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3800000007

第7章 怀丝念缕(6)

所寄四首词如下:

贺新郎

在台北怀故宫文物南迁

往事堪回顾。叹陆沈、国之瑰宝,烽烟南渡。万里间关箱过万,黔洞川途秦树。说不尽,几多风雨。辗转西行欣无恙,故宫人、辛苦凭谁诉。十七载、无双谱。

从来中土遗存富。更明清、琳琅内府,萃珍瑶圃。蓦地离分无限憾,默默思牵情愫。永保用、文明步武。热血殷殷浓于水,系华夏、一海焉能阻。统一业、本根固。

百字令

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山碧水,有高楼云耸、奇珍堆就。禁苑精华惊并世,今且匆匆消受。翡翠雕工,毛公鼎古,偿愿看琼玖。恁多书画,氤氲华夏灵秀。

遥想抗虏当年,风云变色,国宝暌离久。但有故宫名两岸,一脉相传深厚。贝库村边,外双溪畔,文教称渊薮。潇潇冬雨,却如欢饮清酎。

苏幕遮

赠秦孝仪先生(二首)

谢先生宴请

不群才,良匠手。六体皆工,满纸龙蛇走。别具诗心如锦绣。新赋三都,个里乡情透。

杖头鸠,张绪柳。善目庞眉,更有谈天口。绮席清欢元旦又。似故初逢,婪尾倾樽酒。

在广达计算机公司珍藏室遇先生

小庭幽,冬雨悄。偶入琅环,偶见公稽考。题跋行行求曲奥。百面黄山,件件连城宝。

展长才,呈雅好。效力民间,承教说玄妙。呵护珍藏忘渐老。应葆童心,缘在山阴道。

秦孝仪先生收到我的信及词后,于6月8日、6月16日先后两次复信,并寄来他的诗和词。

6月8日的信及诗如下:

欣淼先生院长道右:

非典肆虐,正蛰居无聊,忽奉赐视高韵,且以新词见贶,虽褒嘉过当,而安翔骀荡,自是才大如海。不图绳绝书焚之后,天尚留先生大笔支拄中兴,佩幸,佩幸!仪以眼疾,作字每如雁阵,看书则如笼纱。故医嘱少安自靖,未及结撰和韵,惭悚,惭悚!附奉小诗二绝,聊以见鄙怀耳!入夏加爱,即候着茀。(原信无标点,标点为笔者所加)

秦孝仪拜

六月八日

行行字字尽斜斜,篆隶支吾不一家。

花笑江淹真梦笔,先生袖手看笼纱。

斗大矾红记学书,寸光老去目模糊。

平生海岳都寻遍,莫笑孤儿不出湖。

乡人讥蠖屈无用者谓之不出湖,盖湖南北限洞庭也。病目卧磁核共震榻中三十分钟成二绝句

时年八十三

我的诗词创作,亦为“遣兴”而已,偶一为之,缺少根基,先生的话,足见奖掖之意。

6月16日的信及词如下:

欣淼先生院长道右:前札计先此入察。北京台北皆陷于非典肆虐之中,莫往莫来,念念蕴结。久不填词,奉读百字令、苏幕遮、贺新郎诸阕,弥羡清才丽句,不惭君家板桥。以眼疾习静,遂亦填鹊桥仙四韵,自嫌荒落,聊寄左右,一博莞尔。即候着茀。

秦孝仪拜

六月十六日

故都如梦,流光似水,张绪当年风柳。撼山填海亦何尝,犹自记倚楼搔首。

结绳中绝,余燔渐熄,谁是补天高手?几时日月复光华,须先是河山重绣。

欣淼先生见贶新词,爰报以鹊桥仙一阕,

且冀贤者为补天手也。秦孝仪心波呈稿。

但不知什么原因,6月16日的信,我是6月26日收到,而第一封信却迟至6月30日才收悉。

人不可以无癖。秦孝仪先生喜好收藏,尤用心于文房清玩,诸如牙、骨、竹、木雕等各类文房用具,颇多精品,驰誉台湾收藏界。2000年,他在卸任故宫院长之际,将这些毕生的收藏以及明清善本旧籍等,悉数捐献给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一种通达的收藏态度,一种令人起敬的情怀。2004年,他在台北举办了个人诗文书法文房展览,而后打算到大陆展出,并先后联系过几个地方,也有人找到我,询问在北京故宫举办展览的可能性,我即一口答应,但先生最后还是选择了在自己家乡——湖南省博物馆举办,这是凝结先生心头的一份深沉的故园之情,我是充分理解的。

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一系列令人紧张难忘的纪念活动后,我赶赴长沙,应邀出席“笔力诗心——秦孝仪诗文书法文房展”。10月20日,我们在湖南省博物馆典雅的会客厅见了面,握手寒暄,互道契阔,都很高兴。时间如过驹,三年不见,先生步履蹒跚,又衰老了不少,但思维清晰,情致不减。当时,我送他宋人赵昌《写生蛱蝶图》的复制品,还有几本故宫的文物展览图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就是孝仪迟迟未思还乡的隐痛。”先生在展览会开幕式上的这个开场白,让到会的宾客为之动容。他满怀深情地说:“虽然个人读书、为学、任事,都行役于三湘之外,以至于行役于海峡对岸,但个人的区区根器,还是或多或少得之于‘岳峻湘清’的灵淑之气。”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午宴,自然又成为我们欢谈的好机会。两岸故宫是总会触及的话题,但先生这一天最感兴趣的似乎还是湖南,这个令他日思夜想而又实实在在回到了的家乡。这个家乡,是和潇湘的灵秀、衡岳的高峻、巴陵的胜状以及屈子的行吟、范仲淹的忧乐等等联系在一起。这次回乡,不也是文化寻根吗?有所触发,我曾作了一首小诗:

游子忽焉老,故园秋亦深。

湘兮岳麓气,楚些汨罗魂。

文笔惊殊域,收藏富宝珍。

忘年情谊重,相见语谆谆。

2005年暮春,我收到秦孝仪先生托人转送的他的两部作品集——《玉丁宁馆诗存》《玉丁宁馆剩墨》。先生旧学根底深厚,才华横溢,喜好吟咏,所作多为七绝,佳句迭出,无论记游还是感事,喜用典而又贴切,诗情盎然且深意寄焉。先生的书法,笔有刀趣,字有篆意,他虽不作画而字有构图,墨色丰富,独具风貌。在他身上,笔力诗心,互为表里;儒情雅致,相得益彰。读先生两本书,收获很多,出席先生的展览回京后,我写了一首诗,抒发了自己的读后感:

万样心波两帙凝,洋洋盈耳玉丁宁。

文房清玩个中趣,书道风怀底事名。

若有萦情思九县,颇多逸兴赋三京。

此生何者堪铭记?文物彬彬故国情。

这首诗我没有寄去,而是准备去台湾时亲自送给他,但天不慭遗,先生遽然仙去,留给我的是痛惜和遗憾。

前不久,广达文教基金会向同秦孝仪先生“相交笃厚”的人士征稿,拟在2008年1月,亦即先生辞世一周年之际结集印行,以为对先生的怀念。笔者有幸也在约请之列。我与先生不能说交情深厚,但那次数虽然不多却如坐春风般的晤会,那彼此间颇堪回味的文字情谊,却怎么也忘不了,即使没有约请,我迟早也会写出来的。

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后,我在想,秦孝仪先生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充溢在他身上的那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是一个信念,也是一种力量。正是这种信念与力量,使他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重视故宫文物的保护。而这种信念与力量,无疑也激发我们这些后来者不懈地努力,恪守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职责。

收入台湾广达文教基金会编印《秦孝仪先生纪念文集》(2008年3月),并刊载《紫禁城》2007年第10期、《中国文物报》2008年1月16日、《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

风华不老

今年故宫博物院堪称喜事连连。既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五周年,又是紫禁城建城五百九十周年,还是一代巨匠徐邦达先生百岁华诞。在庆祝建院、建城的同时,我们衷心地为邦达先生庆寿,这也使邦达先生的诞辰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徐邦达先生幼年聪颖机悟,因家中收藏历代书画不少,很早就学习书画临摹,并师从苏州老画师李涛学习山水画法和古书画鉴定,不久又先后入著名书画鉴定家赵时桐、吴湖帆之门继续深造,至而立之年即以善于书画创作和精于古书画鉴定闻名于世。

徐邦达先生的不寻常处,还表现在每当历史紧要关头,都能做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抉择:1941年,邦达先生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了个人画展,声誉日隆;1942年,汪精卫六十大寿,希望他能作画庆贺,却被他严词拒绝,体现了一个爱国学者的民族气节。1949年初,邦达先生不为西方物质生活所惑,期待着新中国的到来;上海一解放,他就被聘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博事业,展现了一个炎黄赤子的报国情怀。

1950年,徐邦达先生奉调北上,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在北海团城参与征集、鉴定历代书画,使三千多件历代书画精品得到有效的保护。1954年,邦达先生随着这批历代书画精品一并调到故宫博物院,为本院古书画的收藏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3年,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鉴定组,到各地文博单位进行历代书画甄别工作,邦达先生为该组重要成员,不仅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还培养了一批古书画鉴定接班人。此后,无论是在两岸学术交流中,还是在国际学术讲坛上,邦达先生都赢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景仰。

徐邦达先生是当今艺术史界唯一健在的历经百年沧桑的学术泰斗,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书画鉴定大家和著名诗人、书画家,是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他既继承了传统的鉴定方法,又汲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现代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手段,将文献考据与图像解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对数百件早期书画进行的鉴定考辨,对明清文人画鉴定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在书画鉴定界确立了坦诚求实和科学严谨的学风。他系统地建立了古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将原先只可意会的感性认识发展成为可以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正在陆续出版的十六卷、六百万字的《徐邦达集》,就是他的古书画研究的辉煌成果,将永远沾溉艺林。

六十多年来,徐邦达先生忠于人民的艺术事业,坚守博物馆的学术理念,从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岁月,到跨世纪中国文博事业的新的征程,都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以及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与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多次向国家捐赠书画作品和珍贵古书画收藏。他以做“故宫人”为荣,他的奉献精神和大家风范是对“故宫精神”的最好诠释。

国运通,人长寿,贤者与盛世同步走。在此,谨以《千秋岁》一阕向徐邦达先生祝寿:

声名播早,海上先知晓。米氏韵,苏公调。丹青山水远,赏鉴壸天妙。多少事,期颐回首堪谈笑。

只眼看珍宝,健笔言深奥。十六卷,传精要。宫城犹壮伟,桃李欣繁茂。无量寿,风华不老星辉耀。

2010年7月7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

庆贺徐邦达先生百年寿诞座谈会上的讲话

博爱的力量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庆祝耿宝昌先生九十华诞,我这里代表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向先生谨致贺忱!

耿先生以非凡的专业造诣,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古陶瓷研究鉴定大师,更以其卓异的道德人格,成为文博界的一面旗帜。

故宫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结晶与载体,是中华古代艺术品的宝库。故宫以及丰富的文物藏品的内涵需要研究、发掘、整理,这也是文化传承、扬弃的过程。我们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专家、学者,从事的就是这一重要的工作。专家、学者因此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专业水平极其精湛并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些人,也被称为“国宝”。我院多个专业领域都有过“国宝”级的大家,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冯先铭先生是“国宝”,孙瀛洲先生是“国宝”,耿宝昌先生也是“国宝”。“国宝”难得。他们受到社会的尊敬,甚至在海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是我们文博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反映,也是故宫博物院近九十年发展积累的结果,是故宫的“软实力”。

在当今古陶瓷界,耿宝昌先生的地位与影响是人所共知的。可贵的是先生既具有真才实学、为世共仰,为人也十分谦和、低调。他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的许多博物馆,帮助鉴定,出席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都严谨认真,一丝不苟。1980年1月,国家文物局应中国银行美国分行邀请,派耿先生赴美,鉴定清皇室抵押在美国花旗银行的瓷器,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驻美中国银行向故宫博物院赠送康熙冬青瓶一个。此后数十年来,先生又受外交部邀请,先后到我国三十多个驻外使馆进行古陶瓷鉴定。外交部的主管领导为此曾专门向故宫通报并表示感谢,我才了解到这些情况。对耿先生来说,他是努力认真去完成的,但他又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从不张扬。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文物市场混乱,耿先生则守身如玉,从不参加那些不符合国家规定与要求的活动,不说违心的话,更是受到业界、学界的高度赞扬。耿先生所坚守的这些原则,其实也是故宫博物院学术队伍的优良传统。

故宫博物院的特殊地位以及故宫学术水平的整体实力,使故宫专家在文物鉴藏界享有盛誉,具有相当的话语权。“故宫专家”四个字也因此成了金字招牌,影响巨大。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名为“鉴宝”及其他文物鉴定等活动,都可能与商业利益有关,布设了陷阱,充满着名与利的诱惑。希望我们的专家、学者,向耿宝昌先生学习,发挥故宫的传统作风,遵守有关科研人员的规定,坚持学术精神,坚守学术底线,爱惜自己的羽毛,抵制诱惑,不做任何影响、亵渎“故宫专家”名号的事,静下心来,好好做学问,好好做人,为故宫学术的繁荣继续努力,为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类推荐
  • 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想这句话用在人身上也是适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当一个人生气或者怨恨的同时也在损耗自己的力量。”所谓“损人不利己”,概莫如此吧!而在这样的时刻,宽容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它让我们放下仇恨和怨憎,在放下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内心减压,于是轻松和快乐也随之而来。
  • 心弦·心声(中外经典散文读库 心迹卷)

    心弦·心声(中外经典散文读库 心迹卷)

    这本《中外经典散文读库:心弦·心声(心迹卷)》由北方文艺出版社《伴随》编辑部编著,为中外经典散文读库的心迹卷。《中外经典散文读库:心弦·心声(心迹卷)》收入了梁遇春、何其芳、巴金、鲁迅、徐志摩、拜伦、蒙田、卢梭、雨果、屠格涅夫等中外名家的经典散文,包括《又是一年春草绿》、《爱晚亭》、《迟暮的花》、《生活是存在的痛苦体验》等。
  • 赌誓

    赌誓

    一千五百名扛着英国步枪的英军部队,其中一千人是雇佣的廓尔喀人,廓尔喀人的身材不如英国人高大,但灵巧,能吃苦,使英国人感到满意。这支部队从一九〇三年的十一月开始入侵中国的西藏,管理西藏的中央清朝政府已到暮年,无力派兵去西藏阻止这支入侵的英军,致使英军从西藏的边境亚东口岸入侵到帕里宗,又入侵到西藏的山谷地带古鲁这个地方。这是一九〇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古鲁山谷中有一排横跨三公里的石头墙,墙高约一米二,厚约四十至五十公分,全是由石头垒成的。墙背后有大大小小几百顶黑色牛毛帐篷,这都是西藏各庄园派出来的庄园军的集合点,简称藏军。
  •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居住位置,因而成了村上最早的“坐地户”,人们称他们是“阳坡人”;后来者住在山湾阴坡的山脚下,因人们把山脚俗称为“山嘴嘴”,所以称他们是“嘴嘴上”。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历程。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热门推荐
  • 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宰相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势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关注了历史。为此,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在这些被选的宰相中,有的直言敢谏,有的阿谀逢迎;有的胆识非凡,有的才识平庸;有的清廉刚正,有的卖官鬻爵;有的千古流芳,有的万世遗臭。
  • 笑傲江湖(全四册)(纯文字新修版)

    笑傲江湖(全四册)(纯文字新修版)

    《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之一,其不仅靠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情节引人入胜,更能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出数十个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如豁达不羁、舍生取义的令狐冲;娇美慧黠、挚情任性的任盈盈;阴鸷狡诈、表里不一的岳不群;桀骜不驯、老谋深算的任我行;冰清玉洁、相思痴恋的仪琳;虚怀若谷、萧条离奇的冲虚以及逃避纷争、寄情于各自喜好的“江南四友”,打诨插科的“桃谷六仙”,皆可为武侠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异彩。
  • 世纪最暖婚

    世纪最暖婚

    他,萧寂初,13年前,家族蒙难,不得不放弃一切,远赴国外13年后,拥着跨军政商三方势力的背景,强势回归,仅用一年时间便夺回家族一切……但他回归,只为找回13年前嚷嚷着嫁给他的小青梅……她,叶芮琦,Z国两大家族八大豪门中的叶氏家族大小姐,从未露过面……丑不能见人?资质太差草包一个?仗势欺人还包养小白脸?错!这只是世界女人对她太过嫉妒而产生的幻想罢了!当她一袭白衣礼裙如仙女误入红尘与他携手而来时,全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是她?!什么草包,什么丑八怪,什么不自爱,统统都是狗屁!等等!这俩人是怎么肥事?那个闻风丧胆的萧爷温柔得能滴出水的眼神是幻觉吧?!男女主双洁双强,稳定更新欢迎入坑
  • 帝君专宠:腹黑小娘子

    帝君专宠:腹黑小娘子

    她是21世纪华夏大陆,医武世家的继承人又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金牌第一杀手……一朝穿越成为七岁小孩!虐白莲、打天下、交知心朋友,成为一代女强人。可偏偏遇见他……因他笑,因他哭,因他而付出了生命。却遭到了噬心的痛。如剜心剔骨!当她再次重生时,她誓言:“我要让对不起我的人,付出代价”
  •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新手入门)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新手入门)

    《电话销售18堂必修课》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渐加强,全球经济激烈震荡,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陆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企业纷纷追求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业绩。同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改变了销售渠道的形态,这就决定了企业只有更好地依靠高科技手段,才能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电话营销”应运而生,由于它依靠科技优势,而且符合现代人追求快速、方便的消费模式,再加上成本低、效益高的特性,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全球销售渠道的新宠,在某些行业或企业中甚至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销售方式。
  • 南昌之光

    南昌之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当感受到脉脉温情之后,一个最直接而又裸露的想法,就是在漫漫人生之途中,给予回报。让他人也在自己的奉献中,感受到同样的脉脉温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用时尚的话儿来讲就是“和谐”。
  • 追爱小甜心:男神要抱抱

    追爱小甜心:男神要抱抱

    【甜宠1V1】“哥哥,星辰是不是很可爱啊?”叶星辰朝正在认真看书的慕辰寒眨巴眨巴着眼。慕辰寒笑了笑,“是挺可爱的。”“那辰哥哥要不要把星辰抱回家啊?”叶星辰想了想,“是那种抱着睡觉,抱着洗澡,抱着亲亲举高高的那种哦~”叶星辰对新邻居慕辰寒一见钟情,见色起义!慕辰寒对叶星辰是一见倾心,非她不宠!天天宠,日日宠,狗粮撑死所有人!
  • 豪门蜜爱:狄少宠妻成瘾

    豪门蜜爱:狄少宠妻成瘾

    一场阴谋之后,白倾城失去清白。一觉醒来,得知妹妹和男友双重背叛,而这一切,竟是父母一手操纵。为了报复,她嫁给世人眼里杀伐果决的狄晋阳。没想婚后,狄先生开启宠妻模式,吊打渣男渣女,逼的渣爹找不到北,手把手教会慕倾城对欺负她的人千倍百倍的还回去。有人看不惯慕倾城的专横,狄晋阳不屑:“我惯的,你有意见?”
  • 邵氏闻见前录

    邵氏闻见前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忆平泉杂咏 忆春耕

    忆平泉杂咏 忆春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