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7100000005

第5章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1)

禅之本义:言语道断,以心传心

禅与佛教本是一体,在佛教代代相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传承而逐渐衍生出佛教的各部派,禅宗是其中一支,但这并不意味着禅宗只传承了佛法的一部分。事实上,佛法似海,万千河流从此出,又奔流至此,这一滴海水和那一滴海水的不同实际上很难区分。禅宗出自佛教,本质上又归于佛教,它所传承下来的,是整体的佛教。

修习佛法的人都知道,禅是不可说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绵延至今,所以在禅宗公案中关于“禅是什么”的问题一向没有明晰的答案。禅是一种无上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好像你不入苦海,就永远不知道苦海有多深;不抵天堂,也永远无法知晓天堂中有怎样的风景。禅也是这样,只有心向往之,体力行之,终得悟之,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然而,修禅之人悟性不同,所能到达的境界也会不同,所以修持禅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有时候也离不开他人的点化,不得已还得借助语言来阐释什么是“禅”。

圣严法师从三个角度对“禅”做出了解释:禅是修行的一种方法;禅是智慧,既微妙又耐人寻味;禅是所有的现象。

禅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方式。印度的禅宗希望修行者能够通过集中精神进入入定的状态,从而抛却烦恼与妄念,获得解脱。印度的禅学大师们还为信徒指引了很多禅定的技巧与法门。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僧稠大师常常用来教导他人的“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通过打坐、诵读、忏悔等方式都可以进入禅定的状态,但是实现精神上的修行并不一定要求人必须执着于这种外在的形式。

有一位名叫薛简的居士向六祖惠能禅师请教:“现在修禅的大德们常常说,若想觉悟必须坐禅习定,难道真的只有这样才能开悟吗?”

惠能禅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身体原是一具皮囊,坐禅也不过是一种修禅的方式。打坐无法成佛,就像磨砖不能成镜一样。

马祖道一出家时年级尚幼,他一心想通过坐定而得佛法,于是整日里在寺中坐禅,既不外出,也不接待来访者。怀让禅师听说此事后就找到道一,问他终日坐禅究竟为了什么。

道一说:“为了成佛而坐禅。”

怀让禅师二话不说,捡起一块砖头开始专心致志地在地上磨了起来。

过了许久,道一终于忍不住道出了心中的困惑:“你在这里磨砖做什么呢?”

怀海禅师说:“做镜子。”

道一忍不住笑道:“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

怀海禅师盯着道一的双眼,反问道:“坐禅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顿悟。

坐禅只是一种进入禅定的途径,假使之为坐禅而坐禅,即使枯坐成骨,心不曾抵达禅的深处,成佛的愿望也不过是空梦一场。

禅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休息,也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智慧。禅开人心智,助人成长,使人感悟到世界的和谐,心境的清澈,生命的圆融。一旦你能够放下所有对于观念的执著,放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就能够得到佛陀的真正智慧,也就达到禅的最高境界了。禅是一种智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百丈怀海禅师曾对一位比丘这样说:“和我说话时,请不要用你的嘴、喉咙,或者是嘴唇。”这既是说明了禅法的难以言喻,更是提醒信徒挣脱所有外在的束缚,随心所至,缘性而发。

禅是智慧,既存在于人的内心,又存在于一切外在之中。世间法就是佛法,一切现象中皆有禅机。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处处有佛法,事事含禅机。只要有一颗孩童般单纯的心灵,有一双敏锐的发现的眼睛,就能够在自然天地世间百态中发现真正的禅。

一条小鱼非常向往浩瀚的大海。终于有一天,它拦住了一条从自己身边游过的大鱼,兴奋地问道:“我常常听别人说起关于大海的事情,我今天决定了要游到大海中去,请问,我应该朝哪个方向游呢?”

大鱼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惊讶地说:“你的周围就是大海啊,你不是一直生活在大海之中吗?”

“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大海啊!”小鱼甚至比大鱼还要吃惊。

“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在海里,长在海里,最后也还是会归于海里。大海包围着你就像是你包围着自己的身体。”大鱼淡淡地说完,摆摆尾巴游走了。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如同这条身在海中却不知海是什么的小鱼,我们生活在禅法的海洋中,却常常不知道禅为何物,总想跳将出去,耗尽一生苦苦寻觅,殊不知禅其实就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

禅不可说,要以心感悟,禅无形迹,要牢牢把握,从大千世界中发现禅的真谛,从自然天地中感悟禅的清澄,从心灵深处体验禅的圆融。

莲心禅韵:

马祖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师,也是在佛教中以俗姓称祖的得道高僧。在成都净众寺从金和尚出家,开元年间到达衡岳,在怀让禅师的点拨下开悟,后广授门徒,开一代宗门。

公案:本义是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后来禅宗中将历代高僧的睿智言论记录下来,以作为对修行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思考的对象,或者禅宗修行者的座右铭,对修行者开悟具有很大的帮助。

四念处: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它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从而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

禅之观念:提升自我,消融自我

宋代名士苏东坡与金山寺的的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参禅打坐,苏东坡问佛印和尚:“佛印禅师,您看我打坐的样子怎么样呢?”

佛印回答说:“很庄严,就像一尊佛一样!”

苏东坡听后面露笑容,非常高兴。

佛印反过来又问苏东坡:“学士,您看我的坐姿如何呢?”

苏东坡向来喜欢和佛印开玩笑,自然不能放过这次嘲笑他的机会,于是马上回答道:“禅师啊,您的坐姿,像是……像是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并未生气,反而微微一笑。

苏东坡看到自己的嘲弄竟然令睿智的佛印无以作答,非常高兴,回家后眉飞色舞地向妹妹讲述了这件事情的始末。

哪知道天资聪慧的苏小妹听过此事之后,竟然非常严肃地对苏东坡说:“哥哥,难道你还以为自己赢了佛印禅师吗?其实你已经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牛粪,所以才讥讽禅师为牛粪。”

苏东坡顿时哑然,方知自己的愚昧。

苏东坡之所以会去嘲弄佛印禅师,是因为对自己的羞耻心过于执著,以至无法消融,被人称赞就眉开眼笑,嘲笑了别人,在表面风头上压过了别人就沾沾自喜。

学佛的过程,是通过认识自我、消融自我以达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目标。提升的真正终点意味着开悟,而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个人对自我的清醒认识,认识自我又是为了消融自我。

圣严法师说:“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东西。”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人产生交集,在接触过程中,很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错误,用自己的的价值观对他人的言语、表情、行为做出评判,甚至会自我揣测他人的心理,由此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冲突。通过禅修,人能够实现自我消融,将人消融到人类社会中,进而消融到无上的禅的境界,实现从忘我到无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实现是需要方法的,圣严法师将其分为观念思想上的消融和方法技巧上的消融。由于覆盖众生,使众生不能明了正道的贪嗔痴慢疑以及人生五欲等心理活动的阻碍,才产生了“我”以及“我”的执著。这些心理活动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只有将之去除或者放下,才能实现观念上的自我消融。

有一位中年人,常常觉得生活压力太大,而自己肩上的担子很沉重。因此找到一位老禅师向他求教解脱的方法。

老禅师给了他一个背篓,然后让他沿着一条河岸边的小路朝前走,并嘱咐他每走一步,要从河边捡一块石子放进背篓中。

中年人虽困惑不解,但是依然还是按照老禅师的指引去做了。石子很小,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什么感觉,可是随着篓中石子的增多,中年人的脚印越来越深,步子越来越慢。他气喘吁吁地背着一篓石头回到禅师身边,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你有什么感觉?”

中年人喘着气说:“大师,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累;篓里的石头太多,我都要迈不开脚步了。”

禅师说:“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的时候都背着这样一个空篓,每往前走一步就捡起来一样东西放了进去,所以才会觉得越来越累。

中年人问:“大师,请您开示,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轻松一些呢?”

“那你觉得怎样做你的背篓才会变轻呢?”

“把背篓里的石头拿出来。”

老禅师笑着点了点头:“那么,你愿意把你的名声、财富、事业拿出来一些吗?”

对于很多人而言,正是由于不愿舍弃,不忍舍弃,才会背负着自己的种种欲望和妄念前行,无法实现自我的消融,就更谈不上解脱了。仅仅从观念上消融自我是不够的,还需要身体力行,从方法的实践到身心的体验,求得证悟。

圣严法师主张通过“炼心”和“破心”以完成实践中的自我消融。炼心即通过修行,把“散心”的我变成“专心”的我,实现身心的统一,内外的统一,前后念统一;破心则是通过默照禅和话头禅的方式将“有我”的心粉碎。在“破心”的过程中,不论是曹洞宗提倡的默照禅,还是临济宗主张的参话头,都并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环境,而最好是让自我消融在当下中,让自我消融在佛号中。

用惭愧的心,智慧的心,包容的心,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无边佛法,无边慈悲,完成自我消融。

莲心禅韵:

默照禅:默照禅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的禅法,以打坐为主,其提倡人是曹洞派的宏智正觉禅师。“默”指沉默专心坐禅;“照”指心性的清洁。

话头禅:由临济派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参禅时,在公案的一个字或一句话上下功夫,广受中国佛教信徒欢迎,与默照禅合称宋世的禅门双壁。

执著:佛经术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懈,不能超脱。

禅之心意:佛本多情,普度众生

佛本多情,时时惦记着天下苍生。修禅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众生。佛法中的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而悲则是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在圣严法师眼里,慈悲是佛法的开端,也是佛法的精髓。

释迦牟尼佛终生修习慈悲并体现慈悲,佛陀出家即是因为慈悲心,在其传法度人的一生中,他的慈悲心就像是环绕周身的清新空气,从来不曾远离世间所有的生灵。

释迦牟尼外出,看到一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鸽子。

鸽子向释尊寻求救助,释迦牟尼慈悲心起,便把鸽子藏在了怀中,并请求老鹰放过这只可怜的鸽子。老鹰生气地说:“你救了它的性命,而我却会因为没有食物而被饿死。难道这就是你出家人的慈悲吗?”

释迦牟尼淡然一笑,说:“我既不忍心看到无辜的鸽子被伤害,也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你被饿死,既然如此,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于是,他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喂鹰,换得了鸽子的性命。

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心使佛陀能够坦然地舍弃自我,救护众生。佛陀舍生取义,普度众生的精神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向佛之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有一个乞丐到寺院里找到荣西禅师,向他哭诉说家中妻儿已经多日不曾进食,眼看就要饿死了,不得已来请求禅师的救助。

荣西禅师听到这些慈悲之心顿生,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但是自己身边既无金钱,也没有多余的食物,他左右为难地环顾四周,突然看到了准备用来装饰佛像的金箔,于是他对乞丐说:“把这些金箔拿去换些钱,再给你的妻子孩子买些食物吧!”

乞丐离开之后,一直站在旁边的弟子终于忍不住怨气,对荣西禅师说:“师父,您怎么可以对佛祖不敬呢?”

荣西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众弟子说:“我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出于对佛祖的一片敬重之心啊!”

弟子忿忿地说:“这些金箔本来是用来装饰佛像的,可您就这样送给了乞丐,我们要用什么来装饰佛像呢?难道这就是你对佛祖的敬重之心吗?”

荣西禅师正色说:“平日里你们诵读的经文,修习的佛法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没有真正理解吗?佛祖慈悲,割肉喂鹰,以身饲虎都在所不惜,我们怎么能为了装饰佛身而置人性命于不顾呢?”

人与人能够互尽心力,互相照顾,实在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修成正果,但每个人都有能力慈悲。圣严法师教导信徒们,即使自身无法将慈悲修到佛祖那样的程度,也应该将慈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同类推荐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饥来吃饭困来觉:中观大师讲禅

    该书凝聚中观大师近年来的佛学论文精选,以正能量的视角看待世间百态,以佛法解读世界局势,以佛法来评析金融危机,以佛的智慧来谈如何应对心理疾病,由此获得社会正能量。文章通俗易懂,将佛法与现实紧密联系,展示给读者一个全新的佛学世界观。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热门推荐
  •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2)散文随笔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2)散文随笔

    本系列图书精选“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分类集结成书。本书为第2册,收录第一届大赛12篇散文作品,包括“生死之恋”、“怀念,属于我们青春的那些事儿”、“美好记忆话情长”、“永远在路上的客家人”、“井”、“老槐树”、“叫一声嬷嬷泪双流”、“盛大的月光”、“打不死的武侠”、“满怀虔诚游祖庭”、“我的名字叫‘留守’”“汪曾祺的故乡情结”等感怀抒情散文。
  •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天童山景德寺如净禅师续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再见二少爷

    再见二少爷

    白家长女遭继母陷害,却被陆家小少爷救回一命,隐藏身份考入琛川中学,却遭新的不测……
  • 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

    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

    《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给读者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犯罪心理学:第二季(国外卷)》所选的都是震全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诸如绿河连环人案、“棋盘手”皮丘什金、韩国食人魔柳永哲、“黑色大丽花”惨案、“辛普森妻案”等。
  • 绾天下

    绾天下

    乱世烽烟,少年热血,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她是翼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长公主,是王兄王嫂的掌上明珠,可算命的却说,她是祸国殃民的妖孽。她生于庙堂高宇,渴望风花雪月,却遭逢家国剧变。乱世纷争之中,人们何去何从......
  • 异界最强神帝

    异界最强神帝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死宅穿越异界,在异界的他没有金手指,没有修为,只有凡人之身,但是他拥有独一无二的运气,寻遇到各种各样的神器,且看他如何顶天立地、手拿神器破苍穹,去吧?去浪吧,去骚一波,(这本书里主角要过个几百章才有修为嘀)
  • 娇女难宠

    娇女难宠

    穿越到修仙大陆?没问题,将家族心法换换就行。以前是废柴?也没问题,有种生活叫扮猪吃虎……什么,还有只最强魔兽死缠烂打?那种不准别人接近的醋坛子谁爱要谁要好么。被嫌弃的某只:主人我除了爱喝醋其实很好养的,咱们命中注定,收留一下我呗。
  • 春闺玉堂

    春闺玉堂

    十二岁的方幼清,从姑母家重头再来。谁害父流放,谁夺她性命,谁让她一生努力化为乌有?她誓要查清这一切缘由,再不让今生重蹈上世覆辙。然上有姑父朝堂大员,一家之主;中有婶母虎视眈眈,机关算计;下有姐妹心机叵测,手段层出;另有仆妇丫鬟迎高踩低,狐假虎威。她这位表小姐,无依无靠,无权无势,如何从寄人篱下中拼搏而出?春闺褴褛,玉堂锦绣。圆上一世的遗憾,补这一生的美满。
  • 花开月下

    花开月下

    我爱上了玥儿,却因为心脏某种奇怪的病症而不敢将爱宣泄,在两个人爱与离别的选择中,我选择了逃避,并陷入了巨大的痛苦深渊。这时候,惠茹的出现渐渐平静了我原本疾风骤雨般的心灵煎熬,种种磨难和心灵的折磨之后,却磨砺出了最真挚的情感。当玥儿再次回来,当惠茹真情告白,当我面对爱与被爱,激情与宁静的选择时,抉择该如何进行。是带给我魔鬼般诱惑的玥儿还是带给我天使般温暖的惠茹?爱情故事本就只分两种,幸福的和分开的。我却仿佛经历着第三种爱情状态。故事中大部分笔墨着落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情感的纠葛和生活的无奈,几个主人公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爱情纠缠,是否能够遍寻到最后那条唯一的幸福之路,还是默默走向情感之路上的万劫不复。其实只有命运的指挥棒在引导着我们,一点点走过心路的历程,看似自己的人生抉择,命中却早已被注定。
  • 编号1021

    编号1021

    张赫又做了那个梦。像是铁锈一样颜色的梦境,昏黄的灯光摇来晃去照着冰冷的牢笼,有个看不清脸的女人咿咿呀呀地唱着歌,然后铁牢被打开,女人被拖了出去。不远处好像有隐约的惨叫声,还有鞭子挥舞时带起嗖嗖的风声。张赫看着女人光着脚一路挣扎,在湿漉漉的地板上被拖曳出一串痕迹。有很多人在说话,好像在笑又好像在哭,然后张赫眼前突然出现一个高大的人,背负双手,腰带上插着一根黑色的皮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