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收入,说实话,每每捏着工资单,方强心中还是有些惊喜的。和收入相匹配的便是,领导自总部常发来指示,对方强的工作一再提出要求。方强何曾在内受过这样的批评,在外受过这般不重视?一份他原以为“看美女,不被管”的工作竟推着他往前走,他被动地被开拓了。
靠A报的牌子,无法撬开明星的嘴;方强便靠自己。靠他有限的人脉,不断开拓的人脉——活跃在各媒体的师兄、师姐,他结交的同行朋友,他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娱乐圈相关人际关系;他到处蹭访;腿勤点,嘴甜点,发布会、剧组,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还和几个媒体联合起来一起去采访某人物,“人多力量大!”他还渐渐发现了A报的优势,“因为来之珍贵,我们能给所采访的明星足够大的版面,尽可能全面的报道,让他们体验被珍惜及重视……”
当然,方强的笔力是关键。
一次,因为问题犀利,方强和来自香港的明星D就其绯闻事件争吵起来,D险些拂袖而去。方强的报道却写得精彩,网络时代,这篇报道被一转再转。一时间,人们在方强的文章中认识了另一个D。
后来,方强再约D,D的经纪人几乎立刻答应,方强确认:“你搞清楚噢?我就是上次让D生气,差点气他走掉的那个记者。”经纪人笑说:“D小姐看过文章了,很满意,表示愿意继续合作。”
方强竟有些自得,来自工作能力被认可的自得。
B报驻站的朋友跳槽去某强势媒体了,如鱼得水。
方强也有跳槽的机会,他却按兵不动——单位的事儿、遍地开花的娱乐专栏,他很忙——不再是当初爱玩、吊儿郎当的方强。
“当你具备一定的能力,就会发觉在哪儿都一样,能力本身会带来最大的安全感,最强的优越感。”“不要把职业规划局限于你身处的平台,现在人才流动这么频繁,稍稍作出一点成绩,业内就会承认你,‘平台’随时都能换。只要你一直做这行,你所做的一切只会把你推向某个台阶、某个层次,然后平行移动——你个人就是一个品牌,你的平台由自己打造。”
心理师点评
许多同学参加过考研辅导吧?很多时候并不是单纯为了去听课,更多地,还是为了找到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此外,还有辅导班老师的教学能力,变着花样给学生们鼓励,就是为了让更多内心脆弱、对未来容易产生怀疑的同学,保持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环境的伟大作用力!
和考研辅导班一样,一个理想的职业平台,也会为我们个人的事业发展发挥许多促进作用——宏伟清晰的职业目标、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前辈积累的经验总结……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努力工作,早创佳绩。
话虽如此,并不等同于说,那些看起来相对劣势的工作机会,就果真完全没有可取之处。所有那些坚持“环境绝对论”的人们,实际上都忽视了个人意志努力的力量。
再好的平台,要是不上心,以为从此万事OK,结果自然也只能是白搭;同理,一想到脚下的平台不够理想,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那就活该你最终是个LOSER。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在相对劣势的平台上,避免环境的负面影响,不灰心、不气馁,始终保持高昂斗志,坚持努力自我提高呢?
积极的心态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每天早上冲着镜子喊喊口号。重点是要在感到悲观沮丧的时候,不忘记提醒自己退后一步抬起头来——这样才能看见事情的全貌。实际上,悲观情绪常常是由于我们仅仅盯住问题的一个方面死死不放。在貌似弱势的职场平台之上,只要我们肯去细心发现,就一定能找到其相对优势的许多地方。
就像故事中奋斗在非重点学校的赵霞,由于她个人的突出努力,校方也总是会把各种竞赛的机会留给她;还有身在地方小报的方强,不仅可以为采访到的明星留下整个版面,更可以在本职工作的间隙为自己的文字爱好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不是有一句西方名言泛滥了很多年吗?“改变所有我能去改变的,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或者说,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总是盯着一个事物的既有缺点,并不会帮助我们把它变得更好,还不如抬起头来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努力找找还有什么其他可取之处。
找户口还是找工作
故事拾贰:找户口还是找枷锁
五年前,硕士毕业,王宇面临人生的抉择。
回地方还是留北京?这很简单,参考别人的去留,对比两地的利弊,他很快选择留北京。
当记者还是在国企做行政?两份完全不同的工作摆在王宇面前,着实让他为难。从兴趣和特长出发,记者无疑是上选,美中不足是不解决户口;而在国企做行政呢?好处是稳定、有户口,坏处是工作内容无聊、琐碎,和学了七年的专业没啥关系。
做记者是真的想,没户口是真的慌……王宇思来想去,QQ长谈不下十个好友;电话卡打爆了好几张,还是无法定夺。一日,他瞥见一册小说《心有千千结》,竟长叹一声,“心有千千结”说的就是他吧?
是室友强的一句话替王宇做了决定。
强拒了某对外汉语机构的教师职位,他的理由是“不解决户口,就是让我在这个城市一辈子做二等公民!”强说时无心,王宇却听得心惊:“二等公民?!要是别人都有北京户口,就我二等公民,岂不显得我没本事?”“工作以后可以换,户口可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啊!”
王宇去某国企办公楼签约。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他坐在人事部等,看着阳光穿过窗帘,洒在对拼的两张办公桌的玻璃板上,玻璃板下有几张合影,合影抬头处烫着金字。金字、玻璃、阳光让王宇眼前模糊了——从此,他要融入另一种生活,按部就班、正襟危坐;无论在做什么,都要装着很忙;工作做得再好,也不如每天来得早,卫生做得好……
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王宇签字时,心被针轻轻扎了一下。他装作没有感觉到,仍礼貌地和人事部经理微笑。经理说:“你可看好了?合约还有附件。”王宇点点头。
附件写着:王宇与该国企签约五年,因解决北京户口,所以约满前提出辞职,违约金一个月四千。
许多日子后,“不干了”“砸锅卖铁也要走”之类的话在王宇心里上下翻腾,都是“违约金一个月四千”拦住了他的腿脚。
“不干了”“砸锅卖铁也要走”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比如,在会议记录、发言稿、各式汇报材料的官样套话中,王宇渐渐感觉无味,他不知道多年来所学,无论专业知识还是思考能力,现在能派上什么用场。
又比如,领导掀杯盖,吹茶叶,咳嗽几声,千篇一律布置工作时,他明明说错,下属明明要做无用功,却都俯首帖耳、点头称是——人人都能预见并体验,事情到最后还要从头来过。
再比如,单位一把手动不动将员工当小学生一样训斥;一次,一把手摆驾王宇的办公室,王宇正在电脑前做表格,没及时起立问好。一把手当场训王宇“没家教”,几天后,又当着所有人的面将王宇写的材料掼在桌上:“你他妈的写的是什么东西!”没有人敢吭声。
这样一份工作,让王宇觉得他的思想、理想、知识、激情、自尊,多年奋斗求学所得、最值得珍惜的美好东西在慢慢流失。
他想走,也看到许多同事走。
他不能走,当初卖自由买户口的合约写得明白,一个月四千,那意味着他早走一年就要赔近五万,这对一个在北京成家、立业、买房都要靠自己的外地人来说,损失巨大。
就算赔得起钱吧,就算像做律师的朋友所说,可以用官司摆平违约金,王宇不是没见过,单位如何扣留那些辞职同事的档案、企业年金……他们一趟趟跑来,一趟趟遇到扯皮,他们甚至都是本地人,没和单位签不平等条约。
五年。
日子一天一天过。
一份不适合自己,找不到乐趣的工作,逼着王宇拿起笔在无眠的夜,回归自己。有时看着报纸或杂志上铅字印着的“王宇”,他总会发一阵呆,有人推门进来,又赶紧折起,塞进抽屉,满脸堆笑看着来者,他又变成那个日渐平庸、甘于平庸、将一直平庸的科员王宇。
时间迈过了2010年。
元旦那天,王宇在家收拾东西,劳动合同夹在硕士学位证里。再过四个月,他就可以离开某国企。不知为何,拿着那张“甲方为乙方解决北京户口,乙方为甲方服务五年”的纸,他突然大哭起来。
哭得那么忘情,哭到失声,哭得出现幻觉。仿佛五年前的自己悬在半空,他在轻叹:“咦?迁户口,做‘一等公民’时,也没见你流泪半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