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3000000017

第17章 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的创建(2)

(四)

以东方语言文学系为中心的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式的“文化大革命”给打断了。不仅如此,教师们的有关讲稿和发给同学们的讲义都成了他们的“罪证”,教师们得到的是“上纲上线”的批判甚至是无情的批斗。但是在大多数教师的心灵深处却仍旧迷恋着自己钻研多年的东方学某些分支学科,其中不少人则更钟情于相关国家的文学,认定他们所了解的许多作品是相关国家文化的结晶与瑰宝,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并非是邪恶的应该摒弃的东西。所以东语系的不少老一辈教师翻译的东方文学的作品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忙里偷闲”译好的,到了80年代初才得以正式发表,季羡林先生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就是一例。“文革”后期,虽然对季羡林先生的“批斗”告一段落,“但处境也并不美妙”,“个人的未来渺茫得很”,他“一个月有几天要到东语系办公室和学生宿舍所在的楼中去值班,任务是收发信件,传呼电话,保卫门户,注意来人”。老先生一直是“准时上班,安心工作,习以为常,并无怨言”。先生就是利用那些日子有限的“业余”时间,从1973年开始翻译这部史诗的。这样的生活一直到1976年年底打倒“四人帮”,四年间先生竟以惊人的毅力翻译了大约百万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略弱。“文革”的阴霾散去,“天日重明,乾坤朗朗”,季先生也迎来了他学术活动的又一个旺季。总之,“文革”十年间表面上东方语言文学系的东方学教学与研究活动停止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东语系的教师们却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进行了一些素材的收集工作,自己搞了一些翻译,为东方学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蓄势待发。

(五)

1976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春风逐步吹遍了祖国大地,我国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术界的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勃勃生机。季羡林先生和他所在的东方语言文学系教师们的学术活动也开始复苏了。从1977到1986年的10年间,先生的行政工作与社会兼职越来越多,从1978年恢复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后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4年改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被选为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78年后,全国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先生又被多个学会选为领导人。可想而知,这些社会工作与活动占去了先生的很多时间,但是先生在这段时间里的学术成果是非常惊人的。出版译著两种,其一是含18755颂、80000行诗的鸿篇巨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共七卷、八册),另一是《家庭中的泰戈尔》。出版专著《〈罗摩衍那〉初探》,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和《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主持撰写《〈大唐西域记〉校注》,并组织校译了《〈大唐西域记〉今译》。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1979年先生受聘为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编委会副主任并亲自撰写部分词条,1984年又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编委会主任并撰写相关词条。同年季羡林先生又亲任主编,组织东方语言文学系的部分教师编译《东方文学作品选》和撰写《简明东方文学史》,写了序言,并撰写了文学史的部分章节。1978至1986年间,先生还撰写了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有关文学的最多,约有40篇,文化问题的约20篇,还有语言、佛教和历史方面的若干篇。这期间先生对东方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世界文化四大体系说和世界文化可分东西方两大体系说。先后在多篇论文中有所提及,但是最为集中讲明这一观点的是1986年先生所写的《东方文学研究的范围和特点》一文。

同期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任教的教师们在先生的率领下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编写出语言类词典12部;(2)编写出各种语言的基础教材,但只有四种日语教材在这期间得以正式出版;(3)参与某些大型工具书的编写,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世界各国政党人物历史辞典》等;(4)翻译东方各国作品多部,其中以文学作品居多,也有少量是从中文译成相关国家语文的作品;(5)加大了东方学各相关学科的研究力度,写出不少学术论文和若干部专著,内容涉及东方学的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分支领域。

(六)

从1987年至今北京大学的东方学学科又有了很大发展。早在1978年,东语系为了适应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就专门成立了东方文学教研室,也曾陆续成立过东方语言研究室、东方社会文化研究室等。1987年以“系所合一”的形式成立了东方文化研究所,并先后设立了日本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印尼—马来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朝鲜文化、伊朗文化、希伯来文化和泰国文化9个研究所。进一步增加语种,除1984年起增设菲律宾语言文化、希伯来语言文化两个专业外,并开始注意增聘一些掌握东方古代语言的教师、学者来校任职,目前除东语系原有的梵文、巴利文外,又有吐火罗语、于阗语、巴列维语、古叙利亚语、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和圣经希伯来语的人才参加到这支研究队伍之中。随着机构的不断完善,人员的增加,研究的深入,“我们又感觉到,光有‘语言’和‘文学’还不够。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逼迫着我们去考虑进一步的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必须继续拓宽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的研究范围,探讨东方各国的文化,建立起真正的‘东方学’来”。1992年10月,北京大学校领导正式批准东方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东方学系。“这个名称的确定,表示我们系已经成熟了,表示‘东方学’在我们中国已经正式建立起来了”。1999年6月,北京大学成立了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分成东方、日本、阿拉伯三个语言文化系纳入其中,另成立了一个东方学研究院。2000年,北京大学组建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同年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北大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的亚洲语种群被评为“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大学涉足东方学科的教师们日益活跃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之上。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们承担了国家、教育部以及国外有关学术机构的科研项目30多项,主办了国际学术会议10多次”。这期间发表的季羡林先生个人撰写或主编的专著就有10多部。先生主编有东语系教师等40余人参加写作长达128万字的“《东方文学史》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东方文学史著作,许多章节是执笔者在自己的有关国别文学史著作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可以说是我国东方文学研究成果之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在许多章节中提供了新材料、提出了新观点,并表现出了严谨、朴素的优良学风”。在先生为此书所写的序言里还明确地指出了今日研究东方文化的必要性和重振东方文化光辉的伟大目标。1987年以来的20年内,先生所写的学术论文篇数难以确切统计,估计在500篇左右。这期间先生提出的“河东河西论”“西方分析东方综合论”影响尤大。20年内,北京大学涉及东方学学科的各系所教师们又参与了许多相关辞书的出版工作,有语言类的,也有其他类别的。仅就东语系而言,各个专业的基础语言教材基本全部正式出版,还出版了一些辅助性教材,共20余部;发表了论文960多篇,专著70余部,译著50余部。1996年开始,先生又组织更大范围的力量包括国内其他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某些国外人士共同启动出版《东方文化集成》丛书的庞大计划,至今已10年,百部专著问世。其中也有不少作者是北京大学校友或至今仍在北大某些系科工作的人员。

(七)

在我们回顾了过去60年的工作与成果之后,北京大学东方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已清晰可见。可以发现,由于先生自1946年回国至今一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工作,而且任系主任前后逾30年,所以北京大学东方学科60年的发展与先生回国后60年的学术生涯是密不可分的。

概括过去60年北京大学东方学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前20年,即1946年至1966年为发轫期。先生回国后被任命为东语系系主任建系。聚合了力量,培养了人才,健全了教学体系,做好了研究所需素材的初步积累,发表了少量译著、专著和学术论文。季先生本人因用于行政工作和参加政治运动的时间较多,发表学术论著相对较少,且主要侧重于比较文学方面。

(2)第三个10年,即1967年至1976年为雪藏期。因为“文化大革命”,东方学学科的发展陷于停滞,但包括季先生在内东语系的教师们暗中却进行了一些译介或研究材料的积累工作。

(3)第四个10年,即1977年至1986年为勃发期。季羡林先生则从1978年起进入了他的学术写作的旺季。东方语言文学系在先生的影响下,学科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展,成果数量猛增,但仍以译著和辞书为主,开始注意发挥团队力量和与校内校外兄弟单位人士合作搞科研的问题。

(4)近20年,即1987年至2006年为拓展期。季羡林先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先生的学术著作仍与日俱增。先生破解了许多难题,提出了不少新论,尤其是先生总结的一些关于东方学总体架构的理论问题影响尤大。东方语言文学系改为东方学系,再一分为四:东方学研究院和东方、日本、阿拉伯三个语言文化系。这一过程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北京大学东方学科建设与发展之迅猛。北京大学相关的科研成果也不再以译著为主,而以专著或论文为主了,涉及领域更宽,数量更大,质量更高,有不少是国家项目的最终成果,还有不少是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力作。北京大学内部涉及东方学学科研究的人员已不仅集中在外语学院,其他院系也有不少教师、学者参与了这一学科的建设,写出了不少专著,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与力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季羡林先生领导下启动的出版大型丛书《东方文学集成》的计划,更加广泛地团结了校内外从事东方学各个领域的学者,集中贡献出了一批重要成果,使我国东方学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化论争

    中国现代文化论争

    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学术专著。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文化史中的重要范畴,是文化延续发展互为因果的两个重要方面。文化冲突通过言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思想观点的冲突就是文化论争。中国现代文化论争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本书仅围绕着白话文与文言文、新文学与旧文学、反孔与尊孔、基督教存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与玄学、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中医与西医等八个方面的论争展开讨论,探讨不同论争观点提出的背景、动机,论争的内容及其结果,进而展现中国现代文化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本书史料丰富,见解中肯。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山东大鼓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

    本缉收入的是关于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讨论会的内容,收录38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郑州大古都的年代学研究、郑州商城的建造及其性质谈等。
  •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

    光怪陆离的世界民俗

    民俗,就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世界民俗,就是关于世界各地的民俗。全书给大家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风俗独特的世界民俗、世界少数民族部落的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奋然继起孔子的志业,“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确的写照。《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还原了孟子的经典、孟子的思想所处的真实历史场景,孟子的观点和想法在列国争雄的时代远远不是主流,而孟子所讲的道理也不为当政者及时人所理解,所以孟子要周游各国,大声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对抗时代。本书以《孟子》为依据勾勒出了战国时代的孟子形象:承袭儒家理想的孟子,奋然继起孔子奔走游说的志业,为维护儒家理想而战。
热门推荐
  • 迷神记(定柔三迷系列之三)

    迷神记(定柔三迷系列之三)

    慕容子忻先天不足,其父慕容无风倾己所学教儿子学医。子忻不满意循规蹈矩的生活,索性离开云梦谷,浪游江湖,当起了地道的“江湖郎中”。他遇到了少女苏风沂,二人不打不相识。六年之后,两人再次于异地相遇。苏风沂逃婚出走,跟着子忻一路来到了嘉庆。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子忻少时的好友、与之有世仇的家族、苏风沂的未婚夫,却不知已卷入更大的阴谋。江湖动荡不安,二人感情更是茫茫未卜……
  • 长行经

    长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较量

    较量

    共产党员张凤山带着使命从延安回到家乡文城,在码头接头时因为叛徒出卖被抓,文城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张凤山只好努力迷惑敌人的视线,扮作富商子弟,暗地里依然不动声色的传递信息,为保全组织作出了坚韧的努力,坚定的守住自己的使命。
  • 青玉案之东风夜放花千树

    青玉案之东风夜放花千树

    她,出生在柳家,可因他,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可他们的情结还未结开。这难道是宿命的安排?
  • 英雄联盟之王者操控

    英雄联盟之王者操控

    云轩,曾经的世界电子竞标赛冠军重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这个世界的电子竞赛体系更加完善,每一名职业选手都能靠游戏发家致富,一个热爱的游戏,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云轩能在这个世界登上怎样的高度?
  •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钻石恋人:国民老公的小新娘

    钻石恋人:国民老公的小新娘

    一个人是一场暗恋,两个人是一场热恋,三个人却是一场不悲不喜的开始。她说,这辈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自己的丈夫,有可爱的孩子们;他说,我以为我会孤单的过一辈子,直到遇见她,我想陪着她一起走到老,两个人坐在躺椅上,牵着手看着日出一起离开;他说,我从一出生就是多余的那个,所以我一直按照是多余的那个生活着,直到遇见她,我想站在她身边的人是我,让她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给她所有我能给的,包括我的生命,若没有她,一切就没有意义,那样我也会追随她而去,这就是我对她的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最后她关于爱的选择。
  •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研究

    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王尔德研究

    本书主要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方法,结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政治、社会背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王尔德创作的伦理思想在其艺术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了王尔德艺术实践中的伦理内涵和内在关联,着重探讨了艺术与伦理道德既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具体特征。
  • 亲亲娇妻:将军快求亲

    亲亲娇妻:将军快求亲

    丞相之女,为父谋朝篡位。怎料,五年蛰伏,到末却是众叛亲离!失子而死!重生归来,皇帝回心转意?她已经不是当初的傻白甜。父亲关怀备至?她会撕裂这层虚假的伪善。嫡女的血腥复仇路还未开拓,却被一只大灰狼惦记上了?别闹,且专心复仇!
  • 张德宾自己人生生涯的书

    张德宾自己人生生涯的书

    看清楚身边的人吧人心隔肚皮。请在有限的时光看清楚你身边的人吧,穷在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呢。愿你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啊真正的情义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却来伸出手帮你,这可能是一生当由贵人请你在荣华富贵莫忘恩人。雪中送炭你不陪荣华富贵。荣华富贵你是谁!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现实。当你在来的时候,我们只是路人,你不在是,谁没有分担,只想要成果的人。对不起,请你走开。我想写下所有的事,于是有了这本书,长大后明白坚持的对不对,做自己坚持的人,很辛苦做随心所欲,很无趣,把喜欢做到极致,就是这本书陪你的道理,张德宾常诚意之作,全方位展现张德宾的小世界这是张德宾的书,也是你从未读过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