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1.生涯发展阶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E.舒伯(Donald E.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比金兹伯格的更进了一步,他提出了依据年龄将个体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的划分方案。与金兹伯格的划分相比,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增加了就业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是目前被运用较多的划分方案。
2.生涯彩虹图
为了综合阐述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间的相互影响,舒伯于1979年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在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分成子女、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6个不同的角色,他们交互影响交织出个人独特的生涯类型。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最外的层面代表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又称为“大周期”,包括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的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而定。
从舒伯的生涯彩虹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体化的生涯发展历程。从时间上,它包括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部生命历程;从空间上,并不局限于对职业角色的关注,同样重视非职业角色对一个人生涯的影响。舒伯认为,持家者、公民、休闲者、学生、子女等的角色和工作者的角色都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具体表现。自我概念包括个人对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是个人生涯发展的核心。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其理论观点是现今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指导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得到了各国职业生涯指导界的普遍支持。
如果说到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导致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出现一定的滞后,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此外,舒伯的理论对经济以及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视程度尚显不够。
(五)沙因的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埃德加·H.沙因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
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一个人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职业锚到底是什么。沙因根据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对44名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指出,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它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有些人也许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锚是什么,直到他们不得不做出某种重大选择的时候,如到底是接受公司将自己晋升到总部的决定,还是辞去现职,转而开办和经营自己的公司。正是在这一关口,一个人过去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性向等才会集合成一个富有意义的模式(或职业锚),这个模式(职业锚)会告诉此人,对他或她个人来说,到底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沙因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八种职业锚。
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此类型的人追求在技术或功能领域的成长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以及应用这种技术或职能的机会。他们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喜欢面对专业领域的挑战。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2.管理型职业锚
有些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他们的职业经历使得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被提升到那些一般管理性职位上去所需要的各种必要能力以及相关的价值倾向”。必须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当追问他们为什么相信自己具备获得这些职位所必需的技能的时候,许多人回答说,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管理职位,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
(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
3.创造型职业锚
此类型的人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他们可能正在别人的公司工作,但同时他们在学习并寻找的机会。一旦时机成熟了,他们便会走出去创立自己的事业。
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自主与独立型的人喜欢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发展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与独立。
5.安全与稳定型职业锚
安全与稳定型的人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为能够预测到稳定的将来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稳定感包括诚实、忠诚以及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尽管有时他们可以达到一个高的职位,但他们并不关心具体的职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
6.服务型职业锚
服务型的人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等。他们一直追寻这种机会,这意味着即使变换公司,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允许他们实现这种价值的变动或工作提升。
7.挑战型职业锚
挑战型的人喜欢解决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战胜实力强硬的对手,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障碍等。对他们而言,参加工作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他们需要新奇、变化和困难,如果事情非常容易,则马上会变得非常令人厌烦。
8.生活型职业锚
生活型的人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喜欢平衡个人的、家庭的和职业的需要,因此,生活型的人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弹性的工作环境来实现这一目标。生活型的人甚至可以牺牲职业的一些方面,如放弃职位的提升,来换取三者的平衡。他们将成功定义得比职业成功更广泛。相对于具体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生活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如何生活、在哪里居住、如何处理家庭事务及怎样自我提升等。
四、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的历程体现。人的职业生涯首先是选择什么道路,发展顺不顺利的问题,进而是能否获得成功,成就有多大的问题。人们的职业道路选择、职业发展和事业成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社会环境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首先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涉及人们职业权力、利益方面的管理体制、社会文化与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等大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决定着其出现的随机性与波动性,进而决定了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定和步入职业生涯、调整职业生涯的决策。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环境决定着社会职业结构的变迁,从而也决定了人的职业生涯的变动规律性。
此外,社会环境还指个人所在的学校、社区、家族关系、个人交际圈子等小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具体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职业生涯的具体际遇。
当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并非是单向而绝对的。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优越的条件,既能让个人轻松、顺利地发展,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可能使人产生惰性、封闭性、依赖性和脆弱性,造就了坏的素质,使人在顺利时没有大的作为,在不顺利时一筹莫展。
(二)个人需求与心理动机
相对于社会环境的间接作用,人的个性、追求、价值观、具体行为等都是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也具有不同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选择。个人在就业时出于对不同职业的评价和价值取向,从众多的社会职业中进行选择;就业后面临若干种个人发展方向,也会进一步作出职业生涯的调整。这既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出于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出于自身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阅历特别是职业经历状态下,在职业生涯的选择和调整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与动机。
通常来说,人在年轻时意气风发,成功的目标和择业的标准都比较高;而到了中年,就会变得更加现实。这是因为经历了相当多的职业实践和各种阅历后,不管是普通劳动者还是有一定事业成就的人,都更容易看到社会环境的约束,其成功的目标和择业、转业的标准,会变得更加实际。不过,个人需求和心理动机以及由此导致的职业行为,始终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三)教育背景
教育是赋予个人才能、塑造个人人格、促进个人发展的社会活动,对人的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首先,获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在个人职业选择与被选择时,具有不同的能量,这关系着职业生涯的开端与适应期是否良好,还关系着他(她)以后在职业发展、晋升方面是否顺利。其次,人们所接受教育的专业、职业种类,对于其职业生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其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乃至一生的职业类别。即使人们转换职业,也往往与他(她)所学的专业有一定联系,或者以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为基础,流动到更高层次的职业岗位上。最后,人们所接受的不同等级教育、所学的不同学科门类、所在的不同院校及其接受的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带来受教育者的不同思维模式与意识形态,从而使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自己和社会、对待职业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四)家庭
家庭也是造就人的素质以致影响人的职业生涯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从幼年时期就开始受到家庭的深刻影响。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会使人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许多人还会受到家庭中父兄的教诲和各种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某些职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价值观、行为模式、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必然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影响着其职业选择的方向、种类,以及选择中的冒险与妥协程度、对职业岗位的态度乃至工作中的种种行为表现,等等。
(五)机遇
机遇,是一种随机出现的、具有偶然性的事物。这种机会,既包括社会各种就业岗位对于一个人展示的随机性的岗位,也包括一个人所在的组织给个人提供的培训机会、发展条件和向上流动的职业情境。
机会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如果认为机会对于个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过于消极。素质与机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千世界中机会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个人的高素质、个人的能动性可能导致寻求到新的发展机会,自己也可能开拓和创造更多机会。
第二节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20世纪初美国职业辅导运动的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开始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并被看作是一项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服务,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初来源。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也可称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借此,可以把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最新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已经包括了人生规划的概念,即包括工作、学习、休闲、爱和家庭四个部分。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和组织两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初次就业,通过双向选择,个人与单位各自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彼此感觉合适,就代表就业成功。此时,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致的、协调的,否则就需要一方或双方做出调整。相对来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显得更为重要,它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真正内在动力。