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作者和评论者(读者)的关系,不外乎两种情况:有的是先熟识其人再读其文;有的是先读了作品再结识作者。我和大新当属后者。
虽然未见大新前,我只是读了他的少量作品,而对他以一个军人作家炽热而纯朴、丰赡而执著的情怀,对于新时期军人生活的深挚的爱和对于故土和人民的纯真的感情略有领教,但在我见到他那不失魁梧标准的军人身材,听了他关于生活和创作的经历,并读到他更多的作品后,愈是坚信和加添了如上的看法。特别是,在我们被各种花样的文学和文学的花样弄得近乎眩晕迷离时,每每读到以真情抒写大地和人民的深沉之作,品尝到从生活之河流淌的艺术之浆,似有着清新的感觉,有一种寻觅既久、不期而遇的轻快,或者至少补充了那味口单调的偏失。
这是我对大新其人其文作为读者的“第一印象”。新时期以来,军人作家和军事文学的煌煌伟绩,为每一个后进者添设了突破的路障,“祸兮福所倚”,也许这种困难为造就一个真正作家创造了条件(尽管是苛刻的)。因大新的晚出,无疑要面对这些负累,然而,他似乎具备了军人“攻击手”的条件,从82年始自小说创作,仅不长时间内就以一定的实绩为文坛注目。
应当说,大新是取得了成功的,他的几篇作品先后被《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有的还改编成影视剧。对一个创作时间不长的作者,这种“待遇”也算不错了。时下,小说园地嘉卉异花斗奇争艳,赢得读者并非易事。作品如果缺乏独特的艺术个性,没有对于生活深厚的开掘和表现,作品生成之日也即枯萎之时。当今众多作品沉寂默然也正缘于此理。
大新的小说多是写他熟悉的军营生活,由此展开同广阔社会的联系。他作为农民出身的作家,其优势在于熟悉军人而又了解当今军人的士要来源地——农村生活。这种交汇融合的艺术支点使他在描写军人对于职业崇高的责任感,对于革命者献身精神和价值理想的揭示时,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寻找思想行为的动机,或是开掘出塑造和刻画人物的生活层面。他写新一代军人的英武气质,写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人生价值,写他们为选择这个崇高职业表现出的一个普通人生的各种真实的心态,为理想的奋斗进行的各种艰辛和繁难的跋涉。无论是久经沙场的高级指挥员,还是刚刚穿上军服的新兵,也无论是战事在身的前线将士,还是戎装甫卸的复转军人,他们以自己忠于职守、勤勉奋斗,书写了对于伟大职业无愧选择的历史。这从大新的30多部小说中可以明晰地看出来。然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隅,军营中也有各种思想的浸漫,特别是军人职业需要献身和牺牲时,最能见出思想的精英高低。大新对这种思想行为予以充分地揭剖,出于对他描画的人物深切的理解,他在对军人不同思想的碰撞揭示中,描绘了当今军人不同思想交织的真实的人生情态,形成了他小说创作丰富多彩的思想题旨。也许,基于对作家描写生活、刻画人物的需要和契合,大新的小说多是一种写实的笔法,真诚地表达他要臧否的人物,褒贬的思想,构成一种情理明晰而思情显见的艺术意蕴和格调。
具体到他的集子,不难看出,大新的优势,是他对军营生活的不同职业(这里把军人职业又分若干不同方面)、不同职务的了解和熟悉。收入集中的六部中篇小说,描写了现代军人生活不同侧面:战争中的血火较量,训练演习计划的运筹与实施,保卫军事机密的生死搏斗、转业退役后的新考验等等,和平生活的军人与战争考验中的军人汇集在他的笔下。写兵、写军事生活,尤其是写来自农村的当代军人的新贡献,写他们在新的生活面前(包括服役与退役)种种适应与不适应、企求与惶惑,是他这个集子的重点。大新以他对战友们的熟悉和钟爱,写出当代军人的风貌,唱的是一支深情的颂歌。
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需要更多的奉献和牺牲。和平环境的训练演习、战时的刀光剑影的拼杀,都有着突发事件的考验。大新对他的战友们深情,首先凝聚在对这些热血男儿女儿们崇高奉献精神的刻画中,让军人价值的高扬,人生理想情操的升华得到和谐的统一。《月涌大江流》中的营长董榆根和连长康赴,为了使前线战士们减少牺牲,为提高炮兵夜战的反应能力,进行“实弹条件下”的实验演习。他们明知这种实弹试验的危险,却不顾个人安危,为改革军队炮兵训练愿献上自己的血肉之躯。康赴效法当年谭嗣同“戊戌变法”时义无反顾的“五字誓”,也立下了改革“既需要流血,请自康赴始”的耿耿誓言。他写给父亲和妻子的信,也是遗言,表明了他的心志。让更多的人避免流血,让军历上留下自己的那一笔,让个人来到世界后干点事情。这种亦崇高亦平凡的想法和思路,使我们窥见到一个年轻军人的真实灵魂。而那种大义凛然的蹈赴精神(康赴牺牲后其父某部军长甘愿顶替儿子位置,支持训练照常进行)体现了一个军人的真正价值。在《“大门”被拉开一条缝隙》中,几名女军人为保卫军事机密——某次演习计划同歹徒进行殊死搏斗,她们以柔弱之躯,洒一腔热血,捍卫了国家和军队的尊严,“为国尽责”。大新写几名女战士在生死场上的搏斗,是从不同方面描绘的伟大长城的坚不可摧,也为他们描绘的“长城丰碑”上构塑着立体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