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孤独
几年前,我在人生的幽暗期:刚毕业,梦想很大,才华自信也是有的,但现实束缚,总觉得没有出头之日。
于是,给报纸写稿,写自己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朋友的朋友的故事,及各式道听途说的故事。
一段时间内,只有看到报刊上印刷体我的笔名出现,我才会激动,“原来我还是有优点的”。凭这一点激动,我熬过上司的谩骂、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和刚出校门徘徊在社会边上时必经的不适应。
整理本书书稿,我如回顾那几年。
如回顾和朋友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我身边最亲密的人几乎都做过我故事的原型。当时当地,他们倾诉,我记录。不知道为什么,总相信我们的心声、经历很有代表性,一定会赢得共鸣。
我最喜欢在《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写这些故事。
因为编辑感兴趣,更因为,版面长期聚集一批优质的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故事表达的核心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不夸张地说,我的很多烦恼因这些心理分析得以缓解、消释。
写《三十边上的恐慌》时,我即将三十岁。
青春的尾巴即将到来,而我一事无成,除了怨念,我还悲愤:上完学毕业都二十五岁了,再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又是好几年,还没开始享受生活、规划人生呢,竟然已经三十!怎么办?如何办?
我发现恐慌的不止我,我周遭的同龄人均如无头苍蝇,忙啊忙啊又很茫。
我至今记得,收到样报,在办公桌上摊开,读到我的文章后的心理分析时我的震动:呵,原来根本不用怕,原来危机感未尝不是件好事,原来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恰恰可以提醒你盘点人生的库存,想清楚了,再起航。
这震动催促我急于结识该心理分析的作者,她后来成为我现实中的好朋友,即本书的点评人、心理咨询师宫学萍。
现在,写作本序的此刻,再过几天,我即将三十五岁。
把这些年同类的稿子归拢在一起,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自己某方面的成长轨迹。很多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当时看起来无法迈过的坎儿今天都能云淡风轻地提起,盘点这些稿件,就是盘点库存,会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再说说本书的意义吧。
据说五年是一个代沟,而本书适合比我小十岁的人阅读。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烦恼,但在同一个人生阶段,在相似的大时代背景下,烦恼的核心基本相同。
当初,我们背起行囊从大学宿舍迁出,或扎根、或漂泊、或留守,在谋生、谋梦、谋各种爱的路上跌跌撞撞。我想说的是,都没事,你经历的是同龄人都正经历的,你经历的,我和我的朋友们都经历过——你并不孤独。
感谢《中国青年报》青春热线版,没有你们,就没有本书。
感谢搭档宫学萍。
感谢编辑耿璟宗,没有你让我加的“特特说”版块,我不知道能否隔着岁月与那时的自己对话,这对话是强大自我致弱小自我的一封信,是岁月赐予一个人对自己慈悲的机会:你忽然发现,你向往的,大都得到,你害怕的,都过去了。未来,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林特特
2014年10月30日
北京天通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