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諸尊者。該攝塵方一切菩薩也。如地藏勢至等。眾聖。有如是恩德。無量無邊。一切眾生。無有過者。故稱曰尊。梵語摩訶薩。此云大菩薩。位登十地。等覺以上者。悲智並運。自利利他也。此則總結供養一切僧也。
摩訶般若波羅蜜。
【記】言摩訶者。深大般若。揀非淺小般若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波羅蜜。此翻到彼岸。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般若是六度萬行之首。波羅蜜。是涅槃彼岸之終。諸佛菩薩。以般若為能乘。涅槃為所乘。依六度法。運諸眾生。出於苦海。到涅槃彼岸也。此句總結供養一切法也。佛是能說。故先供。僧是能傳。故次供。法是所說。所傳故後供。三寶一供。六道均益故。四恩總報故。未受食前。應先稱供也。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早時念)。
【記】僧祗律云。佛在舍衛城。時難陀母作食。先飯比丘。後自食。復作釜飯。逼上飯汁自飲。覺身內風除。宿食頓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復用胡椒。蓽茇。調和奉佛。所以佛聽比丘食粥。有十種利故。一。資益身軀。顏色豐盛。二。補益尫羸。增長氣力。三。補養元氣。壽算增益。四。清淨柔軟。食則安樂。五。滋潤喉吻。論議無礙。六。調和通利。風氣蠲除。七。溫煖脾胃。宿食消化。八。氣無礙滯。辭辨清揚。九。適充口腹。肌餒頓除。十。喉吻霑潤。渴想隨消。謂粥有如是利益。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其饒益行人是願。表因。果報常樂表果。謂施主以十利之粥供養者。必當感證涅槃妙果。而獲常樂我淨四德也。周書云。黃帝始烹穀為粥。魏武帝苦寒行曰。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記】三德者。一。清淨。謂供佛僧之食。常使清潔。無葷穢之氣。二。柔軟。謂供佛僧之食。當須柔軟甘和。而無麤澀之味。三。如法。謂供佛僧之食。當隨時措辦制造得宜也。六味者。謂酸。苦。甘。辛。醎。淡也。涅槃經云。諸優婆塞。為供佛及僧。辦諸食具。種種備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美德焉。供佛者。謂供三世諸佛也。僧有二種。一者菩薩僧。二者比丘僧。供佛未有不供僧也。故曰及。普同者。上至諸佛。中奉賢聖。天龍護法。下至一切含靈。無不徧及。故曰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記】禪悅。法喜者。此乃出世五種食中兩法也。故華嚴疏云。世間之食。但能資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於世美味。心不貪嗜。常持正念。以禪悅法喜為食。則能長養善根。出離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五種食也。一。念食。謂修聖道者。常持正念故。二。法喜食。謂愛樂大法。資長道種故。三。禪悅食。由得定力。資長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樂故。四。願食。謂不捨梵行。長養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資益身根故。五。解脫食。謂離諸業縛。於法自在。長養菩提故。此五種是聖食。第一句偈是凡食。謂米炊熟曰飯。又飯。茹噉之義。謂進食之時。作是願言。我今受此段食。資養幻軀。修出世道。願諸眾生。不由胎藏。不假段食。惟得禪悅法喜二食。長養聖根。資持慧命也。
出生
【記】出生者。當時世尊為鬼子母等。惱害人民。兇惡無比。故先以威折。後以慈攝。以法食易其口腹。不使生命。入其死門。故曰出生。然恐法化不恒。兇惡之輩。仍害生命。乃敕諸弟子。凡修行處。食時先施法食。令滿法喜故。涅槃經云。不施食者。非我弟子。
集。念畢。出生。用匙取飯七粒。麵不過一寸。以左手大拇指捻無名指。作甘露印。默念偈云。
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七粒遍十方。普施周沙界。
集。將匙中飯。給侍者送去。匙朝裏向。默念呪云。
唵。度利益莎訶(三遍。每遍彈指一下)
【記】法力者。偈呪觀行力也。不思議者。謂此觀行之力。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論。而能成就不思議之慈悲。以慈故。飽滿一切。以悲故。拔飢渴苦。障礙者。謂餓鬼有三障。一。外障。謂餓鬼常受飢渴。皮肉血脉。皆悉枯槁。頭髮蓬亂。其面黯黑。唇口乾焦。常以其舌。自舐其面。慞惶馳走。處處求食。所到泉池。便見其水。變成膿血。自不欲飲。如是等鬼。由外障礙飲食。是名外障。二。內障。謂餓鬼針咽炬口。其腹寬大。縱得飲食。不能啖飲。如是等鬼。由內障礙飲食。是名內障。三。無障。謂有餓鬼。名猛焰鬘。雖見飲食。無有障礙。然隨所噉之物。皆被燒然。變成火炭。由此因緣。飢渴大苦。是名無障。如上重苦。以慈悲力故。得無障礙。以無障礙故。而能以七粒之飯。化少成多。周遍沙界。令諸鬼神。個個消諸障礙。得沾法味。而得解脫也。
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唵。穆帝莎訶(三遍)
【記】觀佛三昧經云。金翅鳥王。名曰正音。於眾羽族。快樂自在。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於四天下更食。日日數亦如上。周而復始。經八千歲。死相既現。諸龍吐毒。不能得食。飢逼慞惶。求不得安。至金剛山。從山直下。至大水際。從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上金剛。如是七返。然後命終。以其毒故。令十寶山。同時火起。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車軸。鳥肉消盡。唯餘心在。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剛山。難陀龍王。取為明珠。轉輪聖王。得為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起世經云。龍與金翅鳥王。皆具胎卵濕化四種。樓炭經云。四生金翅鳥。還食四生龍。涅槃經云。惟不能食受三歸者。華嚴經云。此鳥食龍所扇之風。若入人眼。人眼失明。故不來人間。恐損人眼故。起世經云。大海之北。有一大樹。名曰居吒奢摩離。其樹高一百由旬。枝葉徧覆。五十由旬。此鳥與龍。皆依此樹四面而住。四面各有宮殿。縱廣六百由旬。七重垣墻。七寶莊嚴。卵生鳥王。居樹東面。欲啖龍時。飛上東枝。觀大海水。乃即飛下。翅扇海水。自開二百由旬。取龍食之。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也。胎生鳥王。居樹南面。欲取龍時。飛上南枝。令水自開四百由旬。取龍食之。此惟能取卵胎二種龍也。濕生鳥王。居樹西面。欲取龍時。飛上西枝。令水自開八百由旬。取龍食之。此惟能取卵胎濕三種龍也。化生鳥王。居樹北面。欲取龍時。飛上北枝。令水自開一千六百由旬。取龍食之。此鳥卵胎濕化四種龍皆能取也。於時有化龍子。於六齋日。受齋八禁。時金翅鳥欲取食之。啣上須彌山北大銕樹上。高十六萬里。求覔其尾。了不可得。鳥聞亦受五戒。如來令沙門釋子受食之時。先施彼一分。以養其命。故有此緣也。
曠野鬼神眾者。大涅槃經云。佛告諸比丘。我於往昔。分衛聚落。見樹下有一鬼神。名曰曠野。純以血肉為食。日啖一人。我於爾時。為說種種妙法。然彼愚痴。不受我教。我即化身為大力鬼。動其宮殿。使彼迷悶。令心不安。我還以慈悲手。拊摩其身。彼即坐起。生善信心。我復本相。為說法要。受不殺戒。其鬼白曰。我及眷屬。惟仰血肉為食。今受戒已。云何存活。佛言。今敕弟子。隨修行處。食時先施一分。令汝等飽滿。若不出生。非佛弟子。故有此緣也 鬼子母者。羅剎中之巨擘也。梵語羅剎。此云速疾鬼。阿含經云。此母先身是牧牛人婦。因有不如意事。起嗔恚心。發願食王舍城中。所有諸人男女。因其惡願。捨身隨生藥叉之內。而有千子。皆為鬼王。統數萬鬼。五百在天上。常嬈亂諸天。五百在世間。常嬈亂國界人民。日日噉王舍城中諸人男女。時彼城人。皆言為賊將去。護城善神告曰。汝等男女。非賊偷去。乃歡喜藥叉取而食之。諸人答曰。若取我等男女食者。乃為怨賊。何名歡喜。是故梵語呵底利母。此云怨賊。即諸天中。鬼子母天是也。王舍城人。白佛求救。佛遂藏其稚子。名曰愛兒。此母天上人間。處處求覔不得。後遇增長天王。指指佛所。佛言。汝憐愛兒乎。汝有千子。一尚見憐。況復餘人。一二而已。汝復食之。其苦何如。世尊說法化導。遂揭鉢還之。令受三歸五戒。得須陀洹。住佛精舍。無子息者。求子得子。有疾病者。禱之則安。故為鬼王母由受佛戒。亦呼千子。同依佛所。聞法化導。不惱天人。其母白佛言。既受戒已。我及子眾。今何食耶。佛言。苾蒭凡受食時。先出一分。令汝等充足飽滿。故西乾諸剎。或於門屋處。或於食厨邊。設一小桌。安一盆器。塑畵母形擕一子於其膝下。大眾受食之時。施其一分。令彼脫離飢渴之苦。此是西天竺國出生之軌則也。以是觀之。各各出生。元非正制。但令侍者送食。眾持偈呪。施心普矣。原重於法。不在食之多少。若在道行。或分衛處。及施主家。上座出生。下座送食。餘持偈呪。理則如然。若獨分衛。當須自出。其意明矣。已上三緣。如是暴橫。見佛威神。不動聲色。而能降伏。然恐其暴惡習氣未盡。故先以甘露妙法。滌其心胸。後以飯食。令充足飽滿也。如上二偈。本於涅槃。天傳。二典。故句異而義同。凡出生時。須合持誦。
集。今時每見以指印表喻須彌山。將食周繞數次。或復繞竟。翻轉手印。種種做作。覈考經律。不出典章。全失威儀。若論理。唯左手結印。右手出食。口中默誦偈呪。是其正也。按南海寄歸傳云。西域僧眾赴供受食處。上設一聖僧座。邊傍設一小桌。安一盆器。供鬼子母。凡行食時。先供聖僧。次供現前大眾。後供鬼子母食。無有各各出生之制。今順東土古儀。雖各各出生。但不可種種做作也。
侍者送食
【記】侍者。乃近承之人。送食。是奉師之教。設或師自往者。眾必齊起。反令驚動。以致不安。故令侍者代送也。
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徧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訶(三遍)
【記】汝等者。謂指上神畜三種。直呼其名而施彼法食也。婆沙云。鬼者。畏也。虗怯多畏故。又希求名鬼。謂恒從他人希求飲食。以活性命故。而有三種。一。謂罪業極重者。積劫不聞水漿之名。二。但伺求人間蕩滌膿血糞穢而食。三。時或一飽。謂作惡眾生。由慳貪故。生於此道。神者。能也。大力能移山填海。小力能隱顯變化。又氣伸者為神。屈者為鬼。故曰鬼神。槩而施之曰眾。我今施汝供者。謂正當比丘受食。未曾噉嚼之時。以此清淨妙供。施與彼故。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者。鬼神以觸為食。謂諸鬼神等。各散十方。而此呪食。能徧十方。令鬼神共觸氣分。以表佛慈平等。皆得平等法味也 感通傳云。昔南山大師住世化導。不飡人間飲饌二十餘年。常受天供。一日師問天人曰。貧道修行何德。敢勞尊天送供。天人答曰。我師曾為沙彌時。每於出食。施諸有情。我等咸霑法食之味。皆令得脫苦趣。遂感天身。是故常感大師法乳之恩。濟度我等。今來酧報。斯乃宣祖道德之所致耳。由是觀之。學道之人。凡所作一切行。皆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同成覺道。斯乃菩薩行。其功德。不可思議也。侍者送食回。侯維那唱僧跋。鳴磬一聲。方歸本位。
僧跋
【記】僧跋者。即等供之唱法也。梵摩難國王經云。梵摩難王太子。名均鄰儒。出家。得道。王時不知。每往供養。異於眾僧。佛知王用恩愛。故告言。一切眾生。皆我親屬。夫欲施者。皆當平等。不問大小。佛勅阿難臨飯唱僧跋。令眾僧飯皆平等。寄歸傳云。三鉢羅佉多。此云善至。或是密語。能除毒故。義如後釋。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大眾聞磬聲各正念。
【記】佛制者。猶奉王勅也。十誦序云。尸利仇多。疑佛有一切智。乃計毒食。舍內作大火坑。令無烟焰。以沙覆上。敷不織床。自言。若佛有智。當不赴請。佛以應度。默允。乃語阿難。令諸比丘莫先行。如來領諸比丘入於彼舍。火坑中化生蓮花。佛與比丘。皆行花上。其不織床。皆成完床。尸利感化。白佛。此食雜不堪供。佛言。但施。食之無病。佛告阿難宣令。未唱呪願。不得先食。唱已。食皆甘美。佛還作法。從今未唱呪願。不得食也。食存五觀。詳著下文。散心雜話乃至各正念者。此述佛告阿難宣令之意。以警比丘。常修正觀。乃可受食。若不修觀散心雜話而食者。則信施難消也。古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難消二字。甚于尸利仇多毒藥也。是故叢林。至今遵佛遺敕。將受食時。擊磬宣偈。令諸比丘於聲中各存正念。正念者。如理而念。名為正念。即念慧也。謂沉掉有無等。不動。謂不動正念也。梵網經云。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飲食。五燈云。提婆尊者得法後。至迦毗羅國。有長者名梵摩淨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甘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睺羅多取食。取已隨長。餘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問其故。祖曰。汝曾供一比丘否。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虗霑信施。故報為木菌。惟汝與子。精勤供養。故得享之。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十九。祖說偈曰。學道不通理。轉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後如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