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中央台驻各地记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就自主策划、组织了许多重大报道。天津站、河北站、海南站、上海站、大连站、安徽站、深圳站、广东站等许多站每年都要策划、组织采写几组系列报道在《报摘》节目播发,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中《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农民企业家武吉龙》、《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公仆与主人》等众多系列或连续报道,都是记者站的普通记者发现线索策划报道方案,记者站和编辑部领导认可后与其他同志共同采写播发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对推动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巨大的典型作用。比如河北站的录音报道《公仆与主人》,就是老记者刘志生破除了“下基层‘上不了重头稿’,跑机关才能找到重头戏,串‘衙门’才能抓大题目”的片面性采访指导思想,坚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正确采访思想,深入唐山矿务局小刘庄煤矿,从矿工那儿挖到的线索,从群众嘴里获得大量第一手新闻素材,经过深思熟虑,选定报道的主题——小刘庄煤矿干群鱼水情;敲定报道体裁——录音报道;确定报道规模——系列报道,等等。正是在刘志生策划的方案基础上,记者站和编辑部才顺利完成了这组系列报道的采编播工作。由于这个系列报道来自基层,记者又真正深入群众中去挖掘第一手素材,用带有泥土芳香的群众语言,歌颂了唐山小刘庄煤矿干群鱼水关系。这个系列报道在《报摘》播发后,在全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也受到全国新闻界的好评,在当年中国广播新闻奖评比中获二等奖。
系列报道《公仆与主人》这个事例说明,中央台驻地方记者完全有能力、有机会发现并策划重大报道活动,驻地方记者虽然远离总部、远离节目,但仍然有抓重大主题报道的用武之地,从新闻采访角度说,驻地方记者在发掘、策划、组织重大报道方面,比编辑部的记者编辑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是久居京城大部分时间关在大楼里的同事们无法比拟的。比如,中央台驻地方记者站记者比较少,工作分工涉及点多面广,既有很多机会跑省市党委和政府机关,又有充足的时间跑基层,在接触第一手信息,捕捉有原汁原味的新闻事实,采写生动活泼的报道稿件等诸多方面都比编辑部的同志机会多得多。驻地方记者应该改变在发现、策划、组织重大报道选题方面的错误观念,要下功夫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要在发现、策划、组织重大报道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锻炼成有作为的中央台记者。
二、深入调查研究释放核心冲力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发掘、策划、组织重大报道与走路一样,也要从头做起,从自我做起,也就是要坚持新闻记者的“三贴近”的基本原则。无数事实证明,记者一旦远离基层、远离群众、远离生活,就会像那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不起风吹浪打,根本谈不上有所作为。驻地方记者策划、组织重大报道与编辑部同志不同,要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挖掘重大新闻的线索,寻找重大新闻事实,并把重大新闻的核心竞争冲击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编辑部同志策划的重大报道,有些是靠编辑记者利用各种渠道挖来的,有些是现成的,比如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央台编辑部分别策划了大型现场直播:《百年长梦今宵圆》、《濠江欢歌动九州》、北京申办奥运会时策划了现场直播《北京申奥成功》,等等。这类重大报道属于重大政治事件类的,不用策划者到处去寻找,是明摆着的,只要发挥策划能力就行了。驻地方记者策划组织实施的重大报道恰恰相反,是靠记者挖来的、寻找到的,或者是抢来的、抓来的、捕捉到的。为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驻地方记者发现并策划、组织重大报道的先决条件,缺之不可。例如大型连续报道《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就是笔者未担任任何领导职务时,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地反复深入调查研究才发现、总结,最后策划报道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农村土地承包制的经验引进到工厂以后,当了几十年企业主人的职工,有的一夜之间变成了承包人的雇工,成为打工族。这种变革,特别是承包者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等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倡导并实行的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思想大相径庭。如何防止承包经营人员把个体作坊的雇工与被雇工的人际关系和小作坊式的管理方法,不加选择地全盘引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天津五一化工厂原供销科长张世伦承包天津海河化工厂以后,采取划小核算单位,发动群众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使工厂迅速扭亏为盈。笔者发现这个线索后,经过在天津海河塑料厂的深入调查和采访,不仅掌握了大量的新闻事实,也摸清了张世伦依靠工人群众办企业的理念,认为这是可以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难题的具有正确导向性的重大典型。
驻地方记者捕捉到重大报道选题,仅是策划、组织重大报道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策划好把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冲击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当时,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了个人承包经营中小企业的改革,取得成功的个案也不鲜见,但绝大多数承包者的经营理念都停留在奖勤罚懒、拼体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浮浅层面上。也就是把个体私营企业的原始创业阶段的经营管理方法照搬过来。这种经营思路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时间久了,作用力就渐渐弱化了。从表面上看张世伦的经营管理理念符合《鞍钢宪法》的精神,与党和政府的传统管理思想一脉相承,看不出有改革的新意。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和推敲,认为“群体经营工作法”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正是因为它的核心里蕴涵着“依靠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一直主张群众是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人,“依靠群众”也是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依靠群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群体经营工作法”的创新在于真正把“依靠工人群众办企业”和“工人是企业主人”,从口号变成了事实;在于真正把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集中运用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把职工群众的创造力从生产过程延伸到经营领域并发挥作用,这正是“群体经营工作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于是,笔者紧紧围绕释放“群体经营工作法”的核心竞争力,策划、撰写了宣传报道“群体经营工作法”的方案。
1988年4月22日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在头条位置播发了系列报道《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的第一篇,23日又播发了第二篇。与此同时,10点钟的《新闻》节目连续播发了5篇录音专访,系统地向广大听众介绍了“群体经营工作法”。这7篇报道在中央台播发后,在全国经济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的重视。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经委、体改委纷纷组团到天津海河塑料厂学习,天津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市工业系统推广“群体经营工作法”。在很短的时间里,“群体经营工作法”被广泛引入各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中,这组重大报道对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改革产生了很好的催化剂作用。随着“群体经营工作法”在天津市和各地的推广,笔者又先后采写7篇报道,使这个选题从系列报道变成连续性、追踪性报道,14篇报道播发的时间跨度为8个月。这组报道获1988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现在的“中国广播新闻奖”)。
三、记者编辑合力发挥媒体优势
策划组织重大报道,一是策划、二是组织。对于普通记者来说,谈策划相对容易些,谈组织牵头就难一些。不管有多难,驻地方记者必须过好组织采写重大报道这一关。首先,记者抓到重大选题或获得重要信息之后,要及时与编辑部的编辑或主管的部主任沟通信息,汇报掌握的情况和自己的初步想法及思路,以获得比较明确的支持。然后向站领导汇报情况,并在站领导的支持下开展深入采访,策划报道方案。一般情况下,站领导可以指派别的同志与其共同采制节目,如果是重大的特别有分量的报道主题和内容,编辑部也可派人下到地方,与驻地方记者一起采制节目。驻地方记者加强与编辑的沟通与合作,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编辑掌握宏观背景材料多,新闻眼多,可以给驻地方记者的策划方案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二是编辑熟悉媒体自身的特点,可以帮驻地方记者采制出充分发挥本媒体优势的节目,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可信度;三是驻地方记者可以通过在与编辑商讨选题、策划报道方案、调查采访新闻事实,撰写、制作节目等多个环节中,学习到在地方、在基层听不到看不见的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仍以笔者策划组织报道的《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为例,当笔者断定“群体经营工作法”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涌现的新事物,具有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时候,还心存疑虑:“群体经营工作法”是否能在编辑部获得认可,主任们是否同意搞如此大规模的系列报道。为此,笔者专程到京,向时任中央台地方新闻编辑部主任的曹仁义老师进行了汇报。老曹同志是高级编辑,一向治学严谨,在中国广播界大有名气。他耐心地听取了笔者的汇报,并教笔者写这组报道要注意哪些政策问题等。正是在曹仁义主任的指导帮助下,系列报道《张世伦和他的群体经营工作法》,才具备了针对性强、好普及、易推广、社会反响大等特点。
驻地方记者多是独立采访写作,这种工作方式和思维定式,往往使人缺乏横向联合与人合作的主动性,这是阻碍记者参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驻地方记者应该通过积极参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活动,学会善于与同事、与站领导、与编辑、与编辑部主任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尽快完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争取每个驻地方记者每年都发现并策划组织一、二组重大报道,为增强中央台地方新闻的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附例稿(16)
连续报道:张世伦及他创造的群体经营工作法
①张世伦用群体经营工作法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取得较好效果
听众朋友,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把厂长的积极性变为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正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所指出的,深化企业改革,要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本台记者金树华发来报道说,天津海河塑料厂厂长张世伦的做法是:打破传统的集权经营管理模式,实行工人直接参与企业决策、管理的群体经营工作法。这个新办法的实行使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上升,今年头3个月就完成了全年利润指标。
群体经营工作法的核心就是,改革旧的经营机制,厂长把企业产供销的决策、经营、管理权,最大限度地分解下放到车间、科室、班组和职工个人。分厂、车间实行单独记账核算,并且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销售利润同工人的劳动报酬挂钩。这样就把企业过去的一个对外经营窗口变成了十几个对外经营窗口,也把过去只有少数领导者决策、经营、管理企业扩展到人人参与经营管理企业。目前,这个200多人的小厂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群体就有17个。今年第一季度,全厂有50多个新产品是由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设计、研制、生产的。
天津海河塑料厂实行群体经营工作法,建立群体经营机制以后,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积极为企业经营出谋献策。今年以来,厂里职工集资组建股份制经济实体,开办小百货商店和产品经营门市部,开展科技咨询成果转让业务,使工厂越办越活。二车间工人还集体租赁了厂里闲置多年的印刷设备,对外承揽业务。一位工人对记者说,过去我总觉得厂长承包企业,工人是给他干的,现在搞群体经营,感到自己责任重大。
(本文1988年4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头条播出)
②天津海河塑料厂实行群体经营工作法经济效益倍增
听众朋友,昨天我们介绍了天津海河塑料厂厂长张世伦实行群体经营的经验。今天播送本台记者金树华采写的第二篇报道:实行群体经营工作法以后,优化了企业经营。这个厂二车间过去产品单一,只给本公司的几个厂印制产品标签,工人经常闲着等活干。现在这个车间的工人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发新业务,短短3个月,这个车间已经由一个产品品种增加到40多个品种,用户由过去的3家发展到30多家。
群体经营还改变了职工无权选择工作岗位的沉闷状况,工人能够根据自己的专长、能力寻找能够发挥才智的工作岗位。助理工程师王瑞植自学过无毒塑料透明颗粒的生产技术工艺,他向厂提出开发这种新产品。厂长张世伦很快同他签订了单项经营合同,并允许他自由选择伙伴。只用了27天,王瑞植承包小组就试制出新产品,投产一个月盈利15000多元。目前,全厂三分之一的职工通过投标、竞争,按自己的特长更换了工作岗位,从而优化了劳动组合。
(本文1988年4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