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9700000011

第11章 丰饶的苦难(一)(1)

于果的成长

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

——汉·王符《潜夫论·论荣》

我感恩于我的生活和我走过的路。生活给我最大的恩赐就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于果

十四、“丑小鸭”

1962年7月17日,在江西景德镇市一家医院里,一个叫沈惠芬的孕妇,生下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送饭的丈夫闻知,高兴地搓着手道:“哈哈,我喻官荣有儿子啦!”并为儿子取名为喻永民。

沈惠芬看着乐不可支的丈夫,心里涌上一阵欣慰:也许,他做了父亲以后,能对孩子家庭尽点责任,那么,她的这番苦也算没白吃了。

沈惠芬是江苏无锡人,高中毕业后,来江西支援经济建设。经人介绍,嫁到景德镇,这是个闻名中外的瓷都,丈夫在长途汽车站任站长,她来以后,任汽车站的售票员。

这个江南水乡长大的女子,聪明灵秀,性格也温柔细腻。因第一次离开家乡,在陌生的异地他乡里,丈夫就是她的唯一亲人了。所以,她总渴望丈夫下班后,能在家里多陪陪她。可是,嗜酒如命的丈夫,下了班后,他就邀上几个朋友到酒店去,直到深更半夜,才醉醺醺地晃回家来。

为此,常常不到月底,他的工资就入不敷出。沈惠芬难以忍受他这种恶习,便劝告他:“你不要喝酒啦,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有什么意思?不如多抽点时间学点文化,毕竟是一站之长了,仅有初中的文化是不够的。”

父亲听了,暴跳如雷:“你别仗着自己是高中生,竟教训起我来了?男人不喝酒,还像个男人吗?”

母亲见此,只有忍气吞声。好在永民不仅长得漂亮活泼,而且忒可爱听话,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睁开他那乌溜溜的大眼睛,四处好奇地张望着,从不哭哭闹闹。母亲疼他爱他,把他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

然而,不幸的乌云降临到小永民头上,一岁半时,他感冒发烧了,起先,父母也没当回事,本来么,穷人家的孩子命贱,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当回事,吃点阿斯匹林,给点板兰根喝喝,把热退了就行。

没想,小永民吃了药也不管用,仍高烧不退、啼哭不已。没法,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只好咬咬牙,将他背去市医院,几个项目检查下来,宛如晴天霹雳,砸在这个普通母亲的头上,医生冷静地告诉她:“你儿子得了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

一番抢救后,小永民的左腿还是落下了残疾。

因此,还在襁褓的他,就遭到了父亲的厌恶嫌弃:“混小子,这一辈子我可要被你坑死了!”

妈妈则搂着他,哭得伤心欲绝:“我前世遭了什么孽啊?嫁个老公是酒鬼,生个儿子,又成了拐子……”

从此,父亲不仅爱抽烟喝酒,而且脾气也变得更暴躁了。每每他酗酒回家发酒疯时,就把小永民当发泄的靶子,对他是又打又骂。母亲为了保护他,常常会奋不顾身地扑上前,跟父亲扭打成一团。

“畜生!虎毒还不食子呢?他这么弱小,你还下得狠手去打他,你还是不是人啊?”母亲嘶哑着嗓子骂父亲道。

可醉酒的父亲,则完全失去了理智,恶狠狠地咆哮道:“我不是人?你他妈的更不是玩意,生这么个废物来,以后怎么办?难道要让我养活他一辈子吗?……”

看着父母打架吵骂,小永民吓得在一旁哇哇地大哭了起来。他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惹父亲这么大的脾气?

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妈妈搂着他,哄道:“阿平不哭,妈妈喜欢你,你是妈妈最心爱的宝宝……”

在母亲的抚爱中,小永民停止了哭声。此后,他越来越畏惧父亲,也越来越眷恋母亲。

后来,随着两个妹妹的出世,家庭生活也越来越困窘拮据,可对妻儿、家庭毫无责任感的父亲,不但不把工资拿回来,照常在外面酗酒,回来就拿永民和母亲撒气。

看着母亲日益消瘦憔悴的脸,已渐渐长大懂事的他,心疼极了,边为母亲抹泪,边发誓:“妈妈,等我长大后,我一定不抽烟喝酒,也不打骂老婆孩子,我要做天下最好的爸爸。”

妈妈听了他的话,心都碎了,哭着把他搂得更紧地道:“永民,你是个最聪明最好的孩子,可恨老天不长眼,把你弄成这样,将来你长大了,可怎么办啊?”

不谙世事的他,不知生活的残酷,竭力安慰妈妈说:“不怕,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挣很多很多的钱给你用,让你天天吃鱼吃肉。”

妈妈苦笑道:“妈妈不想吃鱼吃肉,只要你能自食其力,妈妈就心满意足了。”

小永民渐渐长大了,可生活给他的痛苦磨难也日益增多。小伙伴们经常欺负他腿瘸,打了他就跑;他去追赶时,这帮小捣蛋就远远地唱骂他:“拐子拐,喝牛奶;跟牛睡,做牛的崽……”

他的性格变得自卑而内向,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看连环画,很少出门去找小伙伴玩,要么是在家帮妈妈带妹妹做家务事,小小年纪的他,成了妈妈的得力帮手。妈妈也格外心疼这个内向懂事的儿子,没事时,就讲童话故事给他听,以解除他没伴玩的寂寞。

永民最爱听的,就是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了,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太像那只丑小鸭了,不被同伴喜欢,甚至经常被欺负。后来,那只丑小鸭变得了美丽的大天鹅,我呢,将来会不会也像那只丑小鸭一样,变成一只美丽的大天鹅呢?小永民常常坐在自家的门槛上,小手托着两腮,望着蓝蓝的天空遐想着。

十五、5岁的“小老师”

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根正苗红的父亲,积极响应领袖的号召,带头起来造走资派的反,并当了造反派的头头。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造反派里两派对立的组织由针锋相对到誓不两立,并因此燃起了武斗的战火。这天,他爸爸被另一派的人当现行反革命抓了起来。

他母亲弄好饭,久久不见丈夫回来,就叫永民到办公楼去叫爸爸回来吃饭。小永民跨进大院,只见爸爸双手被缚地吊在一棵大树下,因吊得太高,他的双脚只能踮起脚尖。因痛苦,他脸上的五官紧皱成一团了。

小永民吓坏了,哭着喊道:“爸爸,你怎么啦?”

爸爸闻声睁开眼一看:是儿子哭兮兮地朝他走来,心里一悸,一改往日的面容,轻声道:“阿平,你去捡两块砖来,给爸爸垫垫脚。”

阿平点点头,一拐一拐地走出去,一会,他小手吃力地抓着两块红砖进来,垫在爸爸的脚下。由于两脚能落地,爸爸的痛苦陡地消失了不少。

他感激地望着小不点的儿子,柔声细语道:“阿平,你回去对妈妈说,城里很乱,让她带你和妹妹去临川乡下。”

为保护永民和妹妹的安全,妈妈听从了爸爸的建议,离开了景德镇和身陷牢笼的爸爸,独自带着兄妹三人来到爸爸的老家。骤降的风暴,使这个平素争吵不断的家庭,在离别的关头,频生了几许凄恻。从小经风受雨,内忧外患,注定要在一块敏感而柔弱的心田里种下点什么,并日渐蕴籍而萌发、吹吸而成长,终至成熟为一棵抗风御雨、亭亭如盖的大树。

老家没人没房,宛如断线的风筝、离水的浮萍,一家四口只好住在一间破庙的侧房里,靠左邻右舍送一些破旧的家具,简单地把家安置了下来。

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母亲又辞职下放,家里没一点经济来源。加之母亲又是城里人,从没做过农活,自然,在村里,她拿的工分最低,分的粮食也最少。家里常常没米下锅,妈妈就在田头地角扯些荠菜、马齿苋之类的野菜,剁成菜末,和糠面揉在一起,做成糠菜粑粑。这糠粑粑难闻难吃,吃下去又难屙出来。

每次开饭,母亲端出这绿糊糊的粑粑时,妹妹总是摇着小手说:“不,妈妈,我不要吃这个糠菜粑粑,吃了屙屎屁股痛,我要吃饭,我要吃米饭嘛……”

妈妈听了,心都碎了,她流着眼泪道:“乖,听妈妈的话,先吃一点菜粑粑,等队里分了米,妈妈给你们做饭吃。”

一旁,小永民懂事地拿起一个菜粑粑,大口地嚼咬道:“好吃,妈妈做的菜粑粑真好吃。你们再不吃,我就吃完罗!”

见此,妹妹们也不再哭闹了,抓起桌上的菜粑粑,也吃了起来。妈妈呢,则抚摩着小永民的头,眼泪流的更凶了。

附近没学校,村里几十个孩子都没上学。要么帮大人放牛、扯猪草,要么打弹弓、抽陀螺,或四处撒野打架。母亲见此自告奋勇地对队长说,她来办一个学校。社员们非常支持,大家动手,拼凑了一些桌椅板凳,一座简陋的乡村小学就诞生在破庙里。妈妈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而且是唯一的老师。

5岁的小永民也成了妈妈学校的第一个学生。他忒聪明,妈妈教的加减乘除,看图识字,他一听就懂,作业做得又快又对又工整。

妈妈忙不赢了,妈妈嗓子哑了,永民就成了替补老师。

他矮矮的个子,大大的眼睛,还有第一次讲课时怯怯的神情,都惹得同学们嘻嘻发笑。但小永民不气馁,还是常常代妈妈上台讲课,渐渐效果越来越好,那些比他大几岁,个子也高出他一半的同学,都很佩服他,不仅虚心听他上课,遇到问题,也喜欢找他解答。

其中有个叫毛仔的学生,比永民大三岁,他父亲是大队的会计,家里经济状况比较好。可他偏偏不会读书,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做不来,他只好去请教永民。

永民总是很耐心地辅导他。为此,他很感激永民。于是,家里吃饭,他就盛上一大碗白米饭跑出来,偷偷叫道:“阿平,你来一下。”

“什么事?”小永民走出来,跟他到一草垛问。

毛仔将白米饭递过去道:“给,你把他吃了吧!”

小永民忙推辞道:“不,我怎么好吃你家的饭呢?”

毛仔:“没事的,我知道你在家吃糠粑粑,没饭吃。你吃吧,吃完了不够,我再去盛。”

望着那喷香的白米饭,小永民忍不住直咽口水。

多少天,他没吃过一顿白米饭,在睡梦里他还做着遇见一位神仙老人,送给自己一口大锅,里面煮着白花花的大米饭,他和妈妈妹妹敞开肚皮吃,怎么吃也吃不够,怎么吃也吃不光。

梦醒了,他的枕头边淌着一片湿漉漉的口水印,神仙老人不见了,米饭锅没有了,他家的铁锅里,却烙的还是糠菜粑粑。

那时,他觉得世上最幸福的,就是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现在,这幸福的白米饭就在自己的面前,他却不敢吃,他担心自己吃了,毛仔怎么办?他可要饿肚皮啊。

毛仔听了他的担心,大笑道:“怎么会呢?我家饭多的是,有一大蒸桶呢,我妈就喜欢我多吃饭,她说了,多吃饭,就能身体好。”

听了这话,小永民才接过碗,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会,一碗饭就风卷残云地落进他的小肚里。毛仔又忙着回家盛一碗来,直吃的小永民肚皮溜圆,他才打着饱嗝回家。

母亲见他,忙从碗橱里端来糠菜粑粑道:“看你,吃饭时还往外跑。吃吧,我和你妹妹都吃过了。”

小永民欲想不吃,可又怕妈妈发现了自己的秘密,他知道妈妈的个性很要强的,如果知道自己贪吃别人家的饭,会很伤心很生气的。

于是,他就拿了一小块糠菜粑粑,放在嘴里慢慢地嚼。

好在母亲事多,也忙得无暇顾及他的饭量和食欲问题。

只是久而久之,她觉得小永民的饭量变得越来越小了。

那天,她和毛仔的母亲聊天时,忧心重重地说:“这个阿平,也不知怎么搞的,人越大,饭量反而越来越小了?”

毛仔的母亲则喜滋滋地道:“我家毛仔的饭量可是越来越大了,一顿要吃几大碗饭呢!看他,长得多结实啊!男孩,就是要多吃,才长得结实!”

妈妈以为是糠菜粑粑难吃,影响了小永民的食欲,对此,她也无能为力。嗨,只要孩子没病没痛,就是福气了。

永民一家人,在农村的这段日子里,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贫困,可在精神上,他们却感到快乐无比。过去,妈妈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整天除了怄气就是吵架,现在各人忙各人的,总有做不完的事情。

母亲在村里当老师,虽然是个拿工分的“民办”老师,经济状况在全村也是最差的,但大家都非常尊重她,学生们也很爱戴她,她在他们尊敬的目光里,她享受到人格被尊重的价值,在酗酒粗鲁的丈夫那里,这些是根本得不到的。

小永民呢,也在乡村孩子憨厚朴实的友情中,摆脱了过去被歧视的阴影。他学习成绩好,又肯帮助辅导别人,同学们都很崇拜喜欢他,并跟他玩在一起,放了学,他们会一起去河边沟里,捕鱼抓虾摸螺蛳。

每每小永民从河沟回来,晒得像个小水猴一样拎着一小篓的“战利品”回家时,母亲总是担心地说:“阿平,明天别去了,当心被水淹着了。”

小永民总是懂事地安慰妈妈道:“不要紧,我们都学会了游泳,淹不着我们的。”

说着,倒出篓子里的小鱼、小虾和螺蛳道:“妈,你拿去煮了给妹妹吃吧。”

妹妹见了,雀跃欢腾道:“啊,过年啦!我们有虾子吃了!我们还有鱼吃……”

妈妈见此,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来:“行,今天我们也改善一下伙食,打打牙祭。”

说着,妈妈卷起袖子来,把篓子里的螺蛳倒在盆里用清水养着,鱼虾洗净,放在锅里红烧。

妹妹呢,也不出去玩了,一个个趴在灶台边,眼睛滴溜溜地盯着锅里煮的发红的虾子。

直到母亲把烧好的鱼虾铲出来,妹妹们便迫不及待地拿筷子夹着吃了起来。

妈妈也夹起一条小鱼,放在小永民的碗里道:“阿平,你要多吃一点,才长得高啊。”

永民舍不得吃,又夹给妈妈道:“不,妈妈,你最劳累,你要多吃一点,身体才会好呢!”

望着体贴懂事的儿子,妈妈的眼睛湿润了:“阿平,你在长身体,更需要营养啊,你吃吧。”

说着,妈妈又把那条鱼夹回他的碗里。不由分说,要他把鱼吃掉。

他这才慢慢嚼咬了起来,他吃得是那么的香,那么的有味道。

同类推荐
  • 川藏

    川藏

    《川藏》作者在故事发生的地方写这篇东西,就在寺院的客房中间。四周静寂无声。抬眼就可以看见大殿的屋脊上站着永不疲倦的铜鹿,它们站在那里守护法轮。在我和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之间,是一片开满黄色小花的草地。
  •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

    诗歌的批评,也许就存在于对批评的“对立面”确立的过程之中,这是人们对诗歌批评“独特性”的一种常见的理解。孙绍振当时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对权威和传统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思想解放就是一句奢侈性的空话。在当艺术革新潮流开始的时候,传统、群众和革新者往往有一个互相摩擦、甚至互相折磨的阶段。”
  • 鲁迅全集(全20卷)

    鲁迅全集(全20卷)

    唯一无删改、原汁原味鲁迅的文字,市面上最通俗好读的鲁迅版本!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编印了鲁迅逝后第一版《鲁迅全集》。《全集》由蔡元培任主席的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负责编校,编辑委员有蔡元培、马裕藻、沈兼士、茅盾、周作人诸先生。《全集》总目以鲁迅亲定的著述目录为基础,增加了译作部分,并力求各册字数大致相当。全书大致分创作、古籍校辑、译作三大部分。各部分内容按时间先后排序。全书总计六百余万字,共分二十卷。于1938年6月正式出版并发行。鲁迅全集(第一卷)-坟、呐喊、野草;鲁迅全集(第二卷)-热风、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而已集;鲁迅全集(第四卷)-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鲁迅全集(第五卷)-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续编;鲁迅全集(第七卷)-致许广平书信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第八卷)-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鲁迅全集(第九卷)-嵇康集、中国小说史略、后记;鲁迅全集(第十卷)-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域外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现代日本小说集、工人绥惠略夫;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一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鲁迅全集(第十三卷)-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思想·山水·人物;鲁迅全集(第十四卷)-小约翰、表、俄罗斯的童话、药用植物;鲁迅全集(第十五卷)-近代美术史潮论、艺术论;鲁迅全集(第十六卷)-壁下译丛、译丛补;鲁迅全集(第十七卷)-艺术论、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文艺与批评、文艺政策;鲁迅全集(第十八卷)-十月、毁灭、山民牧唱、坏孩子和别的奇闻;鲁迅全集(第十九卷)-竖琴、一天的工作;鲁迅全集(第二十卷)-死魂灵。
  • 五一先生诗集

    五一先生诗集

    吴卫祖先生,字越,号鄙夫,别号怪癖、西伍、辛卯兔,又号五一先生,一九五一年生。江苏江阴申港西伍村人。爱博览、好云游、广交友。兴趣广泛,尤嗜盆景、书法和文学艺术。
  • 被遗忘的战士

    被遗忘的战士

    今年春节,辽宁省锦州市大岭村的蒋庆泉老汉接到北京老战友洪炉的电话,对方告诉他,“美国要再拍一部《英雄儿女》,想请你去开机仪式现场。”蒋老汉爽快地答应了这个邀约,甚至开始筹划,让正在上高中的孙女教自己几句“简单的英文”。但家里人有点担心这个83岁老人的健康。去年年底,一个电视编导专门带来一张电影《英雄儿女》的光碟为老人播放。片子刚放了几分钟,蒋老汉便开始不停地发抖,随后大喊着“不看,不能看”,冲出了屋门。在场的孙女惊慌失措地跑出去追爷爷。
热门推荐
  • 破碎的诺言

    破碎的诺言

    许多年后的某天清晨,达尔瓦醒来,清晰地记得昨夜梦里巴尔登微笑的模样,好像是去云登仁波切处戒酒回来的路上,又像是巴尔登要出远门朝拜,她在满心欢喜地送行。起床时,达尔瓦发现自己枕了五十年的枕头磨破了,曾经厚实的白布,如今磨得只剩一层薄薄的纱了,里面的干草也早已成了细细的草屑,本来隔几年要换一次草芯,可为了留住她熟悉的味道,这五十年来她从没换过。达尔瓦把枕头放在膝上,像五十几年前一样,只是今天她不再搜寻什么了,闭上眼睛,她用粗大的指节细细抚摸,有泪悄然在皱纹间游走。
  • 妃常狠毒

    妃常狠毒

    前世他亲手杀了她的孩子,将她养在毒瓮中,被蛇蝎活活咬死。一朝重生,她势要将他千刀万剐,以泄心头之恨。太师府内,有女狠毒;有朝一日,凤临天下。
  • 你是暖阳,亦会发光

    你是暖阳,亦会发光

    你是暖阳,温暖心房;亦会发光,照亮前方。
  • 天之炽Ⅰ:红龙的归来

    天之炽Ⅰ:红龙的归来

    酷爱蒸汽机械的高冷男西泽尔,总是孤独寂寞的与世界相处,心里的小小梦想是希望自己和妹妹平静而幸福的生活。这样的一个人,有人觉得他是希望,有人觉得他是魔鬼,他所到之处,就有腥风血雨跟随,从锡兰到马斯顿,他把灾难从一座城市带往另一座城市……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让妹妹可以无忧无虑成长,面对敌人的冰寒之剑,西泽尔将作何选择?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 走进宁波

    走进宁波

    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珍贵的新老照片,集中展现了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活力四射、生机盎然、潜力无限的广阔发展前景。手法新颖,独具匠心,集趣味、意味、回味于一身,集文气、大气、雅气于一体,既蕴涵了宁波磅礴发展的原动力,又体现了宁波人民的自豪感,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白雨

    白雨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讲述了枪王之王——AK-47突击步枪的传奇故事。AK-47是前苏联草根天才卡拉什尼科夫在26岁时设计的突击步枪,到2012年,AK-47产量超过1.5亿支,地球上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把AK-47。本书从AK-47诞生的战争背景入手,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数十场重大战争,进而引出AK-47枪系的发展、演变,并进一步挖掘AK-47战争内涵:它是民族之枪,是正义之枪,是自由之枪……
  • 画梦录

    画梦录

    父亲死那天是腊月十八,麦地村的天气特别冷。雪下了好几天了,白天下雪,夜里结冰,雪就被冻得紧紧的,脚踩上去,心就恍惚着。父亲躺在墓里,全身冰凉。他以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他的尸体。雪光映入墓里,我看见父亲的脸。他双目紧闭,神态安详,像个孩子在安然入眠。是的,父亲是睡着了,他正在做梦。我站起来,高喊了一声“爸爸”。我想喊醒他,但我知道他已死去,父亲已经死去。我的声音在雪面上滑行,惊飞了冰凌树上星星点点的雪花。我看着父亲。我的脸上没有眼泪,心里没有悲伤。
  • 橘子味的愚蠢青春

    橘子味的愚蠢青春

    “喂,徐放,问你个事儿,青春是什么?”“哈?青春……我也不知道。”“哈哈哈哈哈,蠢蛋,青春等于一腔热血?愚蠢?憨。”“呵呵,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赶紧滚去写作业!”“哦,晓得了,徐学霸!”
  • 中华养生经

    中华养生经

    中华养生原理来源于古老的中医理论。智慧的祖先们在生活中逐渐发现,注意饮食、器具、岁时、房事、导引、情志等方面,可以补养身体,祛病疗疾、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