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
壳子王接到出版社的约稿,要他写一部关于农村小孩的长篇小说。他没有这方面的素材,迟迟不敢下笔。
最后,壳子王只得向公司请了假,独自去了一座距家乡不远的小城,并在那座小城的边缘地带找了一家农家乐住下。他决定利用白天与农村小孩谈心交流,捕捉灵感,到了夜晚就开始动笔写作。
房主听说壳子王是个作家,顿时肃然起敬,便连房租都打了折。但是有个条件——他想让壳子王现身说法启发自己家的孩子。房东的儿子刚满十岁,在读小学三年级,但他不肯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垫底。房东也曾采用过打骂式教育,但始终未见成效,他正为孩子的教育发愁呢。
壳子王本来就乐于助人,这次又与自己的写作相关,他于是答应下来。房东便也屁颠屁颠地领来孩子。小孩有些敌意地盯着壳子王,壳子王一时之间反倒不知如何开口。房东觉得气氛不对,便留下孩子出去了。
壳子王向小孩问起日常情况,比如年龄、读几年级之类。小孩先还是心不在焉地回答着,后来就有些不耐烦了:“你别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好不好?我还得看《喜羊羊》呢。”
壳子王没想到一个小孩居然敢如此对大人说话,不由一怔,半晌说:“你父亲叫我教育你,要你好好学习。”
孩子说:“我干吗要好好学习?老师啰里啰唆,我才不耐烦!”
壳子王说:“知识本来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哪能一蹴而就?那些大学生有哪个不是默默学习十几年,然后一举成功的?”
孩子说:“去,那是他们家里穷,所以拼命地学习。我老爸开着农家乐,他挣的钱够我花一辈子,我干吗要那么辛苦?”
壳子王见无法说服这个孩子,忽然灵机一动:“你听说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吗?”
小孩对故事来了兴趣,就说:“你讲讲看。”
壳子王暗暗得意,于是说:“从前,也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小孩,他很不爱学习,成天游手好闲。但是有一次,他路过小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棒,正在磨刀石上磨它。小孩感到很奇怪,便问老婆婆在干什么?老婆婆告诉他,她准备把铁棒磨成绣花针。小孩就更加奇怪,认为这么粗的铁棒咋可能磨成绣花针呢?但是老婆婆告诉他:只要功夫深,铁棒同样可以磨成针——”
谁知还没等壳子王说完,小孩便丢下“白痴”两个字走了。任凭壳子王怎样叫他,他也不理。
晚上,房东来找壳子王了解情况,壳子王感到很惭愧,喃喃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房东便也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孩子的学习感到有些心灰意冷。
之后那段时间,壳子王到周围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他发觉大多数农村小孩都属于留守孩子,他们很少有人喜欢学习。有些留守孩子的爷爷奶奶听说壳子王是个作家,便想让他开导一下自己家的孩子,但是壳子王一想到自己“出师未捷”,便再也不敢逞能。
好在他的小说写作进展极其顺利,还很快完稿,并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如此过了半年,壳子王拿到了样书,便也想起了农家乐的那个孩子,就决定去那里。
房东还认得壳子王,他快步迎了过来,一把握住壳子王的手,连连表示感谢。壳子王顿时蒙了。房东说:“我那孩子,自从上次听了你的故事,他就开始用功,现在成绩在班上排名前三呢。”
壳子王简直有些难以置信,因为当初他并没有说服孩子啊。
这时孩子刚好读书回来,房东便想叫孩子过来给壳子王打招呼。谁知小孩满怀敌意地盯着壳子王,扭头就往屋里走。
房东火了,对儿子说:“你这孩子,咋这么没礼貌!当初要不是作家叔叔提醒你,你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吗?”
小孩咕噜说:“他哪有提醒过我啊。”
房东有些不好意思地盯着壳子王。壳子王只好说:“我给你讲过铁棒磨成针的故事……”
小孩似乎有些恍然大悟,想了想说:“嘿,你不提醒我还不想说。哪有那样的事?铁棒比磨刀石不知要硬多少倍,咋可能磨细?再说一根铁棒卖废铁也足够买一根绣花针吧?我若不认真学习,今后没准也会成为那个无知的老太婆!”
选自2015年第4期《百姓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