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源石上置锡钵而隐。使来复命。遂创释迦寺于琵琶岩下。创佛无寺于灭影处。
分置锡钵焉。二寺至今存。锡钵亡矣。智论第四云。昔有罽宾三藏。行阿兰若法。
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衣服粗弊。遮门不前。如是数数。以衣弊故。
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人见之。听前不禁。既获诣坐。得种种
好食。先以与衣。众人问言何以尔乎。答曰。我比数来。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
此座。得种种食。宜以与衣尔。事可同按。赞曰
燃香择佛看新绘 办供斋僧唤旧知
从此琵琶岩上月 时时云掩到潭迟
月明师兜率歌
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并现。挟旬不灭。日官奏。请缘僧作散花功德。
则可禳。于是洁坛于朝元殿。驾幸青阳楼望缘僧。时有月明师行于阡陌时之南路。
王使召之。命开坛作启。明奏云。臣僧但属于国仙之徒。只解乡歌。不闲声梵。
王曰。既卜缘僧。虽用乡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赋之。其词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宝白乎隐花良汝隐直等隐心音矣命叱使以恶只 弥勒座主陪
立罗良
解曰。龙楼此日散花歌桃送青云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远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谓
此为散花歌。误矣。宜云兜率歌。别有散花歌。文多不载。既而日怪即灭。王嘉
之。赐品茶一袭。水精念珠百八个。忽有一童子。仪形鲜洁。跪奉茶珠。从殿西
小门而出。明谓是内宫之使。王谓师之从者。及玄征而俱非。王甚异之。使人追
之。童入内院塔中而隐。茶珠在南壁画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德与至诚。能昭假于
至圣也如此。朝野莫不闻知。王益敬之。更赆绢一百疋。以表鸿诚。明又尝为亡
妹营齐。作乡歌祭之。忽有惊飚吹纸钱。飞举向西而没。歌曰
生死路隐 此矣有阿米次肹伊遣 吾隐去内如辞叱都 毛如云遣去内尼叱古 于
内秋察早隐风未 此矣彼矣浮良落尸叶如一等隐枝良出古 去奴隐处毛冬乎丁
阿也 弥陀刹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尝月夜吹过门前大路。月驭为之停轮。因名其路日月
明里。师亦以是著名。师即能俊大师之门人也。罗人尚乡歌者尚矣。盖诗颂之类
欤。故往往能感动天地鬼神者非一。赞曰
风送飞钱资逝妹 笛摇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连天远 万德花迎一曲歌
善律还生
望德寺僧善律。施钱欲成六百般若。功未周。忽被阴府所追至冥。司问曰。汝在
人间作何业。律曰。贫道暮年欲成大品经。功未就而来。司曰。汝之寿箓虽尽。
胜愿囗囗。宜复人间毕成宝典。乃放还。途中有一女子哭莅拜前曰。我亦南阎州
新罗人。坐父母阴取金刚寺水田一亩。被冥府追检。久受重苦。今师若还古里。
告我父母速还厥田。妾之在世。胡麻油埋于床下。并藏致密布于寝褥间。愿师取
吾油点佛灯。货其布为经幅。则黄川亦恩。庶几脱我苦恼矣。律曰。汝家何在。
曰沙梁部久远寺西南里也。律闻之方行。乃苏。时律死已十日。葬于南山东麓。
在冢中呼三日。牧童闻之来告于本寺。寺僧归发冢出之。具说前事。又访女家。
女死隔十五年。油布宛然。律依其谕作冥福。女来魂报云。赖师之恩妾已离苦得
脱矣。时人闻之莫不惊感。助成宝典。其经秩今在东都僧司藏中。每年春秋。披
转禳灾焉。赞曰
堪羡吾师仗胜缘 魂游却返旧林泉
爷娘若问儿安否 为我催还一亩田
金现感虎
新罗俗每当仲春。初八至十五日。都人士女。竞绕兴轮寺之殿塔为福会。元圣王
代。有郎君金现者。夜深独绕不息。有一处女念佛随绕。相感而目送之绕毕。引
入屏处通焉。女将还。现从之。女辞拒而强随之。行至西山之麓。入一茅店。有
老妪问女曰附率者何人。女陈其情。妪曰。虽好事不如无也。然遂事不可谏也。
且藏于密。恐汝弟兄之恶也。把郎而匿之奥。小绕有三虎咆哮而至。作人语曰。
家有腥膻之气疗饥何幸。妪与女叱曰。尔鼻之爽乎。何言之狂也。时有天唱。尔
辈嗜害物命尤多。宜诛一以征恶。三兽闻之。皆有忧色。女谓曰。三兄若能远避
而自惩。我能代受其罚。皆喜俛首妥尾而遁去。女入谓郎曰。始吾耻君子之辱临
弊族。故辞禁尔。今既无隐。敢布腹心。且贱妾之于郎君。虽曰非类。得陪一夕
之欢。义重结褵之好。三兄之恶天既厌之。一家之殃予欲当之。与其死于等闲人
之手。曷若伏于郎君刃下以报之德乎。妾以明日入市为害剧。则国人无如我何。
大王必募以重爵而捉我矣。君其无[怯*力]。追我乎城北林中。吾将待之。现曰。
人交人彝伦之道。异类而交盖非常也。既得从容。固多天幸。何可忍卖于伉俪之
死。侥幸一世之爵禄乎。女曰。郎君无有此言。今妾之寿夭盖天命也。亦吾愿也。
郎君之庆也。予族之福也。国人之喜也。一死而五利备。其可违乎。但为妾创寺。
讲真诠资胜报。则郎君之惠莫大焉。遂相泣而别。次日果有猛虎。入城中剽甚。
无敢当。元圣王闻之。申令曰。戡虎者爵二级。现诣阙奏曰。小臣能之。乃先赐
爵以激之。现持短兵入林中。虎变为娘子。熙怡而笑曰。昨夜共郎君缱绻之事。
惟君无忽。今日被爪伤者。皆涂兴轮寺酱。聆其寺之螺钵声则可治。乃取现所佩
刀。自颈而仆。乃虎也。现出林而托曰。今兹虎易搏矣。匿其由不泄。但依谕而
治之。其疮皆效。今俗亦用其方。现既登庸。创寺于西川边。号虎愿寺。常讲梵
网经。以导虎之冥游。亦报其杀身成己之恩。现临卒。深感前事之异。乃笔成传
俗。姑闻知因名论虎林称于今。贞元九年。申屠澄自黄冠调补汉州。什方县之尉。
至真符县之东十里许。遇风雪大寒。马不能前。路旁有茅舍。中有烟火甚温照灯
下就之。有老父妪及处子。环火而坐。其女年方十四五。虽蓬发垢衣。雪肤花脸。
举止妍媚。父妪见澄来。遽起曰。客甚冲寒雪。请前就火。澄坐良久。天色已暝。
风雪不止。澄曰。西去县尚远。请宿于此。父妪曰。苟不以蓬荜为陋。敢承命。
澄遂解鞍施衾帏。其女见客方止。修容靘妆自[竺-二+惟]箔间出。有闲雅之态。
犹过初时。澄曰。小娘子明惠过人甚。幸未婚。敢请自媒如何。翁曰。不期贵客
欲采拾。岂定分也。澄遂修子婿之礼。澄乃以所乘马载之而行。既至官俸禄甚薄。
妻力以成家。无不欢心。后秩满将归。已生一男一女。亦甚明惠。澄尤加敬爱。
尝作赠内诗云。一官惭梅福。三年愧孟光。此情何所喻。川上有[元/鸟]鸯。其
妻终日吟讽。似默有和者。未尝出口。澄罢官罄室归本家。妻忽怅然谓澄曰。见
赠一篇。寻即有和。乃吟曰。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
心。遂与访其家。不复有人矣。妻思慕之甚。尽日涕泣。忽壁角见一虎皮。妻大
笑曰。不知此物尚在耶。遂取披之。即变为虎。哮吼拏攫。突门而出。澄惊避之。
携二子寻其路。望山林大哭数日。竟不知所之。噫。澄现二公之接异物也。变为
人妾则同矣。而赠背人诗。然后哮吼拏攫而走。与现之虎异矣。现之虎不得已而
伤人。然善诱良方以救人。兽有为仁如彼者。今有人而不如兽者。何哉。详观事
之终始。感人于旋绕佛寺中。天唱征恶。以自代之。传神方以救人置精庐讲佛戒。
非徒兽之性仁者也。盖大圣应物之多方。感现公之能致情于旋绕。欲报冥益耳。
宜其当时能受禧佑乎。赞曰
山家不耐三兄恶 兰吐那堪一诺芳
义重数条轻万死 许身林下落花忙
融天师彗星歌 真平王代
第五居烈郎。第六实处郎(一作突处郎)第七宝同郎等三花之徒。欲游枫岳。有彗
星犯心大星。郎徒疑之。欲罢其行。时天师作歌歌之。星怪即灭。日本兵还国。
反成福庆。大王欢喜。遣郎游岳焉。歌曰
旧理东尸汀叱 干达婆矣游乌隐城叱[月*(夸-大+八)]良望良古 倭理叱军置来
叱多烽烧邪隐边也薮耶 三花矣岳音见赐乌尸闻古 月置八切尔数于将来尸波衣
道尸扫尸星利望良古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 后句 达阿罗浮去伊叱等邪
此也友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
正秀师救冰女
第四十哀庄王代。有沙门正秀。寓止皇龙寺。冬日雪深。既暮。自三郎寺还。经
由天严寺门外。有一乞女产儿。冻卧滨死。师见而悯之。就抱。良久气苏。乃脱
衣以覆之。裸走本寺。苫草覆身过夜。夜半有天唱于王庭曰。皇龙寺沙门正秀宜
封王师。急使人捡之。具事升闻。上备威仪迎入大内。册为国师
避隐第八
朗智乘云 普贤树
歃良州阿曲县之灵鹫山(歃良。今梁州阿曲一作西又云求佛。又屈弗。今蔚州置
屈弗驲。今存其名)有异僧。庵居累纪。而乡邑皆不识。师亦不言名氏。常讲法
华。仍有通力。龙朔初。有沙弥智通。伊亮公之家奴也。出家年七岁。时有乌来
鸣云。灵鹫去投朗智为弟子。通闻之寻访此山。来憩于洞中树下。忽见异人出。
曰我是普大士。欲授汝戒品。故来尔。因宣戒讫乃隐。通神心豁尔。智证顿圆。
遂前行路。逢一僧。乃问朗智师何所住。僧曰。奚问朗智乎。通具陈神乌之事。
僧莞尔而笑曰。我是朗智。今兹堂前亦有乌来报。有圣儿投师将至矣。宜出迎。
故来迎尔。乃执手而叹曰。灵乌惊尔投吾。报予迎汝。是何祥也。殆山灵之阴助
也。传云。山主乃辨才天女。通闻之泣谢。投礼于师。既而将与授戒。通曰。予
于洞口树下。已蒙普贤大士乃授正戒。智叹曰。善哉汝已亲禀大士满分之戒。我
自生年来。夕惕慇懃。念遇至圣。而犹未能昭格。今汝已受。吾不及汝远矣。反
礼智通。因名其树曰普贤。通曰。法师住此其已久。如曰法兴王丁未之岁。始寓
足焉。不知今几。通到山之时。乃文武王即位元年辛酉岁也。计已一百三十五年
矣。通后诣义湘之室。升堂睹奥。颇资玄化。寔为锥洞记主也。元晓住磻高寺时。
常往谒智。令着初章观文及安身事心论。晓撰讫。使隐士文善奉书驰达。其篇尾
述偈云。西谷沙弥稽首礼。东岳上德高岩前(磻高在灵鹫之西北。故西谷沙弥乃
自谓也)吹以细尘补鹫岳。飞以微滴投龙渊(云云)。山之东有大和江。乃为中国
大和池龙植福所创。故云龙渊。通与晓皆大圣也。二圣而抠衣师之。道迈可知。
师尝乘云往中国之清凉山。随众听讲。俄顷即还彼中僧谓是邻居者。然罔知攸止。
一日令于众曰。除常住外。别院来僧。各持所居名花异植。来献道场。智明日折
山中异木一枝归呈之。彼僧见之。乃曰。此木梵号怛提伽。此云赫。唯西竺海东
二灵鹫山有之。彼二山皆第十法云地菩萨所居。斯必圣者也。遂察其行色。乃知
住海东灵鹫也。因此改观。名著中外。乡人乃号其庵曰赫木。今赫木寺之北岗有
古基。乃其遗趾。灵鹫寺记云。朗智尝云。此庵址乃迦叶佛时寺基也。堀地得灯
缸二。隔元圣王代。有大德缘会来居山中。撰师之传行于世。按华严经第十名法
云地。今师之驭云。盖佛陀屈三指。元晓分百身之类也欤。赞曰
想料岩藏百岁间 高名曾未落人寰
不禁山鸟闲饶舌 云驭无端泄往还
缘会逃名 文殊岾
高僧缘会。尝隐居灵鹫。每读莲经修普贤观行。庭池常有莲数朵。四时不萎(今
灵鹫寺龙藏殿。是缘会旧居)国主元圣王闻其瑞异。欲征拜为国师。师闻之。乃
弃庵而遁。行跨西岭岩间。有一老叟今尔耕。问师奚适。曰。吾闻邦家滥听。縻
我以爵。故避之尔。叟听曰。于此可贾。何劳远售。师之谓卖名无厌乎。会谓其
慢已。不听。遂行数里许。溪边遇一媪。问师何往。答如初。媪曰。前遇人乎。
曰有一老叟侮予之甚。愠且来矣。媪曰。文殊大圣也。夫言之不听何。会闻即惊
悚。遽还翁所。扣颡陈悔曰。圣者之言敢不闻命乎。今且还矣。溪边媪彼何人。
斯叟曰。辩才天女也。言讫遂隐。乃还庵中。俄有天使齎诏征之。会知业已当受。
乃应诏赴阙。封为国师(僧传云。宪安王封为二朝王师号照咸通四年卒。与元圣
年代相示未知孰是)师之感老叟处。因名文殊岾。见女处曰阿尼岾。赞曰
倚市难藏久陆况 囊锥既露括难禁
自缘庭下青莲误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现求静
释惠现。百济人。小出家。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良稠。兼攻三
论。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则持诵。四远钦风。户外之履满
矣。稍厌烦拥。遂往江南达拏山居焉。山极岩险。来往艰稀。现静坐求忘。终于
山中。同学舆尸置右室中。虎啖尽遗骸。唯髅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犹红软。过
后方变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龄五十八。即贞观之初。现不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