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周王朝大将军杨坚见北周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渐渐地不得民心,就有了问鼎之意。他在朝中网罗了大批党羽,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而且控制着北周的兵权。看到时机已经成熟,就废了北周静帝而自立为帝。宣布改国号为隋,改大象三年为开皇元年,是为历史上之隋文帝。
隋文帝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的、政治的改革措施,因此国力增强。国力增强后,掉头南下,消灭了陈朝,统一了中国。杨坚看到北周反对佛教,迫害僧人,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有些不满,因此在他执政期间,一反北周的做法而把佛教定为国教,使得佛教发展很快,到处寺庙林立。可惜隋朝只是一个短命的朝代,传到隋炀帝时,已是破烂不堪,千疮百孔了。
这隋炀帝是个十分贪色而又十分凶残的昏君。他登基后,为了纵淫享乐,下令尽选天下美女,远不拒乡民,近不惜近戚,就是朝中王公大臣中若有美女娇妾,他都要弄到手中。为了享乐,修了两京长安,义修东都洛阳,穷奢极欲,全然不管天下万民死活。他为了夺取皇位,不择手段,居然杀兄弑父,奸母霸嫂,禽兽不如;只为着两堤杨柳,把一座锦绣江山毁掉,都因那几只龙舟游玩,把十三年富贵换个百千万载臭名。所以他即位不久,国难也就当头。先是瓦岗寨农民起义,隋朝大将李渊借用瓦岗寨的力量同隋炀帝作了一番搏斗。这李渊是一个轻薄放荡之人,他一方面同炀帝拼搏,一方面却接受别人送来的美女,而且曰夜调戏,荒淫无度。李渊这根弯竹却生了一根直笋,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叫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这李世民虽系李渊之子却与李渊的为人有天壤之别,雄才大略,英武过人。他在借助瓦岗寨农民力量的同时,又借助了少林寺众僧的力量。北方的少林寺是禅教的一大祖庭,而且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美称,“十三棍僧救秦王”更是为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世民是最善于笼络民心的,他提出“君为舟,民为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因此很受民众欢迎,帮助其父李渊很快推翻了隋朝,取得了江山,立国号为“唐”。
因为有了十三棍僧救秦王这一汗马功劳,少林寺得到唐主李世民的重视而名扬天下。其主持被唐主李世民册封为“开国大将军”,有了这层“皇亲国戚”的关系,少林寺的声誉与日俱增,香火也就大盛起来。自从西天的跋陀和尚涉足东土开创了少林寺香火祖庭之后,西天古佛就一直没有放弃过这方净土。后来西天的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又派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专程前来少林寺传授大乘教法,从而开创了少林寺百代禅门的基业。李世民做了唐朝皇帝以后,依然尊崇佛教。几次亲临少林寺,对少林寺进行册封;又派唐三藏和尚去西天,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取同真经,于少林寺设馆翻译,并把译本珍藏少林。因此少林寺成了全国各处寺庙马首是瞻之所,天下武功出少林,天下佛经亦出白少林。
由于李唐政权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家弟子对佛学的执著,因此佛教大乘教法在全国的流传推广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过了几世几代,辉煌的少林主持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地圆寂了。随着少林寺附近舍利塔的增多,少林五祖弘忍大师自觉天年将尽,力不从心了。通过多年的观察,众多的弟子中惟有慧能引起了他的注意。尽管此刻的慧能尚是俗家弟子,带发修行,但从他所流露出来的悟性,对佛的认识与其他众徒有质的区别。因此五祖弘忍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将达摩祖师传下的木棉袈裟、衣钵等信物郑重地交给了慧能,并嘱咐他:
“你别师父后三年,师父将涅槃寂化,你可速去南方,你到南方要韬光养晦,不要急于弘扬佛法。因佛法是从艰难中兴起来的,将来你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禅门佛法将从你的手中发扬光大也。”
慧能谨遵师命,恭敬地行了拜师大礼,同五祖依依惜别。
却说慧能祖师得到五祖弘忍师尊的衣钵之后,弘忍师尊从此就不再设坛讲法,因而引起了少林寺其他弟子的怀疑。很多弟子认为既笨且呆的慧能不能继承衣钵,也就是说慧能不能作为少林衣钵的第六祖。就在慧能祖师急奔南方不久,恼坏了一个俗家弟子、法名叫慧明的比丘僧。该僧武功极好,特别是轻功了不得,在少林寺有“飞毛腿”之誉。他发誓要把慧能捉拿,取回五祖所传袈裟等信物。少林寺众僧都清楚,这慧明原在朝中做过四品将军,在千军万马中取首级也易如反掌。正是因为杀气太重,才投到五祖蒲团之下出家为僧的。他跟了五祖数载,也听过五祖多次说法,就是本性难改,杀气难磨。
却说慧明南追慧能,不一日功夫就已追到。其时慧能正向前走,忽听后面有追骂声,回头一看,见是飞毛腿慧明。
慧能清楚自己根本不是慧明的对手,但仔细一考虑,慧明的死追活赶,无非是想得到达摩祖师所遗的袈裟等信物,而这信物仅仅只是大乘禅门的一种表信,不能说明什么,而自己已经得到了五祖弘忍师尊的真传,表信就是让他拿了回去也没有关系,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此一想,佛光高照,慧能忙将五祖所传袈裟,敞开放置于大石块之上。慧明追了过来,不见慧能,却见袈裟。本想袈裟乃佛门宝物,定是金碧辉煌,价值连城。可是走近仔细一看,不觉凉了半截,原来佛门宝物木棉袈裟,仅是如此一把不值分文的丝丝条条。慧明心想,自己拿了又有何用,于是追杀慧能之心一下子全无。他望着袈裟怔怔地出神,却并不出手去拿。这一切被躲在不远处的慧能看得透彻。估计没有危险,慧能爬了起来与慧明相见。二僧相见,慧明果然口气和蔼,丝毫不提争夺袈裟之事,反而向慧能求法。
“现在你欲念终止,不想善,不想恶,再回顾一下你自己的本来面目。”
慧能启齿说,有如醍醐灌顶,慧明从此收敛,做了护法。
慧能一路南下,个中苦楚,罄竹难书。他始终记着五祖弘忍师尊的别言:“如今你就是大乘禅宗佛门的第六代祖师了,你要普度众生,劝人为善,让大乘禅门更加发扬光大,流传下去……”
达摩祖师在祖庭少林寺首传禅宗到了六祖慧能时,佛教分成了南北两宗。南宗以慧能为祖,而且南宗发祥,在曹溪又分成五大法门,史称五宗。六祖弟子怀让祖师去了南岳衡山,传弟子五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也就是禅门中有名的“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开创了禅门中有名的“丛林清规”模式。
正是这“丛林清规”模式的开创,使得南宗禅门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时间弟子云集,开创了南宗的百代基业。而在这众多的弟子之中,又以灵佑祖师、希望祖师两脉最为发达,灵佑大师接法后,独往潭州沩山,在那里呆了七年,创建了同庆寺。
再说灵佑大师接法之后,离师外出云游,他尊师父之嘱向周边游学,化缘传道。一天,他来到岳麓山下,见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就有心停留于此。一日偶见紫气东来,环绕不散。时值数九寒冬,哪来的紫气呢?灵佑心生疑窦,莫非这里有我大乘佛门后裔?于是他便于此停顿,化缘于麓山周围诸村,遍访村民,以求能承衣钵之人。一天,灵佑化缘归来,于路旁小憩,见一少年牵一盲人,缓缓而来。观那少年衣着褛烂,却不失洁净整齐,眉目清秀,不失聪慧敏捷。他俩一步一步走来,似为父子,又若师徒。近观盲人,脸上血迹模糊,衣裤到处撕烂,好似参与搏斗归来;细闻浑身油腻滋味,无疑为一乞丐。少年手牵乞丐,乞丐却不停地谩骂少年。灵佑大师听乞丐不停地咒骂,知道少年与盲人绝非父子,亦非师徒,个中自有过结。出家人慈悲为怀,应以传道解结为己任,于是大师上前作揖道:“二位施主请了。”
见到有人请停,少年也就松了手找个干净的地方让盲人坐了下来,自己则静立一旁,等候大师问话:“二二位施主何处而来?”
“我是一个讨饭的,到离此处不远的村庄乞讨,遇了恶狗,我以棍相击,失手棍落,没想到被这小子拾了,丢掉了,使我浑身受伤。大师你来得正好,我正要找人评理。我伤成这样,正要找这小子医治呢。”盲人抢先做了回答。
盲人很是气愤,不停地谩骂,少年并不还口,也不争辩,只是静静地立着,双眼怔怔地看着灵佑。
“是这样吗,小施主?”
“这位爷一定要这样认为,就让他这样吧。”少年回答并无争辩之意。
少年的回答,让灵佑大师几乎有些惊诧了。在他以前的推断中,盲人的叙说肯定不是诳语,因为抢拾盲人手杖是淘气少年的常见行为,少年抢拾了盲人的手杖,想方设法地作弄盲人,这本是少年天性所定,然而少年居然恭恭敬敬手牵盲人,一路照顾周全,这似乎并非顽皮少年所为。而且从少年所流露出的眼神来看,此儿少年聪慧敏捷,俏俊老成,并不像一顽皮少年,而且从刚才的问话中,灵佑也觉得其中定有蹊跷。正当灵佑左右为难之时,远处一庄稼汉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手拿一根已经磨摸得相当光滑的手杖。见大师等三人,把手杖交给了盲人:“师傅,你的手杖,对不起,让你受惊了。”
庄稼汉见灵佑疑惑惊诧的目光,也就把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全盘托了出来。原来盲人行乞至庄,遇恶狗,恶狗扑向盲人,盲人以棍相击,因失手棍落。见恶狗欺负盲人,主人急着吆喝恶狗进去,盲人无事。岂知盲人手杖已失,方向失灵,为找手杖,伏地爬摸。不远之处,有荆棘一团,盲人一头往里面钻,其结果呢,脸庞刺破,鲜血直流,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出,衣裤撕破数处。适此,一少年路过,见状乃止,上前扶住盲人,帮其撕扯身上荆棘,然后一路牵送到此。庄稼汉说:“恶狗乃我家所养,让这位师傅受惊,实在抱歉。
见少年有如此仁慈之心,相比之下,在下实在惭愧,故追送手杖,以示谢罪。”庄稼汉叙述毕,灵佑恍然大悟,盲人知道真相后自愧不已,不停地赔礼道歉。只有少年仍是无动于衷,冤若如此,而今真相既白亦是如此,大抵无悲无喜,无忧无乐,好像这些事压根儿没有发生过一般。灵佑大师见状,真乃悲喜交集,天下竞有如此佛子,竟有如此慈悲大度之心,这不是天生的纯真佛心么?灵佑大为感动,问了少年的姓名、住址,也问了他家人的情况。在灵佑心中,这位少年就是他要找的幼童佛子,就是紫气掩盖下的佛门祖师。“剃度少年,就是光大禅门。”灵佑下了决心。
原来这少年姓胡,叫胡新,父母健在。灵佑大师第一次趋府拜访,他父母不同意,而且态度坚决,吵起架来。灵佑再三解释说:“阿弥陀佛,进佛门有三戒律:自己不愿意者不进;父母不愿意者不进;官府不发给度牒者进也不算数。既然不同意,也就不勉强,老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