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4700000005

第5章 哲学遐想(3)

在当代,这三条道路汇集到一个交叉点上,要求我们从哲学思维的运动过程考察哲学。换言之,哲学不是一堆知识的集合,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功能的运动过程。哲学思维的功能首先就是辩证综合功能。所谓辩证的综合,是包含着反思的综合性思维,这是哲学思维的最大特点。这一思维的具体发挥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哲学通过自身的反思和综合产生的是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原则。

哲学思维的辩证综合“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间的连贯性”(马克思语),即用更高层次的有序性原则把科学和实践及其不同层次连贯起来,从而对科学、实践发展的方向、联系点、突破口作出总体上的预见。科学的分化一方面缩小了哲学对象的地盘,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哲学思维的空间,并更加突出了哲学思维的作用。哲学不是“李尔王”,不会“一无所有”。

历史哲学:在哲学和历史学的交叉点上

在西方思想史上,历史哲学以维科的《新科学》为其“独立宣言”,至今已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行程。然而,自伏尔泰明确提出“历史哲学”这一概念以来,不同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对此理解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当代西方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在其名著《历史哲学导论》中首次把西方历史哲学划分为两大派别,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这种划分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同,也为我们综述西方哲学历史提供了可以依据的线索。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思辨历史哲学的典型形式。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过程的哲学反思,它所“研究的对象——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的本身”,其任务就在于发现历史过程的内在规律。黑格尔确立了历史规律的权威性,并表现出力图使历史哲学科学化的企图。对于这一点,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但是,由于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绝对理性”的实现和展开,因而又把历史规律变成了超历史的“绝对计划”,从而又延滞了历史哲学科学化的进程。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对于历史学家、哲学家既有诱力,又有压力,总之具有威力,正是科学的威力促使一大批历史学家、哲学家企图把历史学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企图把自然规律的观念直接引入历史领域,或者按照自然规律的特征去理解历史规律。黑格尔肯定了历史规律的存在,但他没有把自然规律的观念原封不动地移入历史领域。在黑格尔看来,与自然规律所具有的重复性不同,历史规律只具有合于逻辑进展的特征。因此,历史哲学的方法只能是逻辑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思辨历史哲学研究的重心是历史本身的演变规律,批判历史哲学对此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奢望概括整个历史过程或表达历史意义的历史哲学“不可能得出任何有效的真理,整个儿是一片形而上学的迷雾”(科恩语)。在批判的历史哲学看来,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因为人们是通过历史知识去认识“客观”历史的。问题在于,历史知识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历史学家一定价值观念的产物,这些观念又来源于历史学家所面临的需要和环境,“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克罗齐语)。因此,不存在客观历史,至少不能认识客观历史。既然不存在客观历史,那么,探寻客观的历史规律岂不是无意义的“废话”。实际上,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含义的一种批判性的探讨”(柯林伍德语),其任务就是确定历史科学努力的界限和特有价值。历史哲学是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在批判的历史哲学看来,历史学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主观行动,因此,逻辑的抽象方法和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都无法把握人的历史。柯林伍德甚至认为,把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历史哲学中是一种“瘟疫性的错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批判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不是科学,历史不需要解释而需要理解,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使自己融入历史的精神之流,以“体验”的方法对以往的历史学家的意识进行“再一次经历”,从而“捕捉个别”,并“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过去”。历史哲学的方法只能是“体验”。批判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认识活动的特殊性,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却片面地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制造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对立。

思辨历史哲学与分析历史哲学的见解,虽然各执一端,但又表达了一种共同的见解,这就是,历史哲学是哲学与历史学的交融,是哲学与历史学这两门学科共同研究同一个对象,同时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从当代知识结构来看,历史哲学实际上是在哲学与历史学之间的接合部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

一般来说,交叉学科有三种形态:一是线性交叉学科,即把某个学科的原理成功地运用于另一个学科;二是结构性交叉学科,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以新的形式相结合所形成的学科;三是约束性交叉学科,即围绕着某个具体问题,多种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研究。我以为,历史哲学属于结构性的交叉学科,是哲学与历史学这两门学科以一种新的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科,它集哲学与历史学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与功能(不是全部)于一身,同时又在这两门学科的交叉点和共振带上作出新的努力,实现新的职能。

在我看来,历史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对历史本身演变规律的探讨和对历史认识活动的特点的探讨。不同的历史哲学或者以前者为重心,提供历史本体论,或者以后者为己任,提供历史认识论。如果说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历史本体论的世纪,那么,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则是历史认识论的时代。当今,这两种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人们在历史本体论“复活”的基础上深化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之所以出现这种合流的趋势,是因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只是由于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水平的差别和不同的需要,才把研究重心或者放在历史本体论上,或者放在历史认识论上。本体论必然要对认识论起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历史认识论不同时具有历史本体论的性质,其理论必然失去现实的前提和依据;同时,本体论的确立又有赖于认识论的支撑,如果历史本体论不同时具有历史认识论的性质,其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因此,历史哲学的当代形态应当是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统一,同时实现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职能,既探讨历史本身的运动规律,又对历史知识或历史认识活动进行批判。

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1907年,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齐美尔提出一个康德式的问题,即历史科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批判历史哲学的真正主题。按照批判历史哲学的观点,人们是通过历史知识去认识历史的,因此,要理解历史,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是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前提,而一旦有了这种明确的意识,就会唤起一种自觉的批判精神,认识历史的努力在这里就会合乎逻辑地变成历史认识的自我批判。

批判历史哲学之所以与思辨历史哲学不同,并不在于二者使用的方法不同,而是因为二者探讨的问题不同。按照思辨历史哲学的观点,历史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的本身”。在批判历史哲学看来,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含义的一种批判性的探讨”,其任务就在于“反思历史思维”,对历史知识进行哲学的批判,从而确定历史学科努力的界限和特有价值。这表明,批判历史哲学注意的中心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而是历史认识是什么。

这样,批判历史哲学就在历史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研究重心的转移,即从历史本体论转移到历史认识论。具体地说,从对历史本身性质的探讨转移到对历史知识性质的分析,转移到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研究重心的这一转移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认识外部世界的任何一种努力一旦持续下去,就会在某一时刻不多不少地变成了对这种认识活动本身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因此,批判历史哲学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历史哲学的成熟,而绝不意味着它的没落。

对历史认识论的探讨是一项具有科学价值的工作。如果对历史本体的探讨不同对历史认识的分析相结合,那么,其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批判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不无道理,它促使人们自觉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并在这种自我批判的基础上更审慎、更清醒地去认识客观历史。对此,我们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批判历史哲学是脱离了历史本体来考察历史认识的,历史虚无主义在这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按照批判历史哲学的观点,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的兴趣引起的,人们是按照现时的兴趣来思考和理解历史的。“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所以,它是由能思考的、痛苦的、有活动能力的人找到探索过去的现实利益而产生出来的”(克罗齐语)。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批判历史哲学认定,一切过去历史同当代生活的对流只是以历史学家的主观精神为媒介,不存在客观历史及其规律,历史本质上是史学意识。在历史认识中,人的主观意向是决定性的东西,它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内容和结果,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行为就是建立历史客体的行为。由此,我们看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幽灵:所谓的历史哲学在考察历史认识时,竟把其前提——客观历史一笔勾销了,结果是犯了演丹麦王子而没有哈姆雷特的错误。

历史认识论的中心问题在于,客观地认识过去只能靠学者的主观经验才能获得。批判历史哲学的失败就在于它无力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它企图从纯形式的立场,即脱离历史认识的客观内容来“反思历史思维”,其结果使自己成为对思辨历史哲学的片面反动,并在这条道路上走到了逻辑终点。

批判历史哲学的长处与短处、成功与失败,共同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从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相统一的高度重建历史哲学是现时代的“绝对命令”。如果历史认识论不同时具有历史本体论的性质,它就不能成为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理论;如果历史本体论不同时具有历史认识论的性质,从当代知识结构看,它就不属于哲学学科,而且其结论也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恩格斯语),它着重探讨的的确是历史的本质及其一般规律,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带有凝重的历史本体论色彩。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又为科学地解决历史认识论问题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并以萌芽的形式包含了历史认识论问题。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没有对这个问题详加探讨和展开。

我注意到,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了历史认识论问题,同时又使探讨历史认识论问题具有普遍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结合历史的变化、时代的特点,根据认识的发展水平和当代知识结构,调整自己的理论视角,使以萌芽形式包含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认识论问题凸显出来,并从成熟、发达的形式上予以研究,从而揭示历史认识的独特结构及其内在规律。历史认识活动与历史本身运动之间内在交织、相互作用,虽不严格同时,但大体同步地走着一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应扬弃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之分,同时实现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职能。

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历史有没有一个本来的真实面目?人们能否透过历史研究认识历史的真实面目?由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日益活跃,在文学和文化理论中盛行之后,也浸透到了历史学中。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一样,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意味着知识的不确定性,表征的则是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往建立在神学或科学基础上的确定性认识,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受到强烈的质疑。一股失望的潮流席卷全球,许多人失去了确定性的信念,觉得现在转瞬即逝,过去难以琢磨,未来更是无法预料。后现代历史哲学对客观性问题的质疑,是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途径展开的:

一是把语言符号和事实等同起来,认为不存在独立于语言符号的纯粹事实,语言本身就是自足的领域,它的意义存在于语言游戏之中,亦即语言的网络之中。在德里达看来,历史事实永远被语言覆盖着,语言的功能又被文化规范的影响掩盖着。人类不可避免地陷于语言的牢笼之中,没有任何理由把历史研究与语言研究视作完全不同的东西,历史写作必须运用语言。

同类推荐
  • 越轨

    越轨

    《越轨》一书涉及刑法学、犯罪学、青少年越轨行为、侦查学、公安学、警察学、监狱学、社会控制、犯罪预测预防、禁毒戒毒、社区矫正、社会敌意应对、群体事件处置、社会治安防控等领域的越轨社会学的科普读物。本书文笔诙谐、笔调轻松,文中穿插大量的当前流行话题作为案例,比如邓娇案、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案等等,探讨当代社会的规则越轨、法律越轨、诚信越轨、性越轨等等行为。不仅对这些行为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而且对当代社会存在的种种越轨问题提出了深层次的解决思路。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6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6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唯一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
  • 今天应该快活

    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先生作品语言风格淡雅质朴、清新脱俗,读之满口噙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拥有大量拥趸,读者遍布各个阶层。本书选取先生最具代表性、在微博微信豆瓣转载和评价最高、与现代人生活有相契之处、能给人以启示的文章,包括美食、闲情、草木、山水、怀乡、故人、戏曲等,共分此七大章节:至味满人间、闲逸偶然记、草木多情生、行吟在路上、乡梦未曾休、故人知我意、戏中有真趣。展现汪老先生的浪漫情怀、日常生活的雅趣与情致,及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给读者以启迪,唤起美好生活的愿景,坦然面对纷纷扰扰,热爱生活,在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从容的、有情的、柔软的心。
  •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最早可能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该在1966年。那年我高中毕业。我读中学的太原三中是省内重点中学,我是学校的高材生。我在全省统考曾获总分第二名;我认为自己考取中国任何一所名牌学府都易如反掌;我的首选目标是北大。我在毕业前夕已填好了报考志愿表;我的第一志愿以及第二志愿都是北大;我选了天体物理系以及飞行器系。考北京大学,要讲北京话怎么办?从高一起,我就学了一口太原“京腔”;袜子破了又怎么办?从高二起我开始学习做针线、打补丁。连补袜子这样的细节都考虑过了,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 奇来前书

    奇来前书

    他在岛屿写作,他的专集已被诺奖评委翻译,台湾杨牧的文学自传收官之作,终于来了。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热门推荐
  • 侦破故事

    侦破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近百篇经典爱情散文,其中既有当今的网络红文,也有文学新锐的得意之作,这些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有的虽如流星,只是瞬间划过,却在夜幕里留下永恒的光亮;有的虽如落英,仿佛似曾相识,却让人欲罢不能,让你在掩卷之际,忍不住回眸顾盼。这些爱情故事将生活的各个片段、各种场合、各种细节作为切入点,将爱情的细腻和伟大表达得酣畅淋漓,用朴实无华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爱情感悟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文章之后都有思考和感悟,悟出爱情的真谛,呼吸爱情的余味。
  • 神州乱武逍遥客

    神州乱武逍遥客

    没有太多套路,只想讲个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充满恩怨情仇。陷入其中的南宫心是随波逐流,还是超脱逍遥
  • 一分钟改变管理的弱点

    一分钟改变管理的弱点

    约翰·科特是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的权威。在管理行为学和领导科学领域著作甚丰,他曾两度荣获颇具声誉的麦肯西基金会“哈佛商学院最佳文章”奖。他提出,在管理活动中,一分钟内改变管理弱点是目前全球各大企业所追求的、最有效率的改变管理弱点的理念,即需要每个管理者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自己管理的弱点和不足并迅速有效地改变,使自己企业的管理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更趋完善和高效。
  • 冬日夏恋

    冬日夏恋

    前世的孽缘,今生的债,一段奇妙的VR虚拟世界之旅,他的第三项任务到底是什么?他是凛冬的寒冰,冷漠并孤独。她是夏日的阳光,火热并璀璨。前世奇缘,高科技幻想,甜宠上天。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浪漫古典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综合卷,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胜宗十句义论

    胜宗十句义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本书收录了阿兰重要的随笔短篇,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拥抱我们想要的幸福。人生的烦恼,杂乱的事情,繁芜的情绪……是什么,让我们辜负了那些岁月?你可以喝杯茶,细细品味。
  • 美玉之王

    美玉之王

    十八岁的少年龙御高考结束,父亲将传家宝和田玉“御龙佩”送给了他,谁知在他带上玉佩的一刹那,他穿越到了一个叫“御龙王国”的国度。御龙王国是一个尊崇“玉”的国度,推崇四大名玉,其中和田玉为尊。龙御穿越过来的身份是该国的三王子。在一次视察矿山中,他发现矿工们竟然将大块大块的翡翠和玛瑙扔得漫山遍野,作为一个从睁眼就跟着父亲在古玩街混着长大的资深古玩人,龙御肉疼得要命,赶紧让人把这些翡翠全都搬回了自己的庄园。随后,他又接连发现了不被当地人熟知的绿松石、青金石、硅孔雀石、宝石等等。他觉得这个世界简直太有趣了,物产太丰富了,随时随地都是宝贝啊!他决定来一次环游世界之旅,将御龙王国的玉器销售到全世界各地,成为超级富豪!历经五年,走过了十几个国家和部落,收获无数金钱和宝贝的一行人终于回到了故乡,谁知却面临了新的危机……
  • 绝地求生之夕阳战神

    绝地求生之夕阳战神

    墙头诗:身背黑锅与捷克手握菠萝匍匐行火力全开震山河夕阳落幕攻后庭……落魄大学僧宁天毕业后在这个竞争力强大的都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扫厕所!却因为听到前女友不堪的消息开始了暴走。一觉醒了,我被包养了?我成了包身奴?却由此人生改写!算命瞎子说:汝命犯桃花,近忌出行与大举动,熬过此关,一飞冲天!城市赛,宁天握了握拳头:“死瞎子忽悠我!叫我不出行,劳资偏去!还要轰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