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02100000010

第10章

第二譬摄受正法能成多德。第三譬摄受正法能益多众。第四譬摄受正法备含多法。具此四多。是故前文云则是无量也。今明不尔。以三门释之。一次第门。二不同门。三释广大门。次第门者。云为水本。故前明云譬。水从云生。故次明水譬。地成由水。故有地譬。宝由地生。故有宝譬。合譬次第者。由实相理。出生于教。如云生于水。教由理成。如水由于云。禀教成人。故有地譬。由人有宝。故有宝譬。又初以云譬实相正法。次以水譬实相正法。第三以正法成人。第四得实相正法人。能生出世大宝。故并以理正法为四譬。未论教也。至后释八万法藏。方明于教。第二不同门者。虽有四譬。合成二章。前之二譬。明成人之法。后之两譬。辨法所成人。又前两譬明自行。后两譬辨化他。又前二譬明本出生。后两譬明末利益。第三释广大门者。此章名释上广大章门。所言广大者。四譬即成四大。谓大云大雨大地大宝。次合四大为二大。前二辨法大。后二明人大。次合二为一。虽有人法。总譬一正法。又一义者。即人是法。即法是人。如后章说也。次泯一归无。即人是法人。人非定人。即法是人法。法非定法。故非人非法。虑绝言忘。今且依人法各为二法。法中二者。初略。后广。又初明人天乘。后明四乘。人中二者。至后当释。又初明与四乘因益。后明与四乘果益。至文当显。初文前譬次合。所以举譬者。法之理深。非譬莫悟。故据近事以明远理。劫初成时者。今前叙坏。后次辨成。火灾起时。坏欲界至初禅。水灾起时。坏欲界至二禅。风灾起。坏欲界至三禅。既有三坏。即有三成。若坏欲界至初禅。世界成时。从二禅边兴云注雨。故欲界至初禅便成。若坏欲界至二禅。便从三禅边注雨。故欲界乃至二禅得成。若坏欲界至三禅。从四禅边注雨。故欲界至三禅便得成也。广如三界义中说。今取劫成者。一切世间诸成之中。劫成最大。譬得初地。乃至得佛。亦是一切成中之最大也。问。今正据何成喻。答。正就佛地。非佛究竟成就。无以能出生五乘等法也。故以劫初喻摄受正法人也。成时者。譬摄受也。正法显现在心。名为摄受。即是成时。问。劫初成时喻摄受正法人。普兴大云喻摄受正法。此是从人有法。乃是正明人出生。宁是法出生耶。答。譬意不正在人。乃明劫成时。大云普兴。雨众色雨。正明法出生。不明人出生。水聚譬亦尔。故二处文并不合劫成。问。云何理出生。答。由会实相理。得有诸佛菩萨及以二乘。由佛菩萨二乘故有人天也。普兴大云者。所以举劫初大云大雨者。云雨之大。莫过劫初。故借此大云大雨。以喻摄受正法之广大也。大云者。依法华经四义譬云。一如来大形普应。犹如大云。二如来大声普遍。犹如大云。三如来大号普遍。犹如大云。四如来大德充满。犹如大云。则是形声德号摄佛事尽。今以大云譬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则无法不摄。犹如大云雨众色雨者。摄受正法为体。则是能生。从摄受正法出生因。如雨大雨也。及种种宝者。出生果。如种种宝也。以因果是众义大宗。立信根本。初譬但明此二。所以为略。又此中但明正法出生人天之因。人天之果。是以为略。故经云。雨无量福报。人天果也。无量善根。天人因也。如是摄受正法下。第二合譬。略不合劫初成时。虽举劫初时。意正在兴云注雨。故不合也。摄受正法。合上兴云。雨无量福报。合上雨种种宝。即果名为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合因也。世尊又如劫初成时下。第二有三。一譬。二合。三结。劫初成时。不异向解。有大水聚者。劫初成时有持水风。令水不散。有消水风。令水渐尽。以成世界。世界坏从下以向上。世界成从上以成下。故论云。初坏处最后成。最后坏最初成。故用水聚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水之轻妙者。成上诸天宫殿。水之滓浊者。成下山河大地。是水聚能出生大千世界藏。问。欲界身不能触得上界物。云何得以欲界火烧上界禅。答。俱舍论云。从欲界火。别出火烧初禅。不用欲界火烧初禅。问。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如龙树说。一四天下。合以为一。数之至千。名为小千。小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为中千。中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大千界成坏同时。故合为一。三千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也。四百亿类洲者。三千界中。有其百亿四天下。别名四百亿。地形各异名种种。东方有洲。名弗婆提。形如满月。人面像之。南方有洲。名阎浮提。其形上方下尖。人面像之。西方有洲。名瞿耶尼。形如半月。人面像之。北方有洲。名郁单越。其形正方。人面像之。洲谓洲渚。此等皆是水中高原。故名为洲也。释合譬文。凡有四家。今具叙之。第一家云。出生大乘无量界藏者。菩萨地中。要说有十。广则无边。故名大乘无量界藏。此正取菩萨十地诸位为无量界大乘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者。合上四百亿类洲。菩萨神通之力是其行用。一切世间已下。明其行体。行有世间出世间别。三地已还。名为世间。四地已上。名出世间。是二之中。各有证行阿含行异。故有四句。一切世间安隐快乐。是三地证行体也。证行寂灭。名为安隐。证法适神。名为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释三地已还阿含行。谓八禅等也。及出世间安乐劫成。是四地已上证行体也。法从喻称。故言劫成也。乃至天人本所未得者。是四地已上阿含行。谓道品等也。三地已还阿含之行。是凡夫法。人天共得。四地已上阿含之行。是贤圣之法。人天不得。故名天人本所未得。此等皆从摄受中出也。第二家。余义并同。但取证道即是无分别正体智。阿含行即是后得智。用摄论意也。有人言。初譬明正出人天乘。今譬明正法出生三乘。谓菩萨及三乘也。从菩萨神通下。合四百亿类洲。于中有二。一以大乘行相合也。乃至人天未得者。以二乘行合也。菩萨行相中有四。菩萨神通力者。出世作用殊能行也。一切世间安稳快乐者。世间福报行。谓因为安稳。果为快乐。世间如意自在。世间作用殊能行也。出世安乐劫成者。出世方便福报行。以喻为法。故言安乐劫成。世出世各具二种行。但文中说之非次第耳。人天本所未得者。声闻缘觉善法。人天本所不得也。皆于中出者。皆于摄受中出。问。此师既云此譬出生三乘。云何合四百亿类洲。答。彼不分明相当。以菩萨世间出世间及二乘为四也。今谓此三家释。乃取十地位。义有余。而于文凡有二失。一者义局。二者破句。言义局者。大水聚譬。明世出世一切。云何但出生十地义耶。破句至后当显也。今所明者凡有二义。一者总别。二者因果。言总别者。大千为总。四百亿类洲为别。则以大乘为总。于大乘中离出四乘为别。又总别者。大乘为总。菩萨神通之力。于大乘中别明菩萨神通之用。二者以大乘为果乘。四乘为因乘。所以知然者。下明四乘中。但辨菩萨神通。不明佛乘。故知大千喻果乘。四百喻因乘。一切菩萨神通之力下。合上四百亿类洲。菩萨神通果报。喻如一百亿类洲也。菩萨神通者。总举大乘因行化导之要。如法华信解云。于菩萨法。游戏神通也。一切世间安稳快乐者。人中果报。一切世间如意自在者。是诸天果报。合此人天为二百。人报劣。直云安稳快乐。天报胜。故云如意自在。所以知是人天者。并称世间故也。及出世间安乐者。二乘人即成二百。合前为四也。此是古旧所说。于文相显。然四乘各有因果。夫因乐义不显。果报则欢乐义显。今欲叹正法能生四乘乐果。使物行正法。是故偏明果也。问。四种云何并称为乐。答。菩萨运五通。度六道。适大士之怀。所以称乐。如世间之戏乐也。又作事若难。则名为苦。菩萨运用自在。如戏不难。故名为乐。余三乐在文显然。劫成乃至天人本来所得皆于中出者。前二家牵劫成属上出世间。古旧牵劫成向下也。上有三。谓譬合结。今是第三结也。就结中。初结能生。次结所生。劫成者。牒上劫成也。即是明摄受正法义成。即是能生也。乃至天人者下。结所生也。明天人乘从摄受正法出也。本所未得者。大乘及二乘非是世间所得。亦从正法中出也。此文非但偏结水聚譬。亦通结云雨譬。此二通举劫成之事。是故通结也。又如大地下。第三譬。前之二譬。明所秉之法。法不自弘。弘之由人。故次明秉法之人。又上明理正法。由理成人。故人有利物之用。如由水成地。地有升持之能。及出宝之用也。问。此章正明理正法出生。云何今两譬乃明人出生耶。答。由理正法出生人故。人能出生四乘等用。则终是明法出生义耳。两譬为异者。今作三双释之。一初譬以荷负义为正。后以出宝义为正。二者初譬与众生四乘因行。后譬与众生四乘果德。又初譬师化弟子。后明弟子得法由师。文四。一譬。二合。三结。四叹。所以借大地譬者。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屃山河。摄受正法菩萨亦具三义。一行体牢固。二广生物善。三荷屃众生。令离苦得乐也。又如大地者。上明云水出生四分藏。即是用云水以成地。今明地亦有荷屃之义。上明摄受正法出生五乘。今明摄受正法以成于人。人亦有荷屃义。故以地况人。如地能持四重担。得正法菩萨亦利益四种之人。大地即是能持。四重担即是所持也。有人言。大海最重。喻于凡夫。诸山次轻。喻于声闻。草木转轻。喻于缘觉。众生最轻。譬于菩萨。今明不尔。大海最重。喻于菩萨。诸山虽重。犹轻于大海。喻于缘觉。草木轻于诸山。喻于声闻。众生复轻草木。喻于凡夫。所以作此释者。物重譬于德重。物轻譬于德轻。如是摄受正法下。第二合譬。摄受正法以成男女。此得正法男女人。犹如大地。堪能荷屃四种重任也。逾彼大地者。地虽能持。无心屃担。菩萨大悲。有心能屃。又大地持少。菩萨屃多。又大地劫成能屃。劫坏不能。菩萨于一切时常能荷屃。故逾地也。何等为四下。合上所持。初解以大海喻凡夫者。依文次第合之。前举海山草木次人。今还次第合也。第二师释意。譬则从重至轻。合则从轻至重者。承文势故尔。以最后譬轻。故接轻合轻也。离善知识。谓不近善友也。虽有善友不相值遇。亲近义希。故称为离。三乘人及人中善人。能以善法利物。为善知识。不能听受正法。故曰无闻。或都不闻正法。或闻之甚希。或可虽闻不解。无恶不造。不能系念思惟。如法修行。言非法。授与福分善根。令修福舍罪。后生善处。渐得入道。故言而成就之。有下乘根性。后欣乐下法。故为求。为说四谛欣厌观法。故授与声闻乘。求声闻者。即是合上所担。所言求者。此是乐欲名之为求。授与之言。合上大地能持。下例作此释。问。缘觉之人。佛在世时。为其说教。可得是授。出无佛世。叵有授义以不。答。亦有二种授义。一者诸佛菩萨以神通力。起风动树。因而叶落。令其思量。故云授与。二者以人为缘。如猕猴教仙人坐禅。遂得缘觉。亦是授义。是名摄受正法下。第三总结。世尊如是摄受下。第四叹。为众生作不请之友者。四乘众生。虽有根性。乐欲未生。不能请求。菩萨照机。知其堪受。即便为说。故言不请。闻必得益。目之为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大士以善法惠利众生。令同志修学。故名为友。肇公言。真友不待请。如慈母之赴婴儿也。问。何故经中或云待请。或云不待请。答。待请方说者。显菩萨重法之心。不待请者。显菩萨大悲敦至。又待请者。令前人重法。不待请而说者。令物尊人也。若请方说。则能说之人便无大悲。故人则不尊也。大悲安慰下。前叹菩萨为物之友。今叹菩萨能生四乘善根。名之为母。众生在生死怖畏。菩萨以大悲覆护。以名安慰也。又如大地下。此第四譬。与上异者。上但明菩萨化众生。不明人得益。此下明上能化下。复明前人得益。何以知然。上云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故知上直言师化弟子。此下言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男子女人。故知此明众生得益。余二义如上。就文有四。一喻。二合。三释。四结。菩萨化功利益众生也。又如大地有四宝藏。此句总标。何等为四下。别出四名。一者无价。喻于菩萨。二者上价。喻于缘觉三中价喻声闻。四下价喻人天。是名大地四种宝藏者。结也。就合譬中。初总合。即合总文也。问。菩萨自得已家自法。云何名为得众生四宝。答。此四是化他法。故名众生四种大宝。此四种宝虽主化物。出在菩萨。故云菩萨得之。何等为四下。合上别也。譬中从上至下。合从下至上。前已释之。如是得大宝众生下。第三解释。众生得益。皆由菩萨也。世尊大宝藏者下。第四总结。前明得正法菩萨有四宝藏。此结明菩萨之人。所以能荷屃四担者。皆由摄受正法。故推功于法也。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自上已来释广大章门。今释摄受章明。所以知上释广大者。上明有四譬。即是四大。谓大云大水大地大宝。虽有四大不出二种。前二明人秉法大后二明法所成人大。一切诸大不出人法。故知是释广大章门也。自上已来。凡四处明摄受正法。一第十受明摄受正法。令不妄失。次第三愿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而救护之。第三摄受正法愿章。明一切诸愿同入一愿。谓摄受正法。第四摄受正法行章。摄受正法其义广大。虽四处标名。犹未解之。至此方释也。摄受者。若智证于理。理生于智。则是境智二见。不名摄受。若能所并冥。境智俱寂。乃名摄受正法也。盖是佛法之大宗。证悟之渊府。又有此文来者。智证于理。有不二二义。二不二义。不二二义者。智为能证。理为所证。理为能生。智为所生。二不二者。不见智为能照。理为所照。理为能生。智为所生。如大品云。与般若相应。而不见应与不应。与般若相应。谓不二二义。不见相应不相应。谓二不二义。智度论云。实相非般若。能生般若。此是不二二义也。又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虽是二边。名为中道。即是二不二义。自上已来。明摄受正法。明不二二义。今明相即。是二不二义。又若约位论之。地前菩萨。未能证理。故境智犹二。登地已上。与理相应。缘观俱寂。若破病论之。时众闻摄受正法。则谓智为能摄。正法是所摄。则起境智二见。今破二见。故明不二。是以有此文来也。此四条义。通贯于后。并不可出也。世尊摄受正法。此一句牒前摄受正法语来也。前已释广大义竟。未释摄受正法。今欲释之。故牒将来。摄受正法者。正解摄受义也。将欲解释。故重题章门也。无异正法者。此明摄受即正法。谓智不异境。无异摄受正法者。此明正法不异于智也。正法即摄受正法。正结理不异智也。以不二故言不异。非是相似故言无异。世尊无异波罗蜜下。自上已来释广大章门竟。今释第二无量因行章门。由理成行。故次理明行也。又正法语通。非但理是正法。

同类推荐
  • 靖康纪闻

    靖康纪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上清丹天三气玉皇六辰飞纲司命大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物不迁正量论

    物不迁正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驻梦词

    驻梦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一捺青春尾

    一捺青春尾

    我们年少有这要与天公试比高豪气,原谅人的唐突,因为青春只有一次,我们彼此都不想辜负!
  • 山海经(第五卷)

    山海经(第五卷)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 当代北京天安门史话

    当代北京天安门史话

    本书从明清时期讲起,对天安门的兴建、当时的职能等方面都有简略介绍。本书重点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及天安门广场的种种变化。天安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本书正是为诠释这种意义而写作。作者文笔生动,语言轻松流畅,书中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小书。
  • 道士的无限之旅

    道士的无限之旅

    有人说,这里是天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得不到的。有人说,这里是地狱,在生死之间挣扎,在杀戮之中沉沦。无数人在这里登临巅峰,无数人在这里堕入泥潭。这里是轮回都市,一个蕴含着无限希望的地方,一个隐藏着无尽恐怖的地方。直至一个末法时代的道士到来,搅起一片风雨,颠覆整个轮回,登临万界之上,化名为圣,横贯时空。
  • 海豹突击队体能训练手册

    海豹突击队体能训练手册

    该书是一本综合训练手册,编者包括医学专家和生理学家,他们都有在海豹突击队或其他特种部队的工作经历,在体能训练和特种兵训练方面具有权威的专业知识。该书阐述了特种兵如何达到并保持强健的体能素质,本书的编写目的是将这些经验与技巧分享给读者。
  • 快穿之红尘仙

    快穿之红尘仙

    因攀岩而意外死亡的幽,绑定了一个系统,从此过上了穿越的日子。但是当穿越的机会只有十次时,那么离别终将来临,最后一个世界,谁又会离开谁?专注无CP一万年!别被简介骗了……
  •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唐诗宋词元曲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所选篇目以普及性为要,挑选可接受性强、浅近明白之作入书,又广泛借鉴了其他的权威版本。宋词和元曲的选择则是对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作品衡量斟酌,博采众家之长。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元杂剧文学成就也很高,但我们尽量侧重选择活泼灵动、浅俗直白,并能够使欣赏者毫无间隔感的元散曲。
  • 静哥哥每天都醋不停

    静哥哥每天都醋不停

    某男咬牙切齿逼近:“怎么……撩走了我的心就想始乱终弃了?嗯?”面前冷峻妖孽发出危险讯号,靳天心里打鼓心虚的一匹,却还想着逃,非常欠抽道:“咱们不是一路人,你大人大量放过我?”某男脸孔发黑:“怎么就不是一路人了!”靳天一本正经:“我不想负责,也不想被负责,而想负责的你和我不是一路人。”某男掐住靳天下巴!“从你嘴里说出来的话真让人火大!”某日,靳天在网上教妹子防狼,“直接来一脚断子绝孙,别问我为什么,小时候踢足球的时候不慎被人踹了一脚,跪在地上半小时没起得来。”某男青筋突突的跳,“沾花惹草?撒谎都不打草稿?你肚子里的种哪来的?!”被抓包的靳天秒怂:“呃……”
  • 明月入君怀

    明月入君怀

    天下五分,战乱不断,群雄并起,谁主沉浮?那一年,兵荒马乱,元熙国丞相夫人于逃难时诞下一女,天象大变,人心惶惶。揽月峰掌门力排众议将此女抱入临昀宫抚养。一晃数十载少女已长成,却在回府前夜遭人刺杀,坠入山崖,幸得人相救,养伤二载。再回府时,一切早已天翻地覆......
  • 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容若的性灵人生

    人间何处问多情:纳兰容若的性灵人生

    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一个多情的翩翩公子,天生超逸脱俗。善骑射,精搏击,是满族正黄旗御前一品侍卫,他武将的骨子里装着一个多情的文人。他曾说:“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金阶华殿,钟鸣鼎食没有让他感到快乐,反而成了他此生的负累。他一生以风雅为性命,落拓无羁,结交于世落落不合的布衣文人。他笔墨函砚,吹花嚼蕊,以真心之字,诉衷情之心。红颜知己,初恋情人,恩爱娇妻……他经历过许多刻骨铭心的女人,然而,她们又渐次离他而去。他始终还是一个惆怅寂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