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龙王堂。颇多灵异。乃当时随经而来止者也。至今犹存。又天成三年戊子。默
和尚入唐。亦载大藏经来。本朝睿庙时。慧照国师奉诏西学。市辽本大藏三部而
来。一本今在定惠寺(海印寺有一本许参政宅有一本)大安二年。本朝宣宗代。佑
世僧统义天入宋。多将天台教观而来。此外方册所不载。高僧信士。往来所齎。
不可详记。大教东渐。洋洋乎庆矣哉。赞曰
华月夷风尚隔烟 鹿园鹤树二千年
流传海外真堪贺 东震西干共一天
按此录义湘传云。永徽初。入唐谒智俨。然据浮石本碑。湘武德八年生。丱岁出
家。永徽元年庚戌。与元晓同伴欲西入。至高丽有难而回。至龙朔元年辛酉入唐。
就学于智俨。总章元年。俨迁化。咸亨二年。湘来还新罗。长安二年壬寅。示灭。
年七十八。则疑与俨公斋于宣律师处。请天宫佛牙。在辛酉至戊辰七八年间也。
本朝高庙入江都壬辰年。疑天宫七日限满者误矣。忉利天一日夜当人间一百岁。
且从湘公初入唐辛酉。计至高庙壬辰。六百九十三岁也。至庚子年。始满七百年。
而七日限已满矣。至出都至元七年庚午。则七百三十年。若如天言。而七日后还
天宫。则禅师心鉴出都时。佩持出献者。恐非真佛牙也。于是年春出都前。于大
内集诸宗名德。乞佛牙舍利。精勤虽切。而不得一枚。则七日限满上天者几矣。
二十一年甲申。修补国清寺金塔。国主与庄穆王后幸妙觉寺。集众庆赞讫。右佛
牙与洛山水精念珠如意珠。君臣与大众皆瞻奉顶戴。后并纳金塔内。予亦预斯会。
而亲见所谓佛牙者。长三寸许。而无舍利焉无极记
弥勒仙花 末尸郎 真慈师
第二十四真兴王。姓金氏。名彡夌宗一作深夌宗。以梁大同六年庚申即位。慕伯
父法兴之志。一心奉佛。广兴佛寺。度人为僧尼。又天性风味多尚神仙。择人家
娘子美艳者。捧为原花要。聚徒选士。教之以孝悌忠信。亦理国之大要也。乃取
南毛娘峧贞娘两花。聚徒三四百人。峧贞者嫉妒毛娘。多置酒饮毛娘。至醉潜舁
去北川中。举石埋杀之。其徒罔知去处。悲泣而散。有人知其谋者。作歌诱街巷
小童唱于街。其徒闻之。寻得其尸于北川中。乃杀峧贞娘。于是大王下令。废原
花累年。王又念欲兴邦国须先风月道。更下令选良家男子有德行者。改为花娘。
始奉薛原郎为国仙。此花郎国仙之始。故竖碑于溟州。自此使人悛恶更善。上敬
下顺。五常六艺。三师六正。广行于代(国史。真智王大建八年庚申始奉花郎。
恐史传乃误)及真智王代。有兴轮寺僧真慈(一作贞慈也)每就堂主弥勒像前发原
誓言。愿我大圣化作花郎。出现于世。我常亲近睟容。奉以囗周旋。其诚恳至祷
之情。日盆弥笃。一夕梦有僧。谓曰。汝往熊川(今公州)水源寺。得见弥勒仙花
也。慈觉而惊喜。寻其寺行十日程。一步一礼。及到其寺。门外有一郎。侬纤不
爽。盼倩而迎。引入小门。邀致宾轩。慈且升且揖曰。郎君素昧平昔。何见待殷
勤如此。郎曰。我亦京师人也。见师高蹈远届。劳来之尔。俄而出门。不知所在。
慈谓偶尔。不甚异之。但与寺僧叙曩昔之梦兴来之之意。且曰。暂寓下榻。欲待
弥勒仙花何如。寺僧欺其情荡然。而见其懃恪。乃曰。此去南邻有千山。自古贤
哲寓止。多有冥感。盍归彼居。慈从之至于山下。山灵变老人出迎曰。到此奚为。
答曰。愿见弥勒仙花尔。老人曰。向于水源寺之门外。已见弥勒仙花。更来何求。
慈闻即惊汗。骤还本寺。居月余。真智王闻之。征诏问其由。曰郎既自称京师人。
圣不虚言。盍觅城中乎。慈奉宸旨会徒众。遍于闾阎间物色求之。有一小郎子。
断红齐具。眉彩秀丽。灵妙寺之东北路傍树下婆娑而游。慈迓之惊曰。此弥勒仙
花也。乃就而问曰。郎家何在。愿闻芳氏。郎答曰。我名未尸。儿孩时爷娘俱没。
未知何姓。于是肩舆而入见于王。王敬爱之。奉为国仙。其和睦子弟。礼义风教。
不类于常。风流耀世几七年。忽亡所在。慈哀坏殆甚。然饮沐慈泽。昵承清化。
能自悔改。精修为道。晚年亦不知所终。说者曰。未与弥声相近。尸与力形相类。
乃托其近似而相谜也。大圣不独感慈之诚款也。抑有缘于兹土。故比比示现焉。
至今国人称神仙曰弥勒仙花。凡有媒系于人者曰未尸。皆慈氏之遗风也。路傍树
至今名见郎又俚言似如树(一作印如树)赞曰
寻芳一步一瞻风 到处栽培一样功
羃地春归无觅处 谁知顷刻上林红
南白月二圣 努肹夫得 怛怛朴朴
白月山两圣成道记云。白月山在新罗仇史郡之北(古之屈自郡今义安郡)峰峦奇秀。
延袤数百里。真巨镇也。古老相传云。昔唐皇帝尝凿一池。每月望前。月色滉朗
中有一山岩石。如师子隐映花间之影。现于池中。上命画工图其状。遣使搜访天
下。至海东见此山有大师子岩。山之西南二步许有三山。其名花山(其山一体三
首。故云三山)与图相近。然未知真伪。以只履悬于师子岩之顶。使还奏闻。履
影亦现池。帝乃异之。赐名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现。故以名之)然后池中无影。
山之东南三千步许有仙川村。村有二人。其一曰努肹夫得(一作等)父名月藏。母
味胜。其一曰怛怛朴朴。父名修梵。母名梵摩(乡传云雉山村。误矣。二士之名
方言。二家各以二士心行腾腾苦节二义名之尔)皆风骨不凡。有域外遐想。而相
与友善。年皆弱冠。往依村之东北岭外法积房。剃发为僧。未几闻西南雉山村法
宗谷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栖真。同往大佛田小佛田二洞各居焉。夫得寓怀真庵。一
云壤寺(今怀真洞有古寺基。是也)朴朴居琉璃光寺(今梨山上有寺基。是也)皆挈
妻子而居。经营产业。交相来往。栖神安养。方外之志。未常暂废。观身世无常。
因相谓曰。腴田美岁良利也。不如衣食之应念而至。自然得饱暖也。妇女屋宅情
好也。不如莲池花藏千圣共游。鹦鹉孔雀以相娱也。况学佛当成佛。修真必得真。
今我等既落彩为僧。当脱略缠结。成无上道。岂宜汨没风尘。与俗辈无异也。遂
唾谢人间世。将隐于深谷。夜梦白毫光自西而至。光中垂金色臂。摩二人顶。及
觉说梦。与之符同。皆感叹久之。遂入白月山无等谷(今南薮洞也)朴朴师占北岭
师子岩。作板屋八尺房而居。故云板房。夫得师占东岭磊石下有水处。亦成方丈
而居焉。故云磊房(乡传云。夫得处山北囗囗洞。今复名。朴朴居山南法精洞磊
房。与此相反。以今验之。乡传误矣)各庵而居。夫得勤求弥勒。朴朴礼念弥陀。
未盈三载。景龙三年己酉四月八日。圣德王即位八年也。日将夕。有一娘子年几
二十。姿仪殊妙。气袭兰麝。俄然到北庵(乡传云南庵)请寄宿焉。因投词曰。行
途日落千山暮。路隔城遥绝四邻。今日欲投庵下宿。慈悲和尚莫生嗔。朴朴曰。
兰若护净为务。非尔所取近行矣。无滞此处。闭门而入(记云。我百念灰 今。
无以血襄见试)娘归南庵(传曰北庵)又请如前。夫得曰。汝从何处犯夜而来。娘
答曰。湛然与大虚同体。何有往来。但闻贤士志愿深重。德行高坚。将欲助成菩
提囗。因投一偈曰。日暮千山路。行行绝四邻。竹松阴转邃。溪洞响犹新。乞宿
非迷路。尊师欲指津。愿惟从我请。且莫问何人。师闻之惊骇谓曰。此地非妇女
相污。然随顺众生。亦菩萨行之一也。况穷谷夜暗。其可忽视欤。乃迎揖庵中而
置之。至夜清心砺操。微灯半壁。谓念厌厌。及夜将艾。娘呼曰。予不幸适有产
忧。乞和尚排备苫草。夫得悲矜莫逆。烛火殷勤。娘既产。又请浴。弩肹惭惧交
心。然哀悯之情有加无已。又备盆槽。坐娘于中。薪汤以浴之。既而槽中之水香
气郁烈。变成金液。弩肹大骇。娘曰。吾师亦宜浴此。肹勉强从之。忽觉精神爽
凉。肌肤金色。视其傍忽生一莲台。娘劝之坐。因谓曰。我是观音菩萨。来助大
师。成大菩提矣。言讫不现。朴朴谓肹今夜必染戒。将归听之。既至。见肹坐莲
台。作弥勒尊像放光明。身彩檀金。不觉扣头而礼曰。何得至于此乎。肹具叙其
由。朴朴叹曰。我乃障重。幸逢大圣而反不遇。大德至仁。先吾着鞭。愿无忘昔
日之契。事须同摄。肹曰。槽有余液。但可浴之。朴朴又浴。亦如前成无量寿。
二尊相对俨然。山下村民闻之。竞来瞻仰。叹曰。希有希有。二圣为说法要。全
身蹑云而逝。天宝十四年乙未。新罗景德王即位(古记云。天鉴二十四年乙未法
兴即位。何先后倒错之甚如此)闻斯事。以丁酉岁遣使创大伽蓝。号白月山南寺。
广德二年(古记云大历元年。亦误)甲辰七月十五日。寺成。更塑弥勒尊像。安于
金堂。额曰。现身成道弥勒之殿。又塑弥陀像安于讲堂。余液不足。涂浴未周。
故弥陀像亦有斑驳之痕。额曰。现身成道无量寿殿。议曰。娘可谓应以妇女身摄
化者也。华严经摩耶夫人善知识。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脱门。今娘之桷产微意在
此。观其投词。哀婉可爱。宛转有天仙之趣。呜呼。使娘婆不解随顺众生语言陀
罗尼。其能若是乎。其末联宜云。清风一榻莫予嗔。然不尔云者。盖不欲同乎流
俗语尔。赞曰
滴翠岩前剥啄声 何人日暮扣云扃
南庵且近宜寻去 莫踏苍苔污我庭
右北庵
谷暗何归已暝烟 南窗有蕈且流连
夜阑百八深深转 只恐成喧恼客眠
右南庵
十里松阴一径迷 访僧来试夜招提
三槽浴罢天将晓 生下双儿掷向西
右圣娘
芬皇寺千手大悲 盲儿得眼
景德王代。汉岐里女希明之儿。生五稔而忽盲。一日其母抱儿诣芬皇寺。左殿北
壁画千手大悲。前令儿作歌祷之。遂得明。其词曰
膝肹古召[方*尔] 二尸掌音毛乎支内良 千手观音叱前良中 祈以支白屋尸置
内乎多 千隐手 叱千隐目肹 一等下叱放一等肹除恶支 二于万隐吾罗一等沙
隐赐以古只内乎叱等邪阿邪也 吾良遗知支赐尸等焉 放冬矣用屋尸慈悲也根古
赞曰
竹马葱笙戏陌尘 一朝双碧失瞳人
不因大士回慈眼 虚度杨花几社春
洛山二大圣 观音 正趣 调信
昔义湘法师始自唐来还。闻大悲真身住此海边崛内。故因名洛山。盖西域宝陀洛
伽山。此云小白华。乃白衣大士真身住处。故借此名之。斋戒七日。浮座具晨水
上。龙天八部侍从引入崛内参礼。空中出水精念珠一贯给之。湘领受而退。东海
龙亦献如意宝珠一颗。师捧出。更斋七日。乃见真容。谓曰。于座上山顶双竹涌
生。当其地作殿宜矣。师闻之出崛。果有竹从地涌出。乃作金堂塑像而安之。圆
容丽质。俨若天生。其竹还没。方知正是真身住也。因名其寺曰洛山。师以所受
二珠镇安于圣殿而去。后有元晓法师。继踵而来。欲求瞻礼初至于南郊水田中。
有一白衣女人刈稻。师戏请其禾。女以稻荒戏答之。又行至桥下。一女洗月水帛。
师乞水。女酌其秽水献之。师覆弃之。更酌川水而饮之。时野中松上有一青鸟。
呼曰休醍囗和尚。忽隐不现。其松下有一只脱鞋。师既到寺。观音座下又有前所
见脱鞋一只。方知前所遇圣女乃真身也。故时人谓之观音松。师欲入圣崛更睹真
容。风浪大作。不得入而去。后有崛山祖师梵日。太和年中入唐。到明州开国寺。
有一沙弥截左耳在众僧之末。与师言曰。吾亦乡人也。家在溟州界翼岭县德耆坊。
师他日若还本国。须成吾舍。既而遍游丛席。得法于盐官(事具在本传)以会昌七
年丁卯还国。先创崛山寺而传教。大中十二年戊寅二月十五日。夜梦昔所见沙弥
到窗下。曰。昔在明州开国寺。与师有约。既蒙见诺。何其晚也。祖师惊觉。押
数十人到翼岭境。寻访其居。有一女居洛山下村。问其名。曰德耆。女有一子年
才八岁。常出游于村南石桥边。告其母曰。吾所与游者有金色童子。母以告于师。
师惊喜。与其子寻所游桥下。水中有一石佛。舁出之。截左耳类前所见沙弥。即
正趣菩萨之像也。乃作简子卜其营构之地。洛山上方吉。乃作殿三间安其像(古
本载梵日事在前。相晓二师在后。然按湘晓二师尔囗于高宗之代。梵日在于会去
之后。相昌一百七十余岁。故今前却而编次之。或云梵日为相之门人。谬妄也)
后百余年。野火连延到此山。唯二圣殿独免其灾。余皆煨烬。及西山大兵已来。
癸丑甲寅年间。二圣真容及二宝珠移入襄州城。大兵来攻甚急。城将陷。时住持
禅师阿行(古名希玄)以银合盛二珠。佩持将逃逸。寺奴名乞升夺取。深埋于地。
誓曰。我若不免死于兵。则二宝珠终不现于人间。人无知者。我若不死。当奉二
宝献于邦家矣。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城陷。阿行不免。而乞升获免。兵退后掘出。
纳于溟州道监仓使。时郎中李禄绥为监仓使。受而藏于监仓库中。每交代传受。
至戊午十一月。本业老宿祇林寺住持大禅师觉猷奏曰。洛山二珠。国家神宝。襄
州城陷时。寺奴乞升埋于城中。兵退取纳监仓使。藏在溟州营库中。今溟州城殆
不能守矣。宜输安御府。主上允可。发夜别抄十人率乞升。取于溟州城。入安于
内府。时使介十人各赐银一斤米五石。昔新罗为京师时。有世逵寺(今兴教寺也)
之庄舍。在溟州奈李郡(按地理志。溟州无奈李郡。唯有奈城郡。本奈生郡。今
宁越。又牛首州领县有奈灵郡。本奈巳郡。今刚州。牛首州今春州今言奈李郡。
未知孰是)本寺遗僧调信为知庄。信到庄上。悦囗守金昕公之女。惑之深。屡就
洛山大悲前。潜祈得幸。方数年间。其女已有配矣。又往堂前怨大悲之不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