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贯通古今论,出入百家言。
他是闻名遐迩的国学大师,他是悟得正法的禅门智者,他是豁达自在的道家真人。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智慧浩如烟海,南怀瑾先生将其细细梳理,精心打磨,抽丝剥茧般以通俗语言讲解深邃至理。
他笑谈儒学,细说道家,慢品禅宗,赏评世间百态,纵论人生种种。含英咀华,他为你讲述人生的真、善、美;旁征博引,他为你剖析自度与入世;谆谆点拨,他教你开悟生之忧、死之乐。生命一切不过随缘,在南先生的细致解读中,历史与现实纵横交织,生命恍然如梦,又如梦初醒。
如真:瑾为美玉,灵透人生
南山格调:实在做事,规矩为人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南怀瑾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有位学生站起来问了先生这样一个空而大的问题。南先生微笑着回答:这些话题其实问错了方向,人生的目的有好多,而问题的本身其实就是问题的答案——“人生以人生为目的,没有另外的答案。”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南先生也是如此坚信。有人曾用“慈云杨枝露,化雨作春风”来形容先生的人品,说他待人始终热诚,不辞辛劳。虽有九十余岁高岭,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身体力行,以利益天下众生。其实,先生的人生应当用三个词来形容:实在、规矩、性情,这些也都是先生人品的真实写照。
南先生研习佛法、禅道,也研习道学、老庄,更精通儒学、孔孟。在他的诸多学术研究中,不只一次地提到老实做事,规矩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也是南先生实地修行的方法。他深读《金刚经》,提到了“修行”的问题,修行是怎样的呢?《金刚经》一开始就回答了这个疑问,第一品即是穿衣、吃饭、洗脚、睡觉。意思就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叫做修行了。首先给修行者做榜样的就是佛陀,佛陀自己穿衣、化缘、吃饭,吃完了饭后,洗了泥巴脚,敷座而坐,他没有让学生把他的位置铺好,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置物品,把位置拍平,自己上去坐。
不假他人之手,全靠自己施为,人生是理所当然地、自由地活着。这就是南先生做人、生活的方式,也是他告诉世人的处世之法,他还以《庄子》中提到的列子与壶子的典故来趣谈何谓“老实做事”。
《庄子》一书中对道家人物列子多有提及。列子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一次,他见到了一个有神通的神巫以后,对神巫之术痴迷不已,认为老师壶子没有能耐,觉得自己有眼无珠拜错师,便想另外投师,于是对壶子说了。壶子微笑不语,让列子叫那神巫给自己看相。巫咸第一次来时,壶子装出地之相(死相),巫咸便告诉列子,壶子十天之内必死。第二天,壶子有装出天之相(气色很好),巫咸看罢便跟列子说,壶子最近会走运。第三天,巫咸一来,壶子便一副全息的人之相(宝相庄严),巫咸立刻看不出什么所以然,起身告辞。
列子对此不解,问壶子何故。壶子说:“人总是以自己极有限的所知来揣度万物。巫咸不过是所知较多,尤其是对凡夫俗子颇为深知。凡夫俗子自以为得天道、得地道、得人道,并以得道之心与自然之道相抗,所以巫师能够给凡夫俗子看相,甚至能做出准确的预言。其实不是巫咸有道,而是被相者不自知地告诉看相者的。这个巫咸能看出我的地之相和天之相——这是人之相的两种——已经算是有点混饭吃的小本事了。”
列子闻言深感壶子的智慧博大,觉得自己连老师的一点皮毛也没有学到,所以很难过。于是干脆回家去闭关三年,给妻子当佣人,老老实实地做家务,三年“食豕如食人”,吃荤吃素都没有味道,食猪肉如同吃人肉。南先生对此开玩地说:“如果觉得吃猪肉跟吃人肉一样,那么再过一年,恐怕他要去吃人了。”
南先生认为,庄子一生都在讲“道”,从《逍遥游》开始,把道形容得天都装不下了,虚空都装不下了。讲大,大得无边无际;讲小,小得肉眼不见。庄子形而上的道也讲,怎么修养也讲,讲得天花乱坠,最后道成功了的就是“大宗师”。“大宗师”要救世救人,普度众生,积极入世,然而,入世怎么入?庄子在他的论作当中始终不肯给出结论,直到庄子讲述了列子的故事时,他老人家终于下了结论——要想得道,必须如列子回家侍妻一样,不能浮躁,规规矩矩做一个人,最后修炼到对待万物都如同对待人一样尊敬。
原来,修禅也好,修道也好,并非让人另起炉灶,故弄玄虚的意思,而是要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一个人把份内事弄明白,无论修禅修道还是立世处事,心中便会有底,做起什么来都轻松易于。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与佛像有关的常识,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艺更上一层楼。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没有说什么,只是让他替自己到井边汲桶水。过了一会儿,东云禅师突然冲着光藏开口大骂,并要赶他出门。
这时已近黄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三更时分,光藏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温和地对光藏说:“你也许不知道白天我为什么骂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刻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溢出了桶外,虽然溢出的只是几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你这样不知惜福、轻易浪费的人,又怎能雕刻出传神的佛像呢?”
光藏对禅师的训示颇为感动,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后,光藏决定做一名佛门弟子。若干年后,光藏终于成为一位雕刻技艺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
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雕刻技术?禅师话外的回答便是:“你要有一丝不苟的禅心才行,这其实正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先将人做好了,才能讲修禅。”佛其实是“人”的升华,人只有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才有闲情思考其他事物。就比如鞋带还没有几好就打算走路,很容易把自己跌得很惨。
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本身就不简单;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凌云壮志需建立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之上,成功需要的也正是水滴石穿的精神,与其每天想着另谋高就、如何一手遮天的,不如先当个小小搬运工,先把自己内心的沟壑填平。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世界上真正能拯救自己和帮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这就是自助者天助,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们往往不能彻悟,却需要别人的提点。孔子便是深谙此理的人,在面对他人的刁难时,孔子以此理轻松地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解释了这段话,王孙贾是告诉孔子: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笑道: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言下之意就是他不用王孙的保佑,因为自己没做错事,君子坦荡荡。对此南先生笑言,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人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该祈求神或者他人的庇护。
苏东坡是古代比较好佛禅的文人,一次,他邀请佛印禅师跟他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苏东坡在一旁观望,他忽然灵机一显,问佛印和尚道:“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咒,对他顶礼膜拜,希望得到他的护佑。但是观音为何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究竟念的什么经?又是在祈求谁的保佑?”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咒。”
苏东坡:“为何观音也念观世音菩萨咒?”
佛印禅师:“因为求人不如求己。”
苏东坡恍然大悟,了然于胸。
原来神也在都暗自揣摩,以行动告诉世人求人不如求己,保持自己的自由,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比去依靠别人更稳妥。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许多贵人相助,但最大的贵人却是自己。只有自己肯上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排云直上清空,闯出一片蓝天。现实中也发生过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均说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看重自己的能力才行、
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洛奇到一家分公司去视察工作,在卫生间里,他看到一位小伙子正跪在地上擦洗黑污的水渍,并且每擦一下,就虔诚地叩一下头。洛奇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何如此。这位小伙子答道:“我在感谢一位圣人,他帮助我找到了这份工作,让我终于有了饭吃。”洛奇笑了,说:“我曾经也遇到一位圣人,他使我成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董事长,你愿意见他一下吗?”小伙子说:“我是个孤儿,从小靠别人养大,我一直都想报答养育过我的人。这位圣人若能使我吃饱之后,还有余钱,我很愿意去拜访他。”
洛奇说:“你一定知道,南非有一座高山,叫胡克山。据我所知,那上面住着一位圣人,能为人指点迷津,凡是遇到他的人都会前程似锦。10年前,我到南非登上过那座山,正巧遇上他,并得到他的指点。假如你愿意去拜访,我可以向你的经理说情,准你一个月的假。”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谢过洛奇后就真的上路了。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最后终于到达了自己心中的圣地。然而,他在山顶徘徊了一天,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遇到。
小伙子很失望地回来了。他见到洛奇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董事长先生,一路我处处留意,但直至山顶,我发现,除我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洛奇说:“你说得很对,除你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圣人。因为,你自己就是圣人。”后来,这位小伙子成了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向记者讲述了上面的故事,并补充了这么一句话:“发现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人生成功的开始。任何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够创造奇迹。”
神、佛和他人,永远都是人的一种寄托和鼓动力,失去了他们,人生并不会就此崩溃。所以孔子才从不怕失去帝王与朝臣的支持,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让自己的言论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每个人心中的神和圣都是自己,当发现真正的自己那一刻,当有足够信心应对世事的一刻,你已经无可匹敌。
执著累心易迷惘
宋代诗人苏东坡善作带有禅境的诗,曾写一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南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一书中提到了这句禅诗,他赞这两句诗充分地将佛理中的“无常”现象告诉世人。他对苏轼该诗的解释非常有趣:人似秋鸿来有信,即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意思是一切的事情过了,像春天的梦一样,人到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也无痕迹。
解释到这里,南先生长叹一声,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
在佛理中,人世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幻。万物有生有灭,没有瞬间停留,一切皆是“无常”,如同苏轼的一场春梦,繁华过尽是虚无。如果人们能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那就不会生出这样那样的烦恼了,也就不会陷入于执着的怪圈不能自拔。
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对繁华的虚无便看得很透。她的小说总是以繁华开场,却以苍凉收尾,正如她自己所说:“小时候,因为新年早晨醒晚了,鞭炮已经放过了,就觉得一切的繁华热闹都已经过去,我没份了,就哭了又哭,不肯起来。”
张爱玲生于旧上海名门之后,她的祖父张佩伦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外曾祖父是权倾朝野、赫赫有名的李鸿章。凭着对文字的先天敏感和幼年时良好的文化熏陶,张爱玲7岁时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也开始了她特立独行的一生。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显赫的身世背景并没有让张爱玲从此置身于繁华富贵之乡,相反,正是这优越的一切让她在幼年便饱尝了父母离异、被继母虐待的痛苦,而这一切,却不为人知地掩藏在繁华的背后。
其实,纸醉金迷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在珠光宝气的背后通常是人性的沉沦。沉迷于荣华富贵的人通常多是肤浅的人,在繁华落尽时他会备受煎熬。转头再看,执着于尘俗的快乐,执着于对事物的追求,往往最受连累的就是自己,因为你通常会发现,你所执著的事物其实并不有趣,而且时有令你一无所得。
赵州禅师是禅宗史上有名的大师,他对执著也有很精彩的解释。一次,众僧们请赵州和尚住持观音院。某天,赵州上堂说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来显黑,白来显白。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有僧人问:“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赵州答:“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又问:“怎样才能避免?” 赵州说:“避免它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