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为梁父云。
城西南七十里而有蛇邱故城,今楼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洸水注焉。”今炎之济河。又西经蛇邱县南,县冶铸乡故城。《春秋左传》“宝叔娶于铸”者也。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县东北,西南流经汶阳之田,齐所侵也。自汶之北,平畅极目。僖公以赐季友即此。蛇水又西南经铸乡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 曰:“今济北有蛇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俗谓之浊须水,非矣。按:蛇水上纳灵应诸泉,又曰汇河,基下游即浊须水,或谓之浊河。西南三里许有汶阳故城,今城上村是也。《水经注》:“汶水又西南经鲁国汶阳县北,王莽之汶亭也。县北有曲水池亭。《春秋》桓公十二年,经书‘公会杞侯、莒子于曲池‘。《左传》曰:‘平杞、莒也。’故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按:楼上、汇河之间有土丘,传为曲水亭址。汶水经汶阳城南,不在其北也。城上村南七里为阙陵故城。《水经注》:“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泰山。立行宫于汶阳,执金吾耿恭屯城门于汶上,基堑存焉,世谓之阙陵城也。”迤西立元君庙,圯。而《通志》以汶阳、阙陵为一城,并曲池载入宁阳县境。又西约二十五里为颜子坡。《岱史》云:“州治西南境有高坡,孔子引颜渊望吴门系马,因与俱下于此。”
城东南二十二里,有横埠状类龟,埠北之田曰龟阴。按《水经注》:“博县北有龟山,山北即龟阴之田。《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西南有石塔五级,曰圣塔,盖遇旱干水溢,祷辄应。金明昌三年李德元等建,壁勒安升卿记。南三里即博县故城,汉之博也。城东为天封寺,旧号郭头寺。宋祥符有事泰山,更以“天封”为额,金大定二十四年僧道先、法越重修,有党怀英碑记。
泰山东南三十里为徂徕山,山于泰山犹旁几然。《水经注》:“山多松柏。《诗》所谓‘徂徕之松’也。《邹山记》曰:‘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崃之山也。赤眉渠帅樊崇所堡也,故崇自号尤崃三老矣。’后魏《地形志》:“泰山郡梁父县,有徂徕山在北。”《舆地广记》:“唐省梁父入博城。”欧阳修曰:“徂徕鲁东山。”孔贞 曰:“龙脉自泰山傲来,经金牛、龙山蜿蜒东赴,至水音堂逾汶,盘结于此。大、小汶络其面背,山周百六十里。”
自郡城至山北,蹊径逼窄。游岱宗而探徂徕之胜者,则绕山之东西两路,自前而入,约百余里。自山南而突起者,为三岭崮,一名三台山。北岩曰“独秀峰”,传云李白题勒。上为九龙宫,中为玉皇庙,明崇祯间重修。其下为感应侯祠,祀徂徕山神。《山东通志》:“金明昌元年封为护国感应侯。”今祠圯,松柏犹存。
西北里许,崖壑泻水,羊公河出焉。逶折西南,流经羊祜厅北,又西南注小汶。西北五里为二圣宫,古称二圣堂,元鹿森隐居处。东南峭石壁立,篆书“贫乐岩”、“演易斋”诸迹。杜仁杰为撰铭,残缺不可读。许衡尝读书于此,匾其室曰“鲁斋”,后即以为号。堂创于元初,开国侯徂阳时珍建,有益津高诩碑记。增祀玉皇阁、王母殿、三清殿。稍北石洞方广,赵国麟名曰“箪瓢”。
大汶口东南三十里为梁父山,平衍突出。《封禅书》:“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其上旧有地主祠,《史记》:“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广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汉武帝及光武帝皆降禅于此,而坛址无存。南为梁父城,汉时置县,属泰山郡。《水经注》引《开山图》曰:“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甫主死。”王者封泰山禅梁甫,故县取名焉。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为梁父云。
又北乳山秀峙,旧多竹木,溪水绕前而西注,古刻“竹溪佳境”于岩。按孔氏《纪胜》:“唐天宝间,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隐此,号竹溪六逸堂。”然二圣堂即六逸旧基,而俗误以党竹溪当之也。
乳山之北,响水河出焉,上纳诸谷水汇此,西曰日新池,达于毛老谷。过茅茨村南,又西入大汶。东北四里为万松岭,下有石屋,甘泉清冽。北十里双峰颉颃,为徂徕绝巅,亦曰“太平顶”。古有感应侯祠,今并其基亡矣。顶西有紫霞洞,下为李源寨,自来泉飞流。
自乳山西二里旧有毛姑庵,元初州人毛仙姑居之,修持三十余载,临化留颂。泰定军节度时宥为纪石于墓,遂称其地为毛老谷。西十里为悬珠山,康熙间高沙卧云者居此,因立卧云庵,祀吕仙,圯,移像于南楼。有九龙岭、八道沟、石溜峪,东崖悬石如珠,此山之所由名也。汇水为浆池,南流汇响水河。西三里为药山,有聚泉庵,俗称大庵。西五里为北顶,有佛寺,明弘治间僧文原重建,州人徐鉴记。西为广长岭,西五里为团山,有古四禅寺,北齐河清二年创建,金大定二年奉敕重建,赐额“法云禅寺”,有敕牒碑。僧法润、福灯相继住持,元至元间高峰禅师重修。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四日大雨,东山裂泉横流,而寺基无存。上峪之水西流,曰沧浪沟,中屹立一石,《泰安县志》谓之“晒缨台”。又西南入大汶。西南里许为望山,有老君洞。南五里为他山,白莲泉发源处,水西南流经积谷山,南入大汶。泉北有法云禅寺,僧福灯建。有大定二年敕牒碑。碑上、下两层,上刻敕牒,下镌张莘夫记。
自三岭崮东六里为女智崮,西北四里为天平前寨,赤眉所堡即此。地极平畅,垒石为台,基址犹存。又东三里过青风顶南,又北二里跨涧为桥,名曰隔尘。西为升仙台,北为隐仙观,祀吕纯阳。内有玉帝阁、三清殿,明万历中有于仙号螈虚者辟此,修养有年,蝉蜕完真。观门外古木夹径,多桃竹,曲水汇池南流有康熙间赵国麟撰《瞻田碑》及题刻“徂徕第一”、“桃源深处”诸迹。又西南二里为桃花峪,自观东石屋东辟有天然丹灶,传为于仙炼丹处,国麟书“炼丹炉”三字。
稍东为 石峪,石陂广数亩,飞瀑雪浪,势若建瓴。至观南与西涧合流,绕天平寨,又西南注羊公河。观北逾小普陀岩二里,孤峰插天,世谓之贵人峰。西有于仙葬衣冠冢。贵人峰东四里为风门口,为西别谷,水东南流里许有钓鱼台。东南三里过 山南,朱樱夹岸,曰樱桃园。东二里为演马岭,为东别谷。水西南流五里,与西别谷合流,南注小汶。岭上为赵州庵,圯。仅存吕佩阁,中为北斗殿,俗呼团瓢。下为三皇庙,旧称寺基。
南五里为寨山。又东五里为薤山,蓝溪出焉。水东南流过镇里村西,又南入小汶。其上有光华禅寺,寺创于看起后魏,宋祥符间赐号曰“崇庆”。元初时珍重修,高诩记。内有浚池,注茶舍。东南里许一巨石,南面刻北齐时隶书《大般若经》字径五寸,多剥蚀,惟“曰空有无”十余字隐隐可辩,后书“冠军将军当父县令王子椿”。余犹有“道”字、“僧真造”数字。其东面大书四佛名,末有“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县志》以中正误为正月。薤山东北为园瓦崖,为大悲庵。东南三里为映佛岩,上刻隶书“《般若波罗密经》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十七字,基文云:“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囗无囗无名无相非囗囗囗无归依无洲囗无囗无福无囗无囗如凡界无古今囗亦无”缺三十二字。普僖武平元年僧斋大众造,后有四字类押状,不可识,字径一尺及七雨不等,盖因石为之。
又东一里为黑山。东五里为松山,有松岩洞。东南一里为 蒙山,其山两穴可通,曰 蒙洞。又南里许为两埠山,两山对峙如岸——以上皆属徂徕之阳。
自绝顶北二里为芍药峪。峪东北三里为紫滟池,产九节菖蒲及玲珑草。水东北流经天平后寨,东至沙沟河,北折过西庄,又西北入大汶。峪西北二里为花坡。北二里为中军幛,以地处徂徕适中也。康熙间建三清殿,前有地洞深暗。西为招军石,周多石舂。旁有坞旺泉,下为大峪水,西流入鹰愁润。北五里为玲珑山,秀拔玲珑,有野人洞,相传唐王希夷尝隐此。自中军幛东二里为金鱼石,巨石中有鱼形,若隐若现,相传一夕风雨,石劈化龙去,半踣于地,两石鱼痕宛在,有明知州许应元题识。
东五里为长春岭,黄壤秀异,周袤约十里。宋石介卜筑其下,多从游者,世谓之“徂徕书院”。今遗址犹称为“讲书堂”。所著有《徂徕文集》二十卷。明人采《怪说》二篇入《诸子汇函》。俗称石介因“竹溪六逸堂”筑室著书,非是。旁有姜潜别墅,号曰“读易堂”。石介在蜀寄题诗曰:“连云栈外四千里,读易堂中一帙书。”
北为天平后寨。按:此寨去中军幛不元,皆樊崇聚兵处,有演武场柱窝遗迹。又东为龙溪,水东北流过燕子石屋侧,危崖瀑流而下,曰濯龙湾。以崖上凸起三画,婉若游龙,故云。北导西折曰四里河,绕徂徕北麓,又西南入于大汶。天平寨东北为西仙霞坞,又东为凤鸣山,若凤举其首。下为黄峪,又东为东仙霞坞。又东为虎穴山,为牛山。山南有朗僧洞、神化庵,山北有大藏峪。
自中军幛西四里,两峰并峙,俗称角山,三石悬立,曰秋迁峰。又西登士岭为大寨口。迤东陡岸幽谷,则所谓鹰悉涧也。水北流经石匣沟,汇为白鹤湾。又东北会四里河。大寨口西北三里为攒石崮,北崖篆刻“竹溪”二字。水西北流经竹溪庵南,又西北绕转山下,汇典水河入大汶。按:竹溪庵,金党怀英所居,著《竹溪集》三十卷。元在德间教授时震撰《竹溪庵碑》,字多漫漶。康熙间于其地立玉帝阁。转山西为嵝岣山,为吴山,沟水西南流入大汶。
又北三里为石氏茔域,介自为墓表。西一里有宋焘书神道碑 以皆上属租徕之阴。
徂徕山南二十里许为古南城,晋丈傅羊祜封邑,金于城内建大觉禅院,有大定二年敕牒碑。僧福善讲法于此,元初僧道庆重建。城西有村曰羊,俗以为羊氏鹅鸭厂也。东北有大冢,《泰山纪事》称羊续墓。按:续墓在新仄境,此不可考。城东北十里为岱山城。《寰宇记》:”北齐置,在乾封县东南六十里,依徂徕山 。”今镇里村尚有城堞遗址。
又南六里为宫里镇,有汉武帝庙,为汉武东巡驻 处,因而立庙。金毁于火,元时重建。
又西南有柳里村 即古柳下也,和圣汤沐乡巴里,北有和圣墓碑,久废。
宫里南三十里为云支山 ,培 园伏。《史记》无怀氏至周成王禅云支者凡九。山上旧有云云亭,西下一石刻”贾氏书院”四字,传煤时元贾进士读书筏,失其名。其北遏坡曰羽林村,曰甘露。又西为古柴城,《水经注》:”淄水又西南经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泰山之属县也,世谓之柴汶矣。”上接新泰县龙堂山之水,至镇里村南,总名”小汶”。东纳浊河泉合流,因名淄水。《齐乘》云:”泰山南亦有淄水。”即此。又西过羊祜厅南,又西过龙乡故城南而注。云云山东南八十里为放城,林放故里也,有唐太和残碑。
故相国赵国麟尝游徂徕山,著《纪游》,以贫乐岩 、 石峪为最,其形容入妙,固足以辉映前后。然前贤题咏半没于瓦砾楱莽间,而名称多从土人,则考订为难也。甲申暮春之初,余偕友稽访,杖履殆遍,所经丘壑祠宇,随笔志之,未免引证琐屑,但久幽之迹得附泰山而一彰,亦可以遥质相国也。——鈫识。
捌
泰山西北四十余里为灵岩,古称“方山”,或曰“玉符山”,多松柏,《齐乘》谓之十里松。元八达氏题识曰”岩前松桧时时绿”。东晋京兆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初止于琨瑞山降锡焉。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灵岩所由名也。属泰山郡,唐隶齐州山茌县,寻改长清县。元属泰安州,后并济南府。山自泰山逾长城岭西北,经西棋子岭,蜿蜒挺特,层崖削壁,面南向,周回六十里。
自泰山后,鸟道碌镞难行。登泰山继游灵岩者,由泰安府城西北,绕山西麓而入九十里,经长清境之湾德村。东北经鸡鸣山下,有台 、有洞,夜半尝闻鸡鸣。山西岩曰麻衣洞,元李坚栖隐处。东北过大溪,抵双槐树,为入灵岩者各路之会。由济南府境东南而入,经靳庄,为宋靳八公故里。有大书“号啕哪别处,结采便飞去”十字,后书“熙庆留题”,疑为吕仙迹,勒迟贤亭壁。内设吕仙像。南为靳八公墓。东南经塔宝峪,西立石如塔,而中空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