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96800000015

第15章 鄘风(1)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①,实维我仪②。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④,

不谅人只⑤!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⑥。之死矢靡慝⑦。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注释】

①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两髦(máo):古代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的样式。

②仪:配偶。

③之:到。矢:誓。靡它:无二心。

④只:语助词。

⑤谅:相信。

⑥特:与上文的“仪”同义。

⑦慝(tè):改变。

【赏析】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婚恋爱情的诗篇,《鄘风·柏舟》是其中较为有特色的一篇,它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状况。在那个年代,人们仍享有一定的爱情自由,原始的婚俗仍占有一定地位;但是,正如《齐风·南山》中所体现出来的那样:“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繁琐的礼教已侵入人们的生活。因此青年男女争取婚恋自由的意识,在《诗经》中已有所体现。

诗的第一章以“柏舟”起兴,用女主人公的口吻道出她心底的焦急和顾盼:“那飘荡的柏舟,就在水中央。舟上垂发的男子,是我心仪的爱人,我对他的感情至死不渝!母亲啊,苍天,为什么你们不能体谅我的心成全我呢?”诗的起始便发出了震人心魄的誓言:“之死矢靡它”,诗意的表达直接而强烈,“母也天只”这一句并不是对娘的斥责,而是情感的迸发。

第二章为重唱,两章重章叠句,表意相近,稍有不同的是,此时的柏舟已飘到了河的边缘,这说明时间在改变。而无论时间如何改变,舟上垂发的男子,依然是女主人公心仪的爱人,因此,她再次呼告:“我对他的感情至死不渝!母亲啊,苍天,为什么你们不能体谅我的心成全我呢?”诗至此戛然而止,留白的结局为读者留下了疑问与回味。

从《柏舟》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婚恋有一定的自由,但父母的意见常常左右着这些年轻人的爱情。诗中的女子对于母亲的干涉很不理解,因而采取发誓和呼告的方式表达了抗议,并在诗中告白自己对爱情的至死不渝,以及对礼教束缚和包办婚姻的不满。

关于此诗,《毛诗序》有这样一段解读:“《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毛传》坐实杜撰,还是有本事可依,尚待考证,但今天的人读《柏舟》,大可放下那些古老的本事与寓意,单纯地将这首诗当作一个年轻女子呼求自由恋爱的心声。

《柏舟》中最富震撼力的便是女子“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的铮铮誓言,这让人联想起汉乐府诗歌《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的海誓山盟。无论在哪个时代,爱情都有振聋发聩的誓言与呐喊。

在形式上,《柏舟》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表达得已经很完整,但诗人觉得感情还未抒发到极致,所以第二章继续表达同一种意思,只将韵脚做一些变易。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大师导读】

旧说女欲嫁所欢而被拒于父母,于是女乃怨其父母。这是《毛传》的话。但这只是表现《毛传》时代(汉)的社会情形。其实《诗经》时代父母对儿女压迫未若如是之甚。时封建社会还相当稳定,每人生活亦相当安定。这诗实非说受压迫之故事。

——闻一多

墙有茨

墙有茨①,不可埽也②。中冓之言③,不可道也④。所可道也⑤,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⑥。中冓之言,不可详也⑦。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⑧。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注释】

①茨(cí):蒺藜。

②埽:即“扫”。

③中冓(gòu):内室,宫中隐秘之处。

④道:说。

⑤所:若。

⑥襄:除去。

⑦详:借作“扬”,传扬。

⑧读:说。

【赏析】

一般认为《墙有茨》一诗旨在讽刺卫国的宫廷丑事,卫宣公强娶儿子伋的未婚妻(即卫宣姜),生子惠公。卫宣公死后,年幼的惠公即位。齐、卫两国素来关系亲密,齐人为巩固惠公的君位,保持两国亲密的姻亲关系,强迫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顽与卫宣姜私通。不久卫国宫廷里的这些秘事丑闻就传到宫外,人尽皆知。卫人深以为耻,于是作了这首讽刺意味极强的《墙有茨》。

全诗每章均以“墙有茨”起兴,引起将讽之事。每章的字句相差不大,只是将“埽”、“道”、“丑”等词换成了“襄”、“详”、“长”和“束”、“读”、“辱”。虽然是在反复叙说一件事,却不显唠叨琐碎。

“墙有茨”一句不是单纯的起兴,它与诗中隐含的宫闱秘闻有意义上的联系。根据《诗经词典》的解释,“茨”有两种意思:一为蒺藜,一为茅草芦苇盖的屋顶。这里应是蒺藜之意。墙上爬满蒺藜草,“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怎么都无法根除。好比宫闱丑事一旦发生,就无法阻止它向外传播。想堵住人们的嘴,像拔出墙头根深蒂固的蒺藜草一样难。

现实中常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当一件不为人知的事变得人尽皆知时,人们会达成一种默契:在说到这件事时,谁也不会把它说破,只需从一个眼神或一种语气中就能领会彼此要表达的意思。这样一来,虽然人人都知道此事,看上去却又像人人都不清楚此事,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此之谓“公开的秘密”。

这首诗也笼罩着这样的神秘气氛。诗人不停地说“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一副绝对保密的样子。可是每次这样说过后,诗人又说“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告诉大家,之所以不能说,是因为说出去让人感到羞耻。

越不说,读者就越想探究其中奥秘。如果真是不能告诉别人的秘密,就应该只字不提。而诗人看似在隐瞒秘密,却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一些信息。在众人皆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诗人这种藏头露尾的叙说无疑比直露的讲述更有情趣。

诗的篇幅本来就短,只有六十九个字,根本没把所讽之事讲述出来。而在这仅有的六十多个字中,竟然有十二个“也”字。“也”相当于今天的“呀”,是一种绵延舒缓的语气,这就使得此诗有种故意拖长语气以待听者作出反应的意味,是作诗之人为表达讥刺意图而故弄玄虚之态。这种蕴含在调侃幽默中的讽刺,往往比声色俱厉的讽刺更显辛辣。

【大师导读】

《墙有茨》,卫人刺其统治阶级荒淫无耻之诗。《序》首句是也。不论所刺为宣姜,为宣公,为其长庶公子顽。要之,卫公室男女生活腐化,淫昏之恶,不堪言说,虽然墙宇高峻,若可自防。而内冓之室,中夜闇昧之言,举无逃于人民之耳目。

——陈子展

君子偕老

君子偕老①,副笄六珈②。委委佗佗③,如山如河。象服是宜④。子之不淑⑤,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⑥,其之翟也⑦。鬒发如云⑧,不屑髢也⑨。玉之瑱也⑩,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释】

①君子:指卫宣公。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②副:妇人的一种首饰。笄(jī):簪。珈(jiā):饰玉。

③委(wēi)委佗佗(yí),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像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或音tuó。

④象服: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

⑤子:指宣姜。淑:善。

⑥玼(cǐ):花纹绚烂。

⑦翟(dí):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

⑧鬒(zhěn):黑发。

⑨髢(dí):假发。

⑩瑱(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

象:象牙。挮(tì):发钗一类的首饰。

扬:额。皙(xī):白。

瑳(cuō):玉色鲜丽洁白。

展:古代夏天穿的一种纱衣。

蒙:覆盖,罩上。絺(chī):细葛布。

绁袢(xiè pàn):夏天穿的内衣。

清:眼神清秀。扬:眉宇宽广。

颜:额头,也可指面容、脸色。

展:的确。

媛:美女。

【赏析】

《君子偕老》历来颇受争议,在多种评议中,最重要的是两种,一褒一贬,针锋相对。

一说认为它是一首讽刺之诗。《毛诗序》说:“刺卫夫人也,淫乱失事君子之道。故陈人君之德,服饰之盛,宜与君子偕老也。”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因此,《毛诗序》认为《君子偕老》实是对宣姜行为的反讽,诗中以美写丑,美的外貌与丑的灵魂形成强烈的反差,造就深长的讽刺意味。

另一说法认为此乃单纯的赞美之辞,是一首在庆颂仪式上歌唱的颂诗。在这首赞美婚姻的诗中,“君子偕老”一句开篇便统领全诗,极力主张美人应与君子美满偕老,接下来从各个层面突出其美丽,并用服饰之华美象征其品德之高贵。有认同此观点的人说:“零零星星,不舍一物,绮密回还,变眩百怪,《洛神》《高唐》不足为丽矣。”

两种说法迥乎不同,展现出这首诗的隐晦和多义。若单讲诗作的亮点,则无论是哪一种主题,作者都以优美的笔触,对女主人公进行了各种描摹,极尽奢华,宴飨读者的视听。

作者从盛大的册封大典开始,渲染典礼之庄严法度,礼服之华美典雅。宣姜身着礼服冠冕,华美俨然,一时震惊四座。次章宣姜身着羽衣,鲜艳明丽,更加姿态妍丽,娇媚无限,诗人用繁复的文字渲染宣姜的羽衣华服,青丝如云,耳中明月铛、头上象牙插,更显得“面如秋月还白,目似秋水还清”(《红楼梦》赞贾宝玉语)。末章宣姜身着便服,眉目宛然,风姿如画。在篇末诗人又大大赞叹了一番:如此美女,世间少有、地上无双。

好的铺陈得益于美的辞藻,亦得益于巧的结构,全诗以七句、九句、八句的格式排列,显得错落有致,给人环佩叮当之感。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使得全文连贯圆融,浑然如一。诗作交叉表现宣姜的服饰和仪容,用语华丽工巧,结构上酣畅淋漓,巨细备至,深得《诗经》回环往复之妙,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也许,丰富多样的解说更利于人们对事由宏观把握,更方便人们对伦理的深入评说。但是,现代人拿起《诗经》,更多是为了体验它的诗性和艺术性。本诗用赋法咏叹宣姜服饰容貌时的精美措辞,让人禁不住感叹汉语的魅惑。“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仿佛天仙降临,给人诸多飘渺恍惚的幻想。“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让今人亦能沉溺于其惊人的倾城之貌中。无怪后人赞说:“后两章逸艳绝伦,若除去‘也’字,都作七字读,即为七言之祖。”“此诗为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

【大师导读】

《诗·鄘风》“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意谓宣姜本宜与君子偕老,而宣公先卒,则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矣。不斥宣姜之失德,而但言其遭际之不幸,诗人之厚也。

——王国维

声光朗然,美而不柔,畅而不放,顺而不流,寄神韵于瞭亮之中。

——傅斯年

桑中

爰采唐矣①?沫之乡矣②。云谁之思?美孟姜矣③。期我乎桑中④,要我乎上宫⑤,送我乎淇之上矣⑥。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⑦?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①爰:于何,在哪里。唐:植物名。即菟丝子,寄生蔓草,秋初开小花,子实入药。一说当读为“棠”,梨的一种。

②沫(mèi):卫邑名,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北。乡:郊外。

③孟姜:姜家的长女。孟:兄弟姊妹排行第一的人。姜与下文的“弋”、“庸”一样,都是贵族的姓氏。

④桑中:地名,一说桑林中。

⑤要(yāo):邀约。上宫:宫室。

⑥淇:淇水。

⑦葑(fēng):一种菜名,即芜菁。

【赏析】

初读这首诗,会发现其语调舒缓,意境和美,像是一位男性主人公在幽幽地回味自己曾经的恋情。这首爱情诗以短暂的篇章,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多次约会的情景。诗篇以男主人公的甜蜜回忆起始,再现女子的主动邀约,最终定格于二人的依依不舍,如此回环往复,细致地勾画出这段感情的百转千回。

诗一开篇,“爰采唐矣”,即定下全诗缠绵幽远的基调,三章的“采唐”、“采麦”、“采葑”皆是比兴。“姜”、“弋”、“庸”是姓,也可解释为对美女的泛称,类似于后代人称美女为“西子”,三个姓氏实为一人,都是指那位火热、浪漫的女主人公。王国维曾指出:“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男主人公曾与心上人在这几处梦幻般的地点幽会。

诗作中有很多“设问”手法的应用,“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明明可以直接叙述,诗人却偏要故意提问,如此一来,就显得叙述曲折起伏,更添情味。全诗三章结构相同,反复咏唱在“桑中”、“上宫”里的情浓时刻以及淇水相送的缠绵,其句式由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体现出情到浓时的欲罢不能,尤其每章句末的四个“矣”字,伤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同类推荐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汇编。最为重要的经典,堪称儒家思想第一书。《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 晏子春秋(精装典藏本)

    晏子春秋(精装典藏本)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名相。
  • 黄庭坚集

    黄庭坚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集贤校理、国史编修官、鄂州太守。在新旧党争中两度受谪,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六十一岁。有《山谷集》,一名《豫章集》。
  •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国藩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自近代以来,就是中国青年争相学习的楷模。梁启超先生一生对曾文正公推崇备至,对其遗著更是“一日三复”,故从曾氏文集中摘录出此《曾文正公嘉言钞》, 以飨国人。本书为文白对照,对疑难的地方多加以注释,翻译精准简洁,将曾文正公的思想与心迹都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人以之为师为范,提升自己
热门推荐
  • 北风卷地

    北风卷地

    一想到离婚两个字,把白草吓了一跳。先是四下看了看,看看是不是有人看到了她的想法。看到了四周没有人,有些放心了。再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使了一点劲,有些疼,说明它还是长在肩膀上。不过,这反倒让白草有些糊涂了,脑袋明明还是自己的,怎么会想到了那两个字呢?那两个字,可不是什么好字。不管啥时候,女人都不愿听到那两个字。只要听到了,也都会脸色发白,周身发寒,整个人会变成活不下去的样子。听到都不愿意听到,不要说会主动想到了。看来,白草一定是遇到了不同一般的事,才让她想到了这两个字。
  • 平砂玉尺辨伪

    平砂玉尺辨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首席前夫,求放过

    首席前夫,求放过

    ——推荐旧文《桃色情劫,大叔滚远点!》四年前,她毫无征兆的向他提出离婚。四年后,再相遇,他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总裁,而她却是送外卖的小贩,他将她束缚在身边,在她面前和妻子大秀恩爱,甚至要求她做代理孕母……目的只有一个——羞辱。为了救自己的女儿,她不得已舍弃‘他们’的孩子……“苏然,你害死了我的孩子,我要让你的女儿偿命!”从此,她再也找不到她的女儿……一张死亡证明出现在她的面前,她隐忍着眼泪,勾唇一笑——“陆铭煜,你知道吗,郁郁不光是我的女儿,她也是你的女儿。”*他指着站在她身旁貌若潘安的男子,满目痛楚的看着她:“你一定非要嫁给他?”“是。”她回答的笃定肯定加坚定。“他可是个傻子!”他急切的提醒道。她笑的极具讽刺:“你作为他妹夫,就这样称呼你的大舅哥吗?”
  • 东镇

    东镇

    长篇小说《东镇》以历史的真实描写松江湾扶余,是满、汉、蒙、回等多民族聚居地,系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各民族以自己的风习,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他们经历清末移民拓荒,民初五族共和,直到“九一八”东北各族人民奋起抗战,其中不乏不同处境下不同的“自由”哲学。“大当家”由“知日派”堕落成“亲日派”,“二当家”在“亡国”里告别了“不问国事”的人生,懂得了读了半辈子也没读懂的“四书”里的“知天命”,懂得了有国才有家,懂得了“修身齐家”是通向“治国平天下”的,决定为国纾难。
  • 了不起的摩尔纳

    了不起的摩尔纳

    本书是法国最流行的小说之一,但在英语文学中却始终不入主流:近百年来,这本诡异严肃、哀婉至极的小说虽然大受推崇,却没有多少读者。亨利·米勒对小说主人公敬重有加。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借用了它的书名(还有评论家认为,《盖茨比》中的叙述者尼克·卡洛威和他那位相思成疾的朋友,正是以《约定》的主要人物为模板)。2013年是《约定》的百年华诞。尽管不乏名家推崇,但这本著作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小说平实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哀婉凄越,令许多人为之心醉;用一位评论家的话来说,“宛如那荒原上的雾霭”。
  • 化天之神

    化天之神

    天下没我必灭亡!上神(神的师父)见我求帮忙!美女金钱多如毛!
  • 信仰入侵异世界

    信仰入侵异世界

    我叫杨见喜,我发现我重生了。一群神仙也跟着我重生了,天天嚷嚷着找我救命。我现在自顾不暇,被这个世界的好多狠人盯上了,哪有时间救他们?可他们吵的我好心烦,我有些犹豫不定,要不要不管他们,要他们都......
  • 烈火如歌:千金贵女

    烈火如歌:千金贵女

    前世,神医之女为爱私奔,却落得个被人诬告,夫弃名毁坠落山崖之死的结局。今生,她化身为宰相第三庶女,生于勾心斗角,重生于烈焰之中,誓要复仇于负她的所有人。为心,景烨被囚禁于宰相府地窖,终逃脱,助她扭转乾坤。为情,她陪他翻云覆雨,只手遮天,却不想重蹈覆辙茫然躲避,他却将她揽于怀中用爱禁锢。
  •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从浩如烟海的成语中精选了那些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的条目,以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成语故事的风貌,使读者能全面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收录全面,查阅方便,全书选取了近一千一百多条成语,大多是在当今社会及文化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依据当代读者的阅读和检索习惯,按照音序进行编排,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词条故事。注解详细,学读双全,书中对所选成语的释义、难字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阅读成语和学习成语的双重作用,使其兼具故事书与工具书的双重效能。
  • 单程票

    单程票

    母亲失联二十二天之后,突然发来短信:“女儿,忙吗?妈妈星期六下午去你那里。”在此之前,他们只知道母亲去了一个叫作三原的地方。这里的“他们”,是姐姐、弟弟以及她。最初知道这个地方,还是姐姐问到的,在短信里。那些天,母亲不接电话不回短信,在发过她在三原那个短信之后,母亲像个离家出走的少女,终究获得了自由,对儿对女都不要理的。联系不到母亲的那些时光,她已经是决定了的,不要再理这个女人。三十岁那年,她终于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