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律中佛制。眾僧受食。唱僧跋者。因外道請佛及僧。密下毒藥於食中。故令諸比丘。一齊唱云。三跋羅伽多。所有毒藥。皆變為上妙美味。眾食安樂。免其毒害。言僧跋者。僧。即受食之僧眾。跋。即所唱之秘呪也。梵語三跋羅伽多。此云等供。謂眾僧食皆平等故。又云善至。謂供具善成。食時復至故。今此方唱五觀。令眾一心受食。而為僧跋者。一則無有外道毒害故。二則令人慚愧受食故。是以雖非正制。東夏通行。
舉鉢
【記】既聞唱警策文。及磬聲已。即當以左手持鉢。右手扶緣。一舉。默持此偈呪。
執持應器。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囉。吽癸吒(三遍。捧鉢當胸受食)
【記】執持者。手捧也。梵語鉢多羅。此云應量器。謂體色量三。與法相應。名為應器。體。雖許泥鐵。惟重於瓦。善見律云。三乘聖人。皆執持瓦鉢。乞食資生。以四海為家。故名比丘。色。惟聽熏作鳩鴿項色。不許青黃綠白。及彩畵雜色故。量。則雖有上中下三等。佛制令隨身分量故。三者之中。有不如法。便非應器也。執持應器。必誦呪偈。回向眾生。即體是法。本來成就故。成就法器一句。而空假中備矣。乃至制度之法。三匙五觀之意。皆出於應量。則諸法無不具足也。四分受戒犍度云。世尊昔日於菩提樹下。初成佛時。有二賈客。將蜜麨奉佛。世尊作是念。過去諸佛。以鉢受食。是時四大天王。各以石鉢。疾獻世尊。如來復作念云。若于一人邊受者。餘則有恨。我今四鉢總受。次第相重。安左掌中。以右手按下。佛神力故。合成一鉢。故云成就法器。受天人供也。故律中不聽比丘畜石鉢。若畜犯偷蘭遮。若不知如是應量之法。即滴水難消。況天人供耶。一正受食時。應具威儀。僧祗律云。比丘受食。當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已。以鼻作後口分齊。前食咽已。續內後團。不得大。不得小。當可口食。上座當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比丘。狼狽食不飽。若麨團大。當手中分令可口。餅亦如是。受食時。不得令一粒落地。若食薄粥羹飲。不得噏使作聲。當徐徐咽。根本律云。不彈舌食。不[口*尃][口*集]食。不訶氣食。不吹氣食。不得振手食。廣如律中。
三匙有節
【記】節者。度也。謂受過三匙飯。或用[笯-女+(├/(ㄇ囗(十*十)))]。或以匙。取羹而食也。然初不停于二。終不至于四。而必以三者何也。表願斷貪嗔痴三毒。及顯三聚淨戒故。智度論云。食為行道之本。正受食時。須作三願。
初匙。願斷一切惡。
【記】願斷一切惡者。謂無惡不斷。天台云。有界內。界外惡。即見思。塵沙。無明等惑是也。初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身口意三業。及一切不善之法。悉令斷盡也。
二匙。願修一切善。
【記】願修一切善者。謂無善不修。次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一切善法。悉令勤修。即如來所說戒定慧三學。并三十七品助道等法。乃至百千三昧。無量法門是也。
三匙。誓度一切眾生。
【記】誓度一切眾生者。謂無一眾生不度。如阿難發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也。次下匙時。當作是願。此生所修善根。回施一切眾生。共成佛道。前二匙是自利。此正當利他。即四弘誓願也。
集。如是行者。承此呪願力。勝河沙七寶。百味飲食。供養諸佛菩薩。賢聖僧也。
【記】此三願心本起信論。文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樂集諸善行。三者悲心。欲拔眾生苦。亦即三方便。一。能止方便。止一切惡法。二。發起方便。發一切善根。三。大願方便。願度一切眾生。語云三心未盡。滴水難消。夫是之謂歟。
五觀無違
【記】無違者。理事無礙也。謂觀中即事。即理。諦思融會故。若學道人。受食不存正念。如牛噬草何殊。故懶菴禪師曰。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談人未信。他年爭免銕城關。又曰。人身難得好思量。頭角生時歲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閒失却半年糧。由此觀之。三學不修。被食所墮。可不慎歟。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記】計功多少者。謂想此一鉢之飯。非是等閒。推其原本。自從種。植。收。穫。農夫酌晴較雨。乾旱水澇。鍬鋤犂耰。以至淘炊等。作夫流汗合集。食少汗多。功重如是。古云。鋤禾正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飡。粒粒皆辛苦。故律云。一米百工是也。入口即成不淨。頃刻變為屎尿。惡不欲見。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吞熱銕丸。出為畜生。償他宿債。如是觀已。心生厭離。方堪受食。量彼來處者。僧祇律云。皆是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故文殊問經云。菩薩若無思惟。即飯亦不應受。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記】忖。計度也。謂計度己之德行全缺也。若果勤修三學。化導眾生。具此二利之德。名之為全。方堪應供。若不具者。名之為缺。則不宜受。故毗尼母論云。若不誦經坐禪。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他信施。為施所墮。又云。斷三界見思惑盡。證阿羅漢果。方為全應供。若初二三果已來。皆名缺應供也。然德行雖全。猶須觀法。方消信施。故天台云。不問乞食眾食。皆須作觀。若不入觀。即潤生死。所謂學道不通理也。全既如此。況缺者耶。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記】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者。以貪嗔痴三毒。是一切眾生生死根本。造業因緣。謂此心具足無量無邊煩惱之過患。而貪嗔痴是其根本。故曰為宗。宗者。主也。故彌勒問經云。一切惡法。皆從貪嗔痴起。我等為道捨家。應當謹慎防之。根本若遣。諸惡遠離。故於美味。不起貪想。於粗食。不起嗔恚。於不粗。不美食。不起痴心。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記】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者。謂吾人四大成身。常為飢渴所病。苟非飲食。則形枯色顇。無由進修道業。是以飲食為資身治病之良藥。修行進道之機關。如有貪著。則反成沉疴矣。阿育王經云。優波笈多。以一器盛滿乳糜。又以一空器。並置一貪食比丘前。語言。汝可待冷。稍稍飲之。而比丘貪食心重。便吹使冷。乃并食之。笈多曰。乳糜雖冷。汝心故熱。復須冷之。當以不淨觀為水。除此心熱。若見飲食。如服藥想。比丘食竟。即便吐出滿於空器。笈多曰。汝可更食。比丘曰。不淨何可復食。笈多曰。汝觀一切法。猶如涕吐。因為說法。比丘精進。思惟觀察。得阿羅漢果。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記】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者。謂出家人。無為無欲。清淨自守。隨緣飲啄。以資形命。為修三乘道業故。不食。則形羸色變。道業難成。今因成就道業。故受此食。苟不修道。則粒米難消。慈恩云。為成道故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可見飲食是助道正緣。所以受之。若自知道業未成。切須深生慚愧。故行護云。所食須生慚愧。當作觀法。摩得勒伽論云。若得食時。口口作念。若不如是用心。便名虗消信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集。一計功多少。智度論云。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煑。及成功用甚多。量彼來處。僧祇律云。施主減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時。當作此觀。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財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凡受食時。當作此觀。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明了論疏云。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慚愧。墮三惡道。凡受食時。當作此觀。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謂飢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以食為醫藥。用資其身。凡受食時。當作此觀。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一大不調。則生百一種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謂不食則飢渴病生。道業何成。增一阿含經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記】此五觀道。本遺教經。文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四觀義也。次云。於好於惡。勿生增減。三觀義也。三云。趣得支身。以除飢渴。五觀義也。四云。受人供養趍自除惱。二觀義也。五云。無得多求。壞其善心。一觀義也。古德云。五觀若存。千金易化。所以和尚廣引經論。以發明也。
洗鉢
【記】洗者。蕩滌其膩屑也。謂受食已畢。應當如法滌器。若論西土洗法。必須灰。泥。皂莢。蒭摩艸等。方除油膩。謂彼處食多乳酪酥油故。此方但盛米飯。只須滾水洗之。即潔矣。
以此洗鉢水。如天甘露味。施與諸鬼神。悉皆獲飽滿。
唵。摩休囉悉莎訶(三遍)
【記】梵語蘇嚕巴。此云水。而喻甘露者。葢謂比丘以水洗鉢。滌時加持偈呪。其法力之功。不可思議。以此法水。普濟羣生。令其善芽增長。罪垢蕩除。離生死之熱惱。除貪愛之枯竭。成就菩提。超登覺岸。是以喻如不死妙藥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最多。而不知此施水之功逾勝。謂餓鬼咽喉熾然。見水不能得飲。惟此呪水飲之。咸得清涼。而脫苦趣。是故洗鉢之時。加持偈呪願力。以水施與。如天甘露。能令鬼神不飢渴故。去水已。復應展故。不展。而水不能乾。內恐濕氣。外恐招塵。故須展也。經律異相云。有阿羅漢。常入龍宮應供。食還。以鉢受沙彌洗。鉢中有殘飯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法。入師繩床下。兩手捉脚。其師至時。繩床俱入龍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將來。沙彌食鉢粒故。五雲志逢禪師。一日入普賢殿中晏坐。倐有神跪於前。師問誰。曰。護戒神。師曰。吾有何愆耶。神曰。洗鉢水師每傾棄。非所宜也。師從此後盡飲之。即成脾疾。十載方愈。
結齋
【記】結者。收歸也。檀越為生善故。設齋供養眾僧。齋供既畢。仗呪力加護。二偈功能。結其善法。令不散失。自他兩利。二施無窮。故云結齋。先念準提呪者。願所求如意也。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記】運心普徧為之布。輟己惠人為之施。月燈三昧經云。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正道之初門。四分云。此乃如來成道於菩提樹下。最初受二賈客蜜麨之回向偈。今時結齋所以念之。然受者雖無如來德行。仗佛願力。必令施者得安樂也。律云。施者凡所供養。必有願求。或求生天享福。或求解脫輪迴。或求長壽安樂。或求寂滅涅槃。受者當於三寶前。宣達其願。故如來受食已。即說此偈回向。所謂何心施者。隨因感果。必得其中如願也。有惠身心曰利。所求滿願曰益。以福田植種。非僧不能故。上二句明感。下二句顯應。遠離生死曰安。不受諸有曰樂。所謂端坐受供養。施主蒙安樂。故云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也。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記】終止為訖。訖者。盡也。謂受食洗鉢已。正當施法之時也。若不發願回向。則前三匙五觀。皆為剩語。有始無終。是故當願一切眾生。究竟一切事也。所作皆辦者。約事而言。佛世比丘受食竟。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或坐禪。或修觀。增其三學故。略言觀行已周。厨務行堂已畢。惟勤佛道。無別事故。至於入理深談。豈易言哉。二乘秪斷見思惑。菩薩將盡無明。尚未名皆辦。惟佛五住究盡。二死永忘。可稱皆辦也。然世人食已。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故。今願回向佛道。故云所作皆辦。具諸佛法也。佛法總具。自然所作皆辦。所作皆辦。無有不具諸佛法也。
受嚫
【記】上古檀越飯僧。先以布[疊*毛]襯其座。齋已送襯作衣。故親從衣。後以銀錢代布。故親從貝。謂飯僧不足以盡敬。而加贈之以物。表禮節慇懃之至。於時祝誦。
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檀波羅蜜。具足圓滿。
【記】養命之源曰財。契悟心地曰法。施者。散與也。婆須蜜論云。作檀嚫。此云財施。解言報施之法曰達嚫。導引福田。亦曰達嚫。字咸從口。西域記正言達嚫拏者。右也。或云馱器尼。以右手受人所施。為其生福故。財法二施。等無差別者。謂檀信以財施。比丘以法施。二種功德較量。無有優劣。故云等無差別。檀者。華言施。波羅蜜。此翻事究竟。菩薩為眾生。徧修一切事行圓滿故。今之所施。本欲圓滿檀波羅蜜也。即所謂財施無盡。法施無盡。福德亦無有盡。故云具足圓滿。
取楊枝
【記】手捉曰取。楊枝者。梳齒之木也。白玉蟾記云。太微空中。箕宿之精。化而為柳。垂垂。裊裊。於淡雲疎雨之間。古之所隱於柳者。葢欲彰其溫柔謙遜之志也。寄歸傳云。梵語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豈容不識齒木。名作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輙傳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枝。那爛陀寺。目自親覩。其齒木大如小指。大木破用。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柞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傋擬。無令闕少。三千威儀云。用楊柳有三事。一者斷當如度。二者破當如法。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言斷當如度者。齒木有三種。長者十二指。短者六指。二內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