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28页。
[16](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41页。
[17](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41~42页。
[18]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19]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20]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0页。
[21]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6页。
[22]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72~308页。
[23]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61页。
[24]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85页。
[2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1页。
[2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63页。
[2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161~174页。
[28]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1]据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有关助词研究的文章在语法部分收录15篇,另有几篇散见于词语部分。
[32]黎锦熙:《惊叹句的助词》,《越光季刊》1924年第1卷4期。
[33]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第3卷2期。
[34]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35]本节主要内容曾以《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为题发表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6]李学勤:《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37]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38]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39]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40]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41]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
[42]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辨》,《甲骨文研究》,台北,里仁印书局,1998。
[43]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44]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45]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6]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47]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48]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49]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50]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51]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52]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3]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4]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55]朱承平:《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组合及组合层次》,《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56]杨永龙:《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57]时兵、白兆麟:《从合助助词再论古汉语语气助词的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58]龙国富:《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59]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0]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
[61]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263~267页。
[62]方一新、王云路:《读〈佛经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6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60~170页。
[64]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65]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第166~181页。
[66]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67]蒋冀骋、龙国富:《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68]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1959年第10期。
[69]劳宁:《语助词“看”的形成时代》,《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
[70]心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期。
[71]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72]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73]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过程》,《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74]陈前瑞:《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7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51~179页。
[76]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17页。
[77]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
[7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0~452页。
[79]伍华:《论〈祖堂集〉中以“不”“无”“否”“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
[80]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中国语言学报(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1]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
[82]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83]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84]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第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5]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6]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25~243页。
[87]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88]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89]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90]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29~141页。
[91]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9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30~332页。
[93]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95~321页。
[94]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95]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96]杨永龙:《语气词》,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