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49700000014

第14章

苦品第十二

上云无生死及无本际。外云。经言生死是苦涅槃为乐。今既有苦即有生死。若有生死必有始终中间也。二者明如来初生即唱三界皆苦。故知此说是佛教之原。今既有斯教。即知有苦。有苦故则有生死。若无生死者佛说何物苦耶。三者原论主所以破者。必欲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故耳。若不欲拔苦与乐何事破耶。既欲拔众生苦。苦即是生死。不应言无众生及以生死。四者欲释诸大乘甚深要观如大品云。色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又如净名云。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名苦义。菩萨解苦无苦。是故无苦而有真谛。故说此品。五者欲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故说此品。若实见有苦则不可离苦。良由解苦无苦方能离苦。问云何名苦耶。答释迦一化略有三门。初明一苦。次明三苦。后明八苦。言一苦者佛初生堕地即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偈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此即一苦教也。问云何名一苦耶。答一云三界皆有苦受故皆是苦苦。成论云。三界皆有苦受但重轻为异耳。二云三界皆一行苦成。以行苦故一切皆苦。三云总说众苦名为一苦。故法华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常有生老病死忧患。以三界同有此患名为一苦。众事分阿毗昙欲界名苦苦。色界名坏苦。无色界有行苦。以三界具于三苦故云三界皆苦也。问何故尔耶。答依毗昙义。欲界有苦受故云苦苦。色界无苦受但有乐受。而乐受坏时生苦名为坏苦。无色界无复形质坏义不显。但为无常迁役。故云行苦。此一苦教也。次说三苦者。有二种三苦。一僧佉人明苦如百论疏出。二涅槃经云。苦受者名为苦苦。余二受者坏苦行苦。诸师穿凿异论纷纭。竟未有知其门者。今仅依俱舍论三藏所说。言苦受生时苦住时苦灭时乐。以苦受生住二时皆苦。故与苦苦之名。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唯果报坏时苦。是故乐受名为坏苦。舍受生住坏三时苦义并皆不彰。但为无常所迁。是故舍受称为行苦。成论师云。随地判者三涂是苦受为苦苦。人天至三禅是乐受为坏苦。四禅至悲想非非想为舍受。是行苦。随义判者一一地具三苦。但上二界三苦轻。下界苦重耳。智度论云。上界死苦甚于人间。故知上界亦有苦受。不同数人上界并无苦受。若见亲缘发乐受。若睹怨憎起苦受。非怨非亲生舍受。此三缘发三受也。如寒遇火为乐。转近烧则苦受。二中间为舍受。但一火缘具生三受。次八苦教者。十月处于胎狱备受煮烧。初生之时冷风触身与地狱无异。名为生苦。法华经云。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名为老苦。一大不调百一病。总四大乖反四百四病称为病苦。夫死者天下之极悲也。刀风解形身离神逝名为死苦。父东子西兄南弟北名爱别离苦。所不爱者而共聚会名怨憎会苦。所觅之事而不遂心名求不得苦。有斯五阴众苦炽盛名五盛阴苦。又此五阴盛贮众苦名五盛阴苦。问八苦云何摄三苦。答涅槃云。生具五种则生中具含三苦。老病死细论具三苦。粗判有行坏二苦。死与爱别离是坏苦。怨憎会是苦苦。求不得有二。一求善法不得此坏苦。二恶法未离是苦苦。此招提释也。若以俱舍论三苦释之则可知。此八苦中以有苦受必具二苦。则知八苦皆具三苦。但解苦数论不同。数人言。色心等三聚皆苦。所以然者。一切有为之法皆欲乐住。今为无常切之。是故皆苦也。若成论云。唯心是苦。余二聚无苦。而经说色皆苦者。此是苦具故名苦耳。数人虽云色心皆苦然有漏之法为无常切故苦。以无漏为无常切则顺于涅槃故不苦也。成论明有漏无漏皆悉苦也。依后文外道明苦最狭。唯苦受是苦。问生死为有乐为无乐。答开善云。生死实是苦都无乐。但于苦法中横生乐想言有乐耳。庄严云。生死中虽无实乐而有虚乐。虚乐者杂行苦故。取相感无常。善则感乐。今以取相善感乐故乐是虚也。然二师明乐虽异同言生死有实苦也。俱舍论云。生死有乐但乐少苦多。故云皆苦耳。迦旃延用此义。婆沙四十二卷问云。阴中有乐不。若有者何故不说乐耶。若无者云何佛说三受。答应作是说。阴中有乐。但乐少故。如毒瓶一渧蜜堕中。不以一渧蜜故说为蜜瓶。以毒多故说为毒瓶。又解。实无有乐故但说苦谛。而说有三受者。受重苦时望轻苦为乐耳。如受地狱苦望畜生苦为乐。此二师与开善庄严异。开善庄严诤虚乐有无耳。今诤实有乐实无乐也。今言破者。物之大患莫过于苦。九十六术皆竞求离不达其因生四种谬。五百异部虽识苦因未穷其本封执定性。则苦果不息更造苦因。今欲示其因缘之苦无有定性。令苦果得息不起苦因。故云观苦品。此品十偈开为三章。初一偈总非四计。第二八偈释破四计。第三一偈例破诸法。初偈上半牒。下半总非。但释四计凡有二种。一计人四。二计法四。人四者外道四计。一云苦自作还是身内之我作此苦。二云大自在天造作六道之苦名为他作。三云劫初之时先有一男一女生一切众生。即是共作。四云自然有此苦果名无因作。二者世俗人云。我自作罪我自受苦。又云。我不起过他人以苦加我名为他作。三云由我起过故他加我苦。名为共作。四云不觉自他所作而苦无端生。名无因作法。四者有言。五阴苦自体从自体生自体。如从火性生火事为自作。有言。五阴苦从前五阴生名他作苦。有言。共作从前五阴后有自体。故是名共作。无明初念托空而起。是无因作。下半云。于果皆不然者。四作为因果即是苦。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今观苦从缘生则无自性。便入实相断于贪欲。故诸苦不生。问为无苦果故于果不然。为乖苦果故不然耶。答具二义。一者上四句不识苦果故云不然。二者论主正因缘生苦。因缘生苦即寂灭性。故明无苦。具此二也。次八偈释破为二。初七偈释不自不他。次一偈释不共不无因。七偈为三。初两偈明法不自他。次三偈明人不自他。第三两偈结人法不自他。两偈为二。初偈明法不自作。次偈明法不他作。初偈云。苦若自作则失因缘义。下半释云。此五阴从前五阴生。云何名自作。若自作应自生。第二偈云。若言从前五阴生后五阴。名他作者。不然前五阴是因。后五阴是果。因果岂得言他。故非他作。若言是他则非因果义也。问曰自作者是人下。此三偈明人不自他。三偈为二。初偈明人不自。次两偈明人不他。前二偈破法通破数论。今不破数。以数不计人故。但破外道成论异部明人作。此中三偈大意甚易。直明阴外无人谁自作谁他作耶。若阴外有人可许此人自作他人作耳。问阴外无人可言不自他作。若许即阴为人得有自他作不。答若许即阴为人者。此犹是阴耳。上已破阴不自他竟。故不须破即阴自他。若苦他人作。此二偈破他人作。两偈为二。初偈明阴外无人谁受苦耶。第二偈明阴外无人谁授苦耶。复次自作若不成此下。二偈结破自他。初偈结人不自他。次偈结法不自他。初偈上半就相待门。下半就相即门。相待门者待自故有他。自既不成他亦不成也。相即者他于他即是自。复次苦不名自作。此明法不自他。上半破自。下半破他。法不自作法者。举例。如刀不自割眼不自见。苦岂自作耶。下半明彼无自体者。彼于彼即是自。若有彼之自体可言彼。既无彼自体岂有彼作耶。问曰下此生第二段一偈。破共作及无因作易见也。复次非但说于苦者。此是品第三一偈例破余法也。此偈不破数人苦义。数人明有漏五阴是苦。若破苦竟即有漏法尽也。今外山木等皆有漏。故今为成论人明唯心是苦色及无作非苦。成实师有二释。一云识想二心未有苦。至受方有苦。次云识想二心已有苦。但判受阴在第三耳。而二师同明色无作非是苦但是苦具耳。外道人唯苦受是苦。乐受等非苦。此二人明苦既狭。是故破苦竟。更须例破余非苦法也。

行品第十三

三义故生。一者上观苦即破于果。今破行谓空其因。以众生起于三行感三界果。如起罪行报生三途。若起福行生彼人天。作不动行生色无色界。以是义故知行是因也。二者释上苦义。有为之法所以苦者。良由流动起作生灭所迁。是故为苦。今既有生灭之行当知有苦。三者自因缘品已来破实有人法。今此品洗其虚妄人法。外执云。实人实法乃不可得。虚妄人法斯事不无。以对生死虚妄人法故有出世真实人法也。问行但是因亦通果耶。答具有二义。若以流动起作念念不停以释行义。则一切有为莫问因果并秤为行。是故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也。二者善恶等因将人常行生死故名为行。问此品云诸行名五阴。为是因行为是果行。答五阴名行具有二义。一者五阴从业行所生故名为行。二者即此五阴生灭起作故名为行。问十二因缘行支五阴内行阴此有何异。答十二因缘行支但是因行。五阴中行阴具有二义。一者行阴起作善恶之因名为行。二者除四阴以外一切有为法。皆摄在行阴中。故名为行。如杂心云。有为法多故一行阴非余。问观行与业品何异。答业品但破其因。此章通观流动之行。是故异也。复有三种行。出入息为身行。觉观为口行。受为意行。通言行者凡有四种。一修习名行。则万行善法是也。二造作名行。通善恶三性。三无常起作秤行。通因果三聚三性等。四行缘名行。但是心用。问有阶级次第不耶。答影师云。行有三阶。思是真行身口为次。以思正能造故名行。身口由思能起作业。名之为次。余有为法二因缘名行。一从行生。二当体生灭所迁。是其末事故名为行。今品通观一切行不可得。故云观行品。开品三段。初破外人有虚妄人法。第二破外人执有空义。第三段空有非空非有一切皆破。就初有四。一立二破三救四破救。就初立义中又二。上半引经下半立义。问虚诳与妄取何异。答虚诳约境妄取据情。所见者不实名为虚诳。十八部内有二部。初名一说部。谓生死涅槃同是假名不实故名一说。从大众部出也。二出世部明世间法从虚妄因生是故不实。出世间法不从虚妄因生名为真实。若据即时人义约四谛论之。苦集是虚妄因果故名虚妄。道为实因灭为实果非是虚妄。若为无为分者。三谛未勉有为故是虚妄。灭谛无为非虚妄也。又旧地论师以七识为虚妄八识为真实。摄大乘师以八识为妄九识为真实。又云八识有二义。一妄二真。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起信论生灭无生灭合作梨耶体。楞伽经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来藏。二云如来藏非阿梨耶。此一品正是破地论人义。不破数论等。数论等不明有为人法皆是妄谓所有也。下半立义如文。答曰下第二论主破。两偈为二。初偈释经对其上半。第二破立对其下半。初偈申经者。明佛为破实有人法之见故明无有实。但是虚妄相谓有耳。此意在无实不在有虚。汝云何不领无实反存有虚耶。若言有一豪可取者则道理是有。云何为虚妄。以其名为虚妄故无一豪可取。既无一豪可取是则为空。然本对妄有真。在妄既无。宁有真实。即时摄大乘师等亦闻妄即作妄解。如释地持八妄义等。今详论主申佛说虚妄有四意。一者破计有实人法病故说妄。生死中无有实人法但是妄耳。二者如十地师等。闻妄作妄解。乃无有实人法而有虚妄人法。论主申佛意云。既言虚诳何所有耶。佛说此者欲示空。三者佛说虚诳既不存空。四者非但不存空有亦不存非空有。一切无所依得令悟实相。今闻妄作妄解。但得妄言耳。不解妄意。佛说苦亦有四意。一破乐。二不存苦。三不存空有。四一切无依。长行为三。一略释偈二广释三总结。初如文。诸行名五阴下。第二广释偈本。就文为二。第一明诸行空即作二谛观。次明得益。初又二。前总明所观之行空。次别观行空。总中四义故空。一虚诳故空。此明境无实。二妄取故空。此心不实。此二依名释是空。次一不住故空。若有住则有物无住则无物故空。四无自体。无自体故空。后两约义故空。初如文。何以故第二别观五阴行空即为五别。就观色阴空为二。一正破二总结破。正破为二。初就无常门破。次就一异门破。无常破有二。前就粗无常门破。以十时改变故无定性。故知色空。如色念念不住下。第二细无常门破。所以就无常义破者。无常是入空之初门破病之要术也。明论主解无常与他异。他明无常无有于常而有无常。故是有物不空。论主明无常者无有于常。即是无物。所以空也。又有物暂住可言暂有。以不住故则无。是故空也。婴儿色为即是下第二就一异门破。又开五别。一破。二救。三破救。四重救。五重破。就初为四。初定开。二俱有过下第二总标有过。何以故下第三作难。是故二俱有过下第四总结。作难之中前破一。次破异。大意为言。若老少是一则堕常过。老少若异则堕断过。常则应恒是少遂无有老。无老亦无少。断则失于父子乖世俗法。问何故次无常后有一异破耶。答有二义。一者外人云。虽具粗细二种无常终有色阴。是故今明。一异求色不得则无色阴。二者无常门破通大小乘。小乘亦言。色是无常而有。无常之色不空。是故今明。一异求色不得。前举无常门破色。明色非是常。今就一异门破色。明色非无常。破色是常破外道义。破色无常破小乘义。故般若云。色非常非无常。如是习者与波若相应。问色一异破谁义耶。答一破僧佉义异破卫世义。又一门破色破转变部即大众部义。异门破色破上座部义也。问曰色虽不定下第二外人救义。救意云。色具二义。一念念生灭。二者相续。以念念灭无有一色及以常过。老少始终相续名为一色。故无有异及以断过。岂失父子乖世俗法耶。成实师释相续有二家。一接续。二补续。接续有三释。一开善云。前念应灭不灭。后念起。续于前念作假一义。故名为续。庄严云。转前念为后念。詺作后念起续前耳。如想转作受。故言受与想续。实无别受以续想也。次琰师云。想起悬与受作一义故云续耳。次补续假。是光宅用。旧云。庄严是卷荷假。开善灯担假。光宅是水渧补续假。此中通是三家义。别正同开善前灭后生故不一。相续转作故不异。答曰下第三破救。大意但问前念。前念若灭则有能续无所续。若无所亦无能。前念不灭后念不生。有所续无能续。无能亦无所。又前念不灭何须后续。又若前念灭还堕异断。如其不灭终是一常。此破意于理已足。但成实者不受斯破云。当前念时有其两力有应灭力有应转力。应灭力自灭。应转力自转。故举体灭举体转。今作三节破之。初问汝识乃有两力。今想为续汝灭为续汝不灭。若灭何得论续耶。若续不灭者识既不灭。想何由得起来续识耶。次问前一念识为是一体为是两体。彼答只是一体。今问若只是一体者。有想既其转者则将汝转去。何得有灭。不尔灭力将灭去。那得有转耶。其云转者自转灭者自灭。若尔者则有两体便不相开。何得是一法耶。三者汝识想是两法共续为一假。故假是有。今言识想是两不灭法。相续成一不灭法不耶。若尔既假常在不灭也。问曰下第四重救。救意云。不说灭不灭则离上灭不灭二过。但前色不住故非常非一。复相似相续而生故非断非异。无上过也。又不暂住故非不灭。能生相似故非灭。答曰下第五重破救。则有定色而更生者。观此破意非是破补续义。若立补续义前色去后色补。则有二过。一者堕上无父子失。前子色去后子色来则非复前子。岂非失父子耶。二者复有堕千万种色。一色去一色来岂不千万。而今乃云则有定色而更生。向但云前色不住后相似生不住之色。此言犹滥。或可转来现在。或可谢于过去。若转来现在。岂非定色而更生耶。复言后相似生则有千万种色。以前色不住则是定色更生。后相似生则有千万种色。破前二句有此二文也。又既有千万种色。即千万身千万种人。不名相续始终为一色一身一人也。如是一切处下第二总结。又开五别。一法说门结。如芭蕉下第二譬说门结。如是智者下第三重就法说门结。如灯炎下第四重就譬喻门结。是故色无定性故空下第五总结也。世俗言说者此为释疑故来。疑云。若无色者经何故说耶。是故释云。随俗说耳。非实有也。问云。何为世俗言说有耶。答佛说虚诳妄取实无此物。但随世俗人强作色名耳。问若尔世谛唯有名耶。答于俗人有名物。圣人亦无有名。随俗作名耳。受亦如是下第二次明观受阴。还应如上无常门一异门破相续门说也。但以觉故说三受在身者此约凡夫。有所觉知假违顺等缘生于三受故说有受耳。想因名相生下第三次观想阴。又开为三。一法说。如影下第二喻说。想亦如是下第三合喻。破想阴正就无自性门。前破色阴就无常门也。因名相生者。因善恶名取好丑相。又因耳闻名因眼取相。假缘而有。无性即空。识因色下第四次破识阴。就文为三。初作无自性门破。次就一异门破。是故当知下第三总结。初如文。但生以识尘下第二一异门破。识此人识为即识彼人识为异者。更开二关责之。若识此人识犹是识彼人识者。则始终一识堕于常过。若识此人识非识彼人识。则今日识此人明日便不识。以其无复昨日识故复堕断灭。或言一或言异者。莎提比丘言。六道往还常是一识。僧佉言。觉谛是常亦是一识。萨婆多等明。前识灭后识生则是异识。成实具一异义。实法灭则是异识。相续转变名为一识。以实法念念灭故勉常一过。相续一故勉不识前人过。今明若假实义成可勉二过。今假实不成则俱二过也。实法若灭则假无所续。如其假续则实不得灭。故假成实坏实成假坏。假坏亦无实实坏亦无假。一切不立也。诸行亦如是下第五观行。然五阴次第行在第四。但此品既称观行。欲广破之故回在第五。就文为三。第一明身口意三行。有二种下第二明净不净二行。或增或减下第三明行增减义。就文为三。谓法譬合。初是法说。行阴乃含多法。今正取造善恶业名之为行。业能感果故名为增。受报极则减故名为减。如人有病下第二喻说。还喻上增减之义。诸行亦如是下第三合喻。以明增减不定是故行空也。因世谛故得见第一义谛下。自上已来总明观五阴诸行空义作二谛观竟。今第二明得利益。佛说五阴是行意令悟五阴空。即是因俗悟真生于波若得解脱五阴。而今闻五作五解。则不得第一义不生波若。云何断烦恼得脱五阴身耶。又闻五作五解于五上更起爱见。或言一时或言前后。互相立破则于五上重起烦恼。烦恼有业。业故受苦。此人故惑不除于佛教上更造苦因。如此人不及不学问田舍人也。就文为三。初双标真俗二章门。次释二门。三结二门。因世谛故者标世谛门也。得见第一义者标真谛章门也。所谓无明缘诸行者释二章门也。前明十二相生即是世谛也。所以就十二因缘明世谛者。欲显十二相生根本由行故也。经云。十二因缘即是十二汲井。以老死为井唇。无明为井底。无明下有实相水。所谓甚深甚深。惑心始起名为无明。无明渐次造行乃至老死。从彼极深出至浅处。去水逾远逾增枯竭。故有忧悲苦恼。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亦尔。圣人知因绳量水因言量理。故立十二之绳以汲波若水。故云因世谛故得见第一义。问十二既喻井。云何复喻绳。答取十二言教为绳。十二法为井也。问十二云何为世谛见第一义。答大小乘有所得人闻十二作十二解。此不识佛意。佛意说十二令悟不十二。故以不十二十二为世谛。十二不十二为第一义也。若得第一义谛下第二释第一义章门。既用十二因缘相生名为世谛。知十二因缘空即是第一义谛。悟第一义空即十二因缘便灭。不见第一义空则是无明。以无明故便起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此中明见谛思惟可通大小乘。释小乘见思三师不同。一者依杂心明。十五心为见道。第十六心则属修道。成实师云。第十六心犹属见谛。复有人云。第十六心望前属前望后属后。大乘见道即是初地。二地已去名为修道。就十使烦恼。依毗昙宗可为三类。五见及疑但是缘理烦恼。贪嗔慢但是缘事烦恼。无明二分。与五见疑相应及独头无明则是缘理烦恼。与上三使相应迷事无明。是缘事烦恼。断十使大开三位。一者五见及疑但见谛断。余四惑开为二分。若从五见疑后生则属见道断。缘六尘起者属思惟断。大乘见思断者经论不同。依地持论明二障三处断。初地至十地断惑障尽。初地至佛地断知障尽。若约见思者。初地所断二障属见谛。二地去断二障属思惟断。问今作此释与他何异。答大小乘有所得人并言前有烦恼断之令无。若尔皆是罪过人也。大品云。若法先有后无。诸佛菩萨皆有罪过。今二门推之实无所断。烦恼若有自体。即是本来是常。常不可断。烦恼若无自体。即无烦恼可起。何所断耶。而今言断者。只悟烦恼本不起是名断耳。是故欲示空义故下第三总结。复次下前释第一偈申经意竟。此下生起第二。次明破立。就偈为两。上半借异相破性。下半借性破无性。诸法后时变异故知无性。上偈以妄取故知无相。无相故空。今以无常故知无性。无性故空。若有性者有性是本有。体即是常不应变异。下半借性破无性者。本有于性可有无性。尚无有性。何有无性。此偈意多含。上半破外道。如僧佉二十五谛从细至粗从粗至细而体常有体即是性。下半斥内学。又上半破毗昙之性。下半斥成实之假。又上半破有所得摄大乘师三性义。下半破三无性理也。无性法亦无者。以此横类万义。如破相故说无相相既无。何有无相理耶。乃至破生死故说涅槃破妄说真。妄既不立何有真耶。若复言有一中道非真非妄非生死非涅槃。此亦是未悟耳。如其了悟则药病俱去。则知无去所去。钝根之流触处皆著。如前破外道著邪常故说无常。三修比丘更执无常复以常乐破之。若悟者即悟。不悟者依常乐教更复保著故二处皆禁。前禁于常后禁无常。前有断首之令后有舌落之言。故不应有所取著。问摄论亲明有三无性。今云何破之。答天亲一往对破性故言无性耳。而学人不体其意故执三无性。二者彼云无性者。明其无有性。非谓有无性。学人虽知无有性而谓有无性。故不解无性语也。又如明世谛虚假无性亦不解此语。一者佛明无性即无有体无有物。而人谓无有性实有于假体。二者佛对破性故言无性。此是对治说非究竟语。而人执为究竟。三者明无有性。非谓有无性。五句不依。而人但住一句。问曰下第三外人一偈救。上论主借变异破其性义。外人今捉破作立反难论主。若其无性不应有异。今既有异则应有性。外人所以作此计者。其明性有二种。一者不异之性。二者体性是异。今虽无不异之性而有体性之异也。答曰下第四三偈破救。破救大意但破其异。上以虚妄显空而变著虚妄。今以后异显无复著于异。以彼执异救性故今明无异则无性也。三偈为二。第一偈就有性无性门以破于异。次两偈就老壮一异门明无异性。有性无性门破异者。前偈借异破性。今还借性无性而破于异。诸法有性则定住无移。不可令异。又本有性即本有体。不从缘合而有。亦不假缘离而无。故是常。常不可变异。无性则无法体。以何为异复次下第二就老壮一异门破无有异。前是夺门明无异。今是纵门。故开二关责之。两偈为二。初偈就二门破无异。第二偈偏破其即异。初偈上半开二门总非。下半释二门。问何故云是法即无异。答上言后异。老时即是异故名是法即无异也。壮不作老释异法无异。老不作老释是法无异。所以壮不与老异者。壮时无老。与谁为异。老时无壮。复与谁异。是故壮老不得有异。此偈犹是三相品中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灭。是法于异时不于异时灭。亦应云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异。是法于异时不于异时异。又如因缘品不自生等四句。今亦不自异不从他异。问曰若法即异下此生起第二偈释上二门无异。前问次答。救意云。眼见少年经日月即便变异。岂非是法即异。此云即异非上即异。上即异云老不即与老异。今明少经时即变异。答曰上半明即少无异。下半明离少无异。汝若言是法即异者。乳应即是酪。米应即是饭也。下半云离乳有何法者。汝若乳不即是酪者。离乳外唯有于酪可言酪作酪耶。又离乳外语通亦得是酪。亦得言余物。但使非乳即以对是也。少既不作老者。离少之外唯只有老可言老作老耶。他问年少经时故便成老。何故言无老。答少经时者。为犹是少为非复少。若犹是少少应即是老。若非复少者便应老还作老也。不尔用余物作老。不尔用虚空作老。又问少灭故作老。不灭作老。灭则无少。谁作老。不灭则少在。云何作老。问曰破是破异下品第二章次破空义。所以须破空者凡有二义。一者论主上申佛经说虚妄此欲示空。外人即云。若尔应有空也。第二外人自起此迷。我本立有实法。汝既破云。无有定实人法。但是颠倒虚妄耳。次又破我虚妄人法明无人法。若尔有虚有实可言是有。无虚无实则应是空。故生此问也。所言破是破异者。是名是法异名异法。此是上是法则无异异法亦无异之言耳。又解云。是名为性实人法。异即是虚妄人法。既具破实之与虚。故知应有空也。答曰若有不空法下一偈直作相待破之。若有不空可待之说空。不空既无何有空耶。如空内名内空。内本不有。何有空耶。又前破性故说异。而性无即异无。今亦破异故言空。异无空即无。又汝上既知实无故虚即无。今何得犹言有无故空不无耶。他问论主既自云佛说欲示空。今何得言无空。答佛一往对有故今言空耳。一往有去空亦去。故不相违也。亦应云。若有于二我可有二无我。竟无有二我。何有二无我。若有于三性可有三无性亦尔。问曰下第三章一切破也。文为二。初问次答。问有二。一牒论主前偈。若尔者下第二外人难。又开二。初标无待无执二章门。次释二门。无有无空名为空空。故对有之空名为小空。无有无空空有俱破乃是大空。如拨无二谛是大邪见也。但无相待者无待有之空耳不应有执者次标无执章门。实有无待之空但不许我执著耳。若有对下第二释上章门也。前释无待次释无执。有对者对有说空也。无对者无待有之空也。相待无故下第二释无执章门。以无空相无有相故无相可取著也。答曰下第二论主破。若就单空及以重空分破意者。外人前云破是破异应有空在。此立单空。论主前偈破单空也。次问曰明空与不空二种俱空。则是立于重空。今破其重空也。若就十八空及独空义者。外人前立十八空。论主前偈破十八空。有十八不空可有十八空。竟无十八不空。云何有十八空。次外人立于独空。何以知然。智度论云。十八空是相待空。独空是不待空外人前立无相待义。故知立于独空。今偈即是破于独空。上半序佛说空意。明佛说单空及与重空为离诸见。说单空为离有见。说于重空为破空见也。佛说十八空为破有见。说于独空破于相待亦是破于空见。下半明佛不化者。以著单空不可以单空化之。又著重空不可以重空化之。著十八空不可以十八空化之。又著独空不可以独空化之。故云佛不化之。问说空云何离爱见。答众生计有人法故起爱见。诸佛说人法皆空则无起爱见处也。问云何不化。答向于有起爱见。今于空起爱见。乃至于绝四句复起爱见。是佛不化也。又序此偈意来者。从因缘品至于此偈凡有四节破意。一者外人本立有实人法。自上已来求之无从。二者观行品初立有虚妄人法。论主求之亦不可得。第三转意外人云。若无实无虚此即是空。便应有空。论主答云。既无有法。云何有空。第四转意外人复云。无有无空乃是大空。是故今云。大圣说空本离诸见。若如此而著则佛不能化。又有四门。借异破性是无常门。以空门破异是名空门。以相待破空是空空门。复著空空是不可化门。以说此不可化即以化外人也。问论主何故不云非待非绝非伴非独以破之耶。答彼既著非空非有。闻说非待非绝非伴非独。弥复是空则转更生著。故不作此破之。问智度论释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为著有者说空。为著空者说有。今既著空。何故不说有化之。答外人初本著有故言有实人实法及以虚妄人法。故不可以有化之。今复著空故不可以空化之。长行前释上半。为破二事是故说空。一破诸见二破诸爱。此爱见通内外大小。若人于空下释下半。又开四别。初法说譬如下第二譬说。如空下第三合譬。若离是空下明佛教用空之意也。

同类推荐
  • 文章

    文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Christian Science

    Christian Scie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e Fell In Love With His Wife

    He Fell In Love With His Wif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良田农女

    良田农女

    前一刻电脑前,后一刻八岁时,步萍莫名其妙,忽如其来的重生了,不过和前世不一样的是,老妈爆发了,老爸也觉悟了,至于那谁谁的,都离我远点。眼前这个俊俏听话的帅哥嘛,嗯,是不是可以例外一下嘞!总之,就是女主手握空间,一路发家致富,最后抱得美男归的故事。芒果汁的新书《重回八零当军嫂》已发表,有兴趣的书友可以点开看看手里有推荐票的书友,拜托大家多投投票O(∩_∩)O~
  • 赖上前妻

    赖上前妻

    欧阳锦:假如爱是一种苦难,那么这场弥漫着硝烟的苦难是不是来得有些太过于长久!十年里,在对他的眷恋里成殇……米蔚然:欧阳锦,十年里,老子难道就是你手里使过的枪吗?十年里,在对她的痛恨里噬骨……萧亚东:小锦,我不需要你停下来等我,只需要你放慢一些脚步就好,让我追上去……十年里,在对她的爱恋里化蝶成蛹……杨树:十年前,郝伯跟我协定………………一个女人三个男人的故事,兜兜转转了十年,当他们四人再一次相聚于G市这座古城的时候,又会延续十年后的什么故事……婚恋题材……--------------------------------------------------------------------------------------------清和的新文《二手剩妻》:简介:五年前。肖亦楚走了。那个仅见过两次,名叫郭皓冬的男人,走到她面前:“夏秋果,如果你觉得可以,我们结婚吧!”五年后。肖亦楚回来了。一向冷静自持的郭大少不淡定了,怒气匆匆地跑回家,冷意低沉地对她说:“夏秋果,我警告你,对咱们这婚,你最好给我认真的,不要三心二意…”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爱一次,那么她的爱在五年前是不是算结果了呢?。如果一个人这辈子只能爱一次,那么她的爱在五年后是不是算开花了呢?好友链接:飘零冷心:《亿万前妻》竹玉儿:《前妻》迷恋死亡佳艳:《毒皇后》
  •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异界之灭天

    异界之灭天

    遗落国度的王族遗孤,一步步走向强者,成立年兽帝国,创造历史神话!
  • 毒女狂妃,这个王爷太妻奴

    毒女狂妃,这个王爷太妻奴

    她是相府丑女,废物小姐,人人欺凌抵毁!他是沙场战神,冷傲高贵,更是最为受宠!初见时,她被凌辱入河,一抹薄纱涅槃重生,恰巧遇他剧毒入骨。某女冷冷一撇,瞧着某男命不久矣,又见自己衣不遮体。于是上前两步,解其毒,拿其衣,后而扬长而去。美名其曰,“此毒已解,衣为酬劳。”再见时,他是东离国高高在上的战神离王,而她,竟是成了他的待纳小妾?
  • 失足穿越:相公皆妖娆

    失足穿越:相公皆妖娆

    当都市屌丝女青年穿越异世成为天下第一女王爷会遇上什么?美男子?财宝?天才宝贝?no,是无穷尽的追杀!追杀也就算了,怎么又凭空多出来了个夫君?这老皇帝又是几个意思,要把七皇子赐给自己?天下第一富商?妙手神医?哦,寡人有疾,寡人头痛。…………………………………………有人说:“肖淡淡,若你想为王,我愿手捧玉玺,永世为臣。”有人说:“肖淡淡,你到底有没有心?”原来,曾有人愿意用整个江山来换她一笑。
  • 大悲经

    大悲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狐后归来:殿下请慢走

    狐后归来:殿下请慢走

    家族被灭,双亲被杀,一夜之间,她从父母掌中宝沦落为专门为人浣衣的浣衣女,可是偏巧她的名字还就叫做浣依,难道这真的是天意?!!!不,她绝不认命!就算日日都要为弑母杀父的仇人浣衣,她也要咬紧牙关活下去,为了弟弟,也为了那还不明的冤屈,她坚信总有一天会报了这深仇大恨,叫杀人者不得好死!大堂之上,红狐族的太子御风葬端坐在主位之上,冷着脸直逼堂下的女子。“说吧,为了什么?”朱唇微启,语气寒凉,威严之势不怒而发,可浣依不卑不亢地抬起头,竟就这眼神直直迎上去。“回太子殿下,奴婢不为什么,只想求一人生。”这一声“太子殿下”她咬得甚重,几乎是从皓齿关中蹦出来。“何人?”“唯一的亲人。”御风葬再问,浣依再答,却并不坦诚,想也不想,更没有丝毫惧意。御风葬眼底晦明晦暗,一张冷峻的脸带着似笑非笑的意味,教人捉摸不透,只是那寒凉如玄冰的眼神仿佛利剑,叫人心惊胆战。显然,对于她的回答,他甚是不满意。“那若是我要你这唯一亲人的命,你当怎样?”冷笑一声,是个人都能听出威胁语气。可他不一样,他是整个五方绝海的太子,是未来的王,他不会威胁,只要一声令下,就算是皇家贵胄的性命,他也可以轻易拿了去。浣依微惊,睁大了眼睛,依旧抿紧嘴唇,星眸中波光微动,好一会儿才徐徐开口,“任何伤我亲人的人我就是死也不会放过他。”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有力,可表决心。“誓死也要保护吗?”御风葬把玩着浣依刚刚用来行刺的一尾白羽,轻声呢喃。说是行刺,其实也是在守卫闯入后浣依才从怀中掏出来的。细看之下,这一尾白羽明明质地柔软顺滑,此刻却根根凌厉,坚硬无比。“是灵力吗?”朝堂下看去,女子的脸生得极为精致,五官小巧端正,却搭配得恰到好处,尤其一双杏眼,透亮浑圆,迸发出一股坚毅之气。唇角不自觉地微微上勾,一把将白羽收回袖中,御风葬抬声,“将这女子拖出去,重则五十大板。”
  • 凌蓝雕

    凌蓝雕

    幼稚?可笑?疯狂?九百花绽,九百果结。九果惟愿,代代不息。凌蓝根作,无论之时。人性巅斓,笑傲穹空。零花纵落,几世浑浊。天界瑶宫,寂寞枷锁。人间殇阙,自在逍遥。地渊转轴,六道轮回。子规啼血,贯日长虹。且视我如何穿越三千载迷离岁月……奔泊三界望韶华不复……血溅粉土吟叶落无声……
  • 风雨江湖路遥遥

    风雨江湖路遥遥

    永清年间,一桩悬案让本来互不干涉的庙堂与江湖都渗入其中!而十多年后的天禧元年,一青衫少年出走青州城,故事又从此开始改写!且看失意失利的凌罡如何一步一步,拿回本该属于他的一切!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苍茫大地,执三尺利剑,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