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59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1)

价值原本是人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人在每日每时的现实活动中与之打交道的问题,换句话说,人的存在和实际生活的过程,就是根据具体的情景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选择的客观根据是价值,主观依据则是评价。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一定对象对自己的价值的评估、预测来进行自己的选择,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确定目标,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生产了各种物品,创造出了各种价值,又通过分配和消费来占有和享受这些价值,如此等等。总之,对价值的预测,价值的生产或创造,价值的社会分配,价值的享受,以及其中贯串的各种矛盾和竞争,就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实际过程和实际内容。但是到了理论家那里,经过他们的抽象再抽象,价值问题逐渐脱离生活的实际,变成了非常深奥的带有相当的神秘意味的问题了。关于价值定义和起源的争论,关于价值与事实的关系的不同见解,关于人道价值的讨论,关于正义,关于美,关于人生意义,都无不具有某种深奥而神秘的味道。因此,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出发,把价值问题还原为人的存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借以拨开价值理论中的种种迷雾和神秘色彩。

一、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活动

马克思创立自己全新的哲学特别是全新的历史观,是以深刻地洞察到以往旧式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最高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的根本性缺陷为前提的。马克思说,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不能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只是抽象地强调了能动性,因为它也不懂得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1]实践就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不懂得实践,是与他们抽象地看待人直接关联的,反过来说也同样正确,不从现实的人出发,也就不可能弄懂人的现实的实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他自己的观察方法与德国哲学的观察方法的根本区别时,就讲到“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2]。可以说,从实践出发和从现实的人出发,二者是直接同一的,不过前者侧重的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后者侧重的现实活动的现实主体。

过去的哲学家们抽象地看待人,从抽象的人出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这是一个总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哲学家、不同的哲学派别那里,这个“抽象的人”又是不一样的。唯心主义哲学抓住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意志、情感等,他们忘记了人的肉体存在,或是认为肉体存在是低级的、非本质的东西,从而也就忽视了人作为物质性存在而具有的受动性的一面。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看到了人的肉体存在,强调了人的受动性,却忽视了人的受动性与动物的受动性的根本区别。因此,他们都不明白普遍存在的因果必然性在人的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形和特殊表现,要么坚持因果必然性而贬低了人的能动性,形成机械唯物主义;要么承认并夸大能动性夸大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史观。

所谓“抽象的人”,实质上是对人的一种抽象的片面的理解,是对人的一种片面的观念。把人只当作“理性人”、“意志人”、“情感人”是片面的,把人只当作是“感性的人”、“肉体的人”同样也是片面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人的抽象的片面的看法,比如把人的本质、人性当作是超历史的亘古不变的东西,似乎几千年前的人与现代的人在本质上、本性上都是一样的,所谓抽象的人性论其实就是这种观点。再如把人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个人,理解为原子式的孤立的一个一个的人,把人的活动当作是鲁宾孙式的个人活动,割断了个人与社会、与历史的联系,这同样也是片面的观点。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把人理解为个人的观点,看似是从感性的实际存在的人出发来反对抽象的人,实际上是以一种“抽象的人”对另一种“抽象的人”,这种观点具有着相当的迷惑性。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其核心就是把人理解为个人,在它看来,个人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构成原子,理解了个人也就弄懂了社会,它所坚持的就是从个人出发来解释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路。无论是从个人的理性还是从个人的经验、情感、无意识来挖掘人的行为动机,还是从个人利益来解释集体利益,从个人幸福来规定社会的福利,都脱不出这个思路。而反对个人主义的理论家,他们所持的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立场,从社会环境决定个人、从集体规定个人的角度来立论,强调社会、集体对于个人的优先性或先位性,驳斥个人主义的荒谬性甚至反动性。尽管后者往往坚持他们的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际情况却并不尽然。对立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抽象的个人与抽象的社会、抽象的集体都不过是一种抽象化的产物,都不过是片面的观点。同样的,夸大阶级差别对人的影响,只强调人的阶级性,或是相反,看不到阶级差别阶级对立对人的影响,或者,只看到人的特点的历史性、暂时性,而否认历史变化中的共性,不同民族、阶级的人们之间的共性,或是只看到共性而否认差异性,都是片面的抽象的观点。

让我们再回到马克思那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他自己使用的“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3]“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这里我们大段地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无非是说,马克思所谓的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从有生命的个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产活动的个人出发,因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都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这些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5]

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个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就会看到,这些人如何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而进行生产,由于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而组成了家庭,如何由于人口的增加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分工,分工又如何导致了交往,随着分工的发展如何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如何产生了阶级和国家。这中间当然有意识活动的参与,但意识总是现实的个人的意识,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当由于现实的分工和交往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人们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也就出现了;当分工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承担,进而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时候,那些由理论家们创造的神学、道德、哲学等中就出现了把统治秩序合理化的倾向,想方设法论证等级制度是天经地义的,而代表着被统治被压迫的阶层和阶级的价值诉求的思想,尽管受着压制,也总是不绝如缕。

总之,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那个时期的社会关系状态、社会矛盾的直接的或曲折的反映,是那个社会的实际状况在观念上的折射,同时又作为一定的价值观念反作用于社会现实。正因为这样,在以往的思想家们只看到思想观念的斗争和发展,似乎这些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时候,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这些观念的东西背后的物质生产的根源和社会分工及利益冲突的原因,揭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即价值观念而发生作用的真实本质。

有人说,马克思所主张的这种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观点只适合于观察和描述原初状态的社会,当社会经过了若干代的发展,不仅形成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积累,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后,个人一生下来就首先为他所在的社会和文化所决定,因此就只能用社会来解释个人,用文化来解释个人,而不能再继续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理解社会了。这种观点看似更加合理,看似“高于”或“超越”了马克思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观点,实际上是误解了马克思,而且没有到达马克思所达到的水平。

首先,马克思的这种观察方法不只适合于原初状态的社会,而且也适合于此后的和现代的社会。道理很简单,因为这种方法恰恰是从研究现代社会各种矛盾充分发展和成熟状态中得出来的方法。马克思曾经形象地说,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现出的那些高等动物的特征,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被认识之后才能得到更合理的理解。把马克思所使用的这种方法,这种新历史观赖以创立的方法局限于仅仅适用于对原初状态的社会,轻点说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解,重点说是对马克思的精神的某种阉割。

其次,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并不是“某一个”现实的个人,而是构成社会主体的无数的个人,相对于这些个人,家庭、集体、群体乃至社会不过是他们存在的一种形式,不过是他们的活动形成的结果。社会,无论是哪一个社会,离开了构成它的那些一个一个的个人就什么也不是,就是无。固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二者本来就是“互文”的,但从逻辑上讲,人、现实的个人毕竟是主体,这种逻辑地位是不能颠倒的。

最后,我们知道,马克思开始自己的哲学活动的时代,恰恰是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的那一套整体主义、绝对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从鼎盛到解体的时代。黑格尔对待部分与整体关系的看法固然比起机械论的观点来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具体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问题上,他把个人,即使是英雄式的个人都当作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符号,却是遭到了普遍的反对的。马克思强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同样也包含着对贬低个人作用的观点的批判,最终的价值诉求则是人的解放,是自由而全面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6]

我们并不是说从社会结构、从历史文化入手的视角根本就是错误的,而仅仅是说,如果离开了从现实的个人和人的现实的活动出发这个前提,或是把二者对立起来,那么这个所谓的“社会”、“社会结构”、“历史文化”就同样变成了一种抽象的东西。社会无非是人们活动的总和,社会结构无非是人们的各种活动及其条件的组合方式,历史文化也不过是前人创造的至今仍在影响着现实的人们的各种观念、经验、规范等。无论是它们的产生还是它们对现在的人们的实际影响,都是首先需要从历史上的人们的活动和现在的人们的活动来予以解释的。还是马克思说得好,“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7]如果说个人与社会之间有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这种矛盾和冲突是由于分工、由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裂而引起的,也表现了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现实。只有到消除了旧式分工和异化的时候,国家、社会似乎是人之外的并支配着人的现实力量这种幻象才会消失。

同类推荐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
  •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格哈德·恩斯特教授的经典哲学入门书籍。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向读者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问题、经典作品、重要人物。书中保留了古典哲学的传统,涵盖西方哲学多个流派。书中内容共分七章,分别论述七个重要哲学论题——用一周的时间,一天一个论题。无论是哲学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本书都是系统了解哲学的适合选择。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热门推荐
  • 阴阳奇珠

    阴阳奇珠

    韩轩偶获诡秘的阴阳奇珠,父母却惨死家中,魔族横行!为复仇,学奇阵,习五行之术。借神珠之力,斗天,斗神,斗邪魔!摒除万难,重塑金身,踏上飞升之路。
  • 冷面骑士专宠俏丫头

    冷面骑士专宠俏丫头

    她,活泼温柔他,冷漠帅气他从始至终都对她情有独钟,从刚开始的暗自倾心,暗恋,到后来的真情告白,而她对他的爱慕却毫不知情,和别人拍拖起来面对她的决定,他选择祝福在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他竟然坐怀不乱,白白浪费一夜春宵在她遭遇困难时,毅然站出来给她排忧解难,共同进退她慢慢地被他的魅力所征服,放心地把自己交给了他好事多磨,她的情敌出现了经过一番的波折甚至离家出走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俩人终于走到一起
  • 一把宝剑走江湖

    一把宝剑走江湖

    因为他是个野种,所以外祖父母和母亲被白头村的村民戳烂脊梁骨。因为他不肯服软,所以被白头村的孩子们打骂很多年。因为他有仗剑江湖的梦,所以被人们嘲笑,说他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他终于走出白头村,背着一把破剑,牵着一头黄牛,领着一只土狗。他小心翼翼又毅然决然一头扎进江湖,怕被淹死,却终于没淹死。…………那一年,他仗剑入京都,只为把那个抛弃他们母子的男人带到母亲坟前忏悔。那一年,潇潇细雨漫青山,他一举成为天下第一神仙门派的小师祖,名扬天下。…………痛快过,痛苦过,坚定过,迷茫过,所以通透。他叫李青石,他每一次出剑,只为心安。
  • 军旅情书(1971)

    军旅情书(1971)

    小伍同志:您好,拉练的日期越来越近,时间也越来越紧,本来再想和您好好谈一谈,可由于时间关系,已经不行。就写上几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吧。我们算已见了两次面,第一次较仓促,第二次较仔细地谈了谈。回来后,说也奇怪,脑中总是浮现出您的印象。我想,难道您的形象已深植在我脑海中?好像太快了一点吧!以前曾有人给我介绍过军内的军外的,可条件再好也未能使我动心。但自从那晚(2日)在饭桌上见到您,心中油然产生了一种爱慕。
  • 超级黄金手

    超级黄金手

    珠宝公司实习员李阳在平安夜的救下了一个小男孩,随后被意外的提拔转正。惊心刺激的赌石,典雅高贵的青花瓷,清纯可爱的大学生,英姿飒爽的女警,美丽高傲的下属,获得了特殊能力的李阳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 第一名媛,总裁的头号新妻

    第一名媛,总裁的头号新妻

    她叫慕晚安——后来,安城所有人提起她时的眼神都是不屑又艳羡的。………………他在雨夜将她捡了回去,眯眸浅笑,“嫁给我很委屈?”她挺直背脊,烟视媚行的微笑,“顾公子心有所属,私生活不检点,嫁给你不能更委屈。”隔着青白的烟雾,顾南城英俊的容颜模糊,“可我看上你了。”顾南城看上的女人无处可逃,第二天各大有钱人都收到消息,谁敢借钱给落魄名媛慕晚安,就是跟他作对。她最沉沦的时候就是他在床第间亲着她低声呢喃,宠溺缱绻,晚安,晚安。…………后来的后来,新贵名导慕晚安因杀人未遂而入狱,判刑四年。坊间八卦流言四起,顾太太因嫉妒开车差点撞死的是情敌。据说,顾公子等了一个白天,换来的也只是她对狱警弯唇浅笑,“我不见他,永远不。”…………四年后出狱,她勾唇浅笑轻而易举的推翻了当初的誓言,长裙妩媚的出现在他的面前,像是第一次见面那般伸手微笑,“顾总,有兴趣投资我的新电影吗?”他吞云吐雾,意味不明的盯着她,“不是不肯见我?”“我有孩子,要养家。”当初端庄矜持的第一名媛开始游走于各路男人之间,香艳旖旎的传闻纷至沓来,却抵不过顾氏总裁日渐浓厚的宠爱。顾南城像是得了一场心理疾病,病态般的宠爱着他的前妻。哪怕她从不拒绝任何男人的花。哪怕她偶尔被狗仔拍到跟金融界的大亨约会吃饭。哪怕……她的孩子,压根不是他的种。有天她醉得酩酊,媚眼朦胧口齿不清的笑,“顾公子他啊……可能就是犯贱,偏偏最爱那个不喜欢他的……,现在这样……从前也是这样……一直都是这样……”众人看着从后面缓缓而来接心上人的顾公子,吓得恨不得消失。他一言不发,沉默不语的抱着她上车。她凑过去喷着酒气,笑眯眯蹭着,“生气了?”“怎么会,”他淡淡的看着她的笑意不达眼底的模样,“能生气就不用犯贱了。”————谁都知道,你是我的鬼迷心窍
  • 凉少,你老婆又跑了

    凉少,你老婆又跑了

    五年前,他亲手把她送进监狱五年后,他在她的婚礼上毁了她的清白误会解除,某男化身宠妻狂魔凉先生。七夕这么好的日子,我们庆祝一下呗,怎么庆祝?比如,我们先离个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夫人她又失忆了

    夫人她又失忆了

    “小哥哥,谈个恋爱吗?”司北泽:?小助理,姐!那是你老公!!!杞子晞:“小哥哥,我有好多好多钱!”小助理,姐,你嘴有个……杞子晞:“我花我老公钱养你啊!”司北泽:???司北泽:“你老公哪位。”“忘了,反正他可有钱了!”“……把夫人带回去,让她认认,谁是她老公。”
  • Hunter Quatermain's Story

    Hunter Quatermain's Sto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节士

    节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