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文学新皖军充满期待
许辉
2007年8月,安徽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台肥召开,安徽省作家协会顺利进行了换届。新的省作协领导班子产生后,即按照省委、省委宣传部发展和谐文化、打造文学精品、重振文学皖军雄风,再创安徽文学辉煌的指示精神,在省文联党组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构思了一些发展安徽文学事业的大举措、好项目,签约作家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安徽文学院和安徽省作家协会,于2007年10月25日启动了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招聘工作,应聘作家报名的热烈程度,是我们始料不及的。至12月5日报名截止,我们共收到报名应聘作家的材料74份,其中小说作家29人,散文随笔作家15人,诗歌作家14人,理论批评作家6人,少儿文学作家5人,80后青春文学作家4人,其他文体作家1人。
我们成立了两个专门委员会——由5名委员组成的技术审核委员会和由13名委员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报名作家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读,并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和两轮投票,从中遴选出了21名优秀的签约作家。
在这21名签约作家中,小说作家9名,特邀小说作家1名,散文随笔作家两名,诗人3名,散文诗作家1名,纪实文学作家1名,少儿文学作家两名,理论批评作家1名,80后青春文学作家1名,符台“第二届签约作家招聘方案”中关于签约作家构成的要求。
年龄方面,年龄最大的签约作家出生于1962年,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84年,21名签约作家的平均年龄不到38岁.40岁以下的签约作家共15名,占签约作家总数的71%,均符合“第二届签约作家招聘方案“的要求。
性别方面,“第二届签约作家招聘方案”未做规定,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选项,但在以创作实绩为前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5位女性为签约作家,这既是我省中青年作家参与文学创作的某种现状,也是我们的种文化期待,同时,这还有可能改变我省文学界参加全国性的文学盛会欠缺女性作家的非正面形象。
文学姿态方面,这批签约作家中,既有追求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作家,也有更多地接受了新文艺思潮的作家,既有人坚守土地原则,也有80后对独特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探讨,本届签约作家呈现出了比较多样和开放的结构。
宏观地看,这21位签约作家年龄轻,起点高,视野比较开阔,他们有比较充足的生活积累、有较好的文学、文化学养,有些作家已经初步在中国文坛站住了脚跟。我们对本届签约作家的创作能力有信心,也有理由期待他们成长为安徽文坛的生力军对整个招聘过程进行总结,我们觉得用两句话可以概括我们的感受,那就是:“安徽文坛基础好,安徽作家队伍厚,我们对安徽文学充满了期待”当然,我们也有很多遗憾。
虽然我们努力地希望扩大签约作家的招聘名额,但限于经费的困圃,我们还是有很多无奈的遗憾,整个拔优选萃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个不断忍痛割爱的过程,一些优秀的青年作家、特别是散文随笔作家、诗人,由于我们名额有限和文体结构的原因而未能人选,但他们的文学努力和创作成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签约一年半以来,各位签约作家辛勤、辛苦、富于创造性的劳动,使我们的签约作家工作开出了灿烂的花朵,结出了甜美、丰硕的果实。全体签约作家均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第二届签约作家招聘方案”规定的创作任务,他们在全国各重点文学期刊发表的作品,占据了2008年安徽作家在全国重点文学期刊发表作品的半壁江山,他们的创作成为安徽文学创作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些丰硕的成果,不仅仅是签约作家个人的荣誉,也使签约作家的主管单位——省文联、安徽文学院、省作家协会,品尝到了收获后的快乐、期待后的满足。谢谢各位签约作家r现在,经过我们积极努力,“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丛书”签字付梓了。这既是各位签约作家对自身文学创作的一个检视、一份总结,也是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工作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还是安徽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收获一推动签约作家攀登他们自己心目中的文学高峰,是我们不容推辞的责任。我们将会继续最大化地使用我们所有的服务资源,倾心、全力地为签约作家,为全省的作家作者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我们也会继续放眼文学的原野,去寻找那些已然生机勃勃、但还未能笑傲蓝天的文学新生命。
但我们的服务代替不了作家的创作。
希望签约作家们潜心寻找自己的文学命运之路,知难而进,勇往直前2009年6月5日于合肥(作者为安徽省文学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安徽省第二届签约作家活动项目负责人)
代序
我的小说之路
陈斌先
说实在话,我进行文学创作对于小学、初中老师来说是个菱话,当他们听到我成了作家的消息时说,他怎么能够成为作家?他的语文只能算作中等生。
我爱好文学纯属偶然,1982年,我初中毕业考到了六安农校,当时文学的力量正在影响着中国很多人情感,作家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学校有个图书室,有各种文学刊物,我第一次接触到那些刊物,就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能不提中专语文教师刘成典,他1982年7月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到农校带语文课还兼带我们班的班主任,我本不喜欢语文课,却因为他谈古论夸、纵横内外讲解使我感到语文课的魅力。他要求学生见情状景,都要付出真情宾感,让我们写六安北二十铺的早市,写人物系列,井说写什么都要注入自己的真感情,说文学创作最为主要的是细节描写等等:受他的影响,我在盲知的情况下,开始小说写作。三年中专,我的业余时间都是写过来的,临近毕业分配,这时刘老师找到我,说我文学天赋不错,希望到了社会好好工作,好好写作,争取走出安徽。当时的安徽有多大?对我来说就是天大,我写作能走出安徽?那是我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刚参加工作,我被分配到淮南市大通区一个乡镇当镇政府秘书,业余时间跟大通区的文学青年还有洛河电厂的文学青年一起创办了“舍苞文学社”;不久我调回霍邱,正赶上我的同学李训喜跟霍邱一帮文友办“蓼风文学社”,由他介绍我又加入了“蓼风文学社”,当时参加这个文学社的有张子雨、李训喜、余春江、吴限、穆志强、潘庆农、侯金雁、刘鹤群等;办了不久,由于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被限夸停办。后这批人又都加入到已故作家陶景源代表官办的“未名文学新社”,这个社团有当时写小说很有名气的李志,还有后来加入的张烈鹏等,从此为霍邱文学创作的繁荣埋下了良好的种子。而我也从此开始步入到文学创作的正轨。
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有真正停笔,我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之四个阶段,1991年之前可以划分为一个阶段,那时候在小报小刊上发表了不少小小说,可以说是起步阶段,受到一些老前辈的挺携与关注;第二个阶段.是1991年至1996年,这个阶段,我的小说开始在全国有关文学期刊上得以发表,小说创作进入到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96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除了出版三部长篇纪实文学外,中短篇小说创作上了一个台阶,就是这个阶段的文学作品让我成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个阶段从2003年至今,是我停笔六七年又复出写作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小说应该说比过去的文学作品相对成熟起来,我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写了九部中篇小说,都得以出版发表。不久前,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中篇小说集《知命何忧》,徐贵祥在为我写的序言中说,我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农村题材的,一类是基层干部的价值取向与挣扎的,一类是文化探索的。我想他的分类是就我那个中篇集子中的小说而言是对的,但不是我的全部。
这次省文学院、作家协会为签约作家出版丛书,我把我新写的三部中篇一个短篇收集进去,这四部文学作品都将陆续得以发表;还有一部中篇小说四部短篇,是以前发表的,我将其辑录进来,在题材领域相对保持完整。这九部中短篇小说,与过去的小说相比,在题材领域上有所不同,过去的集子中侧重农村题材,侧重基层干部的描写,而这个集子中主要都写了小人物的悲情与人文精神。小说中老鬼的汪洋恣肆,风雨相助;《归零都是一条弧线》中戴国清成功后的迷失自我,以及商战中的真情与残酷;《蝴蝶飞舞》、《兰花是很珍贵的》、《自然的蜡烛》、《小来的家事》、《晚秋》、《骚动》中,都在人性美上进行了开掘,关注了不同层次小人物的命运以_醍对他们生存欲望的深刻理解与同情。新写的小说应该说曼为成熟些,过去发表的小说略显稚嫩,但真情度都是一样的,或许过去的几部小说更加纯净。这部作品中唯独收集了一部像是官场文学卫不是官场文学的《县乡行动》,它揭示了我们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困惑,这些年来,官场上讲究做官的多了,讲做事的少了,这就使得进入两难境地的麦道仁杀身成仁的做法有些悲壮,也有些震撼(有关评论家语)。
霍邱应该说是一块热土,曾为古蓼国之地,东绕淠水,南倚群山,西襟豫地,北负长淮。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哺育出一代又一代鸿文儒士,造就了“文藻之乡”美名,清末有著名文物鉴赏末、收藏家裴伯谦,翰林学士李肖峰;斯文化运动时期有革命作家蒋光慈;有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长王冶秋,更有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这样的“未名社”英杰。
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新的霍邱文人的志士精神与风骨,加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走出来的徐责祥对于新近成长的这批丈人的大的影响,更为主要的是霍邱的文学环境很好,谁写小说,不但不受到非议,还给予一定鼓励。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文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我生于寿县,是个地地遭道的农村弦子,母亲去世时我才14岁。我没有孝敬到母亲,母亲的生命没有未来,她带着一生的伤痛与绝望走完了生命的历程,但她留给了我坚强、勤劳、善良、诚实、勇敢与无畏。我要感谢我的唯一一个姐姐,母亲去世,家境贫寒,是大姐与姐夫,当然还有小哥、小嫂把我供养完初中的。现在父母亲都走了,每当我回去上坟的时候,我都要面对很多生与死的拷问,面对普通的姐姐,支撑起责任的拷问,使我一直思考仁义礼智信充竟在百姓中蕴藏着怎样的力量7所以我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担当一位社会教员的责任,想通过作品告诫人们,我们不论遇到怎样的人生打击,我们要爱社套,爱人民,要有不屈的向上精神。
我要感谢我两个初中老师,一个是聂士珠,没有他,我在初中阶段成绩不会有那么大的提高,他现在寿县迎河中学当校长,他师范刚毕业,每月那么点钱,经常周济我,对我如兄长般关心,常常给我上偏课。我要感谢另一个初中教师黄建贵,他对我人生转折起了很大的帮助,还有当时的校长王文长等。参加工作后,我真的娶感谢霍邱蔡耀暄、何长学、窭德河等一大批霍邱老干部,他们爱才惜才,虽说我不才,但蒙他们厚爱,给了自己无尽的关一心与爱护。还要感谢霍邱的人民,是他们让我感受温暖与阳光,也激发出我的更大的爱心和责任,我爱霍邱的每一块土地,爱这里的每一个人民,只有厚实的土地和土地上演绎的活生生的生活,才能让我用饱含深情的笔圣书写可爱的人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份感动始终让我看到人性的美好,让我不停地思考淮河岸边人与事中蕴藏着怎样的根本,使我产生咏唱淮河文化的念想。
时间进入2009年,我将有五部中篇一部短篇小说在《北京文学》、《福建文学》、《清明》、《青春》上得以发表,《北京文学》将把我作为新人不断推介,速都给我无尽的动力。我深知我的小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对于生活的开掘、思想深度的开拓,还是知识的积累、叙述的技巧等,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离经典作品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夸后我不准备追求数量,而在经典性上下功夫,争取写出一到两部有影响的作品,更好的展现淮河文化,倾迷淮河儿女的,声。是为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