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100000003

第3章 莲花心中生,渊源有自来(1)

步步莲花——始祖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活于距今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父亲是智力释迦族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是拘利族的公主摩诃摩耶。佛陀因创立了佛教,解救了苦海众生而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净饭王人到中年,膝下无子,一天王后摩耶夫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头如雪般美丽白净的六牙巨象飞向自己,浑身散发着奇异的光彩,摩耶夫人梦醒受孕。

乘象入胎是相传甚广的关于佛陀诞生的传说之一,而右胁生子更颇具几分奇异色彩。

按照当地的风俗,怀孕十月后,孕妇应回娘家生产。于是,产期将至时,净饭王便差人护送摩耶夫人回娘家,途中经过兰毗尼园时,摩耶夫人入园休息,看到了一株无忧树,花开满枝香气扑鼻,摩耶夫人伸手摘花时不慎动了胎气,从右胁生下了一名男婴,即为佛陀。

王子刚一生下来,不仅会说话,而且能够独立行走,他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脚下步步生莲花,金光灿灿,芳香四溢。他身上散发着光芒,抬头环视四方苍穹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宣偈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两条金龙飞出,一条吐温水,一条吐凉水,为他洗浴,而这一天,就成为了佛诞日,也就是浴佛节。

史料传记中常有类似记载,伟人的出生总是伴随着满天异彩,而有感而孕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常用的母题。且不探讨其真实性,其中寄托的更多是后人的无限敬仰。佛陀诞生之时“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偈言传达出的并非一种狂傲霸气,更接近于一种求得大彻大悟,以解救世人的誓愿。

释迦牟尼天资聪慧,又接受了宫廷中较为全面的教育,自幼便善思考,但当时的婆罗门经典并不能为他答疑解惑。为何人世间有那么多苦难?人生的本质是否就是苦难?超脱苦难的方法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让悉达多王子感到迷茫;世人被困于苦海而不得解脱的现实,又让他感到不能普度众生是自己的罪过。在一位出家人的点化下,他离宫开始了修行。

离宫后,悉达多进入苦行林开始禅定修行,但单纯的禅定并未使他实现真正的解脱,于是他决定在“极度节食的情况下禅定思维”。六年苦修之后,悉达多终于认定苦修也不是求得解脱的方法。于是他前往尼连禅河边清洗身上的积垢,但是因体力不支、极度虚弱而晕倒在地,幸而得到了一位牧羊女的救助。

吃过牧羊女施舍的乳糜,悉达多体力逐渐恢复,他来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毕钵罗树下,用草铺成了一个座位,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并起誓说:“若不能在此修成正果,证无上菩提,绝不起身。”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之后,他终于在一瞬间抛却了所有烦恼,澄清了所有困惑,体验到了圆融与澄明的精神境界,成为了觉悟圆满的佛陀。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开始宣扬佛法,四十九年间度化了世人无数。多年修行一朝开悟,他实现了一直追求的自我解脱。

圣严法师说:“从有我、自私、执著的生死烦恼众生,而成为无我、无私、生死一如也无烦恼的圣人,名之为解脱、自在。”释迦牟尼为寻求开悟而经历的种种正是他追求自我解脱时不可逾越的磨砺。因为在自我解脱之后,他又能几十年如一日,无私无我地救济他人,所以他从一位“圣人”进一步成为了大彻大悟的佛。

佛,从出生至涅槃,从困惑到舍弃,从执著于解脱到解脱后放下一切执著,他始终是一个觉悟的人,他一直追求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并肯为此抛弃世俗生活,苦修以求正果——不为迷惑,开启真智。

佛陀创立佛法,为在苦海中挣扎无措的众生指引了解脱之法。他的修行经历,有如出生时周行七步,步步所生的莲花,蕴含着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蕴含着无边的佛法与觉悟后浩瀚的精神境界。

莲心禅韵:

佛陀十号:佛陀创立佛教,为佛教徒精神的皈依指引了方向,为了表达感激与敬仰之心,佛教徒常常用各种异名来称呼佛陀,最通用的尊号有十一种: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教经论中常常将各种名号开合为十种,并称为“佛陀十号”或“如来十号”。

浴佛节:佛教信徒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又称作佛诞日。相传佛祖诞生时有金龙飞出,口吐香水为佛祖沐浴,因故得名。中国汉族地区一般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浴佛节,又称“四月八”。

万法归一——佛教宗派纵观

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在三大宗教中最早产生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相较于其它宗教,早期佛教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承认世间存在着主宰万物的万能之神,而是主张一切皆空,认为世界是一个苦海,只有实现寂灭才能求得解脱。《增一阿含》经序中有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佛教理念主张通过止恶扬善、自我修行来自度度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教义的不断衍变与完善,佛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各种宗派。对于佛教出现的宗派分化,圣严法师说:“佛法虽只有一味,由于接受者的接受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在佛陀涅槃之后的一二百年间,印度社会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而半岛内各城邦兼并统一的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迅速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接受。由于佛教的研究者和修行人都越来越多,在教理、修行方式等各方面难免会产生矛盾,因此,历史上出现了多次佛教教义的结集与分裂。

印度佛教的第一次分裂是在佛灭后一百年,由于在“十事”观点上的分歧,即僧侣是否可以接受施主施舍的金银财宝,是否可以储存多余的食品,早期佛教分裂为上座派和大众派。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皈依佛门,佛教成为了印度的国教,传播范围迅速扩大,教徒数量也显著增长,单一的传播模式逐渐不再适应佛教的发展规律,两种教派各自发生了分裂:大众派分出六部,而上座派则分化为十二部,自此,原始佛教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部派佛教壮大了佛教的影响,同时为大乘佛教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兴起于印度南部。由于对佛陀教义理解上的差异,大乘派自命“大乘”,而将之前的部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派”。“乘”本指交通工具,在佛教教义中,可以将之理解为渡人脱离苦海的方舟。大乘派主张出家人修习佛法,以慈悲为怀并普度众生;而小乘派则强调个人修行,自我修炼。大小乘都标榜自己是佛教正统,各自吵嚷不休,成为了佛教史上最大的一次分裂。

佛陀涅槃之后的千年左右,由于“唯识说”的勃兴,大乘派分为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至7世纪,佛教一些流派形成密宗,有空二派并为显宗,佛教又被分为了显密二教。

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沿着这样的脉络而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圣严法师在《正信的佛教》中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佛经典籍的繁多以及翻译的盛行,促使佛教出现多样化的发展,一时之间,中国佛家学派林立。

中国佛教的宗派大多属于大乘佛教的支系,只有成实与俱舍两派属于小乘。各宗并存并不断斗争与融合,逐渐稳定为十宗。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各种佛教宗派或声势渐大,或逐渐销声匿迹,其中,以菩提达摩为祖师的禅宗声势最为浩大,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到禅宗五祖弘忍法师时期,门下弟子造诣颇深,以神秀、惠能为代表分别创立了北南二宗,其中六祖惠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他开创南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顿悟、明心见性等观点,成为中国佛教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六祖惠能之后,禅宗广为流传,并将中国的佛教发展进程推上了巅峰。

虽然佛教各种宗派在教义、戒律、修行方法上有所区别,但正如佛陀十号最终指向的仍是佛陀本身,佛陀有十号,佛教分派别,然同宗同源,各宗派归根到底也都是对佛教本质的认识,研习佛法的目的也依然都是为了“觉悟”。所以,圣严法师自信地认为:“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属于支节的分门别类,而不是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将来,当可见到统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现。”

莲心禅韵:

阿育王:Ashoka,音译“阿输迦”,意译为“无忧”,又称作“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他从小心中向佛,后皈依佛门,成为佛教的护法。他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融入佛学观点,并积极向其它国家宣扬佛教思想。在他统治期间,佛教成为印度国教,并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在佛教中,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第二重要人物。

《增一阿含》:原始佛教基本经典,相传原由前秦昙摩难提诵出梵本,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后经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尽录偈颂。但译文未能尽善,所以又经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订。此经主要记录了佛陀及其弟子的故事,重点在说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种因缘故事。

白马东来——佛教与中国的渊源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后,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播与弘扬,出家、在家弟子不计其数,有史料记载的十大弟子更是佛教传播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典范。经过他们的努力,在佛陀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逐渐传遍了印度次大陆,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历来争议较大,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未能统一。但其中以“东汉初年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在梦境中见到一位金色天神,身披金光在金銮殿中飞行,汉明帝为天神的气质所折服,欲上前施礼,而天神却一语不发,驾云西去。明帝不知这个梦境有何寓意,于是在第二天向大臣们求解,太史傅毅回答说:“西方有一位天神,全身金色,人称为佛,陛下梦到的也许就是他。”明帝听后心生羡慕,于是召见蔡愔、秦景等人,命他们去西域求取佛法。

永平十年,历尽千辛万苦的使臣用白马驼回了经书和佛像,同归洛阳的还有两位梵僧,名唤摄摩腾和竺法兰。次年,汉明帝在洛阳城东为两位僧人建造了寺院,起名为白马寺。

这是关于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由于印度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存在的天然沟壑,佛教传入之初发展并不顺利。尽管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是以祖先鬼神崇拜为主体,而且即使是较为流行的神仙传统也不过是现实政治的翻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佛教拥有了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形成较早,同时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束缚,家国同构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君权与父权的绝对权威深深地扎根于华夏文明血脉中。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出世观与当时的忠孝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佛教被斥责为“无父无君”之说。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初来东土的佛教不得不借鉴并依附于中土的文化体系,以一种“异域道术”的面目出现在,高僧们普遍采取“依神通行教化”的方式,即通过占卜算卦、趋妖避祸等带有神异色彩的方法实现曲线传教的目的。

同类推荐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是用佛陀的话解读或者解答的一些现代都市里最棘手、最热门、最时尚、最前卫、最隐私、最尖锐等的话题。比如禅师对贪污、疯狂玩微博现象、婚外恋、奢华假日游、富二代、拜金女、明星绯闻等等问题的看法。它是用传统的观点阐释和解答新颖的问题。相对于较多的传统佛学类出版物来说,它的话题新颖,与时效结合紧密。市场上很多星云、弘一、证严等法师本人的著作《舍得》、《宽心》等以及写他们的著作《禅的行囊》、《禅心莲韵》等销量都很可观,相信将传统的畅销作品融入新的话题会更加有卖点。
  • 佛海中的摆渡

    佛海中的摆渡

    我们经常听到或读到,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从客观上来说,外在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原来的自己,因为心灵的修行改变了我们的观点及看法,所以一旦心灵产生了变化,世界的一切也随之改变。可以那么说,世上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性,心灵的修为是至高无上的。佛陀教诲的奥妙就在这里,一切都在改变。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热门推荐
  • 笑傲江湖续第四十一回岳灵剑法

    笑傲江湖续第四十一回岳灵剑法

    林平之、曲非烟夫妇作恶多端去世,自此江湖太平,总书完
  • 宠卿入骨:奸佞妖妃狠撩人

    宠卿入骨:奸佞妖妃狠撩人

    身为大魏国女扮男装的黑化祭司大人,苏郁卿表示只想做佞臣,不做忠臣!然,这新上任的皇帝为何总要盯着她???难道是她佞的太明显了?陆寂白孤傲冷清的眸子睨着苏郁卿,道:“掰弯了朕,还想拍拍屁股走人不成???”前世为荣国公府的贵女千金,被人陷害,亲眼见着被诛了九族,三千多人的血汇聚成河,重活一世,成了当朝女扮男装的祭司大人,然天不亡我,为何不要仇人之血,祭奠我荣国公三千亡魂!!!
  • 快穿女配要上位

    快穿女配要上位

    (推荐枕头新书《惹火娇妻,撩上瘾!》日更~)作为命定的快穿终极女配,东方娇玥的任务就是逆袭女主刷三观,带着系统开外挂,挖墙脚、装偶遇、抢男神、卖萌打滚求抚摸、吵架撕逼样样来!被剧情雷得外焦内嫩不说,偏偏找上她的男神个个是‘奇葩’!太子殿下囧萌呆傻超粘人!狐狸跟班高冷傲娇不忍直视!男神保镖动不动就以身相许!娇玥表示——一入系统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
  • 网球

    网球

    本丛书以统一的体例、创新的形式,讲解各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运动保健、基本技术、运动技巧、比赛规则等,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会运动健身的方法,同时还能够学到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
  • 龙帝崛起

    龙帝崛起

    这里是一个神级裁缝师魂穿异世,以战衣吊打异世强者的故事,坚韧曲折……
  • 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

    佳期如梦之今生今世

    这样的故事,不是碰不到对的人,只是都败给了自己,败给了现实。在爱情的路上又都是那样绝望地走着,一开始就扑下来的悲伤的雾,谁都不能看得那样真切,却又急急地找出路,可是有出路吗?
  • 30岁前男人应该悟透的人生问题

    30岁前男人应该悟透的人生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做事,做的事也不尽相同,但我们的做法却只有两种:聪明的和愚蠢的。由此,做事的人也可以分为两种:聪明的和愚蠢的。聪明的人绝不会像凡夫俗子一样浪费时间,他要以并不长的生命,完成许多一流的事。如何曾为一个聪明男人,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中肯的建议。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历史人物

    为了系统地向广大青年传递人类的知识精华,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作者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各种知识进行分析介绍。她向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口,让他们在知识的天地里遨游、畅想;她向青年朋友们搭建一架智慧的天梯,让他们在知识时空中探幽寻秘。
  • 为圆华夏宪治梦:李步云教书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八十年诞志庆

    为圆华夏宪治梦:李步云教书学术思想研讨会暨八十年诞志庆

    李步云先生是法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1957年9月,先生脱下戎装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自此,就毕其一生投身中国法学事业,并将其视为终身的奋斗目标。50余年来先生一直致力于法治、民主、人权、宪法,孜孜探索,执着追求,奔走呐喊。在中国法学界,他被公认为是敢为中国法治开第一腔的人;在国外专家的评论中,他被视为是中国人权领域的两大旗手之一。李步云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法理学、宪法学、法哲学和行政法学等多个法学分支学科,对法治、民主、人权、宪法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均具有原创性的贡献。2013年8月23日是先生八十华诞,其学生以志贺的形式,组织编写本书,以学术综述、主题研讨、为人为学、专题研究等多个视角,试图全面、系统、动态、立体地反映李先生步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书剑人生。
  • 罪头条:恶魔的风度

    罪头条:恶魔的风度

    《罪头条:恶魔的风度》以罪案版头条上一桩闻所未闻的连环凶案为开端层层展开。究竟是什么样的恶魔,一次又一次轻视生命,践踏人的底线?睿智的老刑警,深谙人性的女记者,看固执又别扭的父女如何与真凶对抗,层层剥开罪恶的面纱。本书是作者“记者探案类”的首部作品,希望通过描写那些有可能发生在都市人身边的头条罪案,折射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提高人们对罪案的警觉,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