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翰林直學士承直郎知 制誥同修國史廬陵 曾德裕 撰
西方聖人。以正法眼。單傳四七祖。屆于東土。其後派為五宗。而臨濟尤盛。宋之末年。有居袁之仰山。號雪巖師者。法音雷震。大亢厥宗。其得法上首。曰海印。智證特殊。開道最勝。道價揭于諸方。玄風暢于外域。一時賢士大夫。喜從之遊。而於予季巽初為稔。予投閒索居。深訟昔迷。方將從師講明第一義。以蠲滌緣習。而師既寂矣。後二年。慧力首座處閒。以師行實。介予季求銘其塔。因不復辭。輙敘而銘之。師名昭如。楊姓。世家臨江新淦。父母俱事佛。生時有異。學語即隨母梵諷。七歲。從建興寺香室僧智寧出家。性明敏。讀誦通利。一覽終不忘失。年十九薙髮。明年受具戒。游方參雪巖。示以狗子佛性話未解。秋遊南嶽。雨後度蕉溪。足踣頓有省。歸仰山精事禪宴。一日巖開室。師擬有言。巖揮竹一擊。[(舉-與)/石]爾大徹。令歸侍司。復掌藏鑰。同堂皆推讓。以受業師老回省。留半載。侍御高安陳仲微過。與語奇之。為賦詩。重歸仰山。居第二座。巖開鍊尤至。閱十載。
聖元至元庚辰。隨巖應。
詔詣。
闕。寓上京勝善寺。巖解行[勝-力+巾]。搔痒次。適僧讀華嚴經。至剎等行等正覺等。問師等義。師對愜巖意。遂作禮。六月朔瞻。
覲。例賜畦衣。還山。居第一座。公舉住木平。寺多耆宿。皆悅而安之。十年退休普光堂。辛卯徇眾請。住臨江慧力。未期為講僧來據。禪眾無所安。散居謀食。蟻慕不忍去。師力復為禪。迄與俱歸。自爾學者麕至。日食數百人。寺恒產不充。至乞貸以給。又不繼。則質衣鉢。責負者鴈立。處之怡然。平居緇素啟問無虗日。師安詳謙下。悲智交融。貴賤等觀。引接無倦。或得其片言。無不滿意。其筆墨尤為人寶愛。元貞丙申。
特旨賜普照大禪師。加錫金襴衣。大德中。高麗亦遣使。貽師大衣。金經玉琖。至大己酉。行宣政院請居饒之薦福。臨江人揮淚送之。師亦自以為是邦有緣。故居慧力至十九年之久。皇慶壬子春。其徒聞師嬰疾。具舟迎還。夏至香室。往禮雪巖塔。歸慧力東堂。將示寂。或具紙筆請語。乃示云。末後句。無別說。六月炎天飛片雪。復贊王將軍真。了了如平時。既命具浴。時久旱忽大雷雨。雨止。師已坐逝。四眾悲號。人天愁慟。六月十六日也。越五日。奉龕闍維於瑞筠山西南。薪盡火滅。牙齒數珠不壞。煙爓所及。草木壤石間。舍利無數。掘地求者。餘半載不竭。其徒行純等。奉靈骨塔于淦北青石圃中。師生淳祐丙午。十二月二十日。壽六十有七。臘四十有八。語錄數十萬言。度一姓子。六十餘。嗣法者甚眾。閒尤見器重。至是分取舍利。寘塔闍維之所。從西竺律儀也。其所述如此。質以他所聞。可信不誣。予於最上乘之道。知好之而未造其閫域。故於師之所以得證於其師者淺深之際。弗能知也。所可知者。師梵行精白。性度慈忍。為緇素所歸。至於生死。不怛堅固可徵。非真有得者而能然耶。銘曰。
祖來自西救迷情 歷玄暨欽教大行 師明其微久益明 於法無我忍得成 體圓智滿源澄清 行嚴機峻用縱橫 廓然現量包寰瀛 東湖瑞筠與木平 終始去住浮雲輕 巖前片雪飛無聲 松風六月猶哀鳴 不斷相兮非常名 了無滅兮本無生 流珠奕奕函真精 我銘囗塔標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