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6400000009

第9章 渡在海上(3)

动态、流变、上升、发展的实践性观点,为中国人格的演进注入了活力。自我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实体,这个人格的精神重量在于,远离各类权威而直奔真理,只承认亲证是信仰的基础。从求索者到实践者,悉达多穷其一生,为知识分子——更确切说是智识者——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为求真理而不惜放生命上去的行事原则,和在亲证中把自己煅造为一个实践者,以行动而不只以语言救世、救心的献身,令人缅念近代中国对民族命运深怀焦虑的一批知识领域的先觉者,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各经不同方式所表现的拯救,披露了佛教“人间何世太荒凉!拚把袈裟裹热肠”的一面;而“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也是李叔同、苏曼殊等一批人文知识分子钢肠苦志的自述。由此,再纠缠于佛教属宗教、伦理学还是哲学范畴是多么小气,而有否固化的学问可以作为一个学者的标准然而却不可拿来做知识分子的惟一衡器,与学者不同的是,智识者演绎给我们人在能力之上那个壮丽的极限。清道光年间龚自珍曾写《发大心文》言——当念众生冤枉蹇涩……我皆化身替它分说以度之;当念众生贱苦而以度之;当念众生朝有夕无,哭泣相续,我施寿命而以度之。康有为在《戊戌轮舟中绝笔及戊午后跋后》中发愿:“将来生生世世,历经无量劫,救此众生,虽频经患难,无有厌改。”如若不是这一点的相通,则无法理解当代作家丁玲如下一段话,她说:“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做到‘无’。个人什么都没有,从那个世俗世界里跳出来,喜怒哀乐无动于我,金钱美女、权势地位都无动于我;然后再人世,再到这个尘世里面去,就像佛家说的普渡众生,观音菩萨到处管人间的‘闲事’。革命者如果不管‘闲事’,不是真正做到无私无我,而只是独善其身,与世无争,那还是不够的——她小能忘情的也是人民和民族。由自我确认为起点到以心挽劫的无我,由汲取到给予,其间九死不悔的上下求索,大约是一个正常意义的知识分子必走过的路。动机是在行路中渐次完整的,其内核是中国历代文人沉结于心、拂之不去的百姓意识对于他们,自我与人道主义不只是两个词,而日它们的语义之间已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异;那种印证!不是理论、观念、感想甚至思虑,而是生命置之上的亲历。正如奥尔波特所说的那赌注——持续不断的委身行为加上行善的后果,慢慢增强了信心,使怀疑逐步消失。”

悉达多最终找到了他的船。

逝水之上,此岸彼岸之间。作者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坐而论道的圣者,而成为一个手持篙桨的摆渡人。悉达多穷尽一生所求得的,也不是作为小乘的语言,他曾那样不满于只是布道——当一个只会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他寻找的是大乘所标识的行动。智识者是实践者的前身,从自觉觉他到自渡渡人,悉达多以一条长河完成了他的席特哈尔达的定位。

他是这么回答他的朋友的。迦文达这时正坐在他的船上。

“你把我们许多人渡过了河,你是不是也是一位在寻找正确道路的人?”

“这位年高德劭的先生,你修行了这么多年,又穿着如来佛弟子的僧袍,难道你还把自己叫做寻找者吗?”

悉达多以行动回答了有关寻找的问题,并小心地将只有一个目标的“寻找”与自由、开敞、没有目标的“发现”做着区分。悉达多以对自我佛性的发现超越了寻找,也终结了寻找,正如昔日他用寻找者前后超越了学者时代、苦行时代、信徒时代、商人时代的自我一样;寻找时代的悉达多不见了,诞生的是一个已在正道行走的悉达多。

五台山佛像前那种奇异的要成为他的感受,那种后来才知道的“我、佛一体”的体验。它摒弃了对外在偶像与事相的膜拜,挣脱了物理意义的确定时空与逻辑的因果关系,找到另一个途径了么?这种经验,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机会、地点里都会以不同方式而获得,而到了后来才会慢慢体味到它的震撼。

树要开花。如今我明白,这可能正是佛要告诉我们的。或者说,是佛的显身。

驾舟的老人最后告诉坐船的年轻人回头已无路可走,并表示要把掌舵的位置交给他——黑塞另一不足5千字的短作《笛梦》几可视为《席特哈尔达》的附注,或者一篇更简约的独白——因此我默默地站了起来,从船的一头走向舵位,老人也默默地向我走来。当我们走到一起时,他目不转晴地望着我,把灯笼交给了我。

可是当我坐到舵旁放好灯笼,已经是我孤身一人在船上了。一阵恐怖的颤抖使我明白,老人消失了。

我高擎灯笼,俯身到船外的水面上。从黑色的水上我看到了一张长着灰色眼睛、清秀而严肃的面孔,一张苍老而懂事的面孔,那就是我。一切又走到了开始。一切都没有变。大海依旧波涛翻卷。大海依旧宁馨、幽蓝。

下篇

翻阅厚厚的《唐高僧传》(道宣著),和同样40余万言的宋代赞宁所撰的《宋高僧传》,还有大正大藏经第五十卷所收的高丽版《续高僧传》,更有上海书局1989年出版的《梁高僧传索引》《唐高惜传索引》《宋高僧传索引》《明高僧传索引》里面的数以千计的僧侣的名字与事迹,常会给人这般感觉,那些经了后代撰者仔细擦拭过的名字,像漫长历史中的一个个闪亮的斑点,好像不是历史盛下了他们,给了他们以生命活动的空间、容器,倒像是他们成就或说是拯救了宗教历史的生命;撤走了他们,历史就如抽去了活力,而宗教也会变得了无生息,铁板一块了。

为了避开使历史漆黑一团的命运,这些人才得以以自己的光亮照彻世界似的存在吧,或者说选择了这种存在。无论哪一卷高僧传里,只要是面对年代、地点、寺院、姓氏为开始的文字,就不可能不是面对着一个被文字凝缩了的活生生的故事,在时间地点名姓后面,总是藏着一个灵魂,或寥寥数语,或洋洋千言,总在倾诉着一个主题,无论注释、译介还是从事别的什么与智有关的活动,或者是更艰辛的实践亲历,取经或传教,都是这一主题曲的呈示部或回旋曲。无一例外。

于是写在沙上的有这样一些足迹。

作为汉地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三国时魏国的朱士行不会想到他年轻时的一句誓言,竟成了自己一生的归结;为了寻找大乘经典的原本以弥补当时《道行般若》译本的不透彻,他于公元260年开始从长安出发西行出关,他是如何渡过沙漠而辗转到了那个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闻已经无法详尽考证了,只知道他最终得到了《放光般若》的梵本,凡90章,60多万字。当然在传送过程中受到当地声闻学徒的重重阻挠,直到282年才由他的一个弟子送同洛阳,10年之后,译本译出,已是公元291年了。译本风行京华,被奉为圭臬,从事讲说、注疏的学者和它的影响及弘扬程度都是空前的。而朱士行本人却终生留在了西域。已经无法弄清他是被作为人质扣留在那里的,还是有些别的事情绊住了他的手脚,他一个人在那个叫做异乡的地方,又如何过完了他的后半生的也已记载不详,总之生命被分做了段落,总有些段落被漏掉了,形成真空,他本人都不会想到的在此间只是一个誓言就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而后半部竟也变成了空白,遗落在不知什么地方了,只知道,他病故那年的年龄,是80岁。

东晋僧人法显作为中国首次赴印度取经的人,更不会想到一行数人出发到了最后返回国时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的出发动机是与魏时的朱士行一样的,在对律藏传译未全的慨叹声里逐渐产生的前往天竺寻求原本的志向于公元399年变作了行动,长安仍是起点,一起同行的还有4个人,他们分别是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河西走廊行旅受阻,在张掖与另一支西行僧人宝云、智严、慧简、僧绍、僧景相遇,秋天的敦煌之后是更难意料的行程,世界宗教人物志《追求天国的人们》一书以文字形式画出了法显一行的旅途:“……沿着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沙碛地带走了17天,到达鄯善国……先转向西北,后又折向西南行,再度在荒漠上走了月余,到达于阗国。经子合国南行人葱岭,在于麾国过夏。在……竭又国与慧景等会台。402年……度葱岭,进入北天竺境,到陀历国。又西南行,到达乌甍国,过夏。其后南下经宿呵多、竺刹尸罗、健陀卫到弗楼沙;宝云、僧景、慧达回国,慧应病故,慧景、道整、法显3人……那竭国小住后,南度小雪山,慧景冻死,法显等到罗夷国过夏。后经西天竺跋那国,到毗荼国。人天竺摩头罗国,到达僧伽施国,在龙精舍过夏。”而这已是第四个异国的夏天了。“又东南行经饶饶夷等6国,到毗舍离,渡恒河,南下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又顺恒河西行,经迦尸国波罗捺城,再西北行到拘睒弥国,他在这些国家,瞻礼了佛陀遗迹,405年,再回巴连弗邑,3年间搜求经、律、论6部,并抄写律本,达到求法素愿。惟一同行道整乐居天竺,法显便独自东还流通经律,东下经瞻波国,到东天竺多摩梨帝国,写经,画像……409年,离印度前往狮子国(斯里兰卡),2年内抄经4部。411年或412年,他搭大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途遇大风,漂流90天,到了南海的耶提婆。次年夏初,再搭商船往广州,又遇暴风雨……后又经2个月漂流,航抵青州牢山(青岛崂山)南岸。”至此重又踏上了国土,已是公元414军。至此,30国的旅历流逝了法显生命里的15年,这个时间,恰近七分之一个世纪。10人同行的开始,“或半途折回,或病死异国,或久留不还,而今回来的只有法显一个人,从沙漠出发,经历海行,到达祖国,又赴建康(南京)……荆州辛寺,晚年是经注经译,直到逝世前他的译事才告一段落。经由生命留下的抄本有《摩诃僧祗众律》、《萨婆多众钞律》、《弥沙塞律》、《长含经》、《杂藏经》等,译本有《摩诃僧祗律》40卷……《大般泥洹经》6卷等48卷5部,此外还有一部西行经历的著作《佛国记》,称为世界最早的古代游记之一。”

时光翻至二百年后,唐代僧人玄奘在他27岁那年从长安遥望西部沙漠时的神情是庄严而坚决的,不然他不会在陈表请求西行而未获唐太宗批准的情况下顶着“冒越宪章”的罪名而毅然私往天竺取经。已经难以想见那是怎样一个月夜了。是宗教的信仰热忱——求《瑜伽师地论》以会通法相各异之说的志愿——战胜了包括来自政权的世俗困难。从长安出发的公元628年,是唐朝著名的贞观二年,这一年的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新疆吐鲁番),此后是屈支、凌山、素叶城、迦毕试国、葱岭、铁门、覩货罗国、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犍驮罗国、乌仗那国、迦湿弥罗国,两年之后,是磔迦国、至那仆底国、阉烂达罗国、窣禄勤那国、袜底补罗国、曲女城及至摩揭陀国那烂陀寺,5年后,即公元637年,是伊烂孥钵伐多国、猎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达罗毗荼国、狼揭罗国、钵伐多国和对那烂陀寺的重返,再后是低罗择迦寺、杖林山和再返那烂陀寺,这些步步走过的地点,有着明人吴承恩笔下的艰辛,却无《西游记》里的谐趣。此后是曲女城的佛学论辩大会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在那场论辩会上,集中了几近全部的佛教本土印度的学人僧侣,然都未能对佛意解悟到他那种地步。公元646年,玄奘返抵长安,如今已无法重现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的盛况了,只知道他婉言拒绝了唐太宗对其还俗出仕的建议,而代之以弘福寺的历时4个月时间的《大菩萨藏经》20卷的译本的完成,此后的译著有《显扬圣教论》20卷,《大唐西域记》(著),《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瑜伽师地论》100卷,及《能断金钢般若波罗蜜多经》,再此后,是663年完成的600卷巨著的译本《大般若经》。前后译经论75部,1335卷,回国后的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构筑了他著作的后半生,至他64岁身心交瘁而去世时,他已很严格地完成了他的行万里路、传万卷书的一生。这是一个教徒的一生。单是记忆那些一步步走过的地名与那些一字字译出的经文的名称,对于我们来讲,已是一种冶炼。唐三藏,当然是后人怀着敬意称谓的,这个名号后面的人,毕生献给了佛教而并不认为这就是献呈。

玄奘也正以他的方式,为唐代作了一个时代的结。这个结,不是收束,而代表了唐朝人文文化的最高峰。

还有些名字是刻在水和波涛上的。

那些故事总是开始于海洋。

同类推荐
  •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

    《文学遐思录》是一部关于作家和作家的创作的随笔。从多个角度看待名人作家的写作背景、创作历程。例如托尔斯泰、爱默生、海明威等。本书作者翻阅了大量资料,如实解析了这些作家的经典的作品,并且节选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评论。
  •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叛逆的灵魂(纪伯伦全集)

    此书将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首次完整集结,并配有纪伯伦为该书特别绘制的插图,十分精美。纪伯伦的小说及话剧作品充满了反叛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是在深渊最深处对自由之神的呼唤。《叛逆的灵魂》呼吁人民打破奴性的桎梏,纪伯伦也因此激怒了当局政府而被驱逐;《草原新娘》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并控诉舆论与礼教对爱情的摧残;《被折断的翅膀》是作者以自己的一段经历为蓝本而作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文中的哀恸与绝望扣人心弦。此书没有纪伯伦在《先知》等其他作品中一贯的包容、温柔的模样,而是满满的愤怒与不平,他将他一生中所有的无奈与绝望都借文中主人公的口呐喊出来,震撼人心。
  • 理想国与哲人王

    理想国与哲人王

    《理想国与哲人王》是王小波杂文的精编,同时收录了他与爱人李银河恋爱时期的部分情书。作家祝勇先生说:王小波的杂文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王小波的幽默,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 众说钟叔河

    众说钟叔河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走向永恒

    走向永恒

    东汽,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5·12”地震之前曾不止一次前往汉旺,在那些紧靠巨大山体的车间里参观。对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巅峰强少

    重生之巅峰强少

    身怀仙术,可令人生,可令人死。脚踏万雄,都市的每个角落都有他的传说……
  • 平生以念久

    平生以念久

    三个人自小便在重阳山一起长大,小时候的感情深厚却都在长大之后的帝王之争,情感纠葛,恩恩怨怨之中变得疏离,甚至兵戎相见。。。顾平生将一块玉佩扔到顾念久身上说道:“要求很简单,只要杀了玉佩的主人,我就放你走。”他的语气不轻不重,却在顾念久看清楚那块儿玉佩之后,重重的扣在她的心头,她不敢相信的望着眼前这个男人,颤抖的说道:“扶越?你要我杀了扶越?”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 四十四家租客

    四十四家租客

    你知道四十四家租客吗?那是一栋神奇的饭店。我们从古老的阁楼中找到了一本日记,上面记载着日记的主人光怪陆离的饭店生活。这里是,四十四家租客
  • 身观经

    身观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作物实用新技术

    农作物实用新技术

    《农作物实用新技术》共分10部分,即蔬菜育苗基础、蔬菜种子和种子处理、蔬菜育苗的环境条件、蔬菜育苗基质、蔬菜育苗的设施设备、蔬菜育苗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蔬菜育苗的播种和苗期管理、蔬菜穴盘育苗、蔬菜嫁接育苗、主要蔬菜育苗技术等,基本涵盖了蔬菜育苗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环节。此外,本书还配有部分育苗关键环节彩色图片。为了照顾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对于每种蔬菜,不仅介绍了先进的穴盘育苗技术,对土床育苗和营养钵育苗等传统育苗技术也进行了介绍。本书适于广大蔬菜种植户以及基层农技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
  • 不败刀狂

    不败刀狂

    杀手之王青龙重生于异世,携带一款无敌系统,横空出世,逆天崛起!身怀武神血脉,十大瞳术,绝世神通,拳打至尊大神,脚踩绝代天骄!犼与天狗伴身,狂意纵横,俯瞰天下,就问一声……还有谁!
  • 豪门孽恋之佟门风云

    豪门孽恋之佟门风云

    他叫佟敬轩,大米商佟严的三儿子,佟家最富文采的三少爷,三岁入书房,四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虽然天生身体不好,但是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看上去真是风光无比。她叫尚紫缘,化名紫萱,商贾世家尚府大小姐,同样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却被当成棋子,然后在最不正确的时间爱上了最不正确的人,她与敬轩相爱,随着两人表露心意,却牵扯出了一场惊天大阴谋。这个惊天阴谋揭开了同样已为人父的佟严与尚世年的秘密,但是同样拥有惨痛经历的两个人却在当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轨迹,二人的选择又会给敬轩和紫缘的兄弟姐妹带入到何种境地?佟家第三代四子一女能力超群,尚家第三代二子一女聪明绝顶,佟严和尚世年二人承接了上一代的恩怨,又延续到了下一代,冤冤相报,究竟哪一家,能够取得最终胜利,还是就此两败俱伤?敬轩与紫缘两个人究竟能否放弃仇恨抛开一切在一起,还是就此沉沦,被仇恨拖下水?并不完全知情的第三代又会经历怎么样的爱恨情仇?佟家剩下的孩子又都是何种结局,尚家的孩子又是何种结局?主要情节1,有一天教书先生正在教庆轩《大学》中的句子,而敬轩就站在窗子外边聚精会神的听着,先生看见敬轩很认真也没去打扰,等到第二天给庆轩上课的时候,先生发现敬轩依然在屋子外边旁听,佟家三少爷身体不好,教书先生也是有所耳闻,看这个孩子长时间站在屋外怕他受风,于是先生就把敬轩叫到了屋子里,这个时候庆轩正在背诵《大学》中的句子,但是当庆轩背到:致知在格物。这一句的时候,后边的内容是怎么也记不起来了,就在教书先生想要提醒他的时候,只听见敬轩继续背诵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就在此时紫萱猛然发现了街角驿站的二楼一个房间,尚俊的面孔就在那里,看见紫萱已经到达,冷冷一笑,尚俊的脸让紫萱看了个真切,可这接下来让紫萱更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尚俊居然举起了枪对准了敬轩,一只眼睛闭上已经成瞄准姿势,紫萱这下慌了神,就在尚俊激发手枪的一瞬间,紫萱扑到了敬轩的身上,刹那间紫萱的背上血如泉涌。3,敬轩看着紫萱,但是却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颤抖的问道:“这一切难道就是你们的计划,你从一开始就在利用我?”看着紫萱点了头,敬轩瞬间泪如泉涌,这一切原来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原来只是被当成了棋子,自己的付出,那些美好的景象,原来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场景?敬轩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
  • 一妃难求:农女太难追!

    一妃难求:农女太难追!

    现代女军官穿越到古代,好吧至少还有茅草挡风雨,可看着家里躺在床上病怏怏的老娘,还有营养不良身无二两肉的妹妹让她不得不想法挣钱,卖菜方,发展农业,什么挣钱做什么。男主篇:初次见面,深山老林他被追杀,她为发扬人道主义挺身而出,却没想到一切皆是命定。二次见面,他是高高在上的九王,她是微不足道的厨娘,他微微一笑,你要什么本王都能满足你,却没想到被她冷冷讥讽,难道我救了一只鸟还指望它捉虫子给我吃?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丝毫不在意身后瞬间发出强大冷气的男人。终于还是不满于她为何总是对自己不削一顾,自落情网不可自拔。那夜二人把酒言欢她醉态酣然“爱情啊,终究是不属于我的”语气仿佛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决定默默守护!
  • 柴草

    柴草

    我到柴草园,看柴草。柴草园是这老巷里最气派的宅院,我父亲当年以大价钱从一个柴姓商人的孙子那里买下来,给柴草居住。五十年前,我父亲把柴草连同这个大院一起抛弃,再也没回来看过。我还是第一次来。开门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我大妈柴草后来认的女儿,一个搞插画的画作者。我应该叫她姐姐。这个画家姐姐说话轻轻的,走路轻轻的。她给我的感觉是,不喜欢说话也不希望别人跟她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