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500000013

第13章 先秦至西汉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3)

我们先来看看两派不同的观点。上面例(7)“鲁无君子者”,朱德熙分析为表自指的代词。朱文认为“孝弟(悌)”“闻”这类词是谓词,具有陈述功能,而“者”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动词(形容词)性结构名词化,“者”具有指称化功能;“NP者”里的“者”和这类“VP者”里的“者”是同一个“者”,即都是自指代词。与他们的观点截然不同的是孙锡信[3]、江蓝生[4]、龙国富[5]等,他们都把“鲁无君子者”中的“者”分析为语气词。如江蓝生说:“‘君子者’即指‘君子’,不可释作‘君子的人’,‘者’的指代义弱化。由于‘者’出现在这个假设句从句的句尾,因此它就起着加强假设语气的作用。也就是说,此句本是假设句,并不是用了‘者’才变成假设句的;‘鲁无君子’这个假设条件分句是话题,‘者’是它的话题标记,起着提顿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6]

分歧的焦点在于“者”字有没有指代性或者指代性的强弱,没有指代性或者指代性很弱就是语气词,反之就是代词。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鲁无君子者”中“者”的性质缺乏一个显在的形式标记,如孤立地只观察这个例句,很难说“者”是自指代词还是语气词。不过《论语》中还有如下例句:

(13)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14)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

例(13)“君子者”和“色庄者”对举,“色庄者”就是“脸色庄重的人”,“者”是代词;例(14)“君子者”和“有恒者”出现于上下文中,“有恒者”就是“有恒心的人”。联系语境,很难把上面两个例句“君子者”中的“者”分析为语气词,也就是说“君子者”中的“者”还是代词。

另外如上面例(8)~例(10)中的“颜回者”“二臣者”“二三子者”中的“者”语法功能明显是同一的,但是“颜回者”“二臣者”都处于句中,“者”明显不具有表语气的功能,而“二三子者”处于句末,如果据此就认为“二三子者”中的“者”是语气词,理由似并不充分。朱德熙认为是自指代词,我们认为是对的。

《左传》中“者”的使用情况和《论语》大致相仿。620例“者”字中,“VP者转”占到了550余例,其他绝大多数“者”字也很难看作是语气词。试比较以下两例:

(15)a.会于商任,锢栾氏也。齐侯、卫侯不敬。叔向曰:“二君者必不免。”(《襄公二十一年》)

b.此二君者,异于子干。(《昭公十三年》)

(16)a.又谓诸大夫曰:“二子者祸矣!恃得君而欲谋二三子。”(《哀公六年》)

b.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惑,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成公二年》)

上面两例a句的“NP者”在句中,b句的“NP者”在句末,都应当是自指代词,“者”可以标作“者自”,“NP者”即“NP者自”。

从《论语》和《左传》可以看到战国初期“者”字的使用有如下特点:

1.表转指的“者”占绝对多数,自指的“者”处于发展的阶段。

2.从产生的时间来看,最早是“VP者转”,而后是“NP者自”,最晚是“VP者自”。而指代性的强弱正好和产生的时间相适应,即“者转”指代性最强,而“NP者自”中的“者”明显要弱,“VP者自”中的“者”最弱。“者”指代性的强弱有语言事实的支持:“VP者转”语法位置不受限制,可居句首、句中和句末,“者转”居于中心语地位,和VP的结合非常紧,中间不能用“也”等语气词隔开;“NP者自”以在句末为常,有时也出现在句首或句中,“NP者自”中间有时还可以用“也”隔开,如“邦也者”(《论语·先进》),中间可以插入语气词,这正是指代性弱化的一个表现;“VP者自”或在句末或单独为分句,中间也可以用“也”隔开,并且绝大多数处于“……者,……也”句式。“者”的灵活度是和它的指代性成正比的,即指代性越强,“者”字结构语法位置越不受限制。另外,自指的“者”有时还可以不出现,这也是指代性弱化的一个表现,试比较下例a、b两句:

(17)a.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左传·昭公三十年》)

b.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3.“也者”《汉语大词典》释为一个复音语气词,宋绍年在批评《马氏文通》把“者”字的语气词功能定得太宽时,认为只有在“也者”中的“者”才是一个语气词。[7]那么事实如何呢?我们认为,“也者”语法功能的分析也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即战国初期的“也者”是一个跨层非短语结构“语气词+自指代词”。“也”是句中表停顿的语气词,“者”是代词,复指前面的名词,如“邦也者”大致相当于“邦者”。

4.自指的“者”作为指称标记,一般都位于上一分句的末尾。前面的成分不管是动词性结构还是名词性结构,都是话题,由于指代性的弱化,这样,“者”字便似乎具有了表示停顿、作话题标记(topic marker)的功能。孙锡信、江蓝生、龙国富都把“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中的“者”看作是语气词,其根据也源于此。从语法化的原理来看,“者”字指代性减弱,加上合适的句法、语义环境,确实具有了语法化为语气词的条件。不过《论语》《左传》或者说战国初期指示代词“者”语法化为语气词“者”最多还处于萌芽时期,或者说语法创新时期,还没有扩展和固定下来。

(二)战国中后期的语气词“者”

上面谈到“者自”语法化为语气词的可能性和趋势,那么语言事实如何呢?先看下例:

(18)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遇也。(《韩非子·十过》)

“为天下笑者”向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为”还是动词,“为天下笑者”即“成为天下耻笑的人”,这样“者”就是代词;另一种认为“为”是介词,“为天下笑者”即“被天下的人耻笑”,这样“者”就是语气词。那么哪种理解正确呢?《韩非子》中还有相似例句:

(19)此二君者,皆不能用其椎锻榜檠,故身死为戮,而为天下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同一本书中或作“为天下笑”、或作“为天下笑者”,据此推断,“为”是介词,“为天下笑”是一个动词短语,而“者”没有指代性,只是一个表停顿的语气词。例(18)的“为天下笑”只是一个话题,后面还有一个设问式的评论句“何也?不用管仲之遇也”,而例(19)的“为天下笑”是对事实的陈述、句子语义的完结,故后面没有“者”。“者”话题标记的功能非常明显。其他典籍中也有相似例证:

(20)古有其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以少间众,以弱轻强,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墨子·备梯》)

(21)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文子·上礼》)

(22)身行不正,使人暴虐,遇人不信,行发于身而为天下笑者,此不可复之行,故明主不行也。(《管子·形势解》)

(23)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荆国攻之,其无功而为天下笑乎!(《吕氏春秋·恃君览》)

(24)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吕氏春秋·恃君览》)

上面五例,“为天下笑”如果是话题,后面接“者”,如例(21)、例(22);如果是对事件的陈述,则接“乎”“矣”等其他语气词,或者后面干脆没有语气词,如例(20)、例(23)、例(24)。再如:

(25)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韩非子·有度》)

前一“廷无人”是语义的完结,所以接表提示语气的“焉”,后一“廷无人”是话题,后接语气词“者”。通过例(18)~例(25),可以归纳出语气词“者”的语法功能:位于上一分句末,兼有提顿语气和话题标记的功能。

《周易》的《易传》部分为解释《易经》而作,大致形成于战国中后期,非一人手笔。《易传》中“者”字180次,其中表示转指的101次;语气词79次,其中“……者,……也”就有73次,可以说“……者,……也”式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句。例如:

(26)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系辞上》)

(27)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上经》)

成为一种范式句,正是语法化程度高的一个特征。从《论语》《左传》到《易传》,“……者,……也”式的使用频率有了很大提高。从“者”字语法化的途径来看,自指的“者”从代词到语气词,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reanalysis)[8]阶段。如“名者,实之宾也”这样的句子,当“者”为自指代词时,大意是“名这个东西,是实之宾。”后来“者”虚化,就与后面的“也”一起构成判断,句子大意为“名,就是实之宾”,“者”为提顿语气词,兼有话题标记功能。

我们再来看《易传》中的几个例子:

(28)《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上经》)

(29)《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下经》)

(30)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说卦》)

比较例(28)和(29),可以看到“利贞”后一出现“者”,一没有“者”;例(30)中“坤”“兑”“坎”都为八卦名称,句式相同,“坤”和“坎”后有“者”,“兑”后却没有。这说明了“者”作为提顿词,在句中已经不是强制性地出现了,在“……者,……也”成为一个范式的同时,“……者,……也”中的“者”偶尔可以不出现,这正是语义功能极其弱化的表现。下面我们再举几个“者”字自由隐现的例子:

(31)若告我以鬼事,则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过此矣,皆我所闻知也。(《庄子·盗跖》)

(32)有臣如此,虽当圣王尚恐夺之,而况暋乱之君,其能无失乎?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韩非子·说疑》)

(3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上面三例或前面有“者”,后面没有;或前面没有“者”,后面却有。可以看出“者”作为一个提顿词,它的出现不是强制性的。

可以说,战国中后期语气词“者”已经形成,位于上一分句末,具有话题标记和提顿语气的功能,虽然在某些句子或语法格式中,这类“者”字还具有轻微的指代性,但并不足以否认“语气词”说。语法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语气词“者”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一定时期残留有指示代词的一些句法、语义特征,这正是为语法演变所反复证明的规律。先秦汉语的语气词“焉”,也源于指代词“焉”的虚化,在很长一段时间“焉”都带有一定的指代性,一些学者干脆把“焉”称作兼词;另外如汉语中的一些动词和介词很难完全分清楚,也源于此。

随着“者”虚化为语气词,跨层结构“也者”也经历了一个重新分析的阶段。即从跨层结构“语气词+指代词”变为“语气词+语气词”,即两个功能相近的语气词连用;并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多,这一连用形式得以固化而成为一个复合语气词。其形成过程可标示如下:语气词+代词→语气词+语气词→复合语气词。从语气词“者”的形成时间来看,复合语气词“也者”的形成当不会早于战国中期。

(三)“者”语法化的原理和机制

上面我们指出了语气词“者”形成的途径、时代以及语法功能,那么“者自”为什么会发展为兼有话题标记功能的语气词呢?

“者自”虚化为语气词有它的语义句法条件,即指代性的弱化,这同语境有很大联系。“者自”不管其前是动词性还是名词性结构,它的指代性并不强,特别在名词性结构后,它的指称化功能更弱,在句中的出现不是强制性的,除前面提到的例(28)~例(33)外,再举一例以供对比:

(34)a.礼也者,小事大,大字小之谓。(《左传·昭公三十年》)

b.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指称化功能弱化必然引起“者”指代性减弱,从而使它逐渐失去一个指代词的典型特征,变得不像一个指代词了。但是指代性的减弱并没有使“者”的使用减少,反而促使它演变为语气词,这一过程可以说是“者”的主观化。

比较例(34)a、b两句,可以发现a句的语气较和缓,b句较紧凑。这有韵律上的原因,一个句法单位,组成成分越少,表达上就显得越紧凑;组成成分越多,语气上就越舒缓。又如前举《易传·上经》的“夫玄黄者,天地之色也”。如果去掉发语词“夫”和自指代词“者”,虽然句子的真值条件相同,但是语气的缓急却很不一样:“玄黄,天地之色也。”

同类推荐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 民族学如何进步

    民族学如何进步

    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宁夏大学、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由宁夏大学政法学院、阿拉伯学院承办。《民族学如何进步》汇集了2016年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论文,围绕中国民族学理论与话语建构、民族学学科建设、民族学发展历程等主题展开论述,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学派的建立建言献策。作者均为民族学、人类学界的著名专家,如杨圣敏、郝时远、王铭铭等。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中学生读名家:再别康桥

    徐志摩可谓是中国现代文坛独具特色、才华横溢的才子。他的诗字句清 新、韵律谐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散文则如天马行空,纵情任性,随意 铺染。这位自然之子,一生都被诗意浸透,随遇自有乐土。他的诗文,情爱 ,还有那云游飞升般的离去,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这个纷繁的尘世,仍被世间 传说不尽。斯人已去,我们唯有从诗文中,触摸那传奇一……
  •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民间的书写

    关于文字与影像、文字文化与视觉文化、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同与异、电子文化的霸权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本文并不打算在这方面忝列旧说,只是认为在中国的影像工业包括影像传媒中,有一些新的现象值得注意,有一些新问题值得探讨,有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值得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认真审视。
热门推荐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德国地质学家黎登布洛克教授意外得到了一封密码信。他受前人萨克奴姗的启发,带领侄子阿克赛尔和向导汉恩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弗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历经艰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和从未见过的海怪。
  • 迟暮

    迟暮

    老人的女儿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工作,儿子和媳妇也想到城市去打工,被年轻人抛在脑后的家里弥漫着老人迟暮的悲哀。
  • 总裁大人寄宿在我体内

    总裁大人寄宿在我体内

    C大考古专业学霸——林北望C城首富,某生物科技公司总裁——陆寒彻在一个古墓现场,机缘巧合之下,灵魂寄宿在了女主身上。看霸道总裁和考古学学霸林北望上演的一出灵魂寄宿在一体的奇妙故事。林北望:其实我们是同行。陆寒彻:你一个挖土的……林北望:我挖土,你吃土啊—他环抱她身后,在他的耳边低沉诱惑的说到,“叫我名字。”她呆愣住,不由自主的轻唤,“陆寒彻。”他的灵魂便进入了她的身体里。趁着她是魂体的状态,他穿着她的皮囊,对外宣布她是他的未婚妻。他陪着她一路寻找失踪母亲的下落,保护她不受人追杀。她陪着他一路寻找灵魂归体的方法,她温暖了他的世界。—这是个,互撩、互怼、互爱,双强、双洁的绝爽宠文。—每日两更。
  • 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回忆录

    该书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清末中国的情形——如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的背后故事、维新运动中各派人的争权夺利、义和团运动的纠结及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仓皇出逃的惶恐……真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知的慈禧太后。
  • 随着丧尸到末日

    随着丧尸到末日

    陨石落地的那一刻,他们的故事便开始了。个人不喜欢异能所以(^_^)
  • 心态的构建(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心态的构建(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寻找理想的工作都是一件既难得又易求的事情。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已成为许多择业者关注的焦点。
  • 傻瓜,还有我呢
  • 英伦有情天

    英伦有情天

    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以英国为背景讲述中国留学生故事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再现韩国作家全宇《爱在哈佛》的校园纯爱情怀和青春励志精神。故事发生在世界顶尖名校伦敦大学学院(UCL)。故事围绕中国留学生宋熙辰、苏语芝、赵文睿和高云佳之间爱情纠葛展开,场景以英国为主线,并在中国、美国、非洲和欧洲等地变换,生动且全方位地展现了留英学生充满快乐与艰辛的学习生活场景,描绘了他们对爱情的执着、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理想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 一遇夜白误终生

    一遇夜白误终生

    迟薇没想到,自己身为顶级白富美,竟然连着三次被人嫌弃退婚,沦为名媛圈中笑话!一怒之下,她养个小白脸,开始另一种人生。小白脸温柔,长得美,独一无二……只可惜,他是个病秧子,随时可能死去!为此,迟薇整日忧心忡忡,对着男人一遍遍咬耳朵:“不准死,永远陪着我,知道吗?”……人人都说,小白脸没有真心,贪图她的财势,迟薇也曾这么想。直至那一日,家中出事落魄,她受尽委屈欺凌。绝望之际,她的小白脸强大如同帝王,护在她的身前。他把她捧在手心,重新送回云端:“我的宝贝,她是女王殿下……一日是女王,终生是女王!”……本书又名《我曾深情嫁给你》《你是人间第三种绝色》《每天都在害怕老公挂掉》
  • 翻身王妃

    翻身王妃

    一朝穿越为卑贱的奴隶,等老娘翻身,大放光彩的时候闪瞎你们的钛合金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