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退以终。而乃名流诸夏立传。在唐声着矣。夫又高丽释波若入中国天台山。受
智者教。观以神异。间山中而灭。唐僧传亦有章颇多灵范。赞曰
鹿尾传经倦一场 去年清诵倚云藏
风前青史名流远 火后江莲舌带芳
信忠挂冠
孝成王潜邸时。与贤士信忠围碁于宫庭柏树下。尝谓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树。
信忠兴拜。隔数月。王即位赏功臣。忘忠而不第之。忠怨而作歌。帖于柏树。树
忽黄悴。王怪使审之。得歌献之。大惊曰。万机鞅掌。几忘乎角弓。乃召之赐爵
禄。柏树乃苏。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尔屋支堕米 汝于多支行齐教因隐 仰顿隐面矣改衣
赐乎隐冬矣也 月罗理影支古理因渊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儿史沙
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乌隐第也 后句亡
由是宠现于两朝。景德王(王即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忠与二友相约。挂冠
入南岳。再征不就。落发为沙门。为王创断俗寺居焉。愿终身立壑。以奉福大王。
王许之。留真在金堂后壁是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讹云小花里(按三和尚传有。
信忠奉圣寺。与此相混。然计其神文之世。距景德已百余年。况神文与信忠乃宿
世之事。则非此信忠明矣。宜详之)又别记云。景德王代有直长李俊(高僧传作李
纯)早曾发愿。年至知命须出家创佛寺。天宝七年戊子。年登五十矣。改创槽渊
小寺为大刹。名断俗寺。身亦削发。法名孔宏长老。住寺二十年乃卒。与前三国
史所载不同。两存之阙疑。赞曰
功名未已鬓先霜 君宠虽多百岁忙
隔岸有山频入梦 逝将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圣
罗时有观机道成二圣师。不知何许人。同隐包山(乡去所瑟山。乃梵音。此云包也)
机庵南岭。成处北穴。相去十许里。披云啸月。每相过从。成欲致机。则山中树
木皆向南而俯。如相迎者。机见之而往。机欲邀成也。则亦如之。皆北偃。成乃
至。如是有年。成于所居之后。高岩之上。常宴坐。一日自岩缝间透身而出。全
身腾空而逝。莫知所至。或云。至寿昌郡(今寿城都)指骸焉。机亦继踵归真。今
以二师名命其墟。皆有遗趾。道成岩高数丈。后人置寺穴下。大平兴国七年壬午。
有释成梵。始来住寺。敞万日弥陀道场。精懃五十余年。屡有殊祥。时玄风信士
二十余人岁结社。拾香木纳寺。每入山采香。剪折淘洗。摊置箔上。其木至夜放
光如烛。由是郡人项施其香。徒以得光之岁为贺。乃二圣之灵感。或岳神攸助也。
神名静圣天王。尝于迦叶佛时受佛瞩。有本誓。待山中一千人出世。转受余报。
今山中尝记九圣遗事。则未详。曰。观机。道成。搬师。[打-丁+牒]师。道义
(有柏岩基)子阳。成梵。今勿女。白牛师。赞曰
相过蹯月弄云泉 二老风流几百年
满壑烟霞余古木 低昂寒影尚如迎
搬音般。乡云雨木。[打-丁+牒]音牒。乡云加乙木。此二师久隐岩丛。不交人世。
皆编木叶为衣。以度寒暑。掩湿遮羞而已。因以为号。尝闻枫岳亦有斯名。乃知
古之隐伦之士。例多逸韵如此。但难为蹈袭。子尝寓包山。有记二师之遗美。今
并录之
紫茅黄精[祝/土]肚皮 蔽衣木叶非蚕机
寒松飕飕石荦确 日暮林下樵苏归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飒飒随风飞
败蒲横卧于憨眠 梦魂不到红尘羁
云游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迹稀
永才遇贼
释永才性滑稽。不累于物。善乡歌。暮岁将隐于南岳。至大岘岭。遇贼六十余人。
将加害。才临刃无惧色。怡然当之。贼怪而问其名。曰永才。贼素闻其名。乃命
囗囗囗作歌。其辞曰
自矣心米 貌史毛达只将来吞隐日远鸟逸囗过出知遣 今吞薮未去遣省如 但非
乎隐焉破囗主次弗囗史内于都还于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过乎好尸曰沙也内乎吞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隐[泳-永+善]陵隐安支尚宅都乎隐以多
贼感其意。赠之绫二端。才笑而前谢曰。知财贿之为地狱根本。将避于穷山以饯
一生。何敢受焉。乃投之地。贼又感其言。皆释釰投戈。落发为徒。同隐智异。
不复蹈世。才年仅九十矣。在元圣大王之世。赞曰
策杖归山意转深 绮纨珠玉岂治心
绿林君子休相赠 地狱无根只寸金
勿稽子
第十奈解王即位十七年壬辰。保罗国。古自国(今固城)史勿国(今泗州)等八国。
并力来侵边境。王命太子奈音将军一伐等率兵拒之。八国皆降。时勿稽子军功第
一。然为太子所嫌。不赏其功。或谓勿稽曰。此战之功唯子而已。而赏不及子。
太子之嫌君其怨乎。稽曰。国君在上。何怨人臣。或曰。然则奏闻于王幸矣。稽
曰。伐功争命。扬已掩人。志士之所不为也。励之待时而已。十年乙未。骨浦国
(今合浦也)等三国王各率兵来攻竭火(疑屈弗也。今蔚州)王亲率御之。三国皆败。
稽所获数十级。而人不言稽之功。稽谓其妻曰。吾闻仕君之道。见危致命。临难
忘身。仗于节义。不顾死生。之谓忠也。夫保罗(疑发罗今罗州)竭火之役。诚是
国之难。君之危。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此乃不忠甚也。既以不忠而仕君。
累及于先人。可谓孝乎。既失忠孝。何颜复游朝市之中乎。乃被发荷琴入师彘山
(未详)悲竹树之性病。寄托作歌。拟溪涧之咽响。扣琴制曲。隐居不复现世
迎如师
实际寺释迎如。未详族氏。德行双高。景德王将邀致供养。遣使征之。如诣内斋
罢。将还。王遣使陪送至寺。入门即隐。不知所在。使来奏。王异之。追封国师。
后亦不复现世。至今称曰国师房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歃良州东北二十许里有布山川。石窟奇秀。宛如人斫。有五比丘。未详名氏。来
寓而念弥陀求西方几十年。忽有圣众自西来迎。于是五比丘各坐莲台。乘空而逝。
至通度寺门外留连。而天乐间奏。寺僧出观。五比丘为说无常苦空之理。蜕弃遗
骸。放大光明。向西而去。其捐舍处。寺僧起亭榭。名置楼。至今存焉
念佛师
南山东麓有避里村。村有寺。因名避里寺。寺有异僧。不言名氏。常念弥陀。声
闻于城中。三百六十坊。十七万户。无不闻声。声无高下。琅琅一样。以此异之。
莫不致敬。皆以念佛师为名。死后泥塑真仪。安于敏藏寺中。其本住避里寺。改
名念佛寺。寺旁亦有寺名让避。因村得名
孝善第九
真定师孝善双美
法师真定罗人也。白衣时隶名卒伍。而家贫不娶。部役之余。佣作受粟。以养孀
母。家中计产。唯折脚一铛而已。一日有僧到门。求化营寺铁物。母以铛施之。
既而定从外归。母告之故。且虞子意何如尔。定喜现于色曰。施于佛事。何幸如
之。虽无铛又何患。乃以瓦盆为釜。熟食而养之。尝在行伍间。闻人说义湘法师
在太伯山说法利人。即有向慕之志。告于母曰。毕孝之后。当投于湘法师。落发
学道矣。母曰。佛法难遇。人生大速。乃曰毕孝。不亦晚乎。曷若趁予不死。以
闻道闻。慎勿因循。速斯可矣。定曰。萱堂晚景。唯我在侧。弃而出家。岂敢忍
乎。母曰。噫为我防出家。令我便堕泥黎也。虽生养以三牢七鼎。岂可为孝。予
其衣食于人之门。亦可守其天年。必欲孝我。莫作尔言。定沉思久之。母即起罄
倒囊储。有米七升。即日毕炊。且曰。恐汝因熟食经营而行慢也。宜在予目下。
喰其一。橐其六。速行速行。定饮泣固辞曰。弃母出家。其亦人子所难忍也。况
其杯浆数日之资。尽裹而行。天地其谓我何。三辞三劝之。定重违其志。进途宵
征。三日达于太伯山。投湘公剃染为弟子。名曰真定。居三年。母之讣音至。定
跏趺入定。七日乃起 说者曰。追伤哀毁之至。殆不能堪。故以定水涤之尔。或
曰。以定观察母之所生处也。或曰。斯乃如实理荐冥福也。既出定以后。事告于
湘。湘率门徒归于小伯山之锥洞。结草为庐。会徒三千。约九十日。讲华严大典。
门人智通随讲。撮其枢要成两卷。名锥洞记。流通于世。讲毕。其母现于梦曰。
我已生天矣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
牟梁里(一作浮云村)之贫女庆祖有儿。头大顶平如城。因名大城。家窘不能生育。
因役佣于货殖福安家。其家俵田数亩以备衣食之资。时有开士渐开。欲设六轮会
于兴轮寺。劝化至福安家。安施布五十疋。开咒愿曰。檀越好布施。天神常护持。
施一得万倍。安乐寿命长。大城闻之。跳踉而入。谓其母曰。予听门僧诵倡。云
施一得万倍。念我定无宿善。今兹困匮矣。今又不施。来世益艰。施我佣田于法
会。以图后报何如。母曰善乃施田于开。未几城物故。是日夜国宰金文亮家有天
唱云。牟梁里大城儿今杔汝家。家人震惊使检牟梁里。城果亡。其日与唱同时有
娠生儿。左手握不发。七日乃开。有金简子雕大城二字。又以名之。迎其母于第
中兼养之。既壮。好游猎。一日登吐含山捕一熊。宿山下村。梦熊变为鬼。讼曰。
汝何杀我。我还啖汝。城怖懅请容赦。鬼曰。能为我创佛寺乎。城誓之曰喏。既
觉。汗流被蓐。自后禁原野。为熊创长寿寺于其捕地。因而情有所感。悲愿增笃。
乃为现生二亲创佛国寺。为前世爷娘创石佛寺。请神琳表训二圣师各住焉。茂张
像设。且酬鞠养之劳。以一身孝二世父母。古亦罕闻。善施之验可不信乎。将雕
石佛也。欲炼一大石为龛盖。石忽三裂。愤恚而假[穴/(爿*未)]。夜中天神来降。
毕造而还城方[木*尤]起。走跋南岭。爇香木以供天神。故名其地为香岭。其佛
国寺云梯石塔雕镂石木之功。东都诸刹未有加也。古乡传所载如上。而寺中有记
云。景德王代。大相大城以天宝十年辛卯始创佛国寺。历惠恭世。以大历九年甲
寅十二月二日大城卒。国家乃毕成之。初请瑜伽大德降魔住此寺。继之至于今。
与古传不同。未详孰是。赞曰
牟梁春后施三亩 香岭秋来获万金
萱室百年贫富贵 槐庭一梦去来今
向得舍知割股供亲 景德王代
熊川州有向得舍知者。年凶。其父几于饿死。向得割股以给养。州人具事奏闻。
景德王赏赐租五百硕
孙顺埋儿 兴德王代
孙顺者(古今作孙舜)牟梁里人。父鹤山。父没。与妻同。但傅人家得米谷养老娘。
娘名运乌。顺有小儿。每夺娘食。顺难之。谓其妻曰。儿可得。母难再求。而夺
其食。母饥何甚。且埋此儿以图母腹之盈。乃负儿归醉山(山在牟梁西北)北郊。
堀地忽得石钟甚奇。夫妇惊怪。乍悬林木上。试击之。舂容可爱。妻曰。得异物
殆儿之福。不可埋也。夫亦以为然。乃负儿与钟而还家。悬钟于梁扣之。声闻于
阙。兴德王闻之。谓左右曰。西郊有异钟声。清远不类。速检之。王人来检其家。
具事奏王。王曰。昔郭巨瘗子。天赐金釜。今孙顺埋儿。地涌石钟前孝后孝。覆
载同鉴。乃赐屋一区。岁给粳五十硕。以尚纯孝焉。顺舍旧居为寺。号弘孝寺。
安置石钟真圣王代。百济横贼入其里。钟亡寺存。其得钟之地名完乎坪。今讹云
枝良坪
贫女养母
孝宗郎游南山鲍石亭(或云三花述)门客星驰。有二客独后。郎问其故。曰芬皇寺
之东里有女。年二十左右手抱盲母相号而哭。问同里曰。此女家贫。乞啜而反哺
有年矣。适岁荒。倚门难以藉手。赎赁他家。得谷三十石。寄置大家服役。日暮
橐米而来家。炊饷伴宿。晨则归役大家。如是者数日矣。母曰。昔日之糠秕。心
和且平。近日之香粳。膈肝若刺。而心未安。何哉。女言其实。母痛哭。女叹已
之但能口腹之养。而失于色难也。故相持而泣。见此而迟留尔。郎闻之潜然。送
谷一百斛。郎之二亲亦送衣袴一袭。郎之千徒敛租一千石遗之。事达宸聪。时真
圣王赐谷五百石。并宅一廛。遣卒徒卫其家。以儆劫掠。旌其坊为孝养之里。后
拾其家为寺。名两尊寺
吾东方三国。本史遗事两本。他无所刊。而只在本府。岁久刓缺。一行可解
仅四五字。余惟士生斯世。历观诸史。其于天下治乱兴亡。与诸异迹。尚欲博识。
况居是邦。不知其国事。可乎。因欲改刊。广求完本。阅数载不得焉。其曾罕行
于世。人未易得见。可知若今不改。则将为失传。东方往事。后学竟莫闻知。可
叹也已。幸吾斯文。星州牧使权公(辏)闻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余喜受。具告
监司安相国。(塘)都事朴候。(佺)佥曰善。于是分刊列邑。令还藏于本府。噫。
物久则必有废废则必有兴。兴而废。废而兴。是理之常。知理之常而有时兴。以
永其传。亦有望于后来之惠学者云
皇明正德壬申季冬。府尹推诚定难功臣嘉善大夫庆州镇兵马节制使全平君李继福
谨跋
生员 李 山 甫
校正生员 崔 起 潼
中训大夫行庆州府判官庆州镇
兵马节制都尉 李 琉
奉直郎守庆尚道都事 朴 佺
推诚定难功臣嘉靖大夫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安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