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9700000013

第13章

释吉藏撰

燃可燃品之余

答曰下第四论主答。外人前问所破次问能破。问所破中先问有次问无。今但总答也。就答中为四。一随俗答。二引例通。三反掷酬。四伏宗难。然此答之大意者唯有二门。一者虽破而无。二者虽无而破。答外人问云。破故不无无则不破。故今明虽破而无。虽无而破。随俗中五句即为五转。初云随俗语故无过者。我怀中有于一异及燃可燃。以破汝者。我则有过。以我怀中未曾有于一异及燃可燃。亦不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内外。故大品明五不受。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是菩萨无受三昧广大之用。而口中言一异以破汝燃可燃者。以名生于俗随而言之。此燃可燃及一异并是世俗之说。今随俗说之则我无过也。燃可燃若说一异不名为受者。第二句释上随俗言耳。我心无所受也。又悬取外心。外人即云。既云随俗言应随俗受。故今答之。虽随俗有言而不随俗有受。即是语言虽同其心则异。若杂世俗言说则无所论者。此第三句。外人云汝心既不受。口何意言口遂有言。则心有所受。是故答云。若心无所受则心行处灭。若口无所言则语言道断。则宾主杜默。何所论耶。今诸佛菩萨出世。正欲为物论于正道。若不随俗言者。则不得论道也。若不说燃可燃云何眼有所破者。前句随俗言为显道。今随俗言为破病。故统教意以开道为宗。考圣心以息病为本也。次理既无言。何故于无言而强有言。岂非乖理耶。是故释云。我若秤理无言则理不可明。汝云何得解耶。或云第五句意云。若无所说正合道理。何须言说。故云若无所说则义不可明。如有论者下。第二引例答。此是破有无之论者言有者。欲明非有言有而不受有。今亦然矣。若口有言下。第三反掷答。汝虽诵我破而不受我破。我口诵汝立岂受汝立耶。问外人何处诵论主破耶。答上云若无燃可燃云何以一异相破即是诵也。是故以一异下。第四伏宗难。就偈为二。初偈双破一异。第二六偈偏破异。初偈上半破一。下半破异。此偈意多有所含。上下半并是责。上半就法说门责。汝现有人法能所云何一耶。下半就喻责。汝得今薪火相离可许汝异也。又上下俱是并。初举譬并法。薪火若一人法便一。下半举譬并譬。若火薪异应得相离。若不可离不可异。又上半是对缘假借异破一。下半是就缘假就异破异。又上半就一破一。下半借异破异。又俱是纵门。上半纵一。人法既一则天下无非一者。则便失异。失异亦无一。下半纵异。则一切皆异便无有一。又若执火薪一则有四过。一者破因缘。本因火有薪因人有法。一即无相因义便破因缘。破因缘即破假破假即破中道。又若见因缘名见佛。见佛即见佛性涅槃。今破因缘即都无所见。又若一即火还烧火薪还传薪。又一呼火应得薪。唤薪应得火。唤瓶应得陶师唤陶师应得瓶。又人法一。人常法无常。则俱常俱无常。若异亦有四过。一破因缘。因缘异无相因。无相因则非因缘。非因缘则非假。非假则非中。故如一中之过。又上下半凡破诸要义。一僧佉卫世一异。二真俗一体异体。三真妄一异。四心惑一异。又如问柱名与柱为一为异。若异者柱名非但异柱。亦异一切物。既唤得柱。应得一切物。不尔应都不得物。若一者柱应入口。问真俗一异有何过。答一有五过三节。五过者以真从俗。俗无常真亦无常。二以俗从真。真常俗亦常。三真不从俗。即真与俗异。四俗不从真。俗与真异。五若言体一义异。即是亦一亦异。体一故亦一义异故亦异。三节者。初二得一义。次两是异义。三是亦一亦异。问今人多执体一义异有何过耶。答俗义异真义者。为即真为出真外。若即真乃是体一义一。若异真则出真外。佛及弟子知法性外无法。云何出真外。真俗异体一害经相即之言。二法性外应有法。佛及弟子便是妄谈也。真妄水波一亦作五难三节。水波若异则波自动水不动。水自静波不静也。长行云。分别是燃是可燃者。分为两体。别使东西也。长行云。处处离可燃应有燃。所以有此一句来者。前举离以并外人。恐外亦云薪火相离如猛风吹于绝炎。则是离薪之火。故今明。处处皆离。一处为薪处一处为火处。既得离薪亦应离火。又处处者令其薪火各处东西之别也。复次如是应常燃下。第二偏破异。以燃可燃喻之人法。以多谓五阴是实人是假故偏破异也。又开三别。初破次救后破救。就初又四。一四失破。次二失破。三一失破。亦云取意破。四伏宗破。言四失者。一常燃。二失因。三失缘。四无作。常燃者若因薪有火则薪尽火灭。故不常燃。汝既火与薪异。在薪虽尽火终不灭。是故常燃。二失因者既有火体异薪。则火不因薪。失缘者缘谓人功。将护令火得燃。今火既离薪常燃。何假将护。无作者作谓用也。火以烧薪为用。今既常燃则无烧薪之用。故无作也。如是常应燃。从前偈下半生。既其相离。如是常应燃也。第二句举无因释常燃。又初句火自住火体。次句火不因于他。下半初句明人于火无功。次句火于薪无用无缘。释于常义。如世间物不从因缘。是故为常。第四句明火无用。所以作此分者。青目释第四句别作复次。故知异上三句。青目所以分为二意者。欲明火有二义。一者火体。二者火用。上三句明火体是常。后一句明无火用。既有体用不同故开为二意也。长行云。是功现有者。事火之徒即事可捡。问曰下。生第二明二失破。此偈释前四失。前虽有四失但由失二事。一失因二失缘。是故有常燃及以无作之咎。故今但释二失。则具释上义也。偈上半明失因。下半明失缘。上半云既异薪自有火体。何须因薪。是故无因。下半云既不因薪火则常燃。何假将护。长行复次下。此释下半。明不须缘义。又发起后偈。所以有何以故之言也。若汝谓燃时下。第三取意破。上二偈标四失释四失。其过已成。但外人意云。无此四失。所以然者异有二种。一相因异。二不相因异。不相因异则有四失。相因之异无四失也。燃时名可燃者。此句有其反顺。反者若未燃之时已是可燃。即可燃不因燃。燃亦不因可燃。则是不相因异。故有四失也。今燃时方是可燃。故可燃因燃。则知燃因可燃。既有因则有缘。若有因缘因缘尽则灭。故不常燃。以假因缘有火故火则烧薪无无用过。故勉四失也。问上来二偈显燃有四失。今何故不救燃而救可燃。答举可燃以救燃。可燃不因燃尚不成。况燃不因可燃而得成耶。问上明四失。今何故不备救耶。答今但举因义成。三失自勉也。尔时但有薪下半破也。纵烧时还只应名薪。不应名可燃。以烧不烧俱异故也。明烧与不烧终异。则但是薪耳。此正破也。何物燃可燃者。烧与不烧终异。但有薪何得言燃时方名可燃。故上句是破。下句为呵。又烧与不烧终异。但有薪。尔时有何物燃及可燃耶。即是觅二物也。又释。尔时但有薪者。此是牒外义。外人云。燃烧时薪名可燃。未烧之时此但有于薪。故今牒之。何物燃可燃者。此始是破也。举其未烧之薪破其烧时名可燃。汝义未燃。尔时既但有薪。以何物来燃名为可燃。此明无有离薪之火之烧离火之薪名为可燃。若遂有离薪之火以烧离火之薪名可燃者。火则离薪薪亦离火。便不相因。既不相因则不须人功。故是释人功空义。还具上四难也。后解为正。长行还征异宗。汝既离燃别有可燃。云何言燃时始名可燃。若燃时方名可燃则不得异。若异不得言燃时名可燃也。复次若异则不至下。第四伏宗难。上虽云燃时名可燃。终是异义。若终是异则不相因。还伏四失也。只说不相因为不至耳。问曰下第二外人救义。外谓以其异故得有相至。如其不异何有至耶。问薪火异义谁所立耶。答内外二家并言体异。外道两家一者遍造二者偏造。并云薪火异体。毗昙云。火是热触薪具四微。成实云色触二法名之为火。火是假名薪是假名。而具四微。是故为异。以其异故火则烧薪名火至薪。薪则传火谓薪至火。答曰下第三破救。汝男女前有不至许后有至。薪火无不至云何至耶。汝若前令薪火相离不至。燃后许汝至也。问曰燃可燃相待下。第二相待门破。从论初已来多破因成假义。此一章破相待假也。所以破相待者。相待通生死涅槃三乘一乘等万义。相待若成万义成。相待若坏一切皆坏。但内外大小谓实有相待。于中起乎爱见成于业苦。论主求相待无从。则显烦恼使净。故破相待也。前问次答。问云有燃可燃云何言一。相待而成岂可言异。亦得以相故不一待故不异。勉一异难也。但相待多门有通别定不定一法二法。通待者若长待不长。自长之外并是不长。别待者如长待短。一师亦名此为疏密相待。若长短相待名为疏待。长待不长翻是密待。以即长论不长故。不长望长此即为密。长短相望即是二法。是以名疏。故山中旧语云。成瓶之不瓶。成青之不青。即指瓶为不瓶故不瓶成瓶也。定待者如生死待涅槃。及色心相待。名为定待。不定待者。如五尺形一丈为短。待三尺为长。名不定待。一法待者。如一人亦父亦子。二法待者。如长短两物。今此四偈遍破一切相待义。此四偈意多。今且开二章。初两偈破成待。次两偈破待成。破成待者。如内外大小乘人皆言。前有长短体成后论其相待。次待成者异三论师云。非前有长短然后相待。但明由相待故有于长短。此之二门总摄一切相待义尽。破此二宗诸待皆坏。二门各二。初门二者前偈定开即是破。第二偈受定正破成待。定开为二。上半双牒。下半正定。此义显在长行今略释之。若前有可燃后有燃则堕上异过。前燃后可燃亦尔。既其前后则便相离。如其相离还是异义。便非待也。若一时则薪火并有。亦不须相待。若薪火俱无无则无物。亦无有待。长行有四。谓双牒。双定。双难。双结。双牒如文。是中下第二定今若因下第三难。难中为二。初难可燃在前。以惑人多计故也。次例难燃在前也。难中有四。一失因。二不成。三不前。四同坏。初如文。若燃不燃下。第二不成。恐外人受论主可燃失因而可燃得成。是故今明。若燃不燃可燃则可燃不成。又可燃不在余处下。第三明可燃不前。要在燃处方名可燃。实不在余处岂在前耶。余处者异火处也。则夺其在前义也。初纵在前故有失因不成之过。故今次夺之。若可燃不成下。第四同坏难。若先燃后有可燃下。第二次破于燃亦有四过。如上说也。是故下第四双结。复次若因可燃燃下。第二受定破成待义。偈为二。上半明燃有重成过。下半明可燃有无燃过。此偈上下两半意者。若前有燃体待于可燃则招二过。一者燃有重成之咎。二者可燃有不成之过。前有可燃体后待于燃。亦有两过。上半为二。初句牒待。次句正辨重成。重成者未待可燃已有燃体。此是一成。次将燃复待可燃。复是一成故未待已成。后待更成故重成也。问重成有何过。答唯一物但应一成。若重成便应二物。又一物而有再成。一成应有两物。无有两物一成。何有一物二成耶。下半明可燃有不成过者。既将燃待可燃。必先有可燃。则可燃不成。以汝待故方成。今可燃不待故可燃不成。故燃可燃相待。燃有重成可燃无成也。和上又云。当燃待可燃时。燃有重成之过。可燃有失待之咎。重成如上。失待者汝燃无待可燃。当知先已有可燃。既先有。则知不待燃而有。故是失待也。复次若法有待成下。第二两偈破待故成。亦二。初正破。次释破。又初是都无破。后是研窍破。所以有此破来者。外云若成竟更待。燃有重成可燃有失待过。今以待故方成。未待未成。则唯有一成。燃既待故成。无有重成。故可燃还待燃故成。燃故成则可燃无失待过。是故破待成也。问何以知破待成。答偈云。若法有待成则知是待故成也。成论师云。上半世谛。下半真谛。中假师云。上半不二二。下半二不二。此与旧何异。他亦云。不二而二。二谛引物。二而不二即一中道。今明此是何所破义。偈二上半牒。下半破。若法有待成者。燃法待可燃成也。是法还成待者。是燃法还成可燃家待也。今则无因待者。破可燃为燃因也。若自有可燃体不因于燃可燃。为燃作因耳。今可燃不能自有。待燃方有。何能为燃作因耶。故今则无因待也。亦无所成法者。此破燃也。若有可燃为燃因。燃因之而得成。既无可燃为燃因。云何燃因之而得成。故云亦无所成法也。今更一势传破释之。若法有待成者。救重成也。若未待前成可有重成。今待方成故无重成。是法还成待者。外人防难也。汝待他成他应自成。是故释云。我还成他作待故他不自成。今则无因待者。论主破也。汝有自体可为他作因。今因他而有无有自体。云何为他作因。故云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者。汝既不能为他作因。云何有为他是汝之果。故无所成法也。又有此偈来者。前是纵待今是夺待。前纵待者纵其以长待短故长堕重成。今夺待。若汝长短互待则互失二因。都无两界。云何待耶。又四偈为五。一双定。二双破。三双救。四双难。五双结。双定如文次偈双破者。若先已有长待短。则长有重成短有失待。三双通者。若法有待成。通上半重成难。是法还成待。通下半失待难也。今则无因待。第四双难两法互待。则俱无两因俱无二果。次后一偈此是双结有无二门俱无相待也。又初偈双定前后。若先有长而待短。则长失待。若前无长以何待短。故前后二门俱无相待。次两偈双释前后。初偈释前有长而待短则长。堕重成短堕失待。次偈释先无长待短方有。则长短俱无因。长短并失果。后之一偈次双结成前二偈。上半结前无长。下半结前有长。偈具含诸意。宜执详文勿谓其烦也。何以下发起第二偈释破也。所以须释破者。论主上明更互相待则互失两因俱无二果。今小乘大乘内道外道不受此破。如外道立拒举瓶互为因果。数人大小二生义亦同之。成实师正引此文证相待义。乃至中假之流亦明无有可有由无。故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此乃无定性因果。而更互为因则因义成。更互为果则果义立。云何言无因果耶。是故有此偈更开二关责之。上半就无门。下半据有门。若法有待成者。重牒立也。未成云何待者。既待故方成。则知未待时未成。既未待时未成。未成则无两物。以何更互待耶。下半云。若成已有待。初句取意。汝谓未待时先已有长短两物成。然后论相待勉上无待过者。成已何用待。此正破也。未待之时两物已成。何用更互待耶。待本为成耳。今未待已成则不须复待也。问成实师云。前有长短两体然后相待立名。以先有体勉未成两无难相待立名。故离下半不须待之失。故庄严义云。因成为世谛体。相续为世谛用。相待为世谛名。开善云。因成当体续待为用也。今次责之。未待有长短体此体为待为不待。若相待云何言体未待耶。若不待何得有此体名耶。又若体不待则相待假狭。而相待通一切法。云何名待体不待耶。又名待体不待。应名烧体不烧。又名法各有体。名在口以声为体。法在[紙/巾]以色为体。名法既各有体。则名法应各待。若一待一不待一有体一不有体。又名待他体不因他。何谓因成。若名体并待今未待未有名。亦应未待未有体。又名体是因缘义何容有体未有名。若于不知者故无名。亦于不知者故无体。道理有名而不知。道理有体而不知耶。若上古时有物未有名。故本无名者。亦上古本无物。如劫初谷不生。亦如诸法不生。是故因可燃下。第三因不因门破。上半因无因破燃。下半破可燃。此门二意故来。一者结上。因门逐近结相待四偈。不因结前一异诸偈。又因结上相待。不因破其绝待也。燃不余处来下。第四内外门破。有此文来者。外人闻上因不因破无辞可通。但现见攒木火生。外缘合故有。所以论主更说此门。但火生有因有缘。手燧等为缘薪则为因。假缘而有故为外。藉因而生。秤之为内。今求并无从岂有内外。数人有性四大事四大。因事发性。如灯炷是也。此中有性火。后因外事火来炷之则发其体性火故照。此即有从外来义。有自性即内出义。若成实论云炷中有火理。是内出义。今因外火发生此理。若无此理火炷终不燃。此则余所来义。今总间。木有火理性为异薪为不异。若已异即已应能烧即无复薪也。若不异虽截木火终不生。又问木中无事火。与大虚不异。云何得生火。又炎炎是火而非薪。段段是薪而非火。虽相著而终异。则燃是燃故燃非是可燃燃。可燃是可燃故可燃非是燃可燃也。又木有火理者不然。今用作余物何必出火。如破泥有瓶性也。又烧木方名薪。则薪火一时。一时则非因果义。又木有火理。因果则并。若无火理则无可待。又问木有当燃理亦有当不燃理。若有可燃理名可燃者。有不可燃理应名不可燃。又木中无事燃说木为可燃。水中无事燃亦可说水为可燃。又木中无事燃遂得生事燃。水中无事燃水中亦应生。若一生一不生则一有事一无事。余如去来说。第五三时门。内出外来及内外和合有。堕三时门过。若可燃无燃下第六五求门破。问离一异为五求。合五求为一异。一异破竟。何故复说五求。答体虽无异为外道计二十五我故须离而破之。二十五我者即色是我离色是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我有于色五阴则二十五也。问何故无色有于我耶。答我有色此明我为主谛。我御于色故属我。不得云色为主谛色御于我我属于色。故无此句也。若可燃无燃此明即阴无我。离可燃无燃。明离阴无我。燃无有可燃。明我无有阴阴不属我也。燃中无可燃者。我中无有阴。可燃中无燃。明阴中无有我。长行云三皆不成者。异释云云。今明。初句为即。余四句并是离。既破初句离。后三句同是异。同第二句破也。问何故说燃可燃下。第二破法说也。前问次答。所以作此问者。外人初立燃可燃为成受受者。但破既不成故失宗。迷恍便不知所云。故复问也。又不烦作此释之。但为欲发起后偈生此问耳。答中上半喻内人法。次句喻外瓶衣。不言瓶衣一异。但瓶自有因果。不可一异。衣义亦尔。一切等诸法者。生死涅槃真妄空有同六门破。问偈破受受者等万法。应备用六门。青目何故偏就五求门耶。答二义。一者略举最后。二者五求正为破人法。是以偏举求之。若人说有我下。第三呵责外人。以法喻既穷故须呵责。二者上五求破但是一异破。二十五我犹未破二十种我。言二十我者即色是我。离色有我。亦即亦离非即非离。一阴四句。五阴二十。二十我数少体广。二十五我数多而义狭。上虽破即离未破亦即亦离非即非离。是故此偈总呵责之。即离之本既无。余二是末。不须破也。又说此偈者。犊子部云。上来破于即离不破我宗。今所辨我乃是第五不可说藏。故不堕上破。是以论主今呵责之。第五藏内实无有我。而横谓有。非佛弟子也。就偈为二。上半牒外所计。下半呵责。若人说有我者。即作者本住假实等一切诸我也。诸法各异相者。作业及诸根并五阴等。下半呵责无人法而计人法。则不得佛法生法二空味也。又不识佛性真我而颠倒横计假实等我。故不得佛性真我之味。故涅槃经以一味药譬于佛性。又不得一相法味而计种种法。如法华云。悉是一相一味之法。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不得斯味故计一异法。此是对外人计生法。故以二无生为佛性味耳。然佛法既非有人法。亦非无人法。如是四句皆非佛法味。故云不得寂灭味。寂灭即绝四句法也。长行云诸法从本来无生毕竟寂灭相者。此句前示外人佛法真味。即序其所失也。又叙论主破人法意。论主所以破人法者。良由诸法本无生寂灭。而外人横计有人法。所以失佛法味。宜须破之。又释一切大乘经论破人法意。明诸法本来无生寂灭。但为止横谓之心故云破耳。实非是破也。又约情立有约情悟无。故言破实不破也。是故品未说是偈。此第二正明失味之人。此中举萨婆多及犊子者。举犊子摄取一切计有我之部。明萨婆多摄取一切计有法之部。又萨婆多明计法之始。法有四句。一有一切法。二无一切法。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此之四句悉是戏论。萨婆多计一切法有故名一切有部。一切有者明三世是有及三无为亦有。故名一切有部也。今举计有既非。当知余之三句亦失。故云举始摄终也。破犊子者执我有四句。一即。二离。三亦即亦离。四非即非离。而犊子计非即非离。此既不成。当知前之三句亦坏。故举终以摄始。又上来破我可说。今破不可说我。则一切我空。所言五法藏者。三世为三无为为四。第五名不可说。不可说者不可说有为无为也。问此品何故破犊子耶。答俱舍论破我品明犊子立我。正引燃可燃为喻。别有我体故不即阴。由阴合而生故不离阴。如别有火体故不即薪。托薪而生故不离薪。问犊子既计有我。云何作十六谛无我观耶。答俱舍论云。后即出观见有我。入观则无有我。故得作十六谛观也。问萨婆多犊子何时出耶。答佛灭后三百年中从上座部生萨婆多。从萨婆多出犊子部。玄义论以明之。论文举二人释上半。如是等人下释下半也。

本际品第十一

此品六义故生。因上呵责偈故起。外人云。无本际经佛亲说有众生往来生死。汝何得呵云说有众生及以诸法不得佛法味耶。二者外人因此生疑。若呵云无人法经何故说有人法。若经说有人法汝何故呵责耶。故请会通也。此是以论疑经以经疑论。又有以经疑经。经中既明无本际。云何有众生及生死。若有众生及生死。云何无本际耶。三者自论初已来直捡即事人法无从。此之一章穷推万化。根本不得则本末俱息。故一切无遗。四者释诸大乘明生死毕竟空义。故说此品。如小乘人。自欲除生老病死。大乘人则兼除之。义今明。若见有生死则不能除生死。知生死本毕竟空方能离生死。如智度论云。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则无生死。问云何是生死耶。答小乘人但有一分段。大乘说者不同。依胜鬘经明二种生死。有漏业因四住为缘感分段生死。无漏业因无明为缘感界外变易生死。问无漏业云何感生死耶。答异释云云。今明望凡夫界内为无漏耳。望法身实相犹是有漏。取其生心动念即名为业。不了了与实相相应故云无明。此二因缘生死未息也。成实者言有四种生死。一分段。二变易。三中间。即七地所受生死。四流来生死。依摄大乘论七种生死。三即三界。四方便生死。五因缘生死。六有有生死。七无有生死。今此品破大乘小乘人谓有决定生死。不得脱生死。故下文云。若使初后共是皆不成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病死。五者欲释经三际空。如大品十无尽品发旨即云。菩萨先际不可得。中际后际皆不可得。故无菩萨。经直唱三际不可得未广释不可得。今广欲释之故说此品。六者欲释十八空中无始空义故说此品。又大品四摄品云。菩萨住二空摄取众生。一毕竟空。二无始空。上明毕竟空今辨无始空。故说此品。问生死定有始为无始耶。答内外计者不同。外道人谓冥初自在为万物之本为诸法始。称为本际。复有外道穷推诸法边不可得。故云世间无边。名无本际。老子云。无名为万物始。有名为万物母。亦是有始。佛法内小乘之人但明生死有终尽。在无余涅槃不说生死根本之初际。名无本际。问何故尔耶。答佛说生死长远本际不可知。令小乘人深生厌离。故不明始。令速灭烦恼早入无余。故明生死之终。又上座僧祇同不说生死有始。大乘人云。若总论六道则不可说其始终。不知何者最初生。亦不测其最后灭故。故无有始终。若就一人则有始终。始自无明初念托空而起。终断五住得成法身也。问云何破之。答生死有始即世间有边。无始即是无边。有边无边是十四难耶。大小乘经明佛不答。以是义故不应定执有始无始也。又智度论云。若破有始还说无始。譬如济人以火还著深水。以是义故二俱有过。问佛是一切智人何故不答十四难耶。答如来出世本为拔众生老病死苦。若答十四难则增诸结。故不答之。问有始无始二俱有过。何故十八空内有无始空。不明有始空耶。答龙树云。有始无始俱为邪见。而佛多破有始明于无始。今说无始尚空何况有始。故但说无始空。即知有始亦空。智度论明有始无始虽皆邪见。而佛多说无始。不应云小乘明无始大乘明有始。问涅槃云。十地菩萨见终不见始诸佛如来见始见终。云何言大乘不说生死始终耶。答涅槃经虽有此言亦不分明辨生死之始。河西道朗对昙无谶翻涅槃经释此语。但据十二因缘明其始终。无明细故未观其始。老死粗故以鉴其终佛则粗细俱明。则始终并见。问本住与本际何异。答本住是人名。本际为法秤。又本际都是人法始起处也。品开为二。前问次答。问有二意。初引经。次问论主。问品称破本际。云何乃引无本际经。答有二义。一云外人初立有本际。佛说无本际经破之。以不受此言故问论主。二者外人疑于佛经言无本际。云何既说有生及以死应有本际。今申经无本际破外人谓有本际。故云破本际品也。是中说有众生有生死第二外人引佛经难论主经说有众生者有人也有生死者。有法也。以何因缘而作是说者。疑经有众生有生死何故无本际。二难论主上品末呵责之言。经既说有人法。何得呵云计有人法不得佛法味耶。若见有人法不得佛法味者。何因缘故经说有八法耶。答曰。为二。初破无生死本际。第二末后两偈例破无一切法本际。初为二。一破无生死始终中间。是故于此中下。第二破无生死。就初又二。前偈明无始终。次半偈辨无中间。上半明无始。下半辨无终。此则是申佛经明无始。以破外人计生死有始。即是破本际。问小乘人亦言生死无始。破于有始与论主何异。答论主解说无始有四意。一者小乘人言有生死长远始不可知。论主申佛意。佛经说无始者非是有生死长远故无始。明生死始不可得。即是生死无有根本。二者佛意明无始者。即是两舍明其无始者。辨其无有始非谓有无始。故始与无始五句不行。即令悟入实相。三者佛经明无始即无有终。亦无中间。如树无根亦无枝叶。以无始及中间故无生死。亦无终故无涅槃。即显六道本不生。今不灭不生死不涅槃。而大小乘人不解此意。四者复得说生死长远。令大小乘起厌离勤习观行断诸烦恼也。问云。何是始终。答大乘人云。无明初品为生死之始。金刚心为生死之终。然复有生死之始。是涅槃之终。涅槃之始为生死之终。生死之终为大涅槃之始。涅槃之始为生死之终。生死之始为涅槃之终者。据迷情辨之。载起一念有所得心则是生死之始。而正观不现故是涅槃终。若得一念正观则是涅槃之始为生死之终。今总问之。为待终故言始为不待耶。若待终为始者。无明初念未有金刚心。何所待耶。若初念有金刚心则始终便并。云何成始终耶。又金刚心无复无明初品。何所待耶。若有初品则无金刚心。令谁待耶。是故当知无有始终也。第二半偈破中间易知。即是破中义。本对偏病。是故有中。若无二边何中可得。如是生死涅槃真之与妄义皆例然。然佛直唱无始一言。约今论文乃破四执。既言无始即破始也。二既言无始。始无故言无始。非谓有无始。即破无始见。三者既始无而无始亦无。即无终破于终见。四者二分既无。亦无中间往来。破中间见。既破四见即令人悟入实相。得解脱生死也。龙树申佛说无始意。如此而今大小乘学人并不识佛说无始意。岂可与论主诤耶。像法决疑经云。末世法师如文取义。违背实相即其事也。是故于此中下第二段破生死。所以破生死凡有二意。一总释无始终中间义。若有生死可有始终中间。竟无生死何有始终。二正为释无中间义。涅槃经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故今三门求生死不得。释无中间也。就文为三。初半偈总标三种无。次释三无。后结三无呵外说有也。次三偈释三无为二。初二偈释生死非前后义。次一偈释生死非一时义。初偈破前生后死。上半牒。下半破。问云何为生死。答就四有明义。一本有。二死有。三中有。四生有。本有者百年之阴也。死有一刹那死阴也。中有者中阴也。生有者一刹那受正生也。二就十二因缘明生死者。识支一刹那为生。第二刹那便属老死也。识支是实生。坐草初出胎是世俗生。所以初破前生后死者。盖是物之常理。如成实者云。无明初念托空而起。此但是生。尔前未有死。涅槃经云。功德天喻生。生秤为姊故生在前。黑闇女譬死。死喻于妹死在后故也。不老死有生者。法应先老死而后生。今不老死云何有生耶。不生有老死者。若老死不因生有亦此生之后应无老死。又得是并。若不老死而有于生。亦应不生而有老死也。次偈上半牒。下半破。初句明无因者。生是死因故也。第二句直呵之。既本来不生何有老死。第三偈破一时。上半牒而总非。下半作无因果义。无因有二。一无两法可以为因。如生时有死。死时于生则无生可为死因。死亦尔。此是理夺明无因。二纵生死。一时并如牛二角不相因。长行具二无因。初文是两无为无因。从若一时下纵有明有不须相因也。若使初后共下。第三一偈结三无。而呵外谓有。上半结无。下半呵有。问大小乘经俱明有生老死。论主何故呵之耶。答论主申佛意。佛意说生老死者。如三相品。诸贤圣欲止其颠倒。故说。语言虽同其心则异。佛是不言有生死故生死。令其因生死悟不生死。而惑者封执定有生死。故不识佛意所以呵之。复次下第二两偈例破诸法。为二。初偈引法。次偈破法。破法二意。一明无始终中间。二例不得前后一时也。人谓因前果后。既未有果前是谁因。人前法后等亦作此破也。

同类推荐
  • 海南杂着

    海南杂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merican Notes

    American Not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宦游偶记

    宦游偶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光明经疏

    金光明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观总相论颂

    观总相论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子宫健康书

    子宫健康书

    子宫与女人的容颜、身心以及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是非常重要的内生殖器官,它不仅仅是存放生命种子的容器,也是女人的第二颗“心脏”,需要女人小心呵护。《子宫健康书》告诉女人子宫的重要性,告诉女人哪些伤害子宫的事情不要做,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告诉女人如何从食物、运动、经穴、精神……等方面养护子宫,在面对子宫疾病的时候怎样辩证施治。
  • 打动人心的口才技巧

    打动人心的口才技巧

    一言改变命运,一语赢得幸福,语言具有神奇的魔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把话说得明白、得体而出色,就必须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口才技巧。本书将传授给你最实用的说话技巧,教你在不同场合与不同的人交谈时,快速引起对方的兴趣,打动对方,从而使你与人轻松地进行沟通,成为生活的赢家。
  • 没有秋虫的地方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甚丰,涉及多种体裁;其中散文创作最受称道。于平淡节制之中,寓有丰富的意韵;文字简约,却如嚼青橄榄一样,余味悠长。同时,他的散文又极为规范,可供文学爱好者学习模仿。本书精选七十篇佳作,分五辑,以飨读者。
  • 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技:农苑总是新天地

    农技:农苑总是新天地

    稻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我国古代在稻的栽培技术方面有很多经验,如火耕水耨、轮作和套种等,成为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并且推广至东亚近邻国家。此外,先民对稻资源的利用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 赌你不敢爱我

    赌你不敢爱我

    六月以来生不如死的训练和狗一样的生活,终于换到和初恋男友解释误会的机会,推开门要解释去发现男友劈腿。我要分手吗?不,我的人生只有意外丧偶没有分手。我看见桌子上的水果刀。误伤人被关进底舱,我遇到了苏放,一个躲在最底层货舱的偷渡客,我一步一步被他带入万动不复。到了最后时刻,我与他坐到赌桌前,就像两个资深赌徒,心定神闲的看着对方,看谁最先说出Showhand。游轮上的五年,我遇到各种各样的男人,游走于一个港口又一个港口,见识了漂亮和钱的魔力。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变成披着羊皮的大鲨鱼。而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成了他的猎物。
  • 触灵—长生脉

    触灵—长生脉

    民国风云骤起,邪祟兴妖作怪,两个活死人,一门长生脉。小小的棺材店老板怎就惊扰了天下群英?长生之秘究竟为何?千年不死能敌一世情深?末末了谁还能为谁折花枝?
  • 反串女影帝

    反串女影帝

    最近娱乐圈爆出几件大事。一、被腐女整天YY的邹云,云翼两位影帝真的要结婚了。二、以上两人并非公开出柜。三、国民老公邹云其实是个妹纸。众人:槽多无口。
  • 这样用人最好:高效的用人之道

    这样用人最好:高效的用人之道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迫切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企业领导应始终把吸收优秀人才作为己任;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应努力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制度和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人才提拔到能够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岗位上来,从而提高人才的战斗力。
  • 妈妈如何说,男孩才肯听;妈妈如何教,男孩最优秀(第2版)

    妈妈如何说,男孩才肯听;妈妈如何教,男孩最优秀(第2版)

    这是一本家教书,主要讲述如何培养最棒的男孩。本书从培养孩子好性格、好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来讲述如何培养一个最棒的男孩,给妈妈以一些积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