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36100000010

第10章 遗传基因铸造的墨子灵魂

两千多年来,专家学者“上穷碧落下黄泉”,搜索考证浩瀚史海,墨子是无名无姓,无父无母,甚至连妻室儿女也无迹可寻。抑或墨子真是女娲补天遭遗落人间的“贾宝玉”?抑或是花果山石头缝里蹦出的“美猴王”?

司马迁“墨翟,宋之大夫”之说,也许缘起于对墨子祖先的考证。

顾颉刚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中说:“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上可以知道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宗族。”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也赞同顾颉刚之说:“墨子实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也。”公子目夷,又名墨夷须,字子鱼,他是宋襄公的庶兄,为宋国的左师。目夷死后,其子公孙友继为左师。公孙友卒后,其孙鱼石为左师,鱼府为少宰。宋共公卒时(前576),宋国公族内讧,鱼石、鱼府失败,退居彭城。四年后,宋国围攻彭城,鱼石、鱼府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把鱼石、鱼府接到晋国,安置在瓠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墨(鱼)氏迁晋”事件。瓠丘,一作壶丘,又称阳壶。由此可见,墨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

目夷国原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国。查阅滕州地名资料,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滕县志》记载: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途经狐骀山有感,赋诗一首,“凭吊何年事,传闻此伐邾。至今歌小子,犹似怨侏儒。”该县志的主笔王特选在其《古迹杂咏》中写道:“狐骀山下目夷亭,近接木时一壁青……”按:“目夷亭在狐骀山下,又有木石村,骀音颐,时亦骀之转音。”历代历史地理学家把滕州作为商族的发源地,商族西迁后,即将同族目夷氏分封在此,名为目夷国。到了周代,目夷国沦为小邾国的领地,先后成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春秋时宋襄公把他的侄子司马小鱼分封到小邾内的“目夷”,名为目夷子。目夷子的后代繁衍生息发展于此。目夷国变成小邾国,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夷氏从贵族降为平民。这一沧桑巨变可以作为墨子一生“扬商抑周”的心理潜台词。

关于墨子家世的考证,《元和姓纂》说:“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杨向奎进一步证实《元和姓纂》的这一说法很有道理,一直到南北朝时还有姓墨台氏者。《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后有目夷氏。《广韵六脂》“夷”字注:“宋公子目夷之后,以目夷为氏。”“目夷”也作“墨夷”,“翟”与“夷”古音可以通假,“墨翟”可能就是“目夷”之别写。

顾颉刚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中,对墨子家世作了比较系统的考证:

按《史记.伯夷列传索隐》引应劭说:“(孤竹)盖伯夷之国,君姓墨胎氏,”又《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孤竹,……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姓墨胎氏,”是知伯夷姓墨胎。……墨子为孤竹君之后,由墨台(胎)缩短为墨姓的。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说:“考《北周书怡峰传》,云‘本姓默台,避难改焉,’则‘台’即‘怡’字,作‘胎’非也(原注:台有胎音,故误。)”据此,则“台”应读作“怡”……直到南北朝时还有姓墨台的。《潜夫论志氏姓篇》以《目夷氏》为微子之后。……《世本》说:“宋襄公子墨夷须为大司马,其后有墨夷皋”“宋襄公子”当是“宋襄公兄子”的传讹。《通志氏族略》又说:“墨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后,”此“宋成公”当是“宋桓公”之讹,则“目夷”直作“墨台”,与伯夷姓合。《左传》僖八年载宋太子兹父与公子目夷互相以仁让国,兹父说“目夷长且仁”,目夷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

这颇与伯夷叔齐相互让国的传说相似。《论语》也说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伯夷与目夷让国的事既甚相近,姓又相同,即名也有一半相同,也许即是一个人传说的分化。目夷居长,所以称作伯夷;叔齐当即太子兹父。墨子是伯夷之后,实在就是公子目夷之后。论语正义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则墨怡亦可去其下一字而单作墨。

顾颉刚经过严密的考证,推断出墨子的祖先竟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伯夷、叔齐的生平事迹作为七十篇列传的首篇,由此可见太史公对二位人品的敬慕和推崇。

《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翻开一部中国历史,为当皇储争君位,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直杀得昏天黑地者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而像伯夷、叔齐兄弟俩,视君位如芒刺在背,避之唯恐不及者,则是凤毛麟角世之罕见。伯夷、叔齐兄弟为避君位投奔周朝,恰逢周文王去世,周武王举兵伐纣。两人于是又“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而起兵是不孝,以臣子而反叛君王是不仁,反对周武王“以暴易暴”的不孝不仁之师。这种不识时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螳臂当车”,差点被周武王的卫士砍了脑袋,幸亏姜太公贤明,救了二人一命。当“牧野决战”“前徒倒戈”周取商而代之后,面对胜利者的周朝,伯夷、叔齐兄弟却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仍能矢志不渝,“耻食周粟”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伯夷、叔齐兄弟的风骨和精神,受到后世人的赞颂。

先秦诸子对伯夷、叔齐是交口称颂。孔子在《论语》中曾多次赞颂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并赞叹伯夷、叔齐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管子评价伯夷、叔齐:“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评价伯夷、叔齐:“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

为理想而殉身的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以“独立不迁”“淑离不淫”的橘树来象征伯夷、叔齐的人格魅力: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赋诗赞曰:

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飘逸豪放的诗仙李白也有诗赞曰: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

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

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

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身处乱世而“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白居易写诗赞曰:

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

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竟为牺。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白居易以“枥马非不肥”“豢豕非不饱”与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作了鲜明比照。

此后,唐胡曾有《首阳山》:“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唐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

宋司马光《题夷齐庙》:“夷齐双骨已成灰,独有清名日日新。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多人。”

明刘伯温《钓台》:“伯夷清节太公功,非处非邪岂必同?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

明徐琼《清节祠》:“国统人推仲子承,首阳甘饿有余情。两逃兄弟彝伦重,一谏君臣大义明。殷地既非薇自老,周邦虽有粟无生。故墟古庙昭旌额,篡逆相过愧岂生。”

明韩应庚《谒夷齐庙》:“清圣非苦节,洒见纲常先。君父固攸重,子臣情堪怜。此情不自己,奚恤后誉延。邈矣采薇事,市朝已数迁。谁招饿夫魂,庙食首阳颠。寒松复碧瓦,古殿生黄烟。遗像俨生存,咫尺手足连。拱拜瞻容色,恭逊蔼周旋。盘无周室粟,陇有洞山田。粢盛戒清酤,伏腊击肥鲜。光灿北海滨,历历三千年。高风自长久,污世空颠沿。所以嗟贪夫,身没名不传。”……

众多文人仕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构成了伯夷叔齐的颂歌大合唱。

那个因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写过一首《和夷齐西山歌》,以明其志:“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凤不至兮,德之衰矣。”元兵统帅劝降时说,“国已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天祥正言以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岂问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韩愈著文《伯夷颂》,写下由衷的赞语:能够被称作“士”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随波逐流,他们只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义”罢了。他们并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是褒是贬,他们都是豪杰之士,因为深深信仰着心中的道,所以对自己的认识十分清楚。有一派人物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却还能够坚持继续这样做下去,不对自己的坚持产生怀疑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至于若有一个州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的人,大概天下就只有一人了;如果整个世界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非议还能够坚持做下去不怀疑自己的人,恐怕千百年才能出一个了。而像伯夷这样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了。日月都不足以来形容他的光明,泰山都比不上他的高大,天地都无法容下他的宽广啊。当时殷商即将灭亡,周朝将要兴起,微子是商朝的显臣,也带着祭器离商朝而去了(祭器在那个时代对于国家政权是很重要的东西)。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圣贤之人,他们礼贤下士,率领着众诸侯国去进攻商朝,这样的行为都没听说有谁有微词的,而这叔齐和伯夷两个人却独独认为不可。结果最后殷商被灭亡,周朝成为天下大宗,他们两人竟以食用周朝的粮食为耻,最后活活饿死也不顾。从这一点来说,他们两人难道是有什么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做出这种把自己活活饿死的事情吗?这只是他们坚持内心的道义所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为意义所在罢了。如今这些所谓的“士”,只要一有人称赞他们,他们就觉得自己品德很高尚了;只要一有人批评他们,他们就认为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而伯夷他确实不是圣人,但他坚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圣人”这一称呼是万世为人的标准,所以我认为像伯夷这样的人,只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不会随波逐流的人,是寻遍天地之间,纵横历史前后都找不出的不在意他人眼光的人而已。虽然即使没有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后世的那些乱臣贼子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

莫言墨子出身“辱且贱”,追根寻祖,墨子也有一个可赞可叹的家嗣,一个可圈可点的祖先。

祖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精神血脉,化为墨子的遗传基因。“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见黄河心不死”的坚定信念,不计功名荣辱不顾利害得失的处世风格,铸造了墨子的灵魂。

相传墨子晚年,曾到殷微子墓前、目夷君墓前祭祀。墨子肃立于苍松翠柏环抱的墓前,久久地凝视,久久地不肯离去。急速坠落的夕阳携带着光亮愈去愈远。暗淡的暮色中,虚空勾勒出一个孑立轮廓。墨子的目光似乎欲穿透厚厚的土层在寻找着什么……

凝视是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凝视是现实与历史的链接;凝视是空间对时间的超越。久久的凝视,就像太阳光通过凸透镜观察含碳物体一样,会使得这种凝视燃烧起来!

我从墨子这种久久的凝视中,蓦然感悟到:墨子贵族血统的遗传基因和他家世败落沦落底层的双重身份,构成了他内心和思想中充满张力而又无法调和的深刻矛盾。

同类推荐
  • 拆得比画得还快

    拆得比画得还快

    刘画家去看了那个院子,这一看非同小可。画了一辈子水粉画的他,自认为从未见过这样古朴而又结构严谨的院子。其中有一幅北宋欧阳修写的《荣乡亭记》还刻在墙上,墙体灰黄有些蛛网,但字迹斑驳掩不住楷体内容。本县的《印月井两千年》文史志书里就收有这篇文章,刘画家前些年读过,是批评本县世风的,自己已耳熟能详。天井,前后小花园虽已颓废,但格局还在。那些木屏、雕窗、画栋虽古旧,因有土漆护着,减慢了岁月的毁损步履。
  • 卿言卿语

    卿言卿语

    《卿言卿语》作者以“一介草根、随意领悟、走笔文字、快乐生活!”的心态,让读文字的人感悟到生活中的种种,她的文字,朴实不华丽,真实不造作,题材小而给人的体悟却深。亲情、友情、爱情皆入文章,家事、小事、世事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呈现着生活的醉美,读着亲切,回味醇浓,字里行间处处弥散着生活的清香。
  • 愿你优雅淡定,无需取悦这世界

    愿你优雅淡定,无需取悦这世界

    没有一味的说教,没有沉闷鸡汤,这里的每一篇能量暖文,都是你的朋友。朋友能做什么?听你诉苦、陪你哭泣、喂你吃药、给你温暖。给饱经磨砺却仍想硬着头皮走下去的你加把劲,给不知如何过好这一生的你提供友情提示。它想告诉你,伤痛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修课,有些坑你注定会栽下去,但你还可以爬出来。你会在这里发现许多和你一样彷徨受伤的人,在这里找到一条适合你走出迷茫的路,在这里寻到一个治愈自己的方法,在这里拾起丢失的勇气。
  •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自选集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本书精选了王安忆的各类代表性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文革轶事》、《隐居的时代》;短篇小说《招工》、《酒徒》、《天仙配》、《黑弄堂》;散文《剑桥的星空》、《华丽家族》等篇章,全面反映了王安忆的创作成就。
  •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诗词中的绝世才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诗词中的绝世才子

    穿越千年时光,从诗词之中去品味那离尘绝俗的君子之道;从诗词之中去感受他们的人生。盛唐之诗与五代北宋之词,是古典诗词发展的两个高峰,这两个时期,也涌现了大量个性独特、天赋异禀的诗人词人。而其他时期的诗词发展也各有特色,每个时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绝世才子。作者以诗词为线,通过解析诗词,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那些谦谦君子。
热门推荐
  • 我可能是个假孩子

    我可能是个假孩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次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 客座赘语

    客座赘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玉米的馨香

    玉米的馨香

    《微阅读1+1工程:玉米的馨香》由一百个当代中国微型小说作家的个人自选集组成,是微型小说选刊杂志社的一项以“打造文体,推出作家,奉献精品”为目的的微型小说重点工程。相信这套书的出版,对于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进一步推广和传播,对于激励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对于微型小说这一文体与新媒体的进一步结合,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 第一女军师

    第一女军师

    白自行前世是一个军师,今世虽然是个小瘸子,但幸好有爹疼有娘爱,只可惜这个朝代动荡不安,七王争位,没办法,只好重拾老本行,又干回了算计别人的事情,且看她如何与某人将劣势化为优势,在斗争之中成为王者,在战场上如何翻云覆雨,扭转乾坤。
  • 标准论概论

    标准论概论

    本书是阐述作者上世纪80年代草创的标准论的。书中指出,标准不可或缺,标准在人们的思维中几乎处处都存在的衡量上起着决定作用;说到了作者已解决了人们一直未解决好的标准是什么问题,从而给出了标准的定义;阐明了可与力学三大定律相比拟的标准论的三个定律:“标准由人确定定律”、“标准决定定律”和“权威统一标准定律”;说到了标准论定律的具体应用;还说到了标准论的方法论方面的事。
  • 云殇倾城

    云殇倾城

    那一天,皇家别苑,他说从今后你便是我的妻。可自她葬身火海,在他心中却是宫中再无云色佳人。她等不到他的花轿,只等来他娶妻的消息,原来他终究放不下天下霸业……命途多舛,却远宫门而不得。凤冠加持,她替姐易嫁,二进宫门。二王夺嫡,她亲手把毒药放进太子的饮食。再次相见时,却是她亲手夺去了太子性命,含泪在他和她的大婚夜里逃离。记忆恢复,飞霞山上她纵身一跃追随太子的身影以命赎罪。一个流落民间的孤女,几位风神俊秀的皇子,她与他们的相遇,是前世今生的绝恋,亦是兵马乱世的传奇……
  •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袁枚:性灵人生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她是人间欢喜

    她是人间欢喜

    第一次见面,她就在他面前承认了自己是狐狸精的事实。可惜……他不信!她死皮赖脸住进他家,问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露出了两只耳朵,一条尾巴……他……晕了……
  • 活生生的土地

    活生生的土地

    潘大富感觉有些理亏了。在坐上县里专门来接潘大富的车之前,那位来接他的领导一直对潘大富和颜悦色,说,“有事咱们回去再说,世上无难事,怕只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是最讲认真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对领导的这些话,潘大富信呢,一辈子都信,已经信了快七十年了。“领导你贵姓?”潘大富问。“我姓桂,桂花的桂。”潘大富便称呼他桂领导。但坐上车之后,潘大富再想和桂领导套几句近乎,桂领导的脸色却有些变了,像夏天的云彩,眨眼的功夫就带了些阴阴的味道,“潘大富,你是党员吗?越级上访是要负责任的,你知道你这是违法行为吗?”桂领导问。
  • 过境鸟

    过境鸟

    讲述非常激烈炙热的爱情。文中三个女主人公都是爱到极致的女人,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暗恋不成,转而投靠一个日后残疾的人,沦落红尘。一个是明恋不成,转而投靠富商,却最终失手将其杀死。还有一个是苦守婚姻,终究失败,心死如灰。青春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本文一大亮点;刻骨铭心的爱与无奈是本文一大特色;华丽的,押韵如诗的语言极富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