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绩与不足,当前的研究课题[99]
现代科学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化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然后对每个小问题再进行具体细微而深入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看,自《马氏文通》出版以后的语气词研究,无疑是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而壮观的研究队伍、相当数量优秀的专著、论文也昭示着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时期。目前为止,汉语绝大多数语气词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很多还相当深入。随着研究的进行,我们对语气词的功能、发展演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百余年来的语气词研究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描写比较详细充分,特别是溯源,绝大多数语气词的发展轨迹已较清楚;随着描写的深入,功能解释开始并重;理论建树也大有起色,部分学者尝试着去构建汉语语气系统;还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语气词的类型学特征,以期反作用于普通语言学。
但是成绩的背后,汉语语气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们研究的瓶颈。克服这些瓶颈正是我们当前研究的课题。
1.加强语气词语气义的概括研究
如前所述,汉语语气的研究大致包括了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而语气词的作用,较一致的看法是表达语气;但是汉语中有多少种语气,具体某个语气词表达什么语气,分歧就较大了。关于语气词的语气功能,现在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以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100]为代表的单功能说;另一种是一些学者却持多功能说,比如吕叔湘:“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一方面,一个语气词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一方面,同一语气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101]或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多功能说,但是在概括语气义时却是这样操作的,如孙锡信:“‘咱’的用法可概括为:①命令;②要求;③劝诱;④申说;⑤感叹;⑥反问;⑦呼语。”[102]
在具体的语气义概括上,很多学者做了很多工作,如陆俭明[103]、胡明扬[104]、徐晶凝[105]等,但是事实是很多语气词的语气义目前都没有定论。相对来说,现代汉语是活语言,有形式和语感的支持,语气义的概括就要比古代、近代汉语成功,如对“吗”“吧”“啊”“呢”等的语气义概括就大致反映了汉语实际。而古代、近代汉语语气词的语气义就概括得不尽如人意了,如“也”“者”“来”“呵”等有多少种语气,学界就有点各执一词。语气词语气义的概括不好有客观原因,即语气词意义空灵,不容易把握;也有主观原因,即我们对语气词的功能认识不够,研究方法和理论有欠缺。另外,不同学者在概括语气义时持的标准不一,还有一些人不知不觉把很多句式义当作语气义去了。比如古汉语的“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中,如“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一些学者就认为“也”可以表疑问语气,实际上所谓疑问语气只是句式的语气,而不是“也”的语气。
总的来说,加强语气词语气义的概括,既要注重共时平面上的功能分析,也要注重历时平面上的发展演变。而研究的深入不光需要发掘新的材料,研究方法、理论的革新进步也很重要。
2.加强语气词发展演变的研究
语气词的发展演变研究包括四个方面:①语气词的起源;②单个语气词的历时发展演变研究;③各个时段(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更迭、系统的变化研究;④汉语语气词发展演变的规律、机制的研究。
(1)关于语气词的起源,学界一般都认可王力提出的“春秋发生”说,但是并不是说没有争论,如前面提到的甲骨卜辞中的“抑”和“执”是不是语气词?如果“抑”和“执”确认是语气词,那么“春秋发生”说恐怕就得提前为“殷商”说了,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现在没有定论。
(2)关于单个语气词的发展演变,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已比较清楚,但是还有一些来源不明或者演变过程不是很清楚。历时研究需要对语料进行鉴定以及对语法现象作出判定,这有一定难度。语气词大都是其他词类在一定的句法、语义环境中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而来的,如代词→语气词(者、焉、而)、动词→语气词(已、了、在)、名词→语气词(里)、结构助词→语气词(的)、否定副词→语气词(不、无)、形容词→语气词(好)等。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统,从语法创新(grammatical creation)到扩展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那么演变到什么程度可以看作是语气词呢?以“者”字为例,一些学者如孙锡信等认为在上古汉语中,“者”已经可用作语气词[106],举例如《论语·公冶长》:“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宋绍年却认为只有“也者”中的“者”才是语气词[107],而朱德熙等认为“鲁无君子者”中的“者”是代词[108]。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据我们考察,“者”在战国初期还是代词,或者说语气词产生的创新阶段,战国中后期语气词的用法才确定下来。再如语气词“吗”来源于否定词“无”,那么“无”什么时候可以看作是语气词呢?这方面还是有争议。总的来说,对语气词语法化程度的认定有宽严之分,有些着眼于语法创新、有些着眼于语法扩展,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明确的、适于操作的标准适用于所有或大多语气词呢?
(3)各个时段都有自己的语气系统和语气词系统,系统内部还可以再分为两个子系统:文言系统和白话系统。那么各个(子)系统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成员,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现在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相对来说,两头(上古、现代汉语)的研究要明显强于中间(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这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体现。国内的研究传统是注重单个语气词的发展演变研究或共时研究,而不太重视语气词的系统性及单个语气词在系统中的地位,这一点急需得到改观。
(4)语气词发展演变的规律、机制研究目前也有很大不足,比如哪些词容易演变为语气词?实词语法化为语气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环境或者说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其间的机制是什么?据我们初步研究,绝大多数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伴随着主观化的过程,但是主观化对语气词发展变化的影响,现在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可以看到,语气词的发展演变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衍生、演变的规律和机制。语法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语言事实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解释。
3.加强普通话、方言、汉语史的结合研究
以前中国语言研究的传统是将汉语分成不同时段(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然后分别研究,这直接受到索绪尔的历时和共时区分的影响。这种分时段研究的作法好处是使研究力量比较集中,有所侧重;弊端是由于时段的划分过于严格,不同时段的研究者各自为政,研究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汉语是一个整体,时段的划分应当有利于语气词的研究,而不是使研究者画地为牢。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语气词研究溯源热潮的兴起,大量的研究已经突破时段的限制,这是一种好的趋势。语法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语法现象发展演变的内因、机制和规律以及语言组织的规则等,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有利于研究的深入。
至于方言的语气词研究可说卓有成效,所有大的方言区,甚至一些小的方言点的语气词都有了很深的揭示。但是,现在的方言语气词研究大多是孤立的描写,即一个或几个语气词的功能分析,而很少将方言的研究与整个汉语语气词的研究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做到普通话、方言、古文三者的结合。对方言语气词进行描写是必需的,汉语研究也需要这种描写的充分性,但是不与整个汉语相结合,就只能静止于描写的充分性而不能达到解释的充分性,这点梅祖麟就曾经批评过[109]。将方言和汉语史的结合相研究,梅祖麟、吴福祥等一些学者做得较好;而跨方言的研究,刘丹青、李如龙等学者做得较好。但是跨方言或方言与汉语史结合的语气词研究成果并不多,仅有江蓝生、邢向东、孙朝奋、刘祥柏等少数几人的少数几篇文章。
4.加强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角度的语气词研究
很多汉藏语系的语言都有语气词,那么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共性或者类型学特征?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跨语言的研究往往能够提升普通语言学理论,反过来,从他种语言来观照汉语的语气词,常会看到一些静止于汉语所看不到的现象和规律,如语气词的起源、语气义、语气词发展演变的规律、特征等。以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110]为例,宋文提到否定词向疑问语气词的转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于很多汉藏语之中。这种规律的揭示就有助于我们对汉语疑问语气词的发展演变研究。我们以前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汉语,缺乏普通语言学眼光,或者对其他民族语言缺乏了解,走了很多弯路。我们国内有很多少数民族语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语言宝库,但怎么开发却值得深思。
另外,语言接触研究也有待加强,从历史资料来看,汉语在发展中确实受到了印度语(佛典)、阿尔泰语系一些语言的影响。从语言接触来看语法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好的思路,只是语言接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具体哪些语气词的发展变化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研究还很薄弱,只有少数几篇文章。
四、本书研究目标
语气词是一个特殊的词类,说它特殊,主要基于它的语法作用和词义。语气词的词义极其虚灵,作用于受众主要是在语用层面,也就是说它表达的主要是语言的主观性。因而在句法结构上,有无语气词句子的真值语义大致相等,但是在语用上,有无语气词却大不一样,因为语气词的使用会直接影响到语句的效力(force)和交际功能。那么语气词是怎样产生、形成的?它怎样表达语言的主观性呢?这是本书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汉语语气词从上古至今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上古、中古汉语中的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一个都没有保留下来;另一个大变化就是语气义的变化,一些语气词虽然延续了很长时间,但是在不同时期的使用范围、语气功能、意义都有所发展变化。那么语气词的发展变化有何特点?受什么规律、机制的制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这是本书要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
另外,语气词构成一个语气系统,各个时期的语气词系统怎样?单个语气词的发展变化有没有影响到语气词系统的变化?比如一个词本来表达A语气,随着语言运用及时间的发展,慢慢产生B语气了,那么语气词系统有什么样的变化吗?A语气有没有其他词替代,表达B语气的词又有什么变化等?换句话说,各个时期的语气词系统怎样?这是本书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以上三个问题又可以细化为很多小问题,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大问题:语气词的衍生与发展演变。本书的标题是“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那么对这一时段的语气词系统及部分单个语气词的产生、形成及发展演变的描写与解释也就是本书的任务和目标。
注释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27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04页。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57页。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04页。
[5]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6](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页。
[7](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53页。
[8](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2页。
[9](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6页.
[10](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1页。
[11](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28页。
[12](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33页。
[13](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1页。
[14](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