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100000004

第4章 莲花心中生,渊源有自来(2)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增添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尽管研习佛经之人能够知晓佛教和一般信仰并不相同,但是“一般人接触佛教的诸佛菩萨,也和接触中国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的态度和观念相同。所以,在民间的小说、故事等的传说中,神与佛并没有差别。”

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在民间传播的不断深入,佛教开始争取相对独立的地位。两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连连,而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和救众生脱离苦海的观念深入人心,佛教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虽然发生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发起的灭佛事件,但总体来说统治者对佛教还是持扶植态度。隋唐时期,统治者极为重视文化的治国力量,提倡儒、释、道三家并存,佛教在这一阶段发展到了鼎盛。

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的阶段。对中国的传统宗教文化,佛教从完全依附到与之冲突碰撞,最后实现了印中文化的融合。由于佛学经典的翻译工作,以及自三国至唐代五百年来的西行求法运动,佛教逐渐在中国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以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为代表的翻译大师,以法显、玄奘为代表的求法人,他们在白纸上涂写的每一个字符,在道路上印下的每一个脚印,前后相沿,代代相承,记录着佛法东传的每一个阶段。

莲心禅韵:

四大译师: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与佛学东传几乎同时开始。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北宋仁宗景祐四年,八百年间佛经的翻译工作从探索走向了成熟。这其中,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被并称为四大译家。

玄奘(602—664):俗名陈袆,自幼家贫,父母早逝。他10岁进入佛门,13岁剃度出家,21岁受具足戒,因困惑于各派学说的分歧,贞观元年得到唐太宗的支持,赴天竺求法。贞观十九年,玄奘返回长安,带回佛像、舍利,以及梵文佛经原著520夹657部,后长期在长安弘福寺译经传法,声名远扬。664年,玄奘禅师圆寂于长安玉华宫,葬于白鹿原,后多次战事,其顶骨舍利几经辗转,今安置在台湾南投县玄奘寺内。

从来如是——正信的佛教

在六道轮回中,人道是最适宜修持佛法的地方。追求自由是一切生灵的天性,相较于其它异类动物,人对自由的追求更加强烈,对于精神层面也有更高的要求。

精神追求并不一定必须通过宗教信仰来实现,追求人世间的真理也是一种解脱之法,如执着于科学研究的古今人士,用他们的智慧与创造造福了人类,同样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但是这种解脱依然是不彻底的,因为他们所求得的往往是常识性的真理,而这种真理,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圣严法师所言,古代的真理,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到了今天,就成了笑话;而在这里为人所推崇的真理,到了那边,由于风俗与习惯的制约,真理也会成为趣谈。

佛法却不同,“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解脱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槃”。只要能够真正得到佛法的真谛,达到我空以及法空的境界,那么,就获得了永恒的佛法,不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获得了永恒的解脱,也就是修持了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说,佛教本没有正信与迷信之分,因为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过去一向如此,现在仍旧如此,未来必将如此”的,就像是我们每天担水做饭中蕴藏的禅机,从始至终都是一样,只有你真正领悟了佛法的奥妙之后,才可以将佛家的真理剥离出来。

从前有一个年轻和尚,一心向佛,希望终有一天能够开悟成佛。但是,他虔心修行多年,却觉得自己依旧混混沌沌,无法参悟精深的佛法。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位得道高僧,就打点行装,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深山古刹求教。年轻和尚说明来意之后,两个人面对面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禅师,您在得道之前,做什么呢?”

老禅师:“砍柴担水做饭。”

年前和尚:“那您得道之后,又在做什么呢?”

老禅师:“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困惑不解地问道:“假如前后都没有区别,那究竟什么是得道呢?”

老禅师回答说:“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做饭时又在想砍柴的事情;得道之后,砍柴就是砍柴,担水就是担水,做饭就是做饭,这就是得道。”

砍柴担水做饭,从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得道前每天这样生活,得道后依然是这样的忙碌。生活之中每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中所蕴含的禅机一直都是这样,不会因为修行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改变,只不过在领悟的刹那,天地顿时开阔,内心豁然澄明,这样的顿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圣严法师眼中的正信,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确理解佛法的慈悲与智慧,不为浮名富贵而信,不为张扬炫耀而信,不为标新立异而信,不为一己之愿而信。现实生活中,颠倒的人世造就了颠倒的众生,没有正确的信仰,又怎能求得正信的佛法?

从前,有一位得道的无德禅师,为很多信徒尊敬和仰慕。有一天,他正在寺院里除草,迎面走来三位愁容满面的信徒来向他请教。

三位信徒各自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无德禅师静静地聆听后开解他们说:“你们都觉得自己不快乐,是因为你们生活的动力不是源于正确的信仰,而是有一种不得已的责任在驱使你们重复每天的生活。”

三位信徒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继续发问。

无德禅师沉吟片刻,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你们来说说,对于你们自己,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

信徒甲:“我觉得,有了金钱就会快乐。”

信徒乙:“我觉得,有了爱情就会快乐。”

信徒丙:“我觉得,有了名誉就会快乐。”

无德禅师听后摇摇头,告诫他们说:“假如你们这样想,就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你们没有正确的信仰,一旦你们得到了金钱、爱情、名誉,那么无穷无尽的烦恼还是会继续尾随你们。”

三位信徒齐声问:“禅师啊,请告诉我们,我们该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说:“改变你们的想法,摆正你们追求快乐的心态。有了金钱要用来布施才会快乐,有了爱情要懂得奉献才会快乐,有了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才会快乐,现在,你们懂了吗?”

快乐是有条件的,假如寻求快乐的心思就有所偏离,那么必然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佛法亦是如此,求佛之心不仅要诚,还须要正,去除一切妄念,闻法、实践、亲证,以求正信佛法。

莲心禅韵:

六道轮回: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包括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其中,上三道为三善道,下三道为三恶道。以善恶为因,不同的作业会有不同的果报,世间万物都在这六道轮回中,循环往复,不出其中。

业障:业是造作,佛经中把它区分为身、语、意叫三种,业力主宰三界六道,恶业会障碍我们的智慧、功德和体能。唯有消除这些障碍我们能力的恶业,才能恢复我们的能力,消除一分就恢复一分,消除两分就恢复两分,全部消除才能修成正果。

闻法、实践、亲证:听闻佛的教法,以行动实践佛的观点,证实佛法的奥义。

一苇渡江——一脉相承的禅宗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中国禅宗的渊源也在古代印度。根据传统说法,禅宗的第一代宗师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在佛涅槃之后,他召集五百罗汉在王舍城七叶窟作了佛法的结集,这是佛涅槃之后对佛教教义的第一全面总结,摩诃迦叶对佛法的沿承功不可没。佛陀在灵山召集众人宣讲佛法,法会之后,摩诃迦叶作为释迦牟尼以心传心的传人,继承了佛陀的衣钵,成为禅宗的祖师。

自摩诃迦叶之后,禅宗传承了二十七代,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罗门下有一名弟子,名唤菩提达摩,菩提祖师以一苇渡江,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了中国禅宗的初祖。

相传,菩提达摩本是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参悟佛法,在般若多罗禅师门下修得正果后,他提出要外出传法。般若禅师告诉他可以去中国传法,但又提醒他最好不要去南方,因为中国南方的君主好功业,无法参透佛理。

菩提达摩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梁武帝听说之后派人将他接到了南京。梁武帝是敬佛之人,但是在佛法是用来解脱自己还是普度众生的问题上,两人产生了矛盾。菩提辞别了武帝,准备北上,路过雨花石时,恰遇高僧神光正在那里讲佛法。二人的理念再次产生矛盾,菩提退步,一路北上。

神光得知此人是菩提达摩之后,大为吃惊,一路追赶想要向菩提请教。一直追到长江边上,菩提达摩抬眼望去,茫茫江面,无船无桥,恰巧江边有一位老人,身旁放着一捆芦苇。菩提谦恭有礼地向老人化了一根苇草,投入江中,双脚踏在上面,渡江而去。

神光追到江边,看到照办景象,不由分说抢过老人的一捆芦苇,苇入江中,不浮反沉,神光险些溺水,只能看着菩提达摩渐渐消失的背影发呆。

菩提达摩来到北方,见山参拜。公元527年,他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禅定九年,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第一代宗师。

后来菩提将禅宗传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至六祖惠能,创立南宗与北宗并存,后南宗在惠能禅师及其弟子的传扬下声势渐渐超过了北宗,取代了北宗的领导地位,禅宗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也像佛教的传播一样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融合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禅的内容被不断地扩展,对心性的重视一脉相承并日益突出,圣严法师概括说,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其中,六祖惠能以“见性成佛”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扬“顿悟”,自此,禅宗的中国化进程向前跨了一大步。

惠能幼时听人诵读《金刚经》,便决定出家修行。24时,他拜于弘忍大师门下,初入师门便以“佛性无南北”一语获得弘忍禅师的认可。为了让他不至于因太露锋芒而遭人妒忌,弘忍安排他在碓房舂米,和众人一起劳动。

在惠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要求僧众每人写一首偈语。上座和尚神秀夜半时分,在佛堂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天亮后弘忍看到此偈,虽然觉得写得不错却也并未有什么其他表示。

后来惠能听说此事,便央求别人帮他也在墙上写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法师看到之后,知道惠能已然开悟,就将《金刚经》传授给他,并将衣钵传授,命他南行传法。

惠能创立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成为禅宗史上功勋卓著的六祖。

六祖惠能之后,禅机盛行,逐渐形成了五家宗派,五家之中以临济及曹洞二派发展得最盛最久,今天的中国僧尼,几乎全部是出于这两家的法脉,圣严法师本人同时继承了临济宗与曹洞宗的两宗法脉。尽管在修行方法等方面会有所差异,但圣严法师更重视禅宗的一脉相承,“中国禅宗,看起来仅是一个单纯的名词,其实从菩提达摩到达中国以来,开创了禅宗,都是一脉相承的延续禅宗,归根到底都是佛法。”

莲心禅韵:

五家七派:禅宗在惠能门下为裂为两个宗派,即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之后两派又分裂为五个派别,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世称五家;后来临济宗又分为黄龙、杨岐两派,故合称为五家七派。南宋以后,只有临济、曹洞两派延续到了现在。

临济宗: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临济宗在黄檗希运禅师时初现端倪,至义玄时建立,主张无位真人就是真实的自我。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吉水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主张以自忘来完成自我的实现。

同类推荐
  •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家族墓之谜

    耶稣是什么人?有没有可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耶稣这个人?这本惊世骇俗的书,不仅提供了耶稣存在的事证,甚至彻底改变了世人心目中所理解的耶稣。它记录了一项为期三年的调查,可以说是新近最。晾人的考古发现:在耶路撒冷陶比奥区出土的第一世纪犹太坟墓,埋葬的就是耶稣与他的家人——他的父亲、母亲、妻子,以及儿子……从墓中遗物一窥耶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与家属之间的关系,无疑让人兴奋不已。曾获艾美奖雅各布维奇和古生物学者佩雷格里诺系统而严谨地分析实物证据,与列为正典或伪经的《福音书》比对,建构了耶稣家族第一幅完整的画面。他究竟是什么人?本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异于以往面貌全新的耶稣。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

    《其心无住》是《降伏其心》与《善用其心》的续集,也是我出关十年,开山创建东华寺的心得感悟和修学佛法二十余年的总结。出版此书旨在阐述自己的学佛观点,获得广大学佛者的指正。佛法浩如烟海,虽修学二十余年,仍难得法乳一滴。但终究有所感悟,正如三本书名所示,降伏其心为善用其心,用过不执著,不留恋,更不留痕迹,故、名“其心无住”。要将身口意之用发挥至极限,需先降伏身口意,继而善用身口意,最终达至过后无痕。其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时包太虚,小时不容针。成事由其心,败事亦由心。其心被动为奴隶,其心主动成主人。其心不降,是懦夫。降之不善用,为愚夫。事过执著,留恋不舍,乃凡夫。其心降伏,善用且无住,则圣人成矣。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热门推荐
  • 非机械式悸动

    非机械式悸动

    it,是它被赋予的名字。精挑细选的部件,精确组装的肢体,完美的性能,拟人的躯体,一切都像是为了曾经的某个人所做的,完美之作——it。‘情感模块启动’科学家没有感情的声音响起,系统回应着他的需求。它,睁开了双眼。“爸爸,我想要点零花钱……”“为了什么?”“说是首冲999的话送圣剑…”“别开玩笑了!!你这个机器人!!!”
  •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十七年,五万里,真经回,佛法扬:“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李主任的一天

    李主任的一天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 祭汾阴乐章

    祭汾阴乐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图书馆杀人事件

    图书馆杀人事件

    这天傍晚方迟迟到学校图书馆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他身边还有几个也来图书馆写论文的同学,而这时小楼已经在图书馆门口等着了——这是栋哥特式的建筑,有着高高的尖顶和宽大的窗户,整个看上去宏伟肃穆却又线条简洁。小楼穿着一身米黄色的长裙站在那扇青色的拱门下面,宛如格林童话中的公主,她看着姗姗来迟的方迟迟,皱眉道:“怎么现在才来?都快七点半了,不说好七点的吗?“方迟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和他一起来的除了隔壁宿舍的刘斌和李松间,还有中文系的丁磊,这时丁磊发现了小楼身后还有个女孩,打了个招呼道:“叶紫烟,你也来了啊?”
  • 吴鞠通医案

    吴鞠通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虎贲万岁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虎贲万岁

    该书作于1945年,是第一部直接描写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常德保卫战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作品描写代号“虎贲”的74军57师在日军六万余人的包围中,同仇敌忾,背水一战,“以一敌八”,苦战十余日,与日寇浴血巷战,得以使援军合围,保卫住了常德。全师八千余人,仅有83人生还,全书写得可歌可泣,气壮山河。
  •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生活总是在我们毫无防备时捉弄我们。在深夜里唉声叹气,在沉默中忽然流泪,越是在别人面前假装很好,越是在无人时独自舔舐伤口。生活一股脑地把什么都抛来,我们只能接受,却不能选择,然而那又如何,我们依然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面对困境无所畏惧,当站在岔路口时,能用最随心的感觉来判断和选择。在残小雪的文字中我们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却少有人像她一样在精疲力尽后反而充满力量去生活,做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当你深陷在那些疲惫到怨恨、苦闷到绝望时,她早已跳出来找到生活的另一面。即使酸甜苦辣在她的生活中不断上演,她也感谢生活的赠予,不管好的坏的,都勇敢接受,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地面对生活带来的一次又一次意外。
  • 黑色序列

    黑色序列

    欢迎来到黑色序列。 冰凉的女声在尹陌然耳边响起,预示着下一轮逃亡的开始。 无尽的游戏,死亡的危险,兴奋的战栗。 究竟她能否逃离这无限的轮回....................无限流,有cp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本卷分别评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布洛赫、葛兰西等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阐发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并就其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误读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于把握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反观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缺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由此,本选题不仅揭示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反思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且透视了经典的资本主义、组织化的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不仅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当前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