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4900000003

第3章 中西哲学(3)

胡塞尔在多处谈到事物的“明暗层次”(Abschattungen)的统一,谈到事物总要涉及它所暗含的视野,这就意味着感性直观中出场(“明”)的每一事物都出现于由其他诸多未出场(“暗”)的事物所构成的视野之中。美国哲学教授、海德格尔哲学专家约翰·萨里斯(John Sallis)把它称之为“horizontal structure”[9]。可以说,出场的、显现的东西以未出场的、隐蔽的东西为其根源或根底。如前所述,这里的根源、根底不是旧形而上学所讲的抽象的本质,而仍然是现实的、具体的东西,是作为当前出场的东西的背景、作为隐蔽的东西的现实具体事物。但这样的申述和阐释实已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所明白讲出的范围,胡塞尔现象学只是暗含着这样的思想成分,可以说,现象学自身在这里突破了它自身而使自身解体。但这种情况正好说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由“纵向超越”到“横向超越”的转向的过渡。海德格尔关于“隐蔽”与“显现”的理论、关于“在手”与“上手”的理论、关于“此在”与“世界”相融合的理论,既标志着他与胡塞尔的分手,又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

事物所植根于其中的未出场的东西,不是有穷尽的,而是无穷无尽的。具体地说,任何一事物都与宇宙间万事万物处于或远或近、或直接或间接、或有形或无形、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平常说的相互联系的观点,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平常讲相互联系时讲得太简单了,而未对此作深入分析,特别是未从在场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的角度来分析。所以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实可以说,每一事物都生根于无穷尽性之中。在这个意义上,事物乃是无根无底的,或是说,是无根之根、无底之底。如果我们把西方旧形而上学以“理念”、“绝对理念”为底的那种“纵向超越”的理论叫作“有底论”,那么,现当代的“横向超越”的理论就可以叫作“无底论”。由有底论到无底论的转向也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到现当代哲学转向的特征之一。

旧形而上学按照纵深方向,追求永恒的、抽象的本体世界作为当前具体事物之底,所以它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途径是思维。单纯的感性认识或感性直观只能把握多样性,不可能达到同一性、普遍性,不可能达到永恒不变的本质概念或理念,只有通过思维的功能,从多样性中抽取出同一性、普遍性,以至最高的、最大的同一性、普遍性,这才算是抓到了事物之底。可见,旧形而上学之所以奉思维、理性至上,是和它把认识同一性、普遍性作为最高任务分不开的。

哲学在作了横向转向以后,其所追求的是隐蔽于在场的当前事物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又是现实的事物,它要求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结合为一,把显现的东西与隐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哲学的最高任务不是仅仅停留于达到同一性或相同,而是要达到天地万物(包括在场的与不在场的、显现的与隐蔽的)之相通相融。[10]

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这就不能单靠思维,而要靠想象。这里所说的想象,不是旧形而上学所讲的对事物之原本的摹仿或影像,而是把未出场的东西与出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个整体的能力。[11]

我们生活在万有相通的现实整体之中,通过想象以达到这个相通的整体,乃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之必需。反之,把人生限制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思维领域,以为在主体—客体之间建筑思维之桥以达到抽象概念的认识就是人生和哲学之全部,这种观念是西方旧传统哲学的观念,只能使生活枯燥乏味,使哲学苍白无力。因为单纯依靠思维进行抽象再抽象,最终只不过是撇开差异性、多样性而得到永恒在场的同一性,而不能越出在场的东西,达到不在场的东西,不能越出同一性以达到不同一性,黑格尔的“具体抽象”,归根结底亦复如此。我们应当顺应哲学的时代性转向,超越(不是抛弃)思维,不停留于抽象概念的“阴影王国”;应该把想象力放在首位,摆脱旧形而上学对单纯在场的东西的优先地位。我们需要在生动活泼的万有相通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运用想象,不断地从在场的当前事物冲向不在场的事物,冲向无限开放的领域,冲向不断更新的世界。一句话,只有凭想象,才可能冲破现有的界限,让我们在显现与隐蔽、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翱翔。[12]

在中国哲学史上,与西方旧的“在场形而上学”相反而与现当代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思想比较接近的,是阴阳学说。

考阴阳原义,阳为日出,阴为云遮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包括老学、易学)将阴阳引申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两个基本原理,阴阳有时指两种物质性的元气即阴气和阳气,但往往又指一切相反的方面,如暗与明、北与南、静与动、伏与起、柔与刚,甚至引申为人事的荣辱、人性的巧拙,等等。总之,只要是一正一反,就可用阴阳来指称。八卦不仅指八种自然现象,也引申为八种情性事为,八卦虽其数为八,但根本原理还是可以归纳为阴阳两面。我这里感兴趣的不是关于万物皆由阴阳两种物质性元气构成的学说,那也许主要是一个科学问题,是物质构造问题。本文想说的是万物皆在正与反、阳与阴两面的哲学理论问题。

所谓“阴阳正反”,用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的语言来说,就是在场与不在场(presence and absence,出场与未出场)。任何一个事物,当前显现在我们眼前的一面,我们称之为正面,也叫作阳面;其隐蔽在背后未出场的一面,我们称之为反面,也叫作阴面。阴阳正反可以互换、转化,但总有一面是出场的,另一面是未出场的,一面是阳,一面是阴,不可能正反两面同时出场。故董仲舒云:“天道大数,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阴阳是也。”“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两起,故谓之一……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13]董仲舒在这里虽然说的是阴阳二气,但“不得两起”、“不得俱出”之说也指明了一切阴阳正反两面都不能同时出场的道理。如果阴阳正反能“俱出”、“两起”,则无阴与阳、正与反之分。

阴阳学说,一般讲来,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它否认有超感觉的理念或超感性的本质或本体世界,认为世界就是具体事物之阴阳两面的相互转化。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14],我以为就是此意。关于“太极”是否在阴阳之前、之上和之外的争论,我在别处已有阐述,兹不具论。我比较同意周濂溪关于太极即在阴阳之中,阴与阳是同一太极之两面的说法。就这个意义来说,我倒是想借用中国哲学的语言,把西方旧形而上学的在场和永恒在场的观点强名之曰“阳性形而上学”,以与阴阳学说相对立。笛卡儿的二元论讲的是精神与物质两个出场的东西“俱出”、“两起”,故属“在场的形而上学”。中国的阴阳学说不像有一种意见所认为的那样是二元论。

在阴阳学说看来,一切事物都由阴阳正反两面构成,阴阳正反各有其特性、地位和作用:阳是事物当前呈现的方面,阴是阳面之能产生的背景和根源。《老子》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注:“天地二字,疑当互易”)。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阳”表现为“赫赫”,即呈现于外的特性;“阴”的特性是“肃肃”,具有负载万物的作用,这就含有“阴”为事物产生之背景的意思。《易传》以阴阳配于乾坤:“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易·彖上传》乾元与坤元即阳与阴,前者为万物所资以“始”,后者为万物所资以“生”,一个是由以出发者(“始”),一个是由以产生者(“生”),说明阴负载着阳,由阳出发必然追寻到产生它的阴。平常所谓“返本求源”,似亦可作此解。《易·序卦传》关于“剥”卦与“复”卦的关系讲得更清楚:“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可见,走向反面,由阳返阴,即返回到本根。周濂溪说得更直截了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15]动与静、阳与阴本是相对而言。从这个角度看是阳、是正,从那个角度看是阴、是反。明白了此一方面以其背后的彼一方面为根源的道理,则彼方以此方为根源的道理就不待言了。我们当然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男以女为根、女以男为根。《易传》所讲的阴阳乾坤本是以男女生殖器官和性行为类推和引申到一切正反面之关系的学说,其内容已远远超出了男女之事,也远远超出了阴阳两种物质的气的范围,它讲述了(虽然不是明确地)同一事物之出场的方面(“阳”)与未出场的方面(“阴”)之间的关系。西方旧形而上学以抽象的概念和本质世界为万物之根底,中国的阴阳学说却无意在具体事物之外另立抽象的世界(前面已经说到,本文不拟讨论“太极”是否在阴阳之上的问题),但它也要求寻找当前事物之根底,此根底乃是和当前事物一样具体的:阴和阳并不是一个在可以感觉的具体世界,一个在超感觉的抽象世界。阴阳学说的任务(就本文所讲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寻求隐蔽在当前具体事物背后的同样具体的事物,把阴和阳协和起来。西方哲学史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晦涩的哲人赫拉克利特大讲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他认为只有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世界,永远川流不息。他有一句名言:“自然喜欢躲藏起来。”躲藏、隐蔽就有“阴”的意思。与西方的“阳性形而上学”对比而言,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似有中国阴阳学说的旨趣。

相对于西方旧形而上学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来说,中国的阴阳学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生生不息。《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不谓易。”《易·系辞下》:“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第一点是变化无止境。《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则久”就是变化久而不息。周濂溪说“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16],也是此意。更有意思的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不是完成和总结,而是“未济”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物不可穷”,颇似我前面所说的“无底论”。按照“无底论”,人生既要返本求源,又要认识到此源永远只能是“未济”的,因此,人生就只能是自强不息。[17]第二点应该注意的是变化有自己的常则,这就是由正而反、由反而正,所谓“物极必反”。《易传》与《老子》皆持此说。所以阴阳学说总是教人“见几而作”,“居安思危”,“知荣守辱”,如此等等。这样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缺乏,即使是大讲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也未见有所阐发。

阴阳学说所讲的阴阳正反两面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东西,所以把握阴阳协和、万物一体的途径便不是撇开具体性、特殊性,撇开在场与不在场的联系,以求得“纯粹在场”的抽象概念,而是始终不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东西。《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可见,《易传》要求上天下地,一切具体事物都须加以观察,方能“知幽明之故”。所谓“幽明”似即阴阳正反两面之意。然而,单纯的观察只是“知幽明之故”的一个条件,还需进一步把阴阳正反两面结合为一。故《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会通”就是把对立的阴阳两面加以结合。这里的关键是能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中见到不在场的东西,能于阳处见到阴处。《易·系辞上》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极深”就是能穷极幽深难见的东西;“研几”就是审察将现(将出场)而尚未现(尚未出场)的东西,简言之,就是由阳以见阴。能达于此,就算是“精义入神”、“穷神知化”[18]。学者们认为这就是一种直觉的境界,与老子所说的“玄览”相似。这里所谓“直觉”,当然不是指对当前在场东西的感觉经验或知觉,而是类似于西方现当代哲学家所说的想象。想象不同于知觉的特点就是要让不在场的东西出场:知觉中的出场是平常说的“当前”,想象中的出场(即不在场者之出场)是“想起”、“当前化”。阴阳学说所讲的“会通”近乎此意。《易·系辞上》说:“易无思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所以,“感通”、“会通”都有冥会(不是知觉)幽深的本根之意。至于把这种“会通”显隐、穷极幽深的思想理解为抽象的、概念式的理论概括,显然是不适宜的。

同类推荐
  • 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如果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简单,让一切变得容易。本书以洗练的文字和丰富的故事,讲述“简单”的心灵智慧。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剖析“简单”这一境界,下篇讲述修炼“简单”的方法。书中的83个心灵启示,帮助你学会清理心灵的垃圾,去除心灵积垢,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走出来,整理心中的繁杂与混沌,用平和自然的心态拥抱简单,从而让人生变得简单舒适,拥有简约、淡然的雅致生活。
  • 三十六计: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

    三十六计: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

    说话与办事是我们人生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生的一门大学问。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都深谙说话与办事之道。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说话与办事的能力。说话与办事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习的,说话有说话的智慧,办事有办事的技巧,只要掌握了说话的智慧与办事的技巧,无论是说起话来,还是办起事业,都能拿捏准确、游刃有余。
  • 感恩的心(大全集)

    感恩的心(大全集)

    一直以来,感恩在人们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意思。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恩的态度可以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如果满足自己的生活,并对上天充满感恩之心,那么好东西就会源源不绝。我们会越来越占据生活的天时地利人和,会越来越接近梦想。同时我们会施予别人更多的爱心,我们也会生活得越来越幸福,你会发现一切都在良性循环着。
  • 好习惯不会背叛你

    好习惯不会背叛你

    当我们把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习惯“想都不用想便做,并做好”时,外界给我们的压力也就算不上压力了,这也是大多数成功者成功的秘诀。一头小象从小被拴在树桩上,即使长成一只有足够力量的大象时也一样很好驯服,这便是习惯的力量。本书从我们在工作、学习、社交、情绪管理、逻辑思维五大方面的习惯,通过接地气的生动故事来讲述习惯的重要性及如何改变,帮助读者认识到习惯带来的魔力,进而打开成功、幸福的大门!
  • 不怯场:怕,就会输一辈子

    不怯场:怕,就会输一辈子

    本书能给你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让曾经畏首畏尾的你找回丢失已久的勇气;它能让正在迷茫的你振作精神,去追逐成长的快乐;它能让踌躇不前的你放下包袱果断前行;它能让际遇不佳的你绽放光明,重新拥有无可匹敌的自信。本书通过不同人士成功的经验、教训,告诉正在拼搏的你:只有不屈服于命运、只有敢于拼搏,你才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你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全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完全摒弃了繁冗与博杂,只选取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社交场合息息相关的事例,言简意赅,鞭辟入里,帮你塑造强大的精神气场。
热门推荐
  • 快穿女配之反派BOSS有毒

    快穿女配之反派BOSS有毒

    【已出版,当当、淘宝火热预售中……】 系统:宿主,天上那东西是什么?时笙:宇宙飞船。系统:……这是修真位面,哪里来的宇宙飞船!!系统:宿主,你手上拿的什么?时笙:轩辕剑。系统:这是科技位面,哪里来的上古神器!!等等……宿主,你在干什么Σ(°△°|||)︴时笙:拆CPヾ(^▽^*)))#我的宿主叼炸天,徒手拆CP#
  • 红妆,公子无双

    红妆,公子无双

    她是现代古武世家最强的医者,一身医术武艺出神入化;‘他’是云家纨绔废材小‘少爷’,整天只知道流连花丛招蜂引蝶;‘他’是绝世组织天隐门的少门主,一出手撼天动地!‘他’八面玲珑,遇强更强,她看上的人,谁碰就只有一个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妄想狂

    妄想狂

    郑天野非常笃定地认为罗菲一直苦苦暗恋着他。于是,这是一个妄想症重症患者的苦逼情路……女主被脑残神经病赖上了的爱情故事。
  • 零售心理战

    零售心理战

    全球最大便利店连锁公司7-Eleven的创始人——铃木敏文,结合40多年的零售经验,为您讲述洞察顾客心理的成功秘诀: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比起优点,顾客往往更容易记住卖家的缺点;消费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时,只有当消费者亲眼看到具象的产品,才能察觉自身的潜在需求;顾客并非不愿购买,他们只是期待产品能够带来“合理化购买的理由”。通过引述日本各行业一线成功人士——包括AKB48制作人秋元康、优衣库品牌设计师佐藤可士和、JR东日本Ecute创始人镰田由美子等人的经营理念及案例,铃木敏文将为您献上一系列最经典、最全面、最实用、最通俗易懂的零售实践课。
  • HERACLES

    HERAC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熊孩子调教指南

    熊孩子调教指南

    被自己亲手带大的熊孩子表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根正苗红的莫语老师一激动穿进了游戏里,哪知道熊孩子也一起穿了进来,还说什么她男他弯,她女他直,就算她在游戏里是男的,他也要与她携手共游这仙途漫漫。莫语穿了,穿进了游戏里。她此时正坐在自己无比熟悉的仙山前,对着溪水看自己的模样,萌爪、白毛、九尾,正是她在游戏里的身份——陌玉修成人身前的模样。可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她努力回忆了很久,才回忆起自己穿进游戏之前的事情。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巷战之夜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巷战之夜

    《巷战之夜》写的是在日寇进攻面前,天津和潜山的人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其中写到一位普通的教员,在与日军勇敢的斗争中,成长为游击队长,并率领民众狠狠打击来犯之敌。
  • 痕星星落落入繁

    痕星星落落入繁

    江湖盛世大宗,一夜之间宗门宗主夫妇二人死于非命,留下一双兄妹相依为命。而然,天不遂人愿,父母惨死,哥哥失踪,妹妹无奈独自一人撑起偌大宗门。江湖风云,多变诡狹,昔日宗门好友如同说好一般一同上那洞南山,破她宗门,杀她宗族。幸得母亲留下遗物冥蝶扇,助她保住宗门,留得栖身之所。十年以后,终得哥哥消息,隐姓埋名,告别一直抚养自己的姑姑,下了洞南山,入了江湖世。却不愿,一把冥蝶扇将她落入窘境,暗潮汹涌。再遇故人时,她以不记得他,在见哥哥时,他以不认得她。
  • 一纸婚约:天才宝腹黑爹

    一纸婚约:天才宝腹黑爹

    杀他老婆,灭他威风,她带着他儿子落跑。8年后,她带着天才儿子回国,他已有未婚妻。“孩子给我,否则代价你付不起。”“姑娘吃荤吃素不吃亏,想要孩子多是女人给你生。”宝贝笑眯眯说,“想当我爹地,就看看你有没有这本事,否则代价你也付不起。”父子第一次网上见面,宝贝装人妖诱惑爹地,“求宠爱。”爹地大人淡定回,“我对对象有点挑。”
  • 华为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与合作

    华为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与合作

    本书讲述华为如何应对国际化竞争与合作。以及在合作竞争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跟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