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300000003

第3章 南山回望:心中有物,方外得存(2)

又有一次,一个女尼问赵州和尚:“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赵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说:“就是这个。”女尼道:“没想到您心中还有这个?”赵州说:“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禅师的话语给我们以足够的启示。人为什么放不下种种欲望?为什么追求种种虚华?就因为他们还有没有看清事物的表象,心存欲念,执著不忘。

南怀瑾先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被现象骗了,人生永远不断地有明天,何必总是看过去呢?明天不断地来,真正的虚空是没有穷尽的,它也没有分断昨天、今天、明天,也没有分断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这么一个虚空。天黑又天亮,昨天、今天、明天是现象的变化,与这个虚空本身没有关系。天亮了把黑暗盖住,黑暗真的被光亮盖住了吗?天黑了又把光明盖住,互相轮替,黑暗光明,光明黑暗,在变化中不增不减。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不增不减的,它有它自然循环的道理。繁华的世态看似好,让人可以过享尽荣华富贵的生活,所以人们不遗余力地追求,但它背后的真实不过如此,为了追求它,人们在不留神之际便沦陷成名利的玩物,失去快乐的生活。在这里,并不是要人们面对幸福和易于得来的金钱而不去享用,只是把这些看得透彻些,活在当下,自在自然,坦然接受所拥有和能够拥有的一切,面对贫富的变迁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坦然,真正的幸福才能不请自来。

怀质朴心性,还生活原色

一个屠夫手起刀落,以一把利刃在牛肉和牛骨之间潇洒纵横,数分钟之内拆解一头巨牛,其手法和用心,近乎绝妙,这便是《庄子》内所载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所含的是正是“游刃有余”之境界。小小屠夫之所以能够达到 “刀无挂碍”,应该可以其用心一也来解释。自古用心专一、功成名就的人,多是心思单纯、目的明确,只为了一件事情而努力。然而如今,世上真正能做到丝毫不被外物影响的人已经失传0。

南怀瑾先生认为,社会与环境是不足以影响人的。一个人误入歧途,不在于外物的影响,而在于他自身钻进故纸堆里,在原地始终徘徊,不肯把自己原本的灵性和初心掏出来。他以前曾举过《金刚经》里的一段故事,来说人是如何把自己给捆住的。

《金刚经·第二十品偈颂》里有佛偈讲道,雪窦禅师写过这样一首诗:

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只向枯桩境里寻。

一只兔子横躺在一条路上,打猎的时候,老鹰在空中一看,大路中间躺着一只兔子,这个老鹰冲下来就把兔子叼走了。可怜猎犬无灵性,打猎的时候,那个猎狗靠鼻子闻,跑过来闻了半天,到处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只好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拼命找。

南对这一佛偈解释说,雪窦禅师是禅宗的大师,他借诗讽刺世上一班学禅的人,这些人参公案,参话头,都像猎犬一样,只向枯桩境里寻;如果是大智慧的人,其实应该像老鹰一样,在空中翱翔亮相,见到兔子就叼上去,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的“空”。而那些后面的猎狗勤快得拼命跑,转啊转啊,跑啊跑啊,就在那里找这个境界,找到的是什么?也是一个空啊!

南先生的意思是,一个学禅的人,一定不要误入歧途,在原地流连,不要让自己沉迷于某种追求当中,而应跳脱到更高更远的地方,让自己的胸襟和眼光都放开。学禅如此,做人更应如此。人不可以局限于眼前此刻的快感和欲望,必须将自己的灵性解剖出来。一个失去灵性的人,到死都会浑浑噩噩。

难么,灵性由何而来,这就需要人们回归到质朴心境当中,从本色里挖掘。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人没必要活得虚伪,每一天都在为树立自己的形象而不懈努力,其实这是很累的,不如就那么自然而然,无拘无束。

南先生在2004年的一次演讲时,一上台便微笑着说:“诸位先生,今天我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可是今天要讲的题目,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我今年八十七岁了……对自己的评价八个字,平生‘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不是故意谦虚,是真的。”南先生坦率的发言令聆听的学子们充满了敬佩。他是一个集儒释道三家宗派精华于一身的人,却不想因此而倚老卖老。他直言自己的不安,实则他毫无惧怕,这就是人的本色。

其实,但凡老一辈文化界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谦逊、质朴且务实。陈寅恪、胡适、冯友兰、季羡林……包括南先生在内,他们总是活得光明磊落,永远保持着一颗初心。他们听凭自然,或游刃有余,或逍遥自在,他们如同庖丁,然而比庖丁更加不为世物所叨扰。

南先生常说,每一位佛都在放光,何以众生看不见?因为众生被自己的业力盖住,所有看不见佛光。当你开悟看到真心,就与与佛的光明相接。你们打起坐来,不管开眼也好,闭眼也好,如果黑漆一团,证明地狱在你面前,因为你内心污染得厉害,自己的光明被遮盖住了,佛光想灌都灌不进来。是以有棵污染的心,念佛没有愿力,只有一肚子的怨,如何见到光明?

人们的真心没有了,不是它不存在,而是被人的虚妄遮蔽。生活在纷扰的世界里,那些尔虞我诈让人们多了份虚伪,钩心斗角让人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人们多了一些冷漠。世界因此而变得苍凉、无情和可笑。南先生不禁叹息,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本真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人们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还不如把自己归于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生命不息,前进不止

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匆忙,使人们一面欣喜,也一面痴狂,有时心灵疲惫,便会对生活、对周围感到无比的厌倦,萌生别意。以出世的角度看,告别尘俗是妙事,但身在现世,又如何能逃脱,人们所能做的便是面对。

孔圣人便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的意思是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以他的修养不敢担当。不过他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但他一辈子在这条路上摸索,而且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他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他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他总是不遗余力的教诲。只有这两点,孔子自言可以做到。

南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说“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的作为实在不容易实现。自己求学,永远没有满足、没有厌倦,从不自以为是,任何事业都“为之不厌”;有人来请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说同一个问题有人问了三次之后,第四次还来问时就觉得讨厌;不会有厌恶此人,乃至不愿再教而放弃他的心理。

孔子不厌不倦的境界,高明至极,人们又哪能完全学成呢,有时连半分皮毛都学不到。但是人们早早地就让自己驻足,不再前进,所得的将是生命的枯竭。

有一天,池沼向在自己身边奔流而过的河流问道:“你整天川流不息,一定累得要命吧!你一会儿背着沉重的大船,一会儿负着长长的水筏,在我眼前奔流而过。小船小划子更不用说了,它们多得没有个穷尽。你什么时候才能抛弃这种无聊的生活呢?像我这样安安逸逸的生活,你找得到吗?我是一个幸福的闲人,舒舒服服、悠悠闲闲地荡漾在柔和的泥岸之间,好比高贵的太太们窝在沙发的靠枕里一样。大船小船也罢,漂来的木头也罢,我这儿可没有这些无谓的纷扰,甚至小划子有多重我都不知道,至多偶尔有几片落叶飘浮在我的胸膛上,那是微风把它们送来和我一起休息的。一切风暴有树林挡住,一切烦恼我也沾染不上,我的命运是再好不过的了。周围的尘世不断地忙忙碌碌,我却躺在哲学的梦里养神休息。”

“哲学家,你既然懂得道理,可别忘了这条法则,”河流回答,“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我成了伟大壮阔的河流就是因为我不躺在那儿做梦,而是按照这个法则川流不息。结果呢,我的源源不绝的水,又多又清的水,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因而赢得了光荣的名誉,或许我还要世世代代地川流不息下去。那时候,你的名字就不会有人知道了。”

多年以后,河流的话果然应验了,壮丽的河仍旧川流不息,池沼却一年浅似一年。池沼的表面浮着一层黏液,芦苇生出来了,而且生长得很快,池沼终于干涸了。

水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够保持新鲜,而水不断承载他人也得到了无上的荣誉。死水沼泽只看到了今日,而川流大河看到的是永久,二者的境界之不同不言而喻。由此,人只有在不断进取的状态下才能够永葆生命的活力,如果始终活在自己的一亩心田当中,便如同浮游之虫,朝夕即死,志向何谈?

庄子就曾于《逍遥游》内写道:“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短话是些,如果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

南怀瑾先生对此进一步讲解,这段话看上去是庄子在告诉我们出门旅行该怎么准备,实际上讲的却是人生的境界。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远。

歌德说,我们的一切追求和作为都是一个令人厌倦的过程,做一个不识厌倦为何物的人最好。或许人们常常会对生活感到枯燥无味,单调又平凡。但是如果简单地将生活视为机械运动,人将如一滩死水,波澜不兴。需看到日新月新,生活的起色才能浮现,让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刹那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生命不息,旅途无尽,这才是活着的快乐和动力所在。

如善:慈心杨枝露,化雨如春风

孔子行善无迹,庄子至善无痕

人的灵魂奏出的最美音乐便是善良,“善”这个词汇,一直是古代先贤和儒释道各家宗派所赞同和推崇的,虽然他们的做法各有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孔子的善是以“仁”为中心的,主张行善无迹。《论语》中有载:“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其中“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要让人看出来是善行。南先生进一步指出,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了做好人,做好事,而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束缚起来。

南先生说孔子平时做得一些小事里,都可以看出这位圣人贤德之处。孔子看到有丧事的人,心里会萌发一种同情心,态度也随之肃然;看到执政者、可怜的人,自然肃敬;看到残疾人为弱者,孔子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了他心理上的修养。

一位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小小的善意行为,不用言表,信手做来,于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莎士比亚曾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给予的人。所以,行善无迹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而庄子的“善”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庄子不但强调为善,同时也强调为恶地方法。《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中讲:“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意思是做善事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在做善事才这样;而作恶事也要达到犯法的边缘,而不是真正的犯法。庄子的意思是说,善恶之间应恰到好处,一个人该不好也不坏。

南先生说庄子的话表面上看着消极、逃避,对人生处世非常滑头,实际上却包含着更加积极的意义。“为善无近名”,说的是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如果为了做好人而做好事,为了做好事的名声,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为恶无近刑”,更不是鼓励我们去做坏事,反而是告诉人们要慎重去考虑为恶。

经由南先生这一解释,庄子的“善”与孔子的“善”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南先生还引证孔子的思想来论证了这一点。孔子提倡“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矣”,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做人做事不超过道德的原则范围,小地方有时也可以马虎一点。实际上,孔子是讲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能违反,小地方不是叫你可以违反,而是要慎重考虑,小过错也不能犯。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将自己的过错界定为不触犯“刑律”的一层,所以小过错一样是不该犯的。

同类推荐
  • 让灵魂躲躲雨

    让灵魂躲躲雨

    一杯清茶,一缕光线,一本好书……轻轻抚慰,阅读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智慧、美丽、梦幻、快乐……慢慢品味,人生永远在书香里跳跃。
  • 为人处世小忠告

    为人处世小忠告

    觉时自悟,迷时听人。俗话说,听得别人一时劝,换来一生都平安。生活需要不断的感悟,人生需要接受他人的忠告,特别是在一个人困惑或者迷茫的时候。悟则进,不悟则退。但是,悟需要一定的知识、经历、时间和领悟。不是说悟就能够悟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悟透人生。那么在一个人不能悟透人生的时候,尤其是一个人的感情陷入痛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时,更应该倾听一些智慧人士的忠告。
  • 品读南怀瑾的人生智慧

    品读南怀瑾的人生智慧

    人们习惯称他为“居士”,也有人喜欢尊他为“教授”,然而更多的是敬他为“大师”。人们希望通过他的指引,找到阅读传统文化的捷径;希望通过他的指引,找到追求幸福人生的航向。他就是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是“禅宗大师”,是宗教家、哲学家,也是温暖人生的顾问。南怀瑾大师一生经历广厚,其人如历史,其言如溪潺。学儒、论道、参禅,职场名利、家庭琐事、人生困顿,皆在南怀瑾大师的人生践行和讲解中,化为智慧之光,使我们离幸福更近,与成功携手。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南怀瑾大师思想的平台,更为众人找到了一盏人生海洋上的灯塔。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辨别方向,驶出迷茫混沌,驶向豁然开朗。
  • 思想力:与自我和解的心灵旅程

    思想力:与自我和解的心灵旅程

    为何我们总无法快乐地生活?为何我们无法避免时不时的情绪低谷或忍不住大发雷霆?为何有时候生起气来,无法平静地跟他人交谈?到底是什么事物,让我们的内心总是出现问题?它们会不停地向我们注入低级的品位与俗气的欲望,把我们与美好的前途分离开来。去靠近所有美好、圣洁、强大的东西,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和谐。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了解——如何远离失败、畏惧、偏激、乖僻与狂躁,接纳成功、果敢与和谐如何消除对疾病和死亡的畏惧,减少身体上的疼痛和创伤如何将恐惧化为信心,将匮乏化为丰足,将怨恨化为爱如何净化人际关系,远离邪恶、纷争与伤害……
  • 风中之烛

    风中之烛

    也许你曾经悲叹: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也许你曾“拔剑四顾心茫然”,人生风雨何其多?我怎么这样倒霉,天下的不幸怎么都落到了我身上?读了本书这12个故事,你就会庆幸:原来我的问题并没那么严重,天下的不幸者比我多得多,有些问题严重得超乎想象!可是依然能够解决,依然能够越走越顺畅!快来读本书吧,读了你会心明眼亮,你会顺利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迎来艳阳高照的康庄大道!
热门推荐
  • 乱世猎人(5)

    乱世猎人(5)

    他来自山野林间,他是一个普通的猎人,但却有着一位极具传奇性的父亲!他无意名扬天下,他不爱江山只爱美人,但时势却将他造就成一段武林的神话!他无意争霸天下,但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而成为乱世中最可怕的战士!他就是——蔡风!北魏末年,一位自幼与兽为伍的少年,凭着武功与智慧崛起于江湖,他虽无志于天下,却被乱世的激流一次次推向生死的边缘,从而也使他深明乱世的真谛——狩猎与被猎。
  • 怪兽:怪兽部落的见证(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怪兽:怪兽部落的见证(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本书介绍了兴风作浪的海蛇、海洋中的不明潜水怪、加那利群岛水域海怪、长白山天池怪兽、新疆喀纳斯湖怪、尼斯湖怪物的来历、阿拉斯加海湾海怪、福州左海湖水怪、青海湖出现精灵水怪、神农架长潭水怪泌阳铜山湖水怪等内容。
  • 大轰炸 昆明血海记忆

    大轰炸 昆明血海记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发生了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一个偶然又偶合的际遇,不可思议地触碰到尘封岁月中那神秘的暗道机关,历史沉重的幕布,唰一下在我眼前猛地拉开,貌似沉睡但仍悄悄流淌着的苦难长河,顿如火山爆发,狂浪汹涌。惨烈,严酷,血腥……飕飕扑面而来。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55年初春的一天,当时,我正读小学五年级。和所有同龄的男孩子一样,春风一起,我们最疯魔、最快乐、最魂牵梦萦的游戏,便是放风筝。我所居住的青云街老宅毗邻翠湖,一到放学时间,大伙便涌向翠湖边各显神通。
  •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龙族Ⅲ:黑月之潮(上)

    龙族Ⅲ:黑月之潮(上)

    西伯利亚无名港,邦达列夫上校带来了前苏联解体的消息,他与赫尔佐格博士打成协议,将资助博士继续龙族基因方面的研究。临走前突发异变,邦达列夫枪击赫尔佐格,无名港下数千年的冰层里冰冻的龙尸忽然振翅,它的主人零号站在高空中迎击前苏联战机中队,而零号的女孩雷娜塔正躺在下方的冰面上。他们躲过了这次灾难,逃往中国……
  • 这世上,唯一的暖先生

    这世上,唯一的暖先生

    五岁那年,池乔期被简言左从孤儿院牵回。他见证了她成长的每一步,从连需求都不会表达,到可以自己去实现梦想。一场实验室的爆炸事故,毁灭了两人原本平静祥和的生活。先天性无痛感的她,被无良医生藏匿,做各种活体实验。身负家族重任的他,卷入家族利益中,必须得隐忍持重。六年,百转千回,他终于将她寻回。曾经天南地北,如今利益争夺。他们是否忘记曾经只许彼此的深情?
  • 官扎营的孙主任

    官扎营的孙主任

    “洋活(济南方言:臭美)洋活小(济南方言:小男孩),洋活洋活妮儿,撕巴撕巴喂小鸡。”五十多年前,我追着王春丽在官扎营大街上唱着这首济南儿歌,王春丽不躲不闪回身就打,情急中我转身就跑。五十多年后,我在官扎营的大街上看见王春丽,王春丽居然没有认出我来,于是我冲着她的背影喊:“洋活洋活小,洋活洋活妮儿,撕巴撕巴喂小鸡。”王春丽愣了,猛然站住,转过身,冲着我扑了过来……我的这种行为在五十年前得到过惩罚。我冲王春丽喊,王春丽打不着我,就一溜烟跑到我家,拉着我母亲的衣襟说:“孙大姨你不管小胖胖吗?他骂我。”
  •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

    阎副官捏着土布的军帽檐左右拉扯了一下,松动松动额头,笑嘻嘻地说道,“你们家对党的贡献就是给队伍上送来了三个白花花的大姑娘。”尹大小姐轻轻拍了一下八仙桌,瞪着杏眼正色道,“我们这是投奔革命,不是慰问军阀。”阎副官但笑不语。
  • 圣世凌宵

    圣世凌宵

    少年凌霄,身怀破碎丹田,灰暗经脉,这是好是坏?是上天注定,还是人力为之?他很平凡,他也会因为无聊的修炼而疲惫,但他有个梦想:他要站在世界之巅!倚剑笑看风云卷,天涯海角任我行!
  • 真武世界

    真武世界

    卷入了三十三天所有巅峰强者的一场浩劫,人皇与他的对手最终一战,打碎了深渊世界,曾经封镇深渊魔王的神器,一张神秘的紫色卡片,却消失在时空漩涡中,横穿无尽的时空。辽阔的蛮荒,武道文明还处于初始阶段,正在缓慢发展,很多蛮荒的绝世雄主,依旧在艰难的摸索着武道之路。一个名叫易云的少年,拿着这张不知哪里来的紫色卡片,踏上征程。这是一个瑰丽而又充满未知的真武世界,这是一个平凡少年成就绝世强者的传奇。************************作者蚕茧里的牛,已有完本作品《武极天下》,书荒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