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皮影艺术起源说
一、优孟衣冠的启发
如今,人们都知道伶优这个词,它是戏曲演员的泛称。实际上它是由古代两个人名组合而成的。
传说黄帝的时候,命令伶伦造音乐,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其窍而均者,断为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管(载《风俗通》)。自此之后,伶伦就成了乐官的代称,叫做伶官。
优孟是春秋时楚国人,他口齿灵利,幽默风趣,楚庄王便把他留在宫中讲故事、做滑稽表演,以取其乐,并戏称他“俳优”。
有一个大臣孙叔敖,对楚国的建立有很大的功劳。他有一个儿子,没有安排做官。孙叔敖临死前,很担心儿子将来的生活,便把优孟叫到床前,嘱咐了一番,然后对他的儿子说,我死后如果庄王不照顾你,生活上有了困难,你可去找优孟想办法。
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把他的儿子忘在脑后,致使孙叔敖的儿子衣食无着,流浪街头乞食为生。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话,便去找优孟。优孟见状很是伤心,便对他说,好吧,你回家等着吧。第二天夜里,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冠,并模仿孙叔敖的声音,在暗影里说唱起来。声音惊动了楚庄王,以为孙叔敖再生,出来观看,不禁思念起孙叔敖生前对楚国的功劳,深深动情。优孟出来见楚庄王,楚庄王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把孙叔敖的儿子封了官。这个故事可见《史记·滑稽列传》。
后世之人便把假装演事称作优孟衣冠了。
优孟是讲故事做滑稽状的人,他却为了帮助孙叔敖的儿子,假扮孙叔敖教化楚庄王,使之幡然醒悟。他以假扮真演了一场戏,这就是他给后世的启发:影子能帮假人演戏。演戏是教化人的一种方法。
二、张良设影诱敌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彭城(今徐州),有一场激战。
刘邦和谋臣张良守在彭城,彭城之外全是项羽的兵马,双方激战多日没分胜败。眼见城破,刘邦很是着急,便让张良想办法。张良说,当今之计,只有逃离彭城。刘邦说,城外全被楚军包围怎么能逃离呢?张良说,以假当真迷惑敌人,我们便可将兵马撒出,悄悄逃走。
第二天夜里,张良在四门城墙之上设上布帐,城门下燃起熊熊大火。
他把用马革做的皮人贴在布帐之上,稳稳地站着,手持兵器,现出很威武很平静的样子。到了深夜,城内战鼓响起,东西两门大开,城内一片喊杀之声。
城外项羽的兵马以为刘邦从东西方向突围,便调动兵力,齐集东西两门,进行阻挡。不多时楚军攻进城来,大吃一惊。击鼓呐喊的全是彭城的老百姓,不见一个刘邦的军卒。项羽抓到老百姓问,刘邦的军队哪里去了?老百姓们说,他们早都走了,我们是在娱乐呢。项羽问,做什么娱乐?老百姓们说,大王你看见城门上那些马革影人了吗?我们打鼓,它们喊呢!
项羽抬头看见马革影人,知道自己上了当。原来刘邦和张良的人马,早在混战时,悄悄地从南北两门逃走了。
事过之后,彭城的老百姓齐赞张良的智谋:影人守城就糊弄了楚霸王。
三、宫女剪桐逗太子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因为不是长子没有被封为太子,汉高祖死后,他的大儿子刘盈当了皇上,七年后便死了。这时候太后吕氏专权,没有让刘盈的儿子继位,而是找了一个她喜爱的人做了皇上。
大臣们为了反对吕氏专权,才迎接逃跑在外的刘恒当了皇上,史称汉文帝。
汉文帝因为自己的教训,早早地便把自己心爱的儿子刘启立为太子,十分宠爱,可以说是要星星不给月亮。有的大臣说高处可以乘露,对孩子成长有利。汉文帝便下令造露台。有的大臣谏言花销太重。汉文帝问,需用多少金子?大臣说,需百金。汉文帝笑笑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何以台比?汉文帝便把露台建起来了。宫女每天晨起抱着太子上露台乘露。
当时朝中有一个黄头发的小官叫邓通,此人很会阿谀奉承,深得汉文帝喜爱。建露台的主意就是他出的。曾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指着邓通的背影说,此人当贫死街头。有人把这个话传给汉文帝,汉文帝说,使他能通富的人在我,怎能贫死?于是汉文帝把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自此,邓通更加被汉文帝宠信,言听计从。
刘启娇惯成性,成天撒泼打滚,哭哭闹闹,宫女们因此常常挨打,有的甚至被杀。面对儿子的胡闹,汉文帝实在没有办法,就问邓通,如何把太子逗乐了。邓通便说,等我看看,自然有办法。
自此之后,邓通便随着宫女观看太子的情形。的确,不论宫女们怎样哄逗,太子就是闷闷不乐。立秋的那一天,一个宫女抱着太子望着窗外,窗外的梧桐树叶被风刮得一片片落下来。不知为什么,太子望着落叶嘎嘎地笑起来。
邓通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沉思片刻,告诉宫女一个巧妙的办法。
到了晚上,邓通领着宫女们来到汉文帝的明光宫。汉文帝便将儿子抱在怀中。两个宫女将一个纱窗展开,其他的宫女便拿着剪好的梧桐叶子,在纱窗上舞动起来。这些桐叶有的被剪成人形,有的被剪成马形,有的被剪成花草形,人骑在马上奔跑,马蹄把花草踢得纷纷扬起。
太子望着纱窗上被剪成各种图样的影子逗得拍掌大笑起来。汉文帝一见连连称妙。邓通自此又高升一步。
梧桐叶子被剪成人马和花草,舞于纱窗之上,虽是汉宫中的骄奢,却给后来的影戏找到了根据。
四、方士的奇思
汉武帝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妃子,姓李,史称李夫人。生前深受汉武帝宠爱,不幸暴疾而亡,汉武帝常常思念她。人死难以复生,汉武帝做赋一曲名《哀蝉落叶》: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侍儿见武帝容色愁怨,便捧上红粱之酒,用饰着文螺的花杯斟上让武帝饮用。汉武帝连饮三杯,便觉色悦心欢,于是让女伶出来,扶着他在延凉室歇息,不觉睡着了,睡梦中他见到李夫人,二人十分欢畅,李夫人授以蘅芜之香,突然离去。汉武帝惊起,香气犹著衣枕,便把延凉室改为遗芳梦室,自此更加思念李夫人。他把方士李少君(有的史籍上也称少翁,齐人)找来,对他说,你能求仙,会炼丹使人长生不老,能否起死回生,重得李夫人呢?李少君笑笑说,可以遥见,但不可同帐而寝。
此文引自《拾遗记》,做了口语处理。
还有《汉书·李夫人传》有文字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帐帷,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上愈相思,悲戚。
《汉书·外戚列传》又载:武帝做歌日,是耶,非耶,偏何姗姗其来迟。
后来有人就此事还写了诗,诗日:
张灯作戏调新翻,
顾影徘徊却逼真。
环珮姗姗莲步稳,
帐前活现李夫人。
此诗作者佚名,未详其人。载于《永平府志·风俗条》。
再后来,又有佚名诗作,写的是皮影戏,说的也是此事。
诗日:机关牵引未分明,
绿绮窗前透夜檠。
半面才通君莫问,
前身原是褚先生。
此诗载于《清代北京竹枝词·百戏条》。诗中的褚先生,名叫褚少孙,他曾经补写过《史记》一些章节。据说《史记》中涉及汉武帝设帐观望李夫人事,是褚少孙所补写的。所以把影戏说成“前身原是褚先生”,讲的是影戏的由来。
五、“戏”字的结构与最早的“戏”
皮影戏中,除了宾白、唱腔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武打。在皮影戏中“武打”俗称“杀仗”,这也是人们爱看的部分。骑着马杀仗,骑着怪兽杀仗,步行杀仗,都是非常激烈的,而且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实,“戏”字的含义可以从原始字的结构探知。
“戏”字的繁体结构是左右结构,一边从“虚”,一边从“戈”。汉代人许慎写的最早的一本字典《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戏,三军之偏也,一日兵也,从戈。
还有“戏”有“谑”的意思。《诗经》里就有“善戏谑兮”的话。
综合两种含义,古代对于“戏”的概念,是演员手持戈矛对打或做戏谑表演。
汉武帝时就有了百戏节目。《东海黄公》是最早的剧本。它的剧情很简单:东海人黄公,少年时擅长兴云吐雾等法术,能制蛇伏虎。东海地面出了一只白虎,到处伤人。黄公就拿着刀,口里念着符咒,去降服白虎,反而被白虎咬死了。
这个戏开始在乡间演,汉武帝知道了便下令引入宫廷,改成人兽相搏的角抵戏,供宫妃们观赏。
角抵戏后来传入日本,就慢慢演绎为“相扑”,跟我国的摔跤差不多。
从“戏”字的原始结构和最早的一个剧目看,戏便是人与兽或人与人,手持戈矛相争斗,供人观赏的一种娱乐形式。
皮影戏传承了“杀仗”的形式,并发展了许多新的技巧。
六、一泡鸟粪强化了“丑角”
过去,把戏班称为“梨园”,把唱戏的叫“梨园弟子”,这都始于唐明皇。唐明皇就是戏班的祖师爷。有的地方也叫老郎神。老郎神是谁呢?
人们查证不清,其实唐明皇和老郎神是一个人。初入戏班学艺,必须向祖师爷的牌位焚香膜拜。
皮影属于梨园行,自然也要拜祖师爷,不过皮影还要拜另一位偶像,那便是观世音。因为相传皮影是佛教所留(后有专述)。
梨园是专供唐明皇教练歌舞艺人的地方。据考证,梨园有两处,一处在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一处在蓬莱宫侧宜春院。内中分设男女二部。可见《旧唐书·音乐志》。
唐明皇在梨园中教练歌舞艺人非常投入。有一次,他的爱宠杨贵妃也来到梨园观看排练。唐明皂很高兴,便下旨把在朝的文武大臣和宫娥彩女都叫了来,让他们都扮成戏中人物。大家扮好了,只有一个“老郎神”没人扮。因为这是一个丑角,滑稽幽默,别人演不好。唐明皇看看,脱下龙袍,说,就让朕亲自来扮演吧。
大家演得很快乐,唐明皇扮演的老郎神更是出色。当时有几只燕子飞过头顶,拉了一泡黑白相间的屎,正好落在唐明皇的脸上。唐明皇兴趣正浓,没有多想,只是用手抹了一把,一下子弄成了一个白花脸,引得大家哄然大笑。唐明皇更加洋洋自得。
从此以后,唐明皇的花白脸就成了丑角的脸谱。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丑角便成了梨园行角色之首。化装时,丑角不提笔开脸,别的角色不准动手,戏班演员犯了规,必须由丑角调解或问罪。
.这种习俗在影戏班里也有痕迹。比如影戏班里拿下线(贴)的一般兼唱丑角。在台上由他翻卷,由他暗中指挥打轰子的和拉弦的,怕演员误唱,就用敲桌子或跺脚来提醒。
七、俗讲僧的荐亡超度
唐朝时很崇尚佛教,到了残唐五代,此风仍很盛行。这时候有一批僧人选择了一种职业,便是为死者家属荐亡超度。它的基本程序是,僧人们坐在死者灵前,叨念死者生前善事,以祈求亡魂升天。刚开始时只是叨念经文,慢慢地又加上了韵文。有说有唱相结合,就成了“变文”,说唱变文就跟说唱艺人差不多,所以叫做俗讲,这些僧人们便叫俗讲僧了。
俗讲僧们为了赚钱,总希望把自己的职业越做越好,想了好多办法。
俗讲僧的说唱,除了给死者家属听,村里的人们也都来听,好像一个演唱会,往往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超度亡灵的活动多在夜晚进行,俗讲僧们便想起了设帐投影的办法,以助说唱的效果。他们在死者的灵前扯上白纱帷帐,用纸剪出亡者生前的形象,投影于纱窗之上,然后又把亡者生前所做的种种善事用剪纸投影的方法表演出来,就像连环画一样。这样俗讲僧们边说边唱,又有纱窗上的形象配合,显然大大提高了俗讲的效果。
残唐五代时俗讲僧的荐亡超度的说唱活动,很像后来的影戏,所以有些学者就认为现今的影戏就是从当时的俗讲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