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2000年实现了“双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轻壮年文盲)
这对无论教育界领导还是各级分管教育的行政长官,都是一件可心的大事。
如果说,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经济落后的江西,就更是不折不扣地穷省办大教育了。令胡省长及教育厅诸头儿大致满意的是,到江西的90多个县(市)的乡镇去看一看吧,如果在一大堆了无秩序的民宅中,有一处地方显得不同凡响,那就是乡镇学校了。
在年复一年的艰难困厄中,有一大批默默坚守阵地的老师,把青春、热血、身体及享乐全都捐给了一茬又一茬的孩子。笔者五一期间奔赴乐安流坑参观之途,有一位小学校长告之,他们学校已经有大半年没发工资了。我们无意去深究这其中深刻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也相信大多数县乡领导是奉行“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学校”的,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卓然挺立的乡村教师们,他们是完成“双基”的一线工作者,骈手胝足、两鬓飞霜,他们的成绩,在令人骄傲的同时,也令人愧对……
也就是在这样的中小学教育背景下,我们每年仍有成千上万的孩子,以无愧自己手中的马灯、盐菜罐的成绩单,齐刷刷地站到了大学的门槛。
文教副省长胡振鹏说,江西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历来在全国前列,1999年,比同样高考出色的邻省安徽还高出7个百分点。
如果说,基础教育在江西是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的话,高等教育逆行而为中下水平。还有质量也在中下,且分布不尽合理。全省偌多高校的研究生指标,99年一年招生总数为400多人,还抵不了别省的一所大学!一所象样的二流大学,如武汉的水利水电学院、江苏的河海大学,一年各自所招研究生都不止400。2000年计划大面积提高招研,一口气招了900余学生,但仍没法望重点大学之项背。要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担子重啊。
作为金字塔尖的博士点,江西因为“突破”较晚,更乏善可陈,到99年底,只有南昌大学等三所大学共3个博士授予单位、5个博士点,培养博士生10余人。
与周边各省的公办高校相比,江西的同类学校无论从规模、效益或知名度比较,都未有胜出者;唯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闻风而动,合并较早,搭上了“211工程”这般车,在省属院校中,也是“合并”得比较成功的。“捆绑”以后,资源共享,增强了实力。为江西破除“三无”(无重点、无院士、无博士授予权)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受历史、经济及省情诸方面因素的制约,江西公办高校的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说江西的民办学校异军突起,恐怕并无过分;说是一枝奇葩,自非不当。
江西现有民办中专包括中等职业学校200余所,每年招生约3——4万人,这为江西的“初升高”增加了7个百分点。江西平均每年有48万初中毕业生,去年仅10万升入高中,今年通过努力,达到14万。6万进公办中专,再约4万(包括全国各地考生)进民办中专(这其中还有一定的流失量),还剩不少没书读。初中毕业,十五六岁,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再属于有义务接受教育的范畴。这群学生——其实还是孩子,多半生活在乡村或城乡结合部,从此带着最基础的文化知识,逐渐地或者很快地汇入到劳动大军的行列里。
这种情况当然不独江西存在,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与教育能力的无奈。
再看民办高校。
说起民办高校,省里负责教育工作的同志精神为之一振。如果说江西的公办高校,较之全国大多数省份,皆难以伦比,那么,民办教育的起步不仅不比别人晚,发展速度也不必别人慢。2000年的8月盛夏,笔者在农业大厦二楼,看见“2000年江西民办高校工作会议”正在召开。4月份在深圳采访胡振鹏,他报出的民办高校数字是40所,时隔数月,江西又有6所高校批建,使江西的民办高校总量越升到46所,在校生约8万。
民办高校在校人数超过6千人规模的有3所,分别是蓝天职业技术学院、新余渝州电子工业专修学院和大宇工商专修学院。这些年来,民办高校共送出3.7万人,因有一技之长,基本都能够就业。
总起来说,江西的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从其办学规模、质量管理和社会效益诸方面来衡量,都可说,走在全国前列。蓝天更是一枝独秀、遥领风骚,以上万名在校生的规模,占据了全国民办高校的制高点。
江西开办民办高校的热情与广大学生对民办高校的回应,已可以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
这与其说是行动的自觉,毋宁说是形势所迫,是环境逼出来的。
在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颠覆”的时代,江西有多少感慨与浩叹!这个历史上自然经济相对圆熟、风调雨顺年景较多的省份,曾经因饥谨的年份居然有粮食调出而引得世人嫉羡。时移世易,当市场经济沿南中国海席卷而上、有包举宇内的“野心”的时候,江西在错愕、犹疑与观望之中,转瞬就失去了接二连三的大好发展机遇。
生活的悖论就在这里晕现出来,当我们痛感自身趁靓未嫁的时候,时代的列车已经把最璀璨动人的年华连同机遇,一起捎走。
可以说,江西的头儿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感觉教育之于一个省的紧要。
1999年,江西高校毛入学率比全国平均数低1个多百分点;2000年,江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高校的录取率第一次达到了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前者是53%,后者是52%左右。
国家提出,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15%,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即便如此,与世界发达国家30%的毛入学率,还有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
以江西现有的经济实力,要达到国家指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犹如登山,越接近山顶的时候,越觉步履灌铅,举步维艰。2000年11月央视新闻在报道全国13个省市未能完成占财政支出的2.79%的教育资金的投入量时,江西榜上有名。国家的期望目标是4%,而经济发达省、市,已达或超过4%。如广东省人大通过的《广州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公布,自2001年1月1日始,“市人民政府年度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不低于15%。”2000年,江西省出台了一个让全国媒体瞩目的措施,凡是通过国家教育自考获得大专以上文凭的农村青年,在城镇找到工作且有稳定收入者,可以无条件实行“农转非”——上城镇户口。
漆权厅长在2000年全省民办高校工作会议上吁请,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为此,省厅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处”呼之欲出。他强调,民办高校也要自我加压,依法办学、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手心手背都是肉,对于江西的“民校”,头儿们都表示出一致的热忱,既希其长足发展、日新月异,又望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于“蓝天”及于果的事业心、实干精神和坚定的目标,他们又从心眼里表示欣喜。就在笔者撰稿之时,《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华西都市报》、《家庭》、《现代家庭》等面向全国的大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南昌、聚焦于果和他的大学。
这是于果和蓝天学院的荣誉。
这也是江西和江西人民的荣誉。
江西如久渴的土地望甘霖般太需要好的在全国立得住的典型了,需要政治的典型经济的典型城市的典型乡村的典型事件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企业的典型机关的典型……
尤其需要市场经济的典型与教育的典型。
缺什么补什么,最缺什么最需要补什么。
江西当然缺一翘大拇指人人皆知的好企业,缺一拧开电视天天在唱的好品牌,对一个计划经济与自然经济植根甚深、盘踞太久的省份,雪中送炭般的补给,就是市场经济及其裹挟而来的观念、理想与作为;但是,对一个城市、乡村、家庭或孩子来说,教育的馈赠远胜于物质!江西既缺市场经济又缺优秀的大学。
蓝天学院处于的一个十字座标,恰恰是市场经济加高等教育。
于是我们的呵护、我们的眷念、我们的深切注目与从头细说,都有了充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