护,好处是符合生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缺点是人为干扰多,天敌、病害、污染严重,保护难度大;其二是人工饲养繁殖,好处是没有天敌,可以控制食物来源与卫生,减少疾病。缺点是丧失野性,自然生存能力差。
在朱鹮的具体保护方法和措施上,国家可以说是慎之又慎。林业部和中科院组织专家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后,认为野生朱鹮尽管数量少,但还在繁殖,要保持这个势头。如果单靠自然繁殖,由于朱鹮种群基数太低,数量增长有限,很难摆脱濒于灭绝的局面。人工饲养,虽然可以通过科学途径争取朱鹮多产卵,多出幼鸟,但在此条件下,朱鹮能否繁殖,尚无十足把握。
经过科学论证,反复权衡,会议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以自然保护为主,少量试行人工饲养,力争朱鹮种群的尽快复壮和发展!
朱鹮发现地的洋县,在为自己拥有朱鹮欣慰的同时,从实际出发,从自我做起,正式启航朱鹮保护事业,不论是政府公务员,还是黎民百姓,都倾注着感情和心血,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延缓它走向灭绝,帮助它实现复兴;保护朱鹮已成为全洋县的头等大事!
就在发现朱鹮后的第三天,洋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5月27日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珍鸟朱鹮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布告》。
1981年7月,洋县抽调路宝忠、王跃进、赵志厚、陈有平等4人组成保护小组,在姚家沟配合刘荫增开展朱鹮保护观察。
同年2至6月,洋县林业局首次组织人员,在县内30个乡镇范围内调查朱鹮分布情况。
同年5月,在朱鹮巢区姚家沟,观察发现食物不足,县上出资购买95公斤鲜活泥鳅,首次进行人工投放。
同年7月17日,国营405厂工人崔惠仁、黄时忠在原前湾乡老庄村用猎枪猎杀1只朱鹮。10月16日,洋县人民法院在405厂召开公判大会,依法判处崔惠仁有期徒刑1年6个月,处罚金150元;判处黄时忠有期徒刑1年,处罚金100元。对猎杀朱鹮进行判刑,这在洋县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1983年3月14日,洋县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属行政事业单位,编制9人,受林业局领导。翟天庆、柯立、闫建设、雍水生、黄丽等人先后调入。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泛称的“9人团队”,——朱鹮保护的英雄集体。
同年4月,县林业局和文教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群众性爱鸟护鸟活动的通知》。
同年9月,陕西省召开了保护朱鹮、抢救大熊猫紧急会议。林业部副部长董智勇在会上提出筹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的设想。
同年12月10日,洋县在姚家沟建成两个容积为12立方的泥鳅养殖池,以补给朱鹮食物。
1984年1月,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从县林业局分离,成为一个正式独立的副科级单位。
同年4月26日,县林业局在华阳表彰8个保护珍稀动物先进集体、30名先进个人。
同年7月24日,县总工会、县团委、林业局、朱鹮保护观察站、文教局、妇联、城建局等7个单位联合向全县人民发出《抢救朱鹮、大熊猫捐款倡议书》。
同年8月,修建姚家沟观察点房舍3间、厨房1间,并投资1500元开办了“姚家沟朱鹮小学”,收学生6人,观察点的工作人员赵志厚任教师。
同年12月,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保护珍贵稀有动物,严禁乱捕滥猎》的布告。
1986年1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出资20万元拍摄《朱鹮》科教片,目的是宣传朱鹮,宣传洋县,提高洋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9月,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导演徐真来洋县查看现场并作前期准备。12月正式开拍。
同年3月,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被评为汉中地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站长路宝忠被评为陕西省环境保护先进个人。
同年5月,在林业部的支持下,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为省属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2人,受省林业厅和洋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同年10至12月,在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指导下,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开展了朱鹮越冬生态调查。
同年3月,受林业部、省林业厅委托,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抽调40人,在县内20个乡镇进行了朱鹮分布、数量调查。
同年11月,洋县人民政府第3次印发了《坚决制止乱捕滥猎和倒卖走私珍稀野生动物》的通知和通告。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及县林业、公安、工商等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从机构、人员、计划措施等方面预防、查处猎捕、倒卖野生动物事件,在全县开展了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1988年1月,洋县召开第3次保护抢救大熊猫、朱鹮表彰会,对评出28个单位,3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同年2月,洋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立,这是陕西省第一个成立的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同年4月,在县文化馆,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县青少年辅导员协会联合举办了洋县首届中学生“爱鸟护鸟”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