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括山一菴釋 本覺 編集
明麟喻居士 羅所蘊 較訂
後漢
戊午明帝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佛知此震旦國。眾生緣熟。將來教化囗梓潼帝君甞言。予受業報。為卭池龍。羈於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齧困苦。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雲氣。浮空而過。中有瑞相。紺髮螺旋。金容月瑩。山靈河伯。萬眾稽首。讚歎懽喜。聲動天地。天香繚繞。隨處生春。予乃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萬靈。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爾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身自踴躍。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家忠國。又復憫世。生護持心。因果未周。仇敵相爭。以人我相。肆興殘忍。遷怒于物。業債當償。今復自悔。欲求解脫。汝於此時。復有冤親之想。與夫嗔恚愚癡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內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顧其身隨念消滅。復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出六十六化。其書雖不紀年。今云佛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故在此年也)。囗明帝夜夢金人長大。項有日光。飛至殿庭。旦問羣臣。太史傅毅奏曰。周昭王時。西域有佛出世。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博士王遵。推周書異記佐之。帝遂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等一十八人。使于西域。求佛法焉(法苑珠林。弘明集等囗諸家紀載感夢。與經至之年。往往不同。或謂七年感夢求法。至十年還。或謂二年感夢。七年遣使。十年還。審如此說。果是則迢迢數萬里。豈三載之餘。所可往返。況資治通鑑。今載八年。佛已入中國。則七年方求其教。豈有八年已有佛哉。信知七年遣使之說非也。今據方志等書。當是三年感夢求教。至八年還之說為是)。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蔡愔等。至天竺隣境月支國。遇梵僧攝摩騰竺法蘭。欲奉經像來此震旦。遂同東還。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蔡愔等還洛陽。摩騰入闕獻經像。帝大悅。舘于鴻臚寺。蘭亦間行而後至(漢書)。
丙寅九年 皇弟楚王英。最先奉佛。喜為浮圖齋戒。甞奉縑贖罪。帝還之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王公貴人。遂爭效之(漢書)。
丁卯十年 帝於城西雍門外。別立一寺。與滕蘭居之。以白馬馱經而來。遂名曰白馬寺。滕蘭初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譯記)。
戊辰十一年 帝幸白馬寺。滕蘭進曰。寺東何舘。帝曰。昔有阜無因而起。夜有異光。民呼聖塚。滕曰。阿育王藏如來舍利於天下。凡八萬四千所。今震旦境中十有九處。此其一也。帝大驚。即駕幸拜之。忽有圓光現塚上。三身現光中。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上聖遺祐哉。詔塔其上。是年竺法蘭。出佛本行經五卷(三寶紀)。
己巳十二年 詔以釋迦寶像。奉安顯節陵及清涼臺供養。
庚午十三年 法蘭出十地斷結經(釋教錄)。
辛未十四年 五岳道士。費叔才褚善信等。七百餘人。咸生忌心。詣闕斥言。佛法虗偽。滕蘭乃言。佛法水火不能壞。請與道士驗之。帝從其請。敕叔才等。盡出其經訣。與佛經築壇。以火驗之。正月十五日火作。而道經俱燼。唯佛之經像儼然。善信等自愧而死。由是道士一眾。稽首欽服。蘭法師。於大眾中。即唱偈言。狐非師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江海納。丘無山岳榮。法雲垂世界。善種得開萌。顯通希有法。處處化群生。帝至是彌加崇敬。佛法自此興焉(漢法本內傳囗太宗皇帝題白馬寺詩云。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欲定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囗延光集)。
壬申十五年
癸酉十六年 騰法師示寂。法蘭自譯經。五部十三卷。
甲戌十七年 西天二十祖奢夜多尊者。以法付婆脩盤頭。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即以首倒植木枝。奄然而化(五燈)。
乙亥十八年 丙子章帝建初元年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八年
甲申元和元年 有神雀鳳凰白鹿白烏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頌美先帝致佛之功(漢書)。
乙酉 丙戌三年 丁亥章和元年 戊子二年 己丑和帝永元元年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十三 壬寅 癸卯 甲辰十六 乙巳元興元年 丙午殤帝延平元年 丁未安帝永初元年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七年 甲寅元初元年 乙卯 丙辰
丁巳四年 西天二十一祖婆脩盤頭尊者。以法付摩拏羅。偈曰。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即跏趺而逝(五燈統紀)。
戊午 己未六年 庚申永寧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 甲子 乙丑四年 丙寅順帝永建元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六年 壬申陽嘉元年 癸酉 甲戌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六年(蜀郡鶴鳴山張道陵。號天師。造符水醮籙之術。著道書二十四卷。陵死。子孫傳之。遂盛于世。道家醮禱。宗此而始) 壬午漢安元年 癸未 甲申建康元 乙酉冲帝永嘉元年 丙戌質帝本初元年
丁亥威帝建和元年 月支國支婁迦讖至洛譯經。
戊子二 安息國沙門安清字世高。至京譯經。
己丑三年 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壬辰二年 癸巳永興元年
甲午二 帝於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覆以百寶華蓋。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彌盛(漢書)囗世人以金銀作佛鑄像。自此而始(三寶紀)。
乙未永壽元年 丙申 丁酉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九 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以法付鶴勒那。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即示寂。
丁未永康元。
戊申靈帝建寧元 己酉
庚戌三 沙門安世高。自至京譯經。九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五卷。
辛癸四 沙門安世高至廬山。有[邱-丘+共]亭廟甚靈。會三十餘船。奉牲請福。神輒降語曰。舟有沙門。可與請來。客請高至。神復降語曰。吾昔與子俱出家學道。吾好施而多嗔。今為廟神。而壽盡旦夕。後恐墮地獄。吾有縑千段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高使出形。神現大蟒。悲淚如雨。高取絹物。辭別而去。高至豫章。為建大安寺(由高而名)。乃江淮寺塔之始也。俄而神即命過報云得生善處。後人於山西澤中。見死蠎。頭尾數里。今潯陽縣有大虵村是也(自鏡錄)。
壬子熹平元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 天竺沙門竺佛朔。於洛陽。譯般舟三昧道行二經三卷。
庚申三 遣中大夫。於洛陽佛塔寺中。飯諸沙門。懸繒燒香。散華然燈(三寶紀)。
辛酉四 安息優婆塞安玄。同嚴佛調。譯經二部(三寶紀)。
壬戌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 支讖自至京。譯經六十七卷。
乙丑
丙寅三 西域支曜。譯成具等經十二卷。
丁卯四 沙門康巨譯經一卷。
戊辰 己巳光熹元年 庚午獻帝初平元年 辛未 壬申 癸酉四年 甲戌興平(元年)
乙亥二年 牟子避世隱居。銳志佛道。著理惑三十七篇。其文有問曰。佛道至尊至大。堯舜周孔曷不脩之。六經不見其辭。子既悅詩書禮樂。奚為復好佛道。彼豈能踰經傳美聖業哉。牟子曰。書不必孔子之言。藥不必扁鵲之方。合義者從。愈病者良。君子博取眾善以輔其身。子貢曰。夫子何常師之有乎。堯事君疇。舜事務成昭。旦學呂望。丘學老聃。亦俱不見於六經也。四師雖聖。比之於佛。猶鳥獸之於麟鳳也。而堯舜周孔且猶與之。況佛之智見。窮諸法原奧。焉捨而不學乎。六經事義。或有所關。佛不見記。何足怪疑哉。又問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今沙門剃頭異俗。豈合聖人孝子之道也。子曰。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使水從口出。而父命得甦。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脩孝子之常。父命絕於水矣。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而泰伯斷髮文身。孔子稱之至德。未甞毀之也。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視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豫讓吞炭漆身。聶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為勇而死義。不聞譏其自毀沒也。沙門除髮進德。比之四人。不已遠乎。又問曰。不孝莫大無後。沙門棄妻子。捐財貨。何違孝之行也。子曰。夫長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狹後。妻子財物。世之餘也。清躬無為。道之妙也。孝子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又曰。誦詩書脩禮節。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故許由栖巢木。夷齊餓首陽。孔子稱其賢曰。求仁得仁者也。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沙門脩道德。以易遊世之樂。反淑賢。以貸妻子之歡。是不為奇。孰與為奇哉。又問曰。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未聞用夷變夏。吾子學周孔之道。捨而學夷狄之術。不已惑乎。曰。子但見禮制之華。而暗道德之實。窺炬燭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孟軻所云。疾專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禹出西羗而聖哲。由余產狄而羈秦。況傳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觀之。漢地未必為天中也。佛經以十方界。統皆屬佛之化。而其法乃萬法之原。是以吾復尊而學之。何為當捨周孔之道。金玉不相傷。隋璧不相妨。謂人為惑。特自惑乎。問曰。佛道無為淡泊。世人多譏毀。云其說廓落難用。虗無難信何也。曰至味不合於眾口。大音不比於眾耳。作咸池發蕭韶。莫之和也。張鄭衛之絃歌時俗之音。必不期而拊手也。韓非以管窺之見。而謗堯舜。接輿以毛氂之分。而刺仲尼。皆躭小而忽大者也。夫聞清商而謂之角。非彈絃之過也。聽者之不聰矣。見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賤也。視者之不明矣。大道無為。非俗所見。不為譽者貴。不為毀者賤也(餘文見藏中弘明集)。
丙子建安元年 西土千歲寶掌和尚。願住世千歲。至是東遊此土。常不食。日誦經千餘卷。後入蜀禮普賢(五燈)。
丁丑二 沙門康猛詳竺大力。於洛陽。譯四諦及興本起行等經。六部十一卷。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十二 天竺沙門曇果猛詳。共譯中本起經二卷。
戊子十三 西天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以法付師子比丘。偈曰。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可得。得時不說知。復告以後難乃示寂。眾欲分舍利。復現空中說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五燈正宗記竝己丑歲入滅)。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二十四 自永平十年丁卯至是年。共一百五十三年中。緇素十二人。譯經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開元釋教錄)。
三國
魏 姓曹。都洛陽。五主。凡四十五年。
蜀 姓劉。都成都。二主。凡四十三年。
吳 姓孫。都(武昌建業)。四主凡五十九年。
庚子(魏)(高祖丕黃初元)(蜀昭烈王)(備)(吳太祖)(權)(十一月獻帝禪位于魏王丕改元)辛丑(二)(章武元)(據西蜀)(元)(全有吳楚)壬寅(三)(二)(黃武元)癸卯(四)(後主)(建興元)(二)
月支支謙至吳譯經。
甲辰(五)(二)(三)
西域僧維祇難(此云障礙)。於武昌譯阿差末菩薩等經囗沙門竺律炎同至譯經。
乙巳(六)(三)(四)丙午(七)(四)(五)丁未(烈祖叡太和元)(五)(六)戊甲(二)(六)(七)
陳思王曹植。字子建。精通書藝。不好黃老。惟每讀佛經。必留連嗟玩。以為至道之宗。甞著辨道論。以見意(今載藏弘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