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烈日下吴缘黝黑的面庞和满头华发,我无比感慨。从墙上十万多个姓名里找出四伯的名字都不易,更何况从当年的战场上找四伯的遗骸。转瞬五年过去了,路途漫漫。
好在,目标正一步步接近。
我跟吴缘说,八月份你来的时候,我再来,你一定要带回四伯的遗骨,我一定要亲眼目睹你带回。
吴缘说,一言为定。
历史深处或蒹葭苍苍
高建国
初涉江南,极易为“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咏春名句所左右,在绿肥红瘦间流连盘桓。在上海,一位老战士告诉我,阳澄湖四季各有其胜景,但最美的景色还是在秋天。
及至来到阳澄湖才知道,河湖港汊星罗棋布的常熟共有十八个泾、三十六个滨、七十二个滃,荡的数量则难以计数。到水乡披金挂银的秋天,湖岸稻谷金黄,湖荡芦花似雪,怎一番壮美了得!
关于芦荡莽莽苍苍、横无际涯的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早有精彩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古人笔下,芦花、爱情和水相辅相生,又有一番扑朔迷离的景象在。走进阳澄湖历史深处,那些铁血儿女的英雄传奇,不也好似“蒹葭苍苍”般激越壮美,又掩映在历史帷幕之中吗?
(一)
上海,一九三九年二月八日,有着八十年历史的远东最大水上门户十六铺码头,“新江南”号客轮升火待发。熙熙攘攘的登船旅客中,一对西装旗袍装束的情侣格外抢眼。上海同仁医院医生张贤和护士庞露,携带医疗器械和药品前往常熟投身抗日武装。
张贤是上海嘉定人,淞沪抗战爆发后,正在上海同仁医院学医的张贤被抗日洪流所裹挟,到浦东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九三九年一月,中共地下党员、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简称“民抗”)领导人李建模对张贤说,希望他到阳澄湖为“民抗”创办一所后方医院。接到党的指示,张贤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了下来,动员新婚妻子庞露一同前往。李建模交给张贤一笔款子。张贤看钱不够,便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银元,庞露也拿出自己的首饰和特别护理费,买了一批医疗器械和药材。俩人乘船到达常熟浒浦口,辗转来到“民抗”驻地,受到“民抗”司令员任天石等人热情欢迎。庞露因倾其所有购置医疗器械和药品,到后方医院后竟拿不出一分钱置办服装,很长时间一直穿着旗袍护理伤病员。
任天石是常熟梅李人,年轻时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回乡开过中药店。日寇在常熟烧杀掳掠,任天石毁家纾难,变卖房产,拉起了一支抗日武装。张贤到来之前,他动员旧同行杨医生来张家浜,担任“民抗”后方医院院长。张贤是后方医院第二任院长,也是来“民抗”的第一个科班出身的上海医生。嗣后,从上海同仁、同济等医院陆续来了三十多名医护人员。任天石献出自家祖传的看病船,医院有了一只专放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小船,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上流动医院。
一九三九年五月,叶飞率新四军老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来到常熟。七月,老六团卫生队与湖上后方医院合并,组成“江抗”后方医院,六团卫生队长林震成为后方医院第三任院长,张贤改任休养所长兼医务处主任。于是,后方医院建院时间不长,就有了三任院长。
时值日伪顽我斗争犬牙交错时期,隐蔽在港汊芦荡中的后方医院,处于狼伺虎窥的险恶环境中。医院缺医少药,张贤组织大家蒸煮土白布布置手术室,削竹筷蒸煮后顶替金属镊子,用棉花土布煮沸消毒顶替脱脂棉花和绷带,用明矾净水放盐烧开冷却后代替消毒液,烧热砖头给伤病员热敷,用鸡蛋壳烘烤研末增加肺结核病人钙质,用硫磺粉加石灰水治疗患者身上的疥疮。
遇到敌人“扫荡”,张贤便带医护人员在箩筐里藏上药品,边割草边观察敌情,相机到伤病员隐蔽处巡诊护理。敌情严重时,医护人员就傍晚开饭,天黑出发,夜巡晓归。敌情最紧张时,就将重伤员留在船上护理,往往一夜要转移几次。在艰苦斗争的磨砺中,张贤迅速成长起来,后来任苏中军区七分区卫生部长。
一次,张贤从前线涉险突围后,发现仍有伤病员未救出,执意重返前线。领导对他说,你既然突围出来了,就不要回去了。张贤说,前方还在打仗,战士还在流血,我必须再到湖上去!妻子庞露刚生第二个孩子,心情复杂地对他说:“这边工作也需要你,你就不要去了,万一牺牲了,叫我如何办?”张贤安慰妻子说:“万一我牺牲了,还有组织,组织会照顾你的。参加革命就不能怕死!”他把自制的两个笔记本交给庞露说,留下这个,作个纪念。
第二天,张贤正要动身,大儿子张克宁哭着不让爸爸走。张贤哄儿子说,爸爸给你买肉吃,孩子才让爸爸出门。谁知,这次分别竟是永诀!张贤,为赴国难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奔赴抗战前线的良医,为救助浴血奋战的战友,把自己的一腔苌弘碧血洒在洪泽湖上,时年三十一岁。行前妻子的百般担心,竟一语成谶!
当年在常熟莲荡浜,农民孙根乔因腹腔肿瘤奄奄一息,张贤为他动了手术,孙根乔因缺乏营养休克,张贤又用自己的津贴给他买营养品补养身体,终于使他转危为安。新中国成立后,孙根乔带着母亲到上海,千方百计找到正在第二军医大学深造的庞露,叩谢张贤救命之恩。看到张贤救治过的阳澄湖乡亲,庞露欲哭无泪,百感交集。当孙根乔听说张贤在战争年代就已牺牲时,和母亲一起抱着张贤的两个儿子失声痛哭。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二日,在南京后载巷后十四号庞露故居,我见到了张贤和庞露的大儿子张克宁。庞露已于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日辞世,此前张克宁的弟弟张克辛病亡。一生命运多舛的庞露,经历了青年丧夫和老年丧子的双重痛苦。从张克宁口中得知,当年庞露怀他临产时,隐蔽在群众家,不幸被日伪军捕获,关押期间生下了张克宁,幸得老乡一床破棉被,他才得以存活。庞露未暴露身份,后被党组织设法保出。独撑残家的庞露艰难养育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张克宁考取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专业。
张克宁手头有母亲生前分别珍藏了五十八年和五十二年的两封信。
一九五一年,庞露致信当年新四军后方医院院长、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长崔义田,询问张贤牺牲经过,崔义田回信告知,张贤到湖区与敌遭遇展开激战,见无法突围便转到湖中船上,穷凶极恶的敌人随即驾船把张贤团团围住。不会水的张贤决意投湖自尽,但残暴的敌人先是把他捞到岸上,然后又砍了头。
一九五七年,庞露又致信洪泽县人民委员会,要求寻觅张贤遗体。洪泽县人委民政科于五月十七日给庞露复信,告诉她张贤牺牲在戚家洼大河头,由于环境恶化,遗体无人埋葬,现查无实迹。信中说,我们又写信到另外一个乡调查,等查明后再告是盼。
从张克宁的微机中,我看到张贤写给庞露的信的影印电子版:
露:
在苏时由塘桥的转函未知有否收阅。时间过得真快,一别已将四五个月了!在这过程,当儿无奈照意想中通信,因此想念之极!我今来信之要求,希接信复即速复示,便寄照片一张给我,以解远念为盼。长言后示。
祝安好
贤草
十二日
来信地点:宜兴和桥镇上塘大昌绸庄杨新时先生转交张贤可也
这三封信,差不多是晚年庞露全部精神寄托和希望所在。
纵死犹闻侠骨香!壮志未酬的张贤,七十多年过去,你的忠骨和英灵何在?当你殒身碧水绿苇间时,可曾想到那个从上海十六铺码头苦苦追随你到抗日前线的未亡人?
二〇一〇年元旦,张克宁在南京安放母亲骨灰时,给父亲也购置了一个带有衣冠冢性质的墓穴。因没有父亲任何衣物,遂将战争年代父亲写给母亲的信,放入了父亲的墓穴。
张贤牺牲时庞露仅二十五岁,终身未曾改嫁。庞露辞世时,她与张贤已阔别六十三年之久。九泉之下,庞露能按张贤所嘱,找到因“想念之极”要求“寄照片一张”“以解远念为盼”的夫君吗?
(二)
当年,陈毅、粟裕司令挥戈江南时,毛泽东曾告诫他们说,江南没有北方那样的青纱帐,但你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是你们的“青纱帐”。
一九三九年“江抗”进军的东路澄锡虞和苏常太地区,人口稠密,交通便捷,信息灵通,敌人重兵控守,并不具备我开展游击战争习惯选择的边、穷、山、僻等条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在日伪心腹地带开辟根据地,无异死地求生、虎口夺食。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湖。东路地区虽敌情严重,地形地貌总体不利于游击战争开展,但无处不在的圩岸和一望无际的芦荡,却为部队机动和开展游击战提供了良好隐蔽条件。“江抗”顺天时、应地利,依托河湖港汊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有时行军作战用几条汽艇拖上几十条民船,组成浩浩荡荡的“机械化”游击兵团穿湖过荡,大长湖区人民志气,大灭周边日伪威风,终于积小胜为大胜,在常人认为难以立足的东路胜利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张家浜抗击日军水上来袭的战斗中,曾在阳澄湖养过伤的新“江抗”一纵队政委刘飞指挥部队撤离后未及登船,从湘城赶来增援的日军已经逼近。危急关头,距河岸不远的矮屋里闪出宋大婶,飞快拉起刘飞,把他藏在屋檐下的干草堆里。当宋大婶看到日寇用刺刀向干草堆里乱捅,急中生智对伪警察说,那个新四军刚过河,我摇船送你们过去追!鬼子将信将疑来到河边,看到两岸摇曳的苇海,生怕中伏击,哇啦哇啦嚷了几句便撤走了。宋大婶急忙从草堆中扒出刘飞,看到他被敌人捅伤的腿正在流血,赶紧把他扶回家包扎好伤口,又烧粥给他喝,随后摇船躲过敌人岗哨,把刘飞送到东张家浜部队驻地。
在孤悬敌后和与日伪周旋作战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刘飞曾几度在生死边缘清晰地触摸到了我军力量之源根深蒂固的坚实和律动。每逢想起在群众掩护下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位开国中将总是发自肺腑地慨叹:常熟老百姓确实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啊!
一九四一年,曾任“江抗”澄锡虞地区总办事处主任的顾复生,率领“江南参观团”到达新四军军部,恰逢几个外国记者前来采访。新四军政委***安排他接待记者。金发碧眼的无冕之王听说新四军在上海外围的平原水乡和铁路沿线开展游击战争,感到很惊奇。记者们拿着地图,指着澄锡虞和苏常太这一狭长地带问道:“阁下讲的东路地区,就是这里吗?”顾复生点头确认。
记者在地图上看到的只是密如蛛网的河流和大大小小的湖泊,又有数不清的日伪军据点,感到很不理解,于是再问:“这个地方没有山,你们怎么隐蔽自己、对付敌人呢?”
他们得到的是意味深长的回答:“这个地方也有山,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靠山!我们是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打日本的。”
顾复生的回答,使外国记者深受震撼。
永远同人民水乳交融、血肉相连,自觉融入“青纱帐”,依靠“青纱帐”,服务“青纱帐”,“江抗”儿女以无愧于人民子弟兵宗旨的创新实践,在不利中寻求有利,能动地扭转战局态势,成功实施了中国革命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反弹琵琶,形成了苏南无山胜有山的人文地理奇观。正是怀着对苏南人民的深厚感情,当年“江抗”部队热烈响应陈毅建设党的模范游击兵团的号召,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行军作战到哪里,就把遵守纪律、发动群众、统一战线、建立政权、改造民间武装、减租减息等工作做到哪里,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当年,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撤离阳澄湖地区时,人们目击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当地很多群众在家门口放着一面镜子、一碗水和一根针,以此赞誉部队清如水、明如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
一九三九年秋某日,常熟董家浜西南梅村东来茶馆,来了一位面孔清瘦的中年茶客,小坐片刻后,趁付茶钱之机小声向老板胡广兴交代:“两天内把‘蚂蚁爬,劈里扑’(常熟小商贩的一句缩脚韵,意为蚂蚁爬山,劈里扑落,山谐音三,落谐音六,‘三六’即常熟县委给伤病员的临时代号)全部转移到湖西,否则他们都会饿死!”这位神秘茶客,就是县委负责安置伤病员的任天石。
翌日日落时分,董家浜湾汊里,一只乌篷小船忽然离岸而去。鬼子汉奸连声喝问,堤下有人答:“起风哉,绳子断了!”鬼子要村民下湖把船拉回来,茶馆老板胡广兴跳下水去,游不到十丈远就双手乱舞,大呼救命。被蒙骗的日本鬼子和汉奸走开后,已漂远的小船下忽然冒出一个人,驾船飞快驶入湖心芦苇荡,连夜把三十多个伤病员转移到张家浜。这个潜水托船到湖心,连夜转移伤病员的小伙子,就是胡广兴的侄子、茶馆伙计胡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