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轺何尝不想找到四哥的墓地?何尝不想让四哥魂归故里?何尝不想完成吴家两代人的心愿?当年他接到哥哥牺牲的噩耗时,心情非常悲痛,曾在日记里写道:“日本鬼子,你们可以消灭我们的肉体,但你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灵魂!”可当时的他,就是一个三轮车夫,哪里有能力去缅甸寻找?不被人发现其“反动家世”就已经不易了。
如今总算是拨乱反正,可以光明正大地寻找了,他却已是耄耋之年,来日无多,所以,只得将照片交给儿子,让吴家的第三代去完成。
寻找墓地
吴缘虽然答应了父亲,却不知从何找起。他想,还是先找到四伯的后代吧,至少让父亲在世的时候,见到四伯的家人。
二〇一〇年五月,吴缘以吴其轺的名义,在网上发出寻人启事,希望在父亲有生之年,能与四哥吴其璋的儿子吴贤书重逢。幸运的是,在杭州和重庆两地关爱老兵志愿者们的努力下,发出寻人启事两个月后,就在重庆找到了吴其璋的儿子吴贤书。
二〇一〇年七月的一天,吴贤书携全家从重庆来到杭州,见到了六叔吴其轺和他的一家。骨肉分离几十年,再相见,那场面让在场的所有人唏嘘不已。吴贤书也已是年近古稀,一九四四年父亲牺牲时他才两岁,对父亲几乎没有记忆,但因为父亲,他们一家也是历尽坎坷受尽磨难。可以说,他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同时也一辈子都在寻找父亲的影踪。
吴贤书对他的六叔吴其轺说,我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两张照片,一张是刚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军时的照片,父亲穿着一身雪白的中山装;另一张是全家福,父亲穿着衬衫和军裤。两张照片都很帅,于他来说却又都很陌生。
吴其轺很难过,吴其璋走得实在是太早了。他让吴缘把家里珍藏的吴其璋的遗像拿出来给吴贤书看。照片上,是一位躺在担架上的年轻军官,他就是牺牲后的吴其璋。吴贤书手捧照片老泪纵横,这是他此生见到的父亲的第三张照片,却是父亲的最后一张照片。
吴其璋,黄埔军校十二期特科毕业,因父亲生病返回马来西亚沙捞越。一九三八年,中国大地战火蔓延,中国人民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原本跟父亲在马来西亚开创垦殖场的吴其璋,抱着“献身抗战是人生最高价值”的意愿,向父亲请辞参战。父亲非常支持,并嘱咐他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二十九岁的吴其璋立即告别新婚妻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由于精通中英文,他进入黄埔军校泸州纳溪分校担任防毒英文教官。
一九四二年,为保卫西南大后方和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中国远征军,协同英美等盟国赴缅作战。吴其璋担任中国驻印军学兵总队独立步兵一团重迫击炮连连长,战功卓著。一九四四年不幸被日军枪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四岁。当时盟军指挥官和学兵总队长沉痛之际下令厚葬,并为其立碑,碑上镌刻着“浩荡英风”四个大字。
可是这位“浩荡英风”的英雄,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哀伤。吴其璋的妻子胡静美,一直靠着教书的微薄薪水,独自养活两个孩子,历尽辛酸。尤其是“文革”期间,她被学校造反派软禁,强行要她交代已故丈夫的“罪行”,诬陷吴其璋是杀害过共产党的国民党特务。
为证明父亲的清白,吴贤书和母亲一趟趟地跑公安局、民政局,努力寻找父亲的蛛丝马迹,但他们的寻找毫无线索。随后,母亲去世了,吴贤书和姐姐的日子更加艰难,渐渐放弃了寻找父亲的念头。
如今见到六叔,看到父亲牺牲时的照片,看到父亲墓地的照片,吴贤书激动万分,他们寻找已久的父亲,原来是一位为国捐躯的英雄,是一位可以载入史册的抗战老兵!他终于可以自豪地向世人证明父亲的清白了。几十年的冤屈、压抑、悲伤,都化成了滚滚的泪水。遗憾的是,年近七十的他,真可谓年迈体弱,已无力奔波。
吴其轺对侄儿说,你放心,这不是你个人的愿望,是我们吴家所有人的愿望,我们一定会把你父亲的遗骨找到,带回祖国的。他是牺牲在战场上的,是为国家尽忠的;但是他没能给父母尽孝,把他迎回家安葬在父母身边,就是让他给父母补回孝。
吴缘对他说,堂哥,你身体不好,年纪也大了,寻找墓地、带回遗骨的事,就交给我来完成吧。我一定会尽全力,完成我们吴家这个心愿的。
吴贤书抹了一把泪水,默默地写下委托书,委托堂弟吴缘,为他寻找父亲的墓地,带回父亲的遗骨。
不久之后,吴其轺便离开了人世。父亲的离世,让吴缘更加感到责任重大。可是,距离大伯拍下墓地照片的时间,已过去了差不多六十年了,世事沧桑,墓地还在吗?吴缘只能大海捞针般地一点点搜寻,从网上搜集信息,向当年的老兵打听,写信给台湾方面联系。所有能尝试的方式,他都尝试了。
后来,吴缘偶然得知,云南作家晓曙要去缅甸考察,他连忙通过网络联系上了晓曙,请他前往密支那,帮忙寻找墓地。晓曙答应了,他去后,找到了当地一位老华侨艾元昌先生。艾先生大叹一声:你们终于找来了,我都替你们看了六十多年的墓了!
这句话吴缘永远难忘,至今一说起就激动。因为这句话,他终于清楚地得知,四伯的墓地就在密支那,曾经为四伯祭祀过的人还在。这让吴缘的寻找,一下子明确了方向。
随后,吴缘又找到一位当年和吴其璋在同一个部队的远征军战士,他就是居住在杭州富阳市的九十二岁高龄的赵荣惠老人。老人一提起吴其璋就泪流满面,原来他曾是吴其璋的学生,跟随吴其璋到缅甸的。他说吴其璋为人诚恳,很受官兵们的爱戴。当时他们的部队驻扎在密支那,一九四四年十月的一天,日军再次发起反扑,吴其璋和战士们在一座观察所执行任务。面对日军的疯狂扫射,上观察哨顶楼侦察,就成了一项与死神打交道的任务。为保护战友,吴其璋却总是抢着去。那天黄昏,当他爬上顶楼观察炮弹落点时,不幸被日军狙击手击中,颅骨中弹,当场牺牲。
九旬高龄的赵荣惠老人说起这段往事情忍不住地流泪,反复说,吴教官是个好人啊,我没保护好他。
吴缘听了老人的讲述悲喜交集。虽然伯父的牺牲让他难过,但他更为伯父的英勇行为深深感动。难怪他的墓碑上,镌刻着“浩荡英风”四个大字。
这样一位英雄,即使不是他的伯父,也应当将他的墓地找到,将他的遗骸带回。
远赴密支那
我第二次见到吴缘,是在腾冲。二〇一五年的四月中旬。
杭州一面,听吴缘讲述了吴家的抗日英雄故事,我被深深感动了,也有些震惊和羞愧。在此之前,我对故乡这位抗日英雄竟一无所知。而且,对杭州这样一批致力于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也一无所知。
我希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向他们致敬。
最初我去腾冲,是想参加孙春龙他们组织的“接远征军将士遗骸回家”的志愿者活动。去后发现,参加此活动是要出境的,我不太方便;同时还发现,来报道此活动的媒体已非常多了,于是退出,索性继续采访吴缘。
吴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我到腾冲时,他已和志愿者一起出境到缅甸去了。我从网上得知,这些可敬的志愿者们,出境前在腾冲的国殇墓园祭拜了远征军的阵亡将士,并庄重许愿,要把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远征军将士的遗骸接回家。
回首往事,远征军是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四十万人,伤亡接近二十万人。在我们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时,越发感到这段历史弥足珍贵,越发感到中国远征军的壮举值得后人敬仰和追忆。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永远缅怀这支英雄的部队。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让为国捐躯的英烈长眠异国他乡。我没资格为志愿者们点赞,我只能向他们鞠躬。
吴缘也在祭祀的人群中,他的大个子很显眼。与其他志愿者不同的是,他此行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就是去缅甸北部克钦邦的首府密支那,把他的四伯吴其璋的遗骨带回家。
其实我和吴缘的交集,早在二〇一一年。
二〇一一年三月,当时作为人大代表的我,在两会上提交了一个建议案,《关于搜寻远征军抗战烈士遗骸、迎接八万亡灵回国的建议》,提出“成立专门机构,尽快地全力地搜寻烈士遗骸,将八万亡灵迎回祖国安葬”。这个建议案,是在孙春龙的帮助下完成的,他当时已经辞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帮助老兵的公益活动中,其中就包括寻找远征军遗骸一事。
孙春龙告诉我,在缅甸仰光、曼德勒、密支那等大城市,到处都是日本人修建的慰灵碑、纪念碑,每年都会有大批的日本人前往缅甸进行祭祀;在缅甸仰光的英军墓地,亦有英国官方派出的专门机构,进行墓地的管理和维护;中国台湾方面,马英九亦前往孙立人将军的墓前进行祭拜,孙立人曾是中国远征军的高级将领。美国至今也没有放弃寻找二战中牺牲的战士的遗骸,包括和中国军方签订相关协议。
我在建议案中将这些情况如实写入,并指出,优抚卫国军人是国家的责任,寻找并安葬烈士遗骸,是一个国家对为国捐躯者的最大尊重。建议案提出后,得到了非常多代表的支持,后经媒体报道后更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提交到两会后,民政部及时给我做了回复,表示国家即将启动相关工作。
吴缘告诉我,当他从媒体上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激动。他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更多的可能性。果然,二〇一一年底,国家正式启动了境外烈士墓地和遗骸的保护工作。一些具体的工作相继展开,比如对境外烈士墓地进行普查,对一些境外墓地进行修缮,或迁回。
吴缘的寻找终于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自父亲将寻找四伯墓地的重任委托给他后,他一直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这个责任不仅仅来自父亲,来自家族,也来自整个中华民族。我们的中华民族永远不应该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出征的将士,不会让我们的英雄长眠在异国他乡。
吴缘一次次地踏上寻找之路,仅仅是去往中缅边境腾冲,就多达二十二次。
我满怀期待地在腾冲等待着,希望吴缘的愿望能达成,我能亲眼目睹吴其璋烈士魂归故里。我感觉自己在等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是那么伟大,那么牵动人心。
但是和我一起去腾冲等吴缘的“我们爱老兵公益网”负责人,我的本家裘黎阳却不乐观。他跟我说,估计这次还是困难,还不能接回来。
我知道裘黎阳不仅是关爱老兵的志愿者,还是一位二战史爱好者,他非常熟悉滇西抗战这一段,也熟悉远征军,他比我更有发言权。
我问为什么?不是已经找到墓地所在地了吗?裘黎阳说,墓已经不在了,六十年代就被平了,中缅关系一直比较复杂。现在墓地所在地是一所小学,不是那么好挖掘的。
我感到遗憾,但还是抱了一线希望。说不定呢。我们继续在腾冲等待,在那个抗战中第一个收复的英雄边城。
艰难的寻找。
顽强的寻找。
未竟的事业
三天后吴缘从缅甸回来了,回到了腾冲。
果然是两手空空。不过吴缘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沮丧,而是充满信心。他告诉我,此行收获不小,寻找墓地的事又往前进了一大步。最重要的是,他终于见到了艾元昌老人,就是那位亲眼见过吴其璋墓地,并为其扫过墓的老华侨。
到达密支那的当天晚上,吴缘就迫不及待地想见艾元昌。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艾老的家,终于见到了八十五岁的艾元昌。那一刻,两位远征军的后人跨过几十年的岁月相拥在一起,泪流满面。
艾元昌告诉吴缘,由于他哥哥也是中国远征军战士,他每年都会去墓地扫墓,他哥哥的墓地与吴其璋烈士的墓地很近。一九六二年,他去往哥哥墓地时,目睹吴其璋的墓地被拆毁。当他看到一群人开着推土机将墓地推平时,忍不住大放悲声。
“我们中华儿女为国捐躯,到最后却连一个葬身之地都没有,我好伤心啊。”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艾元昌向吴缘诉说这段往事时,依然泪流不止,心里发痛。
当艾元昌老人得知吴缘要将伯父的遗骸迁回祖国安葬时,非常支持,表示一定会尽力帮助。第二天,他就领着吴缘来到了当年安葬吴其璋的地方。
吴缘告诉我,如果没有艾元昌的指认,他根本无法想象这就是照片上那个墓地所在地,如今这里是一所小学。吴缘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了他此行的照片。我也看到了吴其璋烈士的墓地今天的样子,的确是一所小学的操场。还算幸运,墓地所在的位置没有修建教室。
在吴缘和志愿者们与校方进行诚恳的协商后,学校已经同意他们挖掘遗骸了,但希望推后到八月份。
终于,带回四伯的遗骨,有了具体的日程。
吴缘按捺下急迫的心情,对着深埋在黄土下的伯父遗骸,深深鞠躬,然后,又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做了虔诚的祭奠,他双手合十,默默地向伯父承诺道:
“四伯,七十年了,我终于找到您了。您放心,我一定要把您带回去,和爷爷奶奶团聚!”
吴其璋英灵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在腾冲,吴缘带着我和裘黎阳去滇西抗战纪念馆,在国殇墓园旁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在十万三千一百四十一个英名中,吴缘找到吴其璋的名字,指给我们看。我知道他不止一次地在这面墙上找四伯的名字,但每一次,还是要花个一两分钟,毕竟有十万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