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文学上继承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推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反对糜丽无实的文风。一生著述宏富,成绩斐然,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诗、词、散文均一时独领风骚。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作品合为《欧阳文忠公文集》。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欧阳修晚年隐居颍州时,创作了一组十首关于颍州西湖的词作,皆用《采桑子》词牌,首句中都有“西湖好”三字。本篇是其中之一,似一幅清丽的春日游湖图。
以“轻”写“舟”之轻快,以“短”状“棹”之精致,“轻舟”、“短棹”两意象有风流俊逸、轻盈灵动之感,透露出词人闲适的心情。“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是词人所见之景:湖水澄澈碧绿,绵绵长堤倒映湖中,堤上芳草茵茵,又与绿水相映相连、融成一色。“隐隐笙歌处处随”写词人所闻之声。掌舵者轻移小桨,隐约听到阵阵笙歌传来,这悦耳的歌声仿佛有生命一样钟情于词人乘坐的小舟,“处处随”舟而动,不管词人泛舟何处,都能听到美妙乐曲。
上阕色彩青翠碧绿,又有悦耳曲声相伴,真可谓一幅声色并茂的水乡湖景画,虽未着墨于人的情态,但一“轻”一“短”,已把翩然舟上、轻移小桨的泛舟人形象勾勒出来。
春日晴朗无风,水面平滑如镜。“无风水面琉璃滑”,词人将平静的湖水比喻成琉璃,琉璃的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恰似湖水碧波粼粼之貌。将碧绿无波的湖水比作珍宝,并非欧阳修独出,南宋辛弃疾也有佳句“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将清澈而带有寒意的湖水比作“寒玉”,与欧词中的比喻一样颇具心裁。,泛舟人浑然“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下“微动涟漪”,才感到船在前行,这两句以新奇的构思表现湖面平静无波。“无风”一句从正面描写湖面之静,这两句则从侧面表现湖面之平,西湖的恬静淡雅之美瞬间跃于纸上。
结尾“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打破了静谧的词境,描写舟过碧湖、“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景。不过,沙禽掠岸而飞的灵动,更能反衬出西湖的清幽静美,大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意趣。
全词笔触清丽晓畅,格调幽远闲适,所选意象皆有悠然之态,表现出欧阳修晚年隐居颍州时对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隐有淡泊世事的闲情逸兴。
【大师导读】
闲雅处自不可及。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赏析】
十首咏颍州西湖的《采桑子》种,有的描写轻舟沙禽,有的刻画清风明月,有的描绘烟雨霏霏,有的描写绿荷深处,无一雷同。每篇都有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西湖景色的魅力。本词是其中第四首,描写暮春景色,展现词人晚年豁达闲适的心境。
上阕描写了暮春时百花凋零的景象。“群芳过后”是对此时西湖风景的总体概括,词人分别用“狼籍”、“濛濛”、“阑干”来形容“残红”、“飞絮”、“垂柳”等意象,营造出悲戚、清寂的氛围。但首句中仍用“好”字表示赞美,毫无叹惋之意,情感与现实情景相悖,两相对比,更能以景色之衰败凸显人物的豁达。
下阕写游人归去后的情景。“笙歌散尽游人去”,原本喧闹的西湖一下子安静下来。“尽”、“去”二字相承,既说明词人对这次出游非常满意,又含着曲终人散后的淡淡惆怅。笙歌停,游人去,词人“始觉春空”,“始觉”二字有顿悟之感,流露出对春日美景的留恋。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两句将人与物、情与景相融合。词人采用倒装手法,按照正常语序应为“双燕归来细雨中”,然后才会“垂下帘拢”。词人特意将垂下帘子的动作提前,道出他看到双燕归来时的欣慰。此时宴游已罢,已经看不到游人、画船、湖景,听不到人语、笙乐,只有翩翩而来的燕子,还能慰藉寂寞的词人,增添几分欢愉。
近代学者刘永济《词论》说:“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欧阳修的《采桑子》正是通过“双燕归来细雨中”这一结句,表现了人在寂寞中得到安慰的旷达。这首小令语言清新隽秀,格调清丽明快,虽绘暮春景致,却无凄冷之意。
【大师导读】
“始觉春空”,四字猛省。
——清·陈廷焯《词则》
“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
——清·谭献《谭评词辨》
此词虽意在写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怀怡适之趣,同时表达出之。作者此词皆从世俗繁华生活之中渗透一层著眼。盖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时游观西湖,作者却于飞花飞絮之外,得出寂静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随笙歌散去,作者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
——刘永济
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赏析】
欧阳修在宋代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词作虽多写离情别绪、山水风光、春愁相思,但一洗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的香软艳冶,风格清新疏淡、高远旷达。清人冯煦评价欧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这首送别词意境开阔,在惜别同时,兼写回忆。
“平山阑槛倚晴空”,首句词境开阔、气势雄伟,概括写出平山堂背倚万里晴空的壮丽景象。平山堂是欧阳修担任扬州太守时在蜀岗中峰上修建,他常和友人在此望山畅饮、赏景吟诗。平山堂地势极高,端坐堂中可望见江南远山,润州、金陵等地也隐隐可见,故而词人称“山色有无中”。此句借用王维《汉江临眺》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原句,贴切地描绘出在平山堂中举目远眺,淡雅山色似有似无的景象。
欧阳修在扬州任职一年后便被调离,几年后,他的好友刘原甫知扬州,这首词是为其送别所作。“手种堂前垂柳”,词人回忆起平山堂前亲手种下的杨柳,忆柳述情,心生“别来几度春风”的感慨,叹息春去秋来、时光轮转。前句还作“手种杨柳”的款款深情,后句转为“几度春风”的疏狂感叹,读来深婉中不失豁达,可见欧阳修风雅清刚的性格。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这三句塑造了诗酒风流、俊雅旷达的“文章太守”形象。“文章太守”指刘原甫。梅尧臣曾以“文墨高妙公第一,宜用此纸传将来”赞叹刘原甫文才高妙,称其必须用徽州文房四宝之一的澄心堂纸作词赋诗,才衬得上其绝世才华。“万字”与“千钟”尽在一“挥”一“饮”中完成,形象地表现了刘原甫文思泉涌、畅饮抒怀的情态。
“行乐直须年少”,词人劝慰友人:人生苦短,聚散离合都属平常,不必挂怀,趁青春年少要及时行乐。“尊前看取衰翁”则是欧阳修的自嘲,创作这首词时他已年至半百,自称“衰翁”,叹息人生易老。结句虽有凄凉之意,但与全词的豪放风格相融相生,读来更有清远淡泊的况味。
【大师导读】
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欧阳修一生宦海沉浮,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如《朝中措·平山堂》。
——袁行霈
踏莎行(候馆梅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赏析】
清代冯煦在《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中称欧阳修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本词正是其“深婉”风格的代表。羁旅相思的题材很多人写过,但欧阳修构思精妙、更胜一筹。上下两阕可视为两个情境独立的画面,上阕描绘征人远游,写其愁;下阕刻画思妇闺中相思,写其苦,更妙处在于两阕结尾相呼相应、情连愁苦,生动刻画了征人与思妇鸳鸯分飞、不断回首的样子。
上阕着墨写征人思念家乡。起首三句渲染明丽春景,其中暗含春愁。“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柳细草香、溪流风暖,都带有浓厚春意,昭示着万物生机勃勃的时节已经到来。但在这秀丽和美的春景中,又有“候馆”与“征辔”的意象夹杂进来。“候馆”指旅舍、“征辔”指代远行之马,都点染着征人远游的情景,点点“残梅”,也显出征人的悲寂与落寞。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后两句由景入情,倾诉离愁。词人将离愁比作绵绵无尽的春水,感叹愁思绵长无际,与李煜《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意境相类。
下阕塑造了登高倚楼、望远思人、默默垂泪的闺妇形象,辞调深婉柔情。思妇在高楼凭栏而望,思念远行的爱人,思念与愁苦从“寸寸柔肠”中汹涌而出,她伤心至极,落下“盈盈粉泪”,不禁告诫自己“楼高莫近危阑倚”,以免触景伤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眼前虽有秀美的春山风景,却不见游子的身影,恐怕那人已到了她望不见的春山外了。下阕结尾两句是全词题眼,承接上阕“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离愁别恨,将游子的思念、思妇的绝望表现得极为酣畅,写出离愁逐步加深的过程。
词人通过托物兴怀的手法表现离愁,又用比喻手法化虚为实,把无形的“愁”转化为“迢迢春水”,可观、可触、可感,虚实相映地写出愁之深切。全词层次清晰、情感细腻,曲折委婉得渲染出离别的哀怨,引人共鸣。
【大师导读】
前半是自叙,后半是代家里叙,章法极奇。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此便脱化出“楼高”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便脱化出“平芜”二句。从一个人心里,想出两个人相思,幻绝妙笔。
——清·金圣叹《金圣叹全集》
前半首言征人驻马回头,愈行愈远,如春水迢迢,却望长亭,已隔万重云树。后半首为送行者设想,倚阑凝睇,心倒肠回,望青山无际,遥想斜日鞭丝,当已出青山之外,如鸳鸯之烟岛分飞,互相回首也。
——俞陛云
上片征人,下片思妇。结尾两句又从居者心眼中说到行人。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俞平伯
这是描写残春的景象,简直是情景融一,分不出哪是情,哪是景了。原来是写情化的景界,自然由景里迸发出情来,融成一片。
——胡云翼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析】
“元曲之称绝者,不过得此法。”明代徐士俊《古今词统》认为,元曲中可“称绝”的作品,都仿效此作而来,可见对欧阳修《生查子》的赞誉之高。词人用“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两幅元夜图景,展现了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如影视中的蒙太奇效果,将不同时空场景贯穿,叙述一个女子悲戚的爱情故事。
上阕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女主人公追忆和情郎月下约定的幸福情景,互诉衷情的甜蜜溢于纸上。从如昼灯市到月上柳梢,光线从明变暗,两人约定的时间又是“黄昏”这一落日西斜、素来惹人愁思的时刻,皆暗示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会朝着悲剧走向发展。
下阕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孤独情景。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并无两样,圆月仍高挂夜空,花灯仍明亮如昼,但去年的甜蜜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剩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让她悲上心头。“泪满春衫袖”一句点题,写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清泪浸湿衣衫,把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与苦痛。
上下两阕所用结构大体相同,所选意象也一样。元夜时、繁华灯市、柳上圆月,词人对这些意象反复咏叹,构成重歌复沓的形式,将情思咏叹得隽永绵长。虽然使用了相似的结构和相同的意象,但两阕表达的情思却截然不同,通过喜哀的鲜明对比,将女子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她在爱情中受到的伤害完整表现出来,巨大的落差使女子的痛苦心境更加惹人同情。
将去年与今年的同景并置,凸显情之不同,并非欧阳修独创的手法。唐代诗人崔护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词一诗,抒发的都是对物是人非的伤痛感怀,对甜蜜爱情的美好追忆,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