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3300000002

第2章 凋碧树——逝世20周年说丁玲(1)

1

铁凝新任中国作协主席的发表,使我第一时间想起一个人。

丁玲。

做延安文学的课题以前,很少去想这个名字。因为所读资料大量涉及她,慢慢开始思考,也不能不思考。其间,蒙李向东先生、王增如女士赠以所著《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王女士是丁玲生前最后一任秘书,相当仔细地读了两遍。前后二三年,丁玲其人,丁玲其事,盘旋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使人有写点什么的愿望。

眼下,来到21世纪之初。铁凝以女性作家执中国文坛之牛耳,波澜不兴。这是大事。而我的反应,实不能不立刻想到丁玲。

在铁凝这一代女作家——包括王安忆以及更早的张洁等——之前,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当中,实际上只有一个女人曾经做到跟男人在文坛分庭抗礼,只有一个女人一度从风头上盖过了男人,也只有一个女人在历来由男人掌控的文坛权力走廊上走得最远、最深,最接近于这权力体系的中心。这唯一的女人,就是丁玲。

延安时期,论创作的艺术质地,论作为作家在文艺界的影响和分量,她恐怕都是实际上的第一人,而且不仅仅是作为“女”作家。到1949年后,共和国文学最初的五、六年,她的声望倘不用“如日中天”,则不足形容。当时全中国的作家,老一代的郭、茅、曹、老、巴等,声望当然很高,但因时代改变的缘故,其实是走下坡路了的,而在经历、背景、资格相近的人中间,不论男女,无一人声望可跟丁玲比。

1953年,东德派作家代表团来华,到丁玲领导的文学讲习所访问。讲习所秘书长田间为此悬挂了四位中国作家相片,这四个人是: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只挂四人相片其中便有丁玲,而且,鲁郭茅之后紧跟着就是丁玲,其中“论定座次”的意味,别人看了无法不触目惊心。

倘若仅仅是田间作为文讲所工作人员搞这么一下子,也罢了;旁人颇可以在“拍领导马屁”的不屑中,冷笑着,化解不平。偏偏无独有偶,翌年,周扬为团长,丁玲、老舍为团员组成中国作家代表团,到苏联出席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其间他们去苏联文学馆参观,看见馆内也悬挂了四位中国作家照片,也是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同样的照片,同样的排列,出现在文讲所跟出现在苏联文学馆,含义和分量差得太远。这一回,很难视为“偏私”,仿佛不容辩驳地具有“公认”性质——国际的公认。

再细细品味一下,四人当中,鲁郭茅基本或主要是作为“五四”那时代的新文学代表人物,所以,走出“五四”的之后的文学新阶段,受“国际公认”的作家实际上只有丁玲一个人。对此,两位同行者的内心感受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是在国内声望显然更高的大师级人物,一个是中国文坛权力场中无人俦匹的统治者,此刻却不得不共同欣赏与鲁郭茅一起高高挂在墙上的丁玲照片,居然偏偏还是当着她本人!这真是难堪到无法表达的滋味。

1955年以前,丁玲所给予别人的,常常就是这种滋味,它为后来发生的一切蓄足了能量。

共和国文学史头一个十年,针对或基于个人的重大事件有两起,一起是批判胡风,一起是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两件事都直达天聪、株连甚广。然不同之处在于,胡风事件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搞定,所有涉案人员仿佛一夜之间盖棺论定,未见也未容其有半点挣扎机会。丁陈案则不然,从1955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你来我往,柳暗花明,反复无常,风云突变……较量双方耗尽心血、精力,都可能一举胜定,也都可能满盘皆输。错综迷离的局面,不单将文坛大大小小人物一一席卷在内,更逼得他们既措手不及又必须择“善”而从,整个过程或忽悲忽喜,或亦悲亦喜,或悲喜难辨,待到尘埃落定,不知几人欢、几人愁,几人得意、几人扼腕,几人肚内暗自叫声“侥幸”“惭愧”,几人徒能跌足、长叹……

时间悠悠地远离了50年。遥隔半世纪,今天定睛重新细看这台大戏,仍不能不神迷目眩、惊心动魄,其戏剧性足令戏剧宗师的构思黯然失色。动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丁玲逝世整整20年。我突然有一种恐慌,为这样一幕曾经地动山摇的大剧和它的女主人公,正在或者已经被淡忘而恐慌。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怎可淡忘?尤其是,人们对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这独一无二的女人谈得还很不够的情况下——1955年以后她被人谈起,基本只作为大批判的对象,再不然,就是与政治话题紧紧缠在一起,80年代仍如此。

她是作家,首先是作家;她的麻烦和悲剧根植于她的这种强烈意识,很多人忘记了这一点。其次,她是人,一个女人,怀揣希望、爱恨、抱负、荣誉感、骄傲心、恐惧、软弱,把这些情怀和心理投射到行动和环境并激起别人的反应、引发各种人性的互动,从而搅动了文坛、也接受命运摆布的活生生的女人,人们同样忘记了这一点。我所希望的,是丁玲辞世20年之后以及更久,人们保持住对她的记忆,并将关于她的思绪,回到这两点上来。恩怨情仇,以及政治,是这世界上最容易烟消云散、最不必执着的东西,而艺术和人性则将永存。那才是长久思考的对象,以及从中汲取、记住点什么的事物。

2

新文学以来,女性作家即为一道醒目的风景。20世纪上半叶,我们在其中次第看到了“四杰”:冰心、丁玲、萧红、张爱玲。极有趣的是,这四人个性迥异,风格截然,每个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

冰心文雅、善良、博爱,绝对正派,她将这种品性一直保持到生命终头——从文章到做人。萧红,极度感性、细腻,充满灵气,像一个精灵,连同她的弱小;她是“四杰”里最富天才气质的人。张爱玲,混和了现代大都市的新锐和旧式的贵族的高卓与孤傲,她远离了人流,却对生活看得最透,对人性,她见得更深、更锐。

那么丁玲呢?

大器,大气,这是谁都没有而她独有的气质。试着想一想,《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这样的作品,冰心、萧红、张爱玲,无论谁,写得出否?我以为写不出。原因不在技巧,说到技巧,丁玲很高,但其他人尤其萧红和张爱玲也不弱,甚至更强。明显在于笔力。丁玲的笔力,遒劲、浩大、坚实、强烈、辛辣。她很女性,然而绝无一丝女儿态。惯常的或者说由男性文化长期调驯出来的女儿态,无论思想主题还是言语口吻,冰、萧、张处都有一些,唯一没有的是丁玲。确确实实没有,丝毫不见。

这是一个奇女子与生俱来的格调,并非30年代“革命”了以后,或在延安聆听了《讲话》以后,才发生的转变。读《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时候,我年当少日。年少读书,不能读得很深,但富有直觉。记得当时《莎》读下来,在我已经被培养了关于中国女性的“性感”和道德感的心中,造成特别异样的感觉:强悍,自我,狂放不羁……这样一些感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令我找不到与“中国文化”的对应点,以致由莎菲女士想象她的作者,眼前浮现的恍惚也是一位欧洲知识女性的形象;我甚至设想她应该是抽烟卷儿的!

当然,实际她并不抽烟卷儿,但这却不妨碍我感觉她的作品散发烟卷儿的浓郁的辣味!

若干年后,我纠正或者说调整了年少时关于她的想象。我想,当初所想象的“欧化形象”,于她是不合适的;但是我所感觉到的最核心的部分没有改变,至今我仍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她身上的基本气质“很不中国”。

我担心其中的意思别人不能够准确理解。我显然不是说,丁玲这个人和她的作品、语言洋化、欧化,也显然不是说,丁玲的人生和思想感情脱离中国现实。恰恰相反,我曾在《〈讲话〉前延安小说的语言面貌》中强调,当大城市来的文人——毛泽东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陷于欧化风格不能自拔的时候,丁玲几乎是他们中唯一不给人这种感受的作家。她的语言,来自性情,绝不来自临摹或者追逐。她也从来不试图从思想感情上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外国人,像很多人那样,比照着托尔斯泰、契诃夫抑或绥拉菲莫维奇、富尔曼诺夫、法捷耶夫的风格与口吻,去思索和说话。说到现实,丁玲那枝笔现实针对性一直很强,她也是本着这样的原则来创作。这是一个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对社会对人性对生活负有重大责任的人。她的写作,不存在缺少现实针对性的问题,相反——在我看来——可能恰恰缺少一点点与现实的距离,不必很多,一点点就足够,增加一点点距离,她的作品也许就更悲悯宽厚,她的处世乃至遭遇也许就稍见裕和;然而困惑是,倘如此丁玲就不再是丁玲。记住,这个女人心高气傲、嫉恶如仇、精神强大。

她的个性,不单毫无温良恭顺、俯首低迴的传统的中国女儿态,连传统中国男人所擅长的虚与委蛇的心态和行径,也被排斥和蔑视。她原本是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长久以来,她谈吐畅快,举止豪放,笑怒随意。她生命中的苦主之一刘白羽,1992年在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中,这样描述1937年第一次见丁玲时的印象:“丁玲披了一件黄呢子日本军大衣,她笑得那样爽朗,酣畅,明亮。”这笑声,也会出现在某些头脑简单的人身上,但丁玲不是;丁玲如此,主要是极其自信,对自己的才华和内心极为骄傲,别人从她笑声中接收到的,也是同样的信息。

自信、骄傲,甚至达到那样的程度:不把任何权贵放在心中,以为凭手中一枝笔,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1957年夏丁玲落入命运谷底时,曾私下对儿子蒋祖林讲:“建国以后,我很少到熟识的中央领导同志那里走动。我觉得局面大了,他们日理万机,还是少打扰为好。当然,也没有进城以前那么好见了。现在看来,有点走动或许好些,不过,通过党的组织来解决问题是对的。”微露悔意。“熟识的中央领导同志”不少,周恩来,陈云、贺龙、邓颖超、康克清等;但首先是毛泽东。丁毛之间,除开同乡之谊,更有切近的私人关系——丁玲的一位老师陈启明,是毛泽东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丁玲本人,曾在长沙暑期补习班期间,与杨开慧同学。1936年,丁玲从南京脱离国民党控制,曲折抵达保安,与刚刚完成长征的红军、毛泽东聚首,极受重视,得到高规格接待,当晚专为她举行欢迎晚会,中共高层毛泽东、周恩来、洛甫(张闻天)、博古(秦邦宪)均亲自履会。毛泽东并且专为丁玲到来赋诗一首:“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此系毛惟一一次以诗亲赠作家,荣宠莫甚。丁玲所受待遇,除了名作家身份,除了她的到来对于日后知识分子大量涌来具有的象征意义,与她和毛泽东之间的私人渊源,不能说毫无关系。后来,1942年整风中,毛泽东将她与王实味区别对待,放过一马,也不能说与这层私交毫无关系。如此重要和特殊关系,丁玲的表现是历来不加积极运用。这固与她的正直有关,却更折射着她的自信甚至傲心。我相信她有这样的潜意识:想象当中,凭其名望和成就,即便“不走动”,也没有人可以奈何得了自己。

毛泽东所赠诗句,有诗意化的过誉,但也许丁玲的内心所读,却颇以此自诩。其心理根据有两个,一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普遍自命的“启蒙”的社会角色,一是丁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荣誉与抱负方面所特有的性别意识。这两个心理根据,足以使丁玲把“纤笔一根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当作现实的自我生命价值定位,予以追求和实行。她真的觉得一枝“纤笔”,可以所向披靡,成就极大的事业,并且仰仗着它使自己成为绝不愧于须眉的堂堂的女人。

基本上,丁玲就是这样来诠释“写作”的意义。作为一个已经从“写作”中证明了自己、品尝了成功滋味的成名作家,到延安以后,她这种信念走过了一个曲折过程,经历了痛苦的修正和调整,但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3

1936年10月,刚刚走入黄土高原深处的丁玲,不得不将心目中的“写作”先放到一边。此后两年,丁玲很少从事“文学”的写作,先是做随军记者,写了一些人物特写——这些,应该不属于她心目中的“写作”——然后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辗转各处宣传。

这段时间,作为女作家的丁玲短暂地消失了。此乃环境条件使然,不专门做延安文学研究的人,往往意识不到环境条件的重要,比如纸张缺乏对于文学意味着什么。大约1939年以后,环境条件明显地改善,文化人越来越多,延安的文化气候开始形成,文艺组织、机构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同时物资供应好转,纸张仍然很紧张但已非搞不到,印刷厂也建起来,于是文学报刊出版成为可能。这一切,甚至是决定性的,无法设想基本只能油印的条件可以支撑文学的发展。

同类推荐
  • 找不着北

    找不着北

    《找不着北》一书辑录了作者关东捷近几年的数十篇博客文章,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对近几年来一些社会状况的表述及思考,以较为个性化的眼光,记载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文章篇幅都较为短小,笔调轻松,每每有触动人心的闪光之处。作者关东捷通过较为个性化的眼光对当代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了较具有个人特色的领悟和思考,从而能够引发读者对当代社会的进一步思考,有其独到之处。
  • 沙郡年记

    沙郡年记

    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
  • 文爱艺全集(3)

    文爱艺全集(3)

    文爱艺的诗被人称之为“青春流行诗”。它以忧郁、迷婉、清新、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语言对文爱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他的诗的语言,清新流畅、简洁凝练,配以喁喁絮语般的语调和参差的长短句,造成一种迷婉、绵延的语境,俘虏了读者的心。
  •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3

    《当代文坛点将录》共五卷,收录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为文坛名家或传主的亲友,或同被写的传主关系密切。他们写出的关于某一名家的创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对于了解被写名家的创作与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著名作家的窥私欲。
  • 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

    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

    很多人的困惑在于不明白:生活怎么是这样的?爱我的人怎么突然不爱我了?为什么等不到价值观一致的那个人?为什么婆婆不帮我,为什么话这么难听?为什么十年感情敌不过胸脯四两?竞争这么激烈他为什么这么不上进?……而我首先想提醒的是一些真相,类似于爱情并不一定会降临到每一个适龄青年的头上,或者你恨着的对方也许并不只有胸脯四两,贬低对手不会带来任何胜算。如果以提问者为圆心,周围的世界都是错的,而错着的那些人也觉得自己对别人倾尽了全力,却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善待。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否真的需要一个倾听者?
热门推荐
  • 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旁通图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全球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

    全球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

    忠告是一个人人生精华的浓缩,它能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失败,如何摆脱危机,如何拭去浮躁…忠告比智慧或经验更有价值,西方有句谚语说:“接受一条忠告,抵的上拥有一千盎司的智慧。”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接受诸多睿智的而温情的忠告,能够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更有青年人更好的生存和获取成功的资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语重心长的说:“对于青年人来讲,没有什麽比忠告更值钱。”本书收集了 几十位高效能人士给青年人的50个忠告,这些高效能人士包括亿万富翁,成功励志大师,教育专家,婚姻专家等,这些忠告也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希望能给众多的青年人以告戒和启迪,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
  • 竞月贻香

    竞月贻香

    不死不灭的魔僧,立志祸乱天下;目生双瞳的妖道,只求玩得过瘾。谱写历史的从来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而是这些狂人疯子。(本书QQ群:194388020)
  • 甜蜜婚令:溺爱小娇妻

    甜蜜婚令:溺爱小娇妻

    他宠她,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给她!她说,“慕司晨,你混蛋,我要离婚!要离婚!要离婚!”他把她抵在墙上,亲吻她的红唇,邪魅一笑:“宝贝儿,不能离!”
  • 论如何与她相处的正确方法

    论如何与她相处的正确方法

    “男人看片有什么错?再说了,也不是我愿意看。”“但喜欢男主角是非人的片的哥哥实在是太变态了!”这是一个独身多年的阴沉哥哥和胆小羞怯的可爱妹妹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故事。红豆的小屋:851076922
  • 不是红颜的祸水

    不是红颜的祸水

    “为什么要向左?”“因为向右走有摩托车!”“为什么还向左?”“......”“将军,右边的山上有伏兵!”“你为什么总是向左?”“因为向左,遇到了你!”.......“你好美,却把自己包裹的那么丑!”“就是要找个不以貌取人的老公!”“闭上眼睛,你们那么先进的地方,不懂这个情调吗?”“哈,就这?我们的比这还暧昧还过火还深入还动人心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爱我为什么不见我?”“将军,如果我嫁,你敢娶吗?”舒晴微笑着,心碎着!“现在我想娶你,跟我走吧!”“好,等流星砸到你的头上,我就嫁给你!”啊~不带这样的~“哼,不嫁给我,你试试!”
  • 纯洁

    纯洁

    说实话当年我拿到师范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并不高兴,在这之前我的中考成绩已经达到了重点高中的分数线,我想上高中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所在,但城里的小学已经不缺教师了,大批的毕业生都分回了乡村,我所在的五七联中就有很多青年教师是新分来的师范毕业生。我们考学的目的是脱离乡村,上了一阵子学再重新回来,这显然有违我们的初衷。可当时父母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考上学吃了商品粮就等于鲤鱼跳了龙门,不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城里人。这种城里人的身份是一面旗帜,这样的旗帜在城里是显现不出来的,但在乡村就不一样了,它飘到任何角落都会发出呼呼啦啦的风声。
  • 重生国民妖孽:爷,我好甜

    重生国民妖孽:爷,我好甜

    “君一臣,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亲了又怎样?你,没戏!”她难得气急败坏。他掀了掀眼皮,懒漫地将目光投向她的小腹。“怎样?想提醒我毒药还在?你放心,我命硬的很!”他斜了下额,坏笑,“看来你不仅聒噪,还很健忘..”*那夜月黑风高,她红唇微翘,香肩半露,笑得风情万种,便是轻佻,“爷,我好甜.”(早熟漂亮大小姐×阴戾诡谲太子爷)(伪姐弟)
  • 假装心理学

    假装心理学

    在现实世界里,谁敢说自己从未装过假?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会用谎言或装假的形式来保护自己。这类心理会一直潜藏在一个人的生活和交往中,没有人能够逃脱。本书是一本深刻解读自己和世人的书籍,教你如何一眼看穿对方的心理,并将假装心理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取最大的成功!掌握好假装心理,就等于拿到了交往中的金钥匙,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对你,对你的人脉,无疑是最大的助力。
  • 民企教父沈万三2

    民企教父沈万三2

    元朝末年,乡下少年沈万三被官府抓了壮丁,机缘巧合之下到大都(北京)刘氏商行做了伙计。凭着善于察言观色的本事,沈万三逐渐学会了商场、官场和交际场上或明或暗的规则,为东家化解了一次次危机。不巧的是,他也掌握了当权人物的一个大秘密,为了自保,只得远离京城,返回江南老家……时局动荡,沈万三用他的处事诀窍,在元朝廷、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几大政治势力中间妥协、迎合、揣摩,走钢丝般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游刃有余地做着生意。从贩售私盐、倒卖粮食、经营钱庄,到炒作地产、采办军资、海外贸易,他的足迹北上大都,南下南洋,处处有生意,时时有算盘,逐渐构筑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