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500000009

第9章 绪论(6)

[15](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28页。

[16](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41页。

[17](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41~42页。

[18]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19]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20]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0页。

[21]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6页。

[22]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72~308页。

[23]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61页。

[24]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85页。

[2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21页。

[2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63页。

[27]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161~174页。

[28]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1]据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甲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有关助词研究的文章在语法部分收录15篇,另有几篇散见于词语部分。

[32]黎锦熙:《惊叹句的助词》,《越光季刊》1924年第1卷4期。

[33]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学报》1926年第3卷2期。

[34]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35]本节主要内容曾以《建国以来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为题发表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6]李学勤:《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37]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38]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39]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40]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41]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

[42]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辨》,《甲骨文研究》,台北,里仁印书局,1998。

[43]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44]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45]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46]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47]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

[48]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49]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50]谷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51]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52]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3]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4]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55]朱承平:《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组合及组合层次》,《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56]杨永龙:《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57]时兵、白兆麟:《从合助助词再论古汉语语气助词的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58]龙国富:《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59]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0]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

[61]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263~267页。

[62]方一新、王云路:《读〈佛经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63]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60~170页。

[64]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65]刘坚、江蓝生、白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第166~181页。

[66]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67]蒋冀骋、龙国富:《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68]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1959年第10期。

[69]劳宁:《语助词“看”的形成时代》,《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

[70]心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期。

[71]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72]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73]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过程》,《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74]陈前瑞:《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75]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151~179页。

[76]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第117页。

[77]罗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

[7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50~452页。

[79]伍华:《论〈祖堂集〉中以“不”“无”“否”“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

[80]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中国语言学报(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1]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

[82]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83]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84]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第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5]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6]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25~243页。

[87]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88]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89]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90]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29~141页。

[91]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9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30~332页。

[93]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295~321页。

[94]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95]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96]杨永龙:《语气词》,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同类推荐
  •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

    《哲言智语》主要介绍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成功之路在自己脚下、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朋友的人将一无所有等内容。《哲言智语》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个人邀请记者参加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开特殊会议,是宣传与新闻结合的较好样式。记者招待会为举办方提供了在同一场合面对众多媒体发布信息、宣传自己的机会,也为记者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取较权威、全面信息的便捷途径。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它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二十世纪图书馆与文化名人

    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国的文化名人与图书馆的交往以及他们的文化成就与图书馆的关系,本书资料详实,描述通俗,记录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正文链接和余思,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有奖读书活动。
  •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

    《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精心遴选了北大名师的经典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编校成书,目前已有《北大国学讲座》《北大历史讲座》《北大哲学讲座》三本。《北大社科经典讲座(套装共3册)》所选文章,皆为名师名作,如胡适、朱自清、梁启超、张荫麟、章太炎、辜鸿铭、蔡元培、闻一多、王国维等大师关于国学、历史、哲学的精妙论道。北京大学百年传承,中华文脉千载积淀,一卷在握,了解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
热门推荐
  • 重回八零的美好人生

    重回八零的美好人生

    新书《穿越之直上青云》 青云醒来发现她在逃荒的途中,她以为她要开启种田模式,结果有人告诉她,她在上任的途中…… 所以,她要开启官途,青云直上 重点是:她是女的,女的,女的已有完结文《重生七零的悠闲人生》《良配攻略》,欢迎入坑。
  •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

    《中国语情年报》(2015)在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内部简报《中国语情月报》基础上,精选较重要的语情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编纂,从语言使用动态、语言资源保护、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语言教育和语言学术动态等视角集中反映2015年中国语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学术研究提供历史资料,为政府制定相关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社会治理方略提供参考。
  • 世界经典战役之科索沃空袭战

    世界经典战役之科索沃空袭战

    为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战略体系,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一场代号为“联盟力量”、历时78天的大规模空袭战。战役第一阶段,北约B-52、F-117、B-2轰炸机对南军70个目标发动了90次大规模攻击,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毁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个阶段北约每天出动近300~600架次,打击包括南总统府、塞军和内务部队总部、电台、电视台、铁路和公路桥梁等在内的各种目标。北约方面是零战斗伤亡,南斯拉夫损失惨重。整个空袭北约共出动飞机3.8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约2.3万枚炸弹和导弹,其中精确制导武器占35%。是一场典型的航空兵与导弹战役,是高技术对中低技术的“非对称作战”。
  • 复活节岛的巨石阵

    复活节岛的巨石阵

    失窃的天神钥匙,可怖的地下迷宫,苏醒的远古战神竟然是机器人……还等什么,翻开“奇迹之旅”你就能得到一次前往神秘遗址的机会!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旅途!数轮挑战智力的头脑风暴。
  • 直到我终于放弃你

    直到我终于放弃你

    陆离,邵嘉树的梦魇。可曾几时,陆离是邵嘉树的信仰。可就是自己的信仰,将她丢弃却始终不放过她。
  • 红烛·死水

    红烛·死水

    《红烛》中的诗多创作于闻一多留美期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表达在异国他乡的孤寂,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死水》中,诗人更加注重以精巧的构思来凸显诗的神韵,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新诗的格律化,这一点对后起诗人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 改嫁皇妃

    改嫁皇妃

    他是卫国头号纨绔王爷,身边情人无数,风流成性!对于他“顽劣”手段,她见招拆招,从未妥协!一夜意外,他开始宠她,她亦开始信他!她以为她会一直这样开心下去,直到他亲手打掉了他们的孩子,直到他与红颜一起嫁祸她通敌卖国,她才知道自己傻的多么可怜!可是,没关系,没有了他,时间照样走,日子照样过,皇妃可改嫁,弃妇找新欢!
  • 准提净业

    准提净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甜心俏佳人系列:酷总裁的蜜糖老师(全本解禁)
  • 无限江山,一晌贪欢:词帝李煜的悲情人生

    无限江山,一晌贪欢:词帝李煜的悲情人生

    本书为散文体传记,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背景,以李煜的词为脉络,运用散文化笔法点评、赏析,进行个性化、情感化解读, 展开李煜悲情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