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4100000011

第11章 母亲(1)

世上的爱多种多类,夫妻的爱,兄弟的爱,朋友的爱,情人的爱。我以为,母亲的爱,当属众爱之首。因为她爱得永恒.爱得稳定,爱得挚诚,爱得清纯。

我十四五岁那年,一天,母亲领我去割除脚底板上生出的“鸡眼”,手术是在一条繁华街道上的一个地摊进行的。术者手持粗大的针管?又装上又长又尖的针头,准备为我注射麻药(当然是脚部的局部麻醉)。看着这套晶莹闪亮的家伙,十分缺乏“临场”经验的我开始害怕起来,有节奏的心跳不自觉地搅进了颤抖,那锐利的针头猛一下扎入脚后跟(生长鸡眼的周围),立时疼得我声嘶力竭地喊起“妈妈”来。那人手脚异常麻利,麻药在疼痛的瞬间已注射完毕,只见他几刀下去,脚后跟就被剜了个大洞.接着是上药、包扎。这时候,我转脸去看坐在一旁的母亲,她已汗水涔涔,面色苍白,浑身发颤,难以自制地斜躺在一架马扎上。莫非妈妈患了急病?幸好我的同学小韩正在现场,就当即让他找三轮车拉母亲上医院。这时,我已蹬上鞋,蹲在母亲身边。三轮车随即赶来了,我们欲搀扶母亲上车,她却执意说,自己根本没病。上什么医院?“没有病怎么面包苍白?没有病怎么浑身打颤?”我竟不客气地质问母亲。母亲回答道:“刚才你疼得直叫我,叫得我的心好疼啊!现在脚还疼吗?”

“不疼了。”那麻醉药已使我的脚麻木得没有感觉了。

“不疼就好,不疼就好。”妈妈那颤动的话音似乎开始了平静。她终于没有去医院,“在那个酷热的夏天,父亲被打成右派分子厂连数月隔离在机关不让回家。兄弟们年纪尚小,总是三番五次地询问母亲。爸爸为什么还不回家?这时候,妈妈却很平静和自信地说:“你爸爸会回来的.爸爸不是说,要供你们一个个都上大学吗?他咋能不回来呢?你们要专心上学渎书。”爸爸是给我们兄弟们做过这样的许诺,母亲此刻的话也不是没有根据,哥哥就是去年刚刚考上省城一所大学的。

让母亲晕倒的打击突然袭来。是灯火黯然的黄昏。爸爸回来了,还跟着机关里的几个负责干部,其中一个胖墩墩的着中山装的“宣判”了组织对父亲的处理: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父亲已不能再在革命队伍中工作.要遣送农村劳动改造,家属去向自己定夺。那个干部说过处理意见之后,就有人补充道:“你们全家还是都回农村的好,相互也好有个照应。留在城市,住哪里?机关的家属房是要限期腾出的。再说,靠什么生活?”

是的,全家七口人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以后咋办?那夜,妈妈一直在哭泣,我几次从梦中醒来,隐隐约约地听见妈妈迷悯缝哀怨:“天为啥这么阴啊?天呀!太阳哪里去了?”接下来是父亲颓丧又苍白的劝说。

两天后。父母决定带弟弟们回故乡的农村巩县康店乡,去过一种被监督的农民生活。母亲对我说,本来是可以到本市郊区的农村的,可是父亲是个爱面子的人,他想象得出,先前一位堂堂的干部被贬落魄后的狼狈相。倘若就在此地郊区,遇上机关的相识,多么尴尬难堪,索性远走故乡,以好销声匿迹。说是故乡,父亲并没有在那里真正生活过,父亲的父亲年轻时就走出故乡到开封谋生了。父亲为何要舍近求远呢?还是他下意识地自言自语使我得到答案:“我要去当陶渊明了。”父亲常不知所以然地重复这句话。这时间,我正在中学渎书,当然知晓陶渊明其人的一二了。我暂时留在城市继续求学,毕业后争取升学(争取考入一所公费学校),这也是父母的决定和期望。

天下起雨来,雨很小很细很均匀地洒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旮旮旯旯。爸爸妈妈和弟弟们就在这样的天气上路了,从此他们就要永远离开这个热闹的城市。朝那个陌生的上百公里之外的山乡奔去。我送他们从家去火车站,不,从我们离开这座熟悉的房子时起,它就再也不会是我们的家了。到了车站,母亲看着我,从衣袋里掏出几斤粮票塞给我,我不要,她却不依,似乎母子在分手时刻.一定要给儿子点什么。可又实在没什么好给。我忽然想起,离车站不远的十字路口有个卖馍的小铺,就转身向那里跑去,买了十多个馍后又转身跑向车站,这时爸妈一行已进站了。我闪电似的从进站日一侧跑进站台(50年代时这里的站台到处可以进去),妈妈和弟弟们已上了火车,透过车窗,他们向我挥手,妈妈还呼叫着我的乳名。我把包好的馍塞进窗子,妈妈和弟弟们却都往外推这个小包,推来推去,还是妈妈让步了。火车开始起动,妈妈已把一包馍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还硬是从车窗里滑进我的双臂。火车徐徐前进了,我跑步追赶着列车,望见母亲用手巾擦拭着眼泪,离我愈来愈远了。低头看着母亲塞给我的白面馍,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情愫,我知道,在人人都难吃饱的岁月里,在一个月每人仅供应3.5斤白面(其它是棒子面和高粱面等)的日子里,这些白面馍有多重的份量。

就是这样,母亲告别了城市,开始在穷乡僻壤熬度漫漫的右派分子妻子的生涯。母亲的命运该是这样吗?是因为父亲的株连和牵挂把母亲带进“地狱”吗?

母亲本不该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我的母亲并非缺少文化的家庭妇女,她自幼受过较好的教育和熏陶。母亲的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不仅没有重男轻女的旧意识,而且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母亲启蒙的学校是位于开封市财政厅街的省立六小(今日的财政厅小学),她的最高学历是毕业于开封市育才会计学校。

我和哥哥从读小学到初中时期,都常常求教母亲一些问题。记得我开始学拼音时总是记不住,回家后母亲就帮我补课,还教会了我查新华字典和四角号码字典,我学会运用新华字典以后,就不用心学习如何运用四角号码字典,以为会这一种查法就够了,为此。妈妈还批评过我。

50年代,有几次国家机关招干的机遇,母亲凭她的专业知识,是能够名正言顺地走上工作岗位的,有一次,一家单位。已决定录用母亲去傲财会工作,坦是在她下决心上任:之时,终又被“嗷嗷待哺”的孩子们拉住了后腿。

母亲为人诚恳热情,善解人意,在机关家属院居住期间,左邻右舍相处融洽和睦,被大家选举为家属的“头头”。当地的日报社记者曾对母亲进行了认真采访,拟作为全市勤俭持家和教育子女的典型人物予以报道宣传,正当记者刚撰写好此文时,父亲被打成右派,那个时候,右派的家属怎能在党报上宣传呢。

在我中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报名投考的西安美术专科学校寄来了准考证(艺术院校每年都是提前招生),按照考期,我奔赴到学校指定的考点陕西省潼关县应考。考试一结束,我追不及待地乘上返回的列车,直奔昼思夜想的父母和弟弟们,尽管我们分别的时问不算很长,但在我年轻的心里,却已煎熬过了难以忍耐的岁月。

破旧的窑洞,断残的墙垣,低矮的锅灶,这就是我们的家;红薯于,红薯馍,红薯面汤,红薯叶菜,这是一家人三餐的饮食结构,没有青菜没有肉类,更缺少食油。

看着弟弟们一个个被风吹日晒后黑瘦的身躯,看着母亲已失去在城市时润泽的面庞,我不知所以然地发出一声叹息,一种与我幼稚的年岁不相称的哀叹,边犯愁地阔:“妈妈,你们这样吃饭,行吗?。

“咋不行,现在习惯了,好歹只要填饱肚子。”妈妈微笑地看着我,轻松的表情不含一点几哀怨地说。“要说刚回来的时候,是吃不惯呀,弟弟们一到吃饭时问就哭就闹,我最怕的事就成了吃饭。”妈妈看着我,话锋一转,“眼下好了,弟弟们都习惯了。再说,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你不要挂念这些,要专心读书,争取考上学。”

母亲的宽慰却没能在我身上获得轻松的效果。家乡难道是个集天灾、人祸:于一体的鬼地方吗?瘠薄的丘陵地带,常年缺水酿成的旱灾,加之大跃进的疯狂破坏,更使寂寥的山乡坠入穷困的深渊,怎么在外面聆听的只有一种音调:这里山乡在巨变,那里山乡变得好似莺歌燕舞。我的情绪开始坏了,纯净的心灵王国滋生出莫名的失落、惆怅、茫然。一时间,美丽的幻想,神圣的向往里悄然地融化进去了浓浓的灰色。随之是我对母亲的儿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逻辑茫茫不知其根据了。不日后,又一食打击来了。我投考西安美术专科学校已名落孙山。对这次落榜,我倒有思想准备,一是因为报考学生多如牛毛,而录取人数少若牛角;二是班主任在我的中学毕业鉴定上写道:“该学生与右派分子的父亲从思想感情上划不清界线。”而且,鉴定栏就印在毕业证书的背面。在那个政治色彩浓重的年代,这条鉴定给我带来的灾难决不仅仅是一次落榜。这时候。我的中学老师来信催我,速去参加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我犹豫了,我知道,无论再报考哪所学校?毕业证上的鉴定当会成为我跨越龙门的障碍物。母亲对我说:“毛(我的乳名),去吧,去考吧,能考上学就好了,毕业后总会分配工作的;将来也好接你的弟弟们出去。”

我又一次离开难舍难分的家,这一去,一连三个年头没有回家。不过,我没有如愿以偿地考入我第二次报考的学校,而是在城市参加了工作。三年,我不是没有时问回家探望,而是不舍得花去好些元钱的车费,每每年关之前,我会把每月寄给母亲的零用钱加上这车旅费,一道寄回家中。

三年后的一个夏天,我因公去三门峡参加一个会议,开会归来途经故里,我顺便拐向家乡。进家门时正值中午,我大声叫着:“妈妈”径直地走向窑洞。母亲为我的不期而至先是惊喜而后却有些惶然慌乱了,她叫着我的乳名。边手忙脚乱地端下炖在煤火上的铁锅,换上另一只添好清水的锅。这时我已走至灶台边,边问母亲做的啥饭,一边甩手揭去铁锅锅盖,啊!是一锅枣叶,煮得热腾腾的枣树叶子。“这怎么吃?这怎么吃?”我吃惊地问。

同类推荐
  •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永远的怀念:我们心中的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也是中国东方文学、东方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之一。先生一生著述丰赡,学术经历极其丰富。大半个世纪以来,他身体力行,做出楷模,被公认为中国的东方学、东方文学以及相关的其他一些研究领域中成就最大,资历最高,影响最广,最具有世界性眼光的学术带头人。先生走了,先生不会再回来。我中心悲伤。只是突然又想起先生经常提到的陶渊明的一段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一段诗,先生说,他一直很喜欢。先生自己,也常常吟咏。如果是这样,先生也许走得是安心的。
  • 嫦娥揽月

    嫦娥揽月

    这首诗名叫《月亮》,是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写给比他小47岁的妻子玛丽亚·儿玉的。玛丽亚·儿玉是日裔阿根廷人,12岁时认识博尔赫斯,大学毕业后,常常和博尔赫斯在一起研究盎格鲁-撒克逊文学,耳鬓厮磨,情愫渐生。1986年,玛丽亚·儿玉带博尔赫斯去日内瓦治疗肝癌,见博尔赫斯孤苦伶仃,由于相悦已久,40岁的玛丽亚·儿玉,嫁给了87岁高龄的博尔赫斯。然而这段惊世骇俗的爱情,却终止于上帝的嫉妒,就在他们婚后刚8周,博尔赫斯便去了天堂。令人艳羡的婚姻戛然而止,博尔赫斯写给小娇妻的这首《月亮》,却传遍了全世界。
  • 时间的羽翼

    时间的羽翼

    诗人郑重正是在其极度自由的诗写中,淬炼出蕴藏在自己人生坐标轴上的三个关键词---孤独、倒影与柔软。以孤独的姿态远行,寻找着相似的倒影,并最终抵达更为柔软的自己。
  • 飞鸟集·新月集

    飞鸟集·新月集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无垠的沙漠热烈地追求一叶绿草的爱,她摇摇头笑着飞开了。
  • 禅定荒野

    禅定荒野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主题涉及荒野对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回归荒野的可能性。源于诗人的敏感,斯奈德对“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进行了语源、语义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国的荒野,对当地与自然相和谐的土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禅宗学习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从文化上接纳荒野的问题。
热门推荐
  • 滇缅之列

    滇缅之列

    很遗憾!若打开七彩纷呈的云南地图,甚至瑞丽江与南畹河拥抱的瑞丽地图,在星罗棋布的村寨间,任凭你怎么找,都找不到江桥警犬基地这个名字,而上网输入“百度”后,围绕这个名字的诸多报道纷至沓来。准确地说,应为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瑞丽江桥警犬复训基地。尽管地图上无从找到它的名字,也不可能找到它的名字,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声名,在云南边防被誉为“瑞丽边境第一哨”。傣语叫钢钉叫“列”。
  •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人生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忧,唯有慧禅。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收录118篇沁人心脾的禅意美文,118段引人沉思的禅思感悟,在传承中滋养心灵,在关爱中呵护成长。置身其中,感悟智者的悲悯情怀,心灵的超脱将永无止境。
  • 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元曲精品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是一部全面细致介绍中国古文化的书籍,它综合了中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种类繁多的各类型文化,就其历史起源、发展走向、文化特色、重大影响,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人文风俗、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描写。《元曲精品鉴赏》是此丛书中的一本。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本文搜集大量元曲,并且针对每一首元曲进行赏析。包括《元好问——卜居外家东园》、《王和卿——咏大蝴蝶》、《〔南吕〕金字经——卢挚》等。
  • 田野的黄昏

    田野的黄昏

    《田野的黄昏》选取《散文》作家群中优秀中坚力量近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均体现出了作家对生活观察思考之深广、个人体验切合历史与文明变迁之深入其所。结集成册,汇而为丛,是文学爱好者的一次盛宴。
  • 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

    语言文学前沿(第一辑)

    本辑共收入论文30篇,其中学术论文16篇,教学改革论文14篇。论文的作者大都是文学院现任教师,也有从文学院调入我校艺术研究院的教师、与教师合作论文的在读或毕业的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收入本辑的所有论文均是在此首次公开发表,可以作为反映文学院教师科研、教学的一个窗口。
  • 拽丫头,校草是你的专属

    拽丫头,校草是你的专属

    密不可分的八大家族,从娃娃亲到相遇、相识到相恋。会是怎样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嫡女凶狠:强宠王牌太子妃

    嫡女凶狠:强宠王牌太子妃

    她身怀异能,魔武双修,神兽无数,外带神秘随身空间,笑傲异界,唯我独尊。他是帝国太子,妖孽腹黑,睥睨天下。一次宴会对上,她毫不留情的将他摔进茅坑。从此,与妖孽太子彻底杠上。晋王造反,两军对峙,她端上一杯毒酒:“小女在此祝贺太子家族二百口人,今日同赴黄泉醉生梦死。”某妖孽搂她入怀,笑得邪魅:“很抱歉现在才通知你,黄泉之路,你得和我共赴……我的新太子妃。”某女狠瞪,就算有一天成亲了,她也得在上,压着他!【玄幻女强,爆笑爽文】
  •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外国影视纵横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共精选作者李邦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表的学术论文20篇,分别研究了:①列宁银幕形象,介绍了列宁题材作品的概况、演变、成就与不足,列宁扮演者经验介绍等;②阿·托尔斯泰,着重研究其人生道路、创作倾向、艺术理念、主要作品等;③为外国电影电视发展史中的一些理论探讨与创作成果。
  • 六宫无妃之爱妃逆袭

    六宫无妃之爱妃逆袭

    一朝穿越,稀里糊涂被人以敌国公主的身份送到他面前。彼时,她是无权无势的亡国奴,而他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万民臣服。她胸怀智计,锦心绣口,在波诡云谲的朝堂后宫,亦能游刃有余。他心冷如铁,两袖杀气,置身于乱世的刀光血影,只为杀尽天下负他之人!他逼她为奴,她忍辱负重。他命她为婢,她韬光养晦。他许她妃位,她不屑一顾!她说:“我若嫁你,必居后位,我若为后,六宫无妃!”*【场景节选一】他居高临下睨着她,冷傲道:“江晚鱼,朕看你还算贤德淑惠,恭谨持重,就大发慈悲收了你,让你做朕的女人。”她掀了掀眼皮,慵懒道:“没兴趣。”他心头一紧,在她身边坐下,柔声道:“我对你日思夜想,夜不能寐,以致衣带渐宽。你摸摸,这才几天,我就瘦了一圈。”她面无表情收回手:“换个说法,我耳朵都起茧子了。”见状,他牙一咬,心一横,脱口道:“姓江的,老子看上你了,只要你答应老子,老子不介意做那个……”话未说话,某个一直冷眉冷眼的女人倏地抬起头,双目放光道:“君无戏言,这可是你说的,拿纸笔来!”【场景节选二】“他身上每一块肉,每一根毛都是我的,想死你就说,我不介意送佛送到西。”她柳眉倒竖,穷凶极恶地对一名衣着暴露的女子喝斥。女子朝御座上首之人凄惶哀求:“求圣上饶命,小女绝非有意,小女对圣上爱慕之心,天地可鉴!”某男专心政务,恍若未闻,连眉梢都不曾抖动一下。她冷笑一声,对左右内侍吩咐:“带下去,处以流刑。”见女子被拖走,御座上的人这才抬头,春风满面,“厉害,这么容易就帮朕打发了一个。”她冷哼一声,大步跨前,朝他伸出一只白嫩修长,晶莹如脂的手。“什么意思?”“劳务费,一千两!”【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若有不爽请温柔告知,期待亲们的鼎力支持~】
  • 武昌纪事

    武昌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