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7200000015

第15章 道家的自然哲学(4)

庄子还认为,天地问万物之生成变化不是毫无章法、无序无理的,不是阴阳二气简单相加的结果,相反,它是阴阳二气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和聚合而成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所谓“随序”,所谓“相理”,皆是指阴阳的作用和变化有其规律可循,而这种规律又是一切事物所普遍具有的(“此物之所有”)。庄子指出,如果“阴阳和静”,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天”,在这种“随序”、“相理”的情况下,“人虽有知,无所用之。”反之,如果阴阳失序,则“阴阳并毗”,阴阳双方都将受到伤害,造成“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阴阳错行,则天地大骸,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很显然,前者说的是阴阳之作用与变化的常态情形,后者说的是阴阳之作用与变化的异态情形。当然,不仅常态情形,即便是异态情形,都是阴阳作用与变化之本质的体现,这就如同不仅一般现象,即便是假象,都反映和表现着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道理。也许正因为阴阳之作用与变化有常态与异态两种隋况,所以庄子特别提醒人们注意,要象对待父母那样去谨慎地对待阴阳,服从阴阳变化作用之规律,“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那么,在宇宙及其万物的生成过程中,道和气是什么关系呢?在老子那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一”指浑沌未分的元气、“二”指阴阳不疑的话,那么气很明显构成道生成天地万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庄子的宇宙生成论其次第和步骤并不象老子的宇宙生成论那样鲜明,表面上看,道生成天地万物和气生成天地万物是分别作出论述的。也许正因为此,有论者指出庄子的“道”和“气”有许多共同之处:道在空间上是无穷无限的,气也是无穷无限的;道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气也是无始无终、千变万化的;道产生天地万物,气也产生天地万物;道是无形无色的,气也是无形无色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酷似一个圆圈,只有把握了这个规律,才算把握了事物循环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道的总枢,气的变化也是循环不已无始无终的,只有把握了气的变化的道理,才算真正认识了这个虚无的气。气的本质在于变化,而道也就是变化之道。该论者的看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庄子道与气之关系和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但无形中也给入以“道”“气”二元论的感觉。事实上,通观《庄子》,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庄子对“道”与“气”的重视和强调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气”则不具有这样终极的意义:“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道为天地、阴阳之“公”,说明在道与气的关系上。在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中,道系最根本者,气系次根本者,道不仅构成天地万物之本之根,同时也构成气(阴阳)之本之根,没有道,就没有气,进而也就没有天地万物,而道通过气逐步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也正是一个道由无形界逐步向有形界过渡和落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

总上所述,在宇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老庄以道为终极本原、以气为中介而派生天地万物是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进行的,老子谓“道法自然,”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也指出,天、地“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第二,天地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靠的是自身内部阴阳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是阴阳对立势力的相摩相荡,才使万物得以形成,达到统一,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谓至阴至阳“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即是此意。这两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意义。第一点指出道通过气自然地而不是有意识地生成万物,自然地生成而不据为己有,自然地推动而不自恃有功,自然地长成而不为之主宰,道只按照自然法则生化万物,这就从根上否认了有意志的主宰之天的存在;第二点揭示事物内部都有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存在,正是这两种对立因素的交互作用,才使万物得以形成,并最终达到统一,阴阳对立势力的相摩相荡,是事物生成发展的根本动因。老子还指出:“反者道之动”。统一体不是一成不变的,统一体内部阴阳对立势力的斗争,必然打破沉静,使统一体发生破裂,矛盾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从而达到新的统一,形成新的统一体,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显而易见,这些思想都是合理而可贵的。

三、物相论思想

本体论、宇宙论之外,就自然哲学而言,又有所谓物相论。物相,即字宙现象或自然现象,举凡丛山峻岭、沙漠平原、江河海洋、花草鱼虫、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火山地震等等森罗万象的一切存在之物,无不可归为物相或自然现象。照道家的认识,道是一切事物之本体或本原,一切具体事物都是道从无形的形上层面向有形的形下层面落实的产物。因此,所谓物相也就是道的物相或道的现象。而物相论亦便是关于道的现象或自然现象的学说,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宇宙现象是变化的抑或不变?变之中是否有其常在?如有常在,其常究为何指?变与常存在怎样的关系?

应当说.承认变易、变化为宇宙中一根本的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乃是中国哲学家普遍持有的一个基本态度和立场。据《论语》记载:“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不分昼夜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慨万端,意识到宇宙乃至人生不正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流吗!据《庄子》记载,名家人物惠施亦曾指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日有中有睨、即中即睨,物有生有死、即生即死,中睨、生死皆意味着事物之变化。而儒家经典《周易》对宇宙之变化更是述之详密,《周易》的“易”虽有多种含义,但“变易”无疑是其根本义或基本义,这是学界普通认同的。《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先有《易经》,后有《易传》。《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从初九到上九的演化无不可以视为一件事物或事体之吉凶、得失、利弊的变化过程的形象表述,而《易传》更是将变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揭示出事事物物之变化的普遍性,认宇宙就是一个变化的大流或大历程。《易传·系辞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也。”变化有可见之变化和不可见之变化,成象成形、有象有形之变化即为可见之变化。《系辞上》又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大干世界日新月异,生生不已,此即所谓“盛德”,此即所谓“易”,“易”就是变易、变化,永恒的迁流和发展。

《系辞上》还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日月往来相推而生产光明,寒暑往来相推而形成年岁,这是自然现象中变化之大者。往即屈,来即伸,往来、屈伸相推相感,构成生命的运动。《系辞传下》亦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道之伟大在于困穷而求变化,而变化则能通达久长。《系辞传下》又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久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易之为道,易道之特点在于“屡迁”,即变易,周流于六位,刚和柔或上或下互易不穷,惟变之所至,不可立为死板的教条。在《易传》作者看来,“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认为理解、把握变化之道,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先秦各家,名家儒家而外,法家和兵家特别是兵家对宇宙变化之道的认识也很有特色,但总的看,也未能超出儒家《易传》的水准。在先秦,就对宇宙物象变化强调之程度和认识之深刻性而言,唯一可以与儒家尤其是《易传》相伯仲者,恐非道家老庄莫属。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对宇宙物象之变化有深切的观察和认识,他指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不仅承认万物的客观存在,更进而承认万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中。他又指出:“大日逝,逝曰远。”“大”就是“道”,因“大”而有“逝”,因“逝”而能“远”。有人认为,这是借用天体运行的状态和规律来描述道的运行。笔者认为,这不仅是讲道的运行,同时也是讲宇宙的运行和万物的变迁规律,宇宙本身就是一个逝逝不已、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变化不息的无穷历程。老子又说:“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这一方面是说物性不同,当顺随自然,不可强行,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说明物象变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庄子接受老子和惠施一切皆变的观念,强调“万物之化”,“万化而未始有极也。”认为“物之化”是普遍而没有止息、没有极限的。

他指出:“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不是固定的静止不变的,而总是处在不断的化育、萌芽、兴盛和衰亡的变化迁移过程中,宇宙即是一永恒的“变化之流。”《庄子·秋水》篇云:“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道无终始”谓道运行不息;“物有死生”谓物有生死变灭。物的变化可谓千般万样,死生变灭是变化,消息盈虚是变化,终始替转是变化,总之,一切物象皆“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动转移之中。

道家不仅肯认物象变化的普遍性、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肯认变之中有其常在、有其不易之则。所谓常,即是变化之不易之则或变中之不变,这是常之基本义。另外,变化本身作为变化而言是不变的,因此,“变自身也是一常。”在中国哲学中,道家老子是最早提出“常”的概念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来加以认识的哲学家。《老子》书中很多地方都论及“常”如第1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6章云:“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27章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第28章云:“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第32章云:“道常无名。”第37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52章云:“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第55章云:“知和日常,知常日明。”

同类推荐
  • 活用禅宗:安宁自得

    活用禅宗:安宁自得

    本书是介绍禅宗智慧的文化读本,作者基于国际视野,站在世界平台上,对禅宗智慧进行阐释和解读。本书不涉宗教内容,而是重点讲述了四五百年来,源自中国传统智慧和佛教智慧的禅文化,如何走出中国,积极影响了亚洲、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发展、人的状况和精神渴求。作者还探讨了运用禅宗智慧有效纾解焦虑、推进教育并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本书的出版有益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存在知识断层的中国人重拾经典提供便利。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别在意别人走多快,专注于自己走多远

    这个世界有时像个漩涡,稍不留意就被卷入其中。你看着大家都在做的事,听着大家都在说的话,不知不觉,你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大家”一员。突然有一天有人问你,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就像被远射灯照射的迷途小鹿,一脸茫然与惶恐。你似乎什么都想做一点,又好像什么都做不了。一时间,专注成了一件难事。有人相伴固然很好,但别让太多嘈杂迷失了自己;有时候你需要关上一些窗户,独留一扇自在呼吸。专注你想做的事,心无旁鹜且乐在其中。
热门推荐
  • 低姿态做人做事的艺术

    低姿态做人做事的艺术

    做人要善于学习水的智慧,能避高就低,在最低处隐藏着无穷的变化与智慧。水善于低是一种风度与气魄,也是一种谋略与智慧,更是一种处世的姿态。这种低是低调、是低头,是能随势就形,藏无穷力量于平静之中,化剑拔弩张为平心静气,化狂风骤雨为和风细雨,化扑朔迷离为悄无声息,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做人学问。
  • 良人玉

    良人玉

    没有什么完美的,事如此,人也是如此。身负血仇,也有资格肆意逍遥;争权夺势,才落孤家寡人。”黑寡妇,向来只信自己。“却原来只不过……遇良机,良人定,人玉成。良人之玉,付予良人。我有一块玉,送给我良人
  • 百香

    百香

    小范在士多店里安排卸货,心情明显有点沮丧。工人都看出来了,嘀咕老板娘这回没给他们顺两瓶加多宝或金威。罗发子悄悄地把工人打发走,看着货车卷起一地的尘土,突突突地跑开了。罗发子安慰小范:“算了,你也别太难过,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小范只好冲罗发子笑:“也是。”罗发子小声地问:“阿妈托人给的方子,管用吗?”小范眼神蒙眬起来,汪着两池清澈的泪。罗发子赶忙说:“我怎么也得给你找着这药,听说真是管用的,老祖宗传下的偏方,还真得信,这可是有说法的,灵着呢。”
  • 超级忍者系统

    超级忍者系统

    一觉醒来,东方云阳来到了一个类似火影忍者的异世界,脑袋里还莫名出现了一个超级忍者系统,作为木岩村三大创始家族之一东方家宗家独苗的他又将开启一条怎样的忍者之路呢?叮咚:“恭喜主人获得血继限界?写轮眼,可进化。”叮咚:“恭喜主人获得忍具?鲛肌,此忍具可吸收他人查克拉化为己用。”叮咚:“恭喜主人获得通灵术?尾兽,此术可召唤各类尾兽。”……PS:非火影原著背景,而是一个类似的忍者世界,不过火影中的人物会以特殊方式的客串登场。
  • 至高奇迹

    至高奇迹

    一出生便被剥夺了名姓的少年,身上背负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他立誓要夺回失去的一切,却无意间碰触到这个世界最深处的秘密。星空之下,究竟是什么,在推动时代的浪潮?*书友群:149440862,欢迎加入。
  • 汉宫春色

    汉宫春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相公太上进

    相公太上进

    唐暖从小就想要嫁个肤白貌美腰细腿长家世比自己差的相公,只可惜人生时有不如意,好不容易选到的相公太上进了也是一件麻烦事。
  • 激书

    激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校友是CEO

    校友是CEO

    创业机会多起来时随便一个什么名片上都可以印着某某CEO,你,也是校友?不,我是隔壁屌丝大学校友,马上在这名校演讲,太紧张了怎么办,急,在线等。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